巴黎聖母院 第三卷 第02章 巴黎鳥瞰
關燈
小
中
大
脈大街交叉成直角。
這樣,在新城,從聖安東門可以筆直地到達聖奧諾雷門;在大學城,可以從聖維克多門直至聖日耳曼門。
這兩條大道與上述兩條長街交叉,形成總網絡,巴黎那迷宮似的路網,四面八方,密密麻麻,盤繞結節,這個路網就基于那總網絡之上。
然而,隻要留神觀察,從這難以辨認的網絡圖中還可以清楚看出兩束大街,一束在大學城,另一束在新城,好比兩束鮮花,從各座橋到每座城門竟相開放。
這個幾何平面圖至今還依稀可辨。
現在,我們不妨要問,一四八二年從巴黎聖母院鐘樓上俯瞰全城,是一幅怎樣的畫景呢?這是我們就要努力描述的。
遊客氣喘籲籲地爬上了那鐘樓頂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茫茫的屋頂、煙囪、街道、橋梁、廣場、尖塔和鐘樓,令人眼花缭亂。
一切一齊湧至眼前:石砌的山牆、尖角的屋頂、牆拐角懸空的小塔、石壘的金字塔、十五世紀石闆方碑、城堡光秃秃的圓形主塔、教堂精細裝飾的方形塔,大的,小的,粗大厚重的,小巧玲珑的,紛至沓來,叫人目不暇接。
久而久之,目光深深陷入這迷宮裡,把您也看得出神了。
在迷宮裡,從那門面雕梁畫棟、外部屋架木頭結構、大門扁圓、樓層懸垂的最末等的房舍,直至當時塔樓如列柱林立的富麗堂皇的盧浮宮,無一不是匠心獨運,合情合理,才華橫溢,美不勝收,無一不是藝術的結晶。
然而,當我們的眼睛漸漸适應這紛陳雜沓的建築物時,還是可以區分出主要一些群體來的。
首先是老城。
用索瓦爾的說法,叫“城島”,在他雜亂的著作中有時也有一些文筆優美的詞句:城島宛如一艘大船順流駛向塞納河中央,結果陷入泥沙而擱淺了。
我們剛才說過,在十五世紀時,這隻大船由五座橋梁系泊于塞納河兩岸。
這種大船形狀也曾引起紋章記述家的震驚,因為,據法萬和帕斯基埃說,巴黎古老城徽之所以以船做為紋章,原因就在于此,而并不是由于諾曼底人圍攻巴黎①。
對于擅長破譯紋章的人來說,紋章始終是一個難解之謎,紋章是一種難懂的語言。
中世紀後半期的全部曆史都寫在紋章中,正如前半期的曆史都寫在羅曼教堂的象征符号之中。
這是繼神權政治象形文字之後的封建制度象形文字。
①諾曼底大公理查一世(942—996),曆史上被稱為無畏理查一世,曾大舉入侵内地,一直打到巴黎城下,迫使法國國王終于承認他為諾曼底公國的君主。
因此,老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船尾朝東,船頭向西。
你一轉向船頭,呈現在面前的是一片無邊無際的古老屋頂,仿佛是一群鋪天蓋地的牛羊,而浮現在其上面的是聖小教堂後殿的鉛皮圓屋頂,遠望過去,好似一隻大象後背上馱着教堂的鐘樓。
這裡不妨略帶一句,這鐘樓的尖頂如箭穿空,是所有鐘樓尖頂最大膽求新、最精雕細刻、最玲珑剔透的,透過其網扣似的塔錐,碧空一覽無餘。
聖母院前面,就在近前,有三條街道像三條河流似地注入教堂廣場,這是有着古老房屋的美麗廣場。
廣場南側,斜立着主宮醫院那皺巴巴、-陰-沉沉的正面屋牆,以及探頭探腦似的仿佛長滿膿疱和疣子的屋頂。
右邊,左邊,東邊,西邊,在老城如此窄小的城池内,矗立着二十一座教堂的鐘樓,年代不一,形狀各異,大小不同,從被稱為“海神獄”(carcerGlaucini)的隘口聖德尼教堂那羅曼式低矮、腐蛀的風鈴花形的鐘樓,直至牛市聖彼得教堂和聖朗德裡教堂那些細針狀的鐘樓,形形色*色*,應有俱有。
聖母院後面,北邊是峨特式長廊的隐修院,南邊是半羅曼式的主教府邸,東邊是“場地”荒蕪尖岬。
在那重重疊疊的房屋中,還可以從當時屋頂上高聳的那種透空的石煙囪帽,分辨出各宮殿最高層的窗戶,分辨出查理六世在位時巴黎府贈給朱韋納·德·于爾森的那座官邸。
稍遠處,是帕呂市場那些塗了瀝青的簡陋棚屋;再過去是老聖日耳曼教堂嶄新的半圓形後殿,一四五八年延伸到費弗的一段街道;還有,随處可見人群擁擠的十字路口,某街角的恥辱柱,菲利浦——奧古斯都時代留下來的一段漂亮的石闆路,正中劃明供馳馬的箭道,不過到了十六世紀改成亂七八糟的碎石路,名為同盟路;還有一個荒涼的後院,樓梯上有着十五世紀常建的、如今在布爾多内街還可看到的那種半透明的角樓。
最後,在聖小教堂右邊,是司法宮座落在水邊的朝西的群塔。
老城西端是禦花園,樹木參天,把牛渡小洲遮住了,至于塞納河,從聖母院鐘樓上俯視,幾乎隻能看見老城兩側的河水而已。
塞納河隐沒在各座橋下,而各座橋又隐沒在房屋下面。
放眼望去,這些橋梁的屋頂①綠得照眼,塞納河的霧氣使它們過早地長滿了青苔。
若縱目向左朝大學城眺望,映入眼簾的第一座建築物,就是小堡那有如花束的粗矮塔群,小堡張開大口的門廊把小橋的一端吞沒了。
如果再縱目從東向西,從小塔向納勒塔遠望,隻見長長一帶房舍,雕梁畫棟,彩色*玻璃窗戶,層層疊疊,突出在石路上方;還可以看見一派市民房舍的山牆,曲曲折折,望也望不到盡頭,時常被一道街口所切斷,也不時被一幢石牆大樓的正面或側面所切割;大樓四平八穩,連同庭院和花園,廂房和主體,夾在那彼此緊挨着的狹窄民舍當中,猶如一個領主老爺夾在一大堆平民百姓中間。
沿河街道上有五、六座這樣的大廈,諸如與貝爾納丹修道院共用小塔旁邊大院牆的洛林公館,再如納勒公館,其主塔正好是巴黎的标界,那黑色*三角形的尖形屋頂一年當中有三個月把殷紅的夕陽遮住了一角。
不過,塞納河的這一邊遠不如那一邊商業繁忙,這一邊學子比工匠多,因此更吵鬧,人群也更多,真正說起來,河沿街隻從聖米歇爾橋到納勒塔這一段而已。
河岸其他部分,或者如過了貝爾納丹修道院都是光秃秃的河灘,或者如兩座橋梁中間都是些屋基浸在河裡的重重疊疊的民舍。
①當時橋上蓋有房屋,這裡指橋上房屋的屋頂。
浣衣女的喧鬧聲震天價響,她們從早到晚叫呀,說呀,唱呀,狠捶衣服呀,跟現在的情形一樣。
這算得上是巴黎一件不小的賞心樂事吧。
大學城看起來是一個整體。
從這一頭到那一頭,都是清一色*、嚴實的整體。
那成千上萬的屋頂密密麻麻,有棱有角,粘附緊貼,幾乎都是由一幾何原理構成的,俯瞰之下,呈現出同一物質的晶體狀态。
橫七豎八的街道,并沒有把這一片房屋切成大小過于參差不齊的碎塊。
四十二所學院相當均勻地分布在大學城,四處都有;這些美麗建築物的屋頂,形式多樣,煞是有趣,都是與它們所淩駕的普通屋頂全出自同一藝術,終究是同一幾何圖形的平方或立方的乘積罷了。
因此,這些屋頂隻是使整體趨于多樣化,而沒有擾亂整體的統一;隻是使整體臻于完備,而沒有變成累贅。
幾何學的精髓,就是和諧一緻。
這裡那裡,還可以看見若幹漂亮的府邸,金碧輝煌,高凸在左岸那些如畫的頂樓之上,諸如現在已不複存在的内韋爾公館、羅馬公館、蘭斯公館,還有克呂尼府第,至今猶存,讓藝術家感到寬慰,不過幾年前有人連笨豬蠢驢都不如,居然把它的塔樓砍掉了。
克呂尼附近,有座羅馬式宮殿,開着幾道别緻的圓頂拱門,那就是朱利安所建的溫泉浴室。
還有許多修道院,跟上述官邸相比,更帶有一種虔誠之美,更兼有一種莊嚴之雄,但其雄偉壯麗絕不亞于官邸。
首先惹人注目的是那座帶有三座鐘樓的貝爾納丹修道院;還有聖日芮維埃芙修道院,其方形塔尚在,但其餘的全蕩然無存,令人不勝惋惜;還有索拜學堂,半是神學院半是寺院,隻幸存下來令人贊賞不已的中堂,即聖馬太教派那四邊形的美麗隐修院;這隐修院的旁邊是聖伯努瓦隐修院,在本書出版第七版和第八版之間,人們在隐修院的牆上馬馬虎虎造了一個戲台;還有三道巨大山牆并列的結繩派修道院,以及奧古斯都教派修道院,其優美多姿的尖塔形如齒狀,在巴黎這一邊,從西數起,位于納勒塔之後,算是第二個這種形狀的尖塔。
各個學院實際上是修道院與人世之間的中間環節,在府邸和寺院之間這一建築系列裡位居其中,嚴肅而又優雅,雕刻不如宮殿那麼飄灑,建築風格不像修道院那樣嚴肅。
峨特藝術恰好不偏不倚地在華麗與簡樸之間保持了平衡,不幸的是這些文物幾乎已蕩然無存了。
大學城裡教堂衆多,座座光彩奪目,從聖朱利安的圓拱穹窿到聖塞維蘭的尖拱穹窿,凡是建築藝術各個時期的風格,也無所不有。
這些教堂都高踞一切之上,而且,仿佛在這和聲組合中又增添了一種和聲,教堂那如箭穿空的尖頂,那透空的鐘樓,那纖細如針的塔尖(這種針狀的線條無非是屋頂尖角一種奇妙的誇張而已),時時刻刻把一面面山牆犬牙交錯的邊緣刺破了。
大學城,丘陵起伏。
聖日芮維埃芙山像一個巨大圓瓶兀自隆起在東南邊,這倒是很值得從聖母院頂上觀看一下的:隻見那許許多多狹窄彎曲的街道(今天的拉丁區),那密密麻麻的屋宇,從山頂上向四面八方撒散開來,幾乎一溜筆直地沿着山坡俯沖下去,直至河邊,有的像要跌倒,有的像要再爬起來,但又都似乎彼此相互扶持。
還可以看見密密麻麻的黑點點,熙來攘往,絡繹不絕,在街上彼此擦肩而過,叫人看了眼花缭亂。
那便是從遠方高處所看見的群衆。
這無數的房頂、尖塔、高高低低的屋宇,把大學城的外廓線,折疊的折疊,扭曲的扭曲,蠶食的蠶食,真是千奇百怪。
從它們的空隙中,最後可以隐隐約約不時看見一大段布滿青苔的院牆、一座厚實的圓塔、一道形似堡壘的有雉堞的城門,那便是菲利浦—奧古斯都修道院。
再過去是一片翠綠的草地,再過去是一條條消失在遠方的道路,沿途還稀稀疏疏散落着幾間近郊房舍,而且越遠越稀少。
這些關廂村鎮有些還是很大的。
首先是從小塔作為起點的聖維克多鎮,那裡有一座在比埃弗爾河上的單拱橋,一座可以看到胖子路易①墓志銘(épitaphiumLudiviciGrossi)的修道院,還有一座有着八角尖頂、尖頂旁有四個十一世紀小鐘樓的教堂(這樣的教堂現在在埃唐普還有一座,還沒有拆毀);其次是聖馬爾索鎮,那裡有三座教堂和一座修道院。
然後,左邊越過戈伯蘭家②的磨坊和四道白牆,就到了聖雅各鎮,那裡交叉路口有座精雕細刻的美麗十字架,那裡有一座上隘口聖雅各教堂,當時是峨特式的,尖頂十分可愛;還有十四世紀聖瑪格魯瓦教堂,拿破侖曾把其漂亮的中堂改
這樣,在新城,從聖安東門可以筆直地到達聖奧諾雷門;在大學城,可以從聖維克多門直至聖日耳曼門。
這兩條大道與上述兩條長街交叉,形成總網絡,巴黎那迷宮似的路網,四面八方,密密麻麻,盤繞結節,這個路網就基于那總網絡之上。
然而,隻要留神觀察,從這難以辨認的網絡圖中還可以清楚看出兩束大街,一束在大學城,另一束在新城,好比兩束鮮花,從各座橋到每座城門竟相開放。
這個幾何平面圖至今還依稀可辨。
現在,我們不妨要問,一四八二年從巴黎聖母院鐘樓上俯瞰全城,是一幅怎樣的畫景呢?這是我們就要努力描述的。
遊客氣喘籲籲地爬上了那鐘樓頂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茫茫的屋頂、煙囪、街道、橋梁、廣場、尖塔和鐘樓,令人眼花缭亂。
一切一齊湧至眼前:石砌的山牆、尖角的屋頂、牆拐角懸空的小塔、石壘的金字塔、十五世紀石闆方碑、城堡光秃秃的圓形主塔、教堂精細裝飾的方形塔,大的,小的,粗大厚重的,小巧玲珑的,紛至沓來,叫人目不暇接。
久而久之,目光深深陷入這迷宮裡,把您也看得出神了。
在迷宮裡,從那門面雕梁畫棟、外部屋架木頭結構、大門扁圓、樓層懸垂的最末等的房舍,直至當時塔樓如列柱林立的富麗堂皇的盧浮宮,無一不是匠心獨運,合情合理,才華橫溢,美不勝收,無一不是藝術的結晶。
然而,當我們的眼睛漸漸适應這紛陳雜沓的建築物時,還是可以區分出主要一些群體來的。
首先是老城。
用索瓦爾的說法,叫“城島”,在他雜亂的著作中有時也有一些文筆優美的詞句:城島宛如一艘大船順流駛向塞納河中央,結果陷入泥沙而擱淺了。
我們剛才說過,在十五世紀時,這隻大船由五座橋梁系泊于塞納河兩岸。
這種大船形狀也曾引起紋章記述家的震驚,因為,據法萬和帕斯基埃說,巴黎古老城徽之所以以船做為紋章,原因就在于此,而并不是由于諾曼底人圍攻巴黎①。
對于擅長破譯紋章的人來說,紋章始終是一個難解之謎,紋章是一種難懂的語言。
中世紀後半期的全部曆史都寫在紋章中,正如前半期的曆史都寫在羅曼教堂的象征符号之中。
這是繼神權政治象形文字之後的封建制度象形文字。
①諾曼底大公理查一世(942—996),曆史上被稱為無畏理查一世,曾大舉入侵内地,一直打到巴黎城下,迫使法國國王終于承認他為諾曼底公國的君主。
因此,老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船尾朝東,船頭向西。
你一轉向船頭,呈現在面前的是一片無邊無際的古老屋頂,仿佛是一群鋪天蓋地的牛羊,而浮現在其上面的是聖小教堂後殿的鉛皮圓屋頂,遠望過去,好似一隻大象後背上馱着教堂的鐘樓。
這裡不妨略帶一句,這鐘樓的尖頂如箭穿空,是所有鐘樓尖頂最大膽求新、最精雕細刻、最玲珑剔透的,透過其網扣似的塔錐,碧空一覽無餘。
聖母院前面,就在近前,有三條街道像三條河流似地注入教堂廣場,這是有着古老房屋的美麗廣場。
廣場南側,斜立着主宮醫院那皺巴巴、-陰-沉沉的正面屋牆,以及探頭探腦似的仿佛長滿膿疱和疣子的屋頂。
右邊,左邊,東邊,西邊,在老城如此窄小的城池内,矗立着二十一座教堂的鐘樓,年代不一,形狀各異,大小不同,從被稱為“海神獄”(carcerGlaucini)的隘口聖德尼教堂那羅曼式低矮、腐蛀的風鈴花形的鐘樓,直至牛市聖彼得教堂和聖朗德裡教堂那些細針狀的鐘樓,形形色*色*,應有俱有。
聖母院後面,北邊是峨特式長廊的隐修院,南邊是半羅曼式的主教府邸,東邊是“場地”荒蕪尖岬。
在那重重疊疊的房屋中,還可以從當時屋頂上高聳的那種透空的石煙囪帽,分辨出各宮殿最高層的窗戶,分辨出查理六世在位時巴黎府贈給朱韋納·德·于爾森的那座官邸。
稍遠處,是帕呂市場那些塗了瀝青的簡陋棚屋;再過去是老聖日耳曼教堂嶄新的半圓形後殿,一四五八年延伸到費弗的一段街道;還有,随處可見人群擁擠的十字路口,某街角的恥辱柱,菲利浦——奧古斯都時代留下來的一段漂亮的石闆路,正中劃明供馳馬的箭道,不過到了十六世紀改成亂七八糟的碎石路,名為同盟路;還有一個荒涼的後院,樓梯上有着十五世紀常建的、如今在布爾多内街還可看到的那種半透明的角樓。
最後,在聖小教堂右邊,是司法宮座落在水邊的朝西的群塔。
老城西端是禦花園,樹木參天,把牛渡小洲遮住了,至于塞納河,從聖母院鐘樓上俯視,幾乎隻能看見老城兩側的河水而已。
塞納河隐沒在各座橋下,而各座橋又隐沒在房屋下面。
放眼望去,這些橋梁的屋頂①綠得照眼,塞納河的霧氣使它們過早地長滿了青苔。
若縱目向左朝大學城眺望,映入眼簾的第一座建築物,就是小堡那有如花束的粗矮塔群,小堡張開大口的門廊把小橋的一端吞沒了。
如果再縱目從東向西,從小塔向納勒塔遠望,隻見長長一帶房舍,雕梁畫棟,彩色*玻璃窗戶,層層疊疊,突出在石路上方;還可以看見一派市民房舍的山牆,曲曲折折,望也望不到盡頭,時常被一道街口所切斷,也不時被一幢石牆大樓的正面或側面所切割;大樓四平八穩,連同庭院和花園,廂房和主體,夾在那彼此緊挨着的狹窄民舍當中,猶如一個領主老爺夾在一大堆平民百姓中間。
沿河街道上有五、六座這樣的大廈,諸如與貝爾納丹修道院共用小塔旁邊大院牆的洛林公館,再如納勒公館,其主塔正好是巴黎的标界,那黑色*三角形的尖形屋頂一年當中有三個月把殷紅的夕陽遮住了一角。
不過,塞納河的這一邊遠不如那一邊商業繁忙,這一邊學子比工匠多,因此更吵鬧,人群也更多,真正說起來,河沿街隻從聖米歇爾橋到納勒塔這一段而已。
河岸其他部分,或者如過了貝爾納丹修道院都是光秃秃的河灘,或者如兩座橋梁中間都是些屋基浸在河裡的重重疊疊的民舍。
①當時橋上蓋有房屋,這裡指橋上房屋的屋頂。
浣衣女的喧鬧聲震天價響,她們從早到晚叫呀,說呀,唱呀,狠捶衣服呀,跟現在的情形一樣。
這算得上是巴黎一件不小的賞心樂事吧。
大學城看起來是一個整體。
從這一頭到那一頭,都是清一色*、嚴實的整體。
那成千上萬的屋頂密密麻麻,有棱有角,粘附緊貼,幾乎都是由一幾何原理構成的,俯瞰之下,呈現出同一物質的晶體狀态。
橫七豎八的街道,并沒有把這一片房屋切成大小過于參差不齊的碎塊。
四十二所學院相當均勻地分布在大學城,四處都有;這些美麗建築物的屋頂,形式多樣,煞是有趣,都是與它們所淩駕的普通屋頂全出自同一藝術,終究是同一幾何圖形的平方或立方的乘積罷了。
因此,這些屋頂隻是使整體趨于多樣化,而沒有擾亂整體的統一;隻是使整體臻于完備,而沒有變成累贅。
幾何學的精髓,就是和諧一緻。
這裡那裡,還可以看見若幹漂亮的府邸,金碧輝煌,高凸在左岸那些如畫的頂樓之上,諸如現在已不複存在的内韋爾公館、羅馬公館、蘭斯公館,還有克呂尼府第,至今猶存,讓藝術家感到寬慰,不過幾年前有人連笨豬蠢驢都不如,居然把它的塔樓砍掉了。
克呂尼附近,有座羅馬式宮殿,開着幾道别緻的圓頂拱門,那就是朱利安所建的溫泉浴室。
還有許多修道院,跟上述官邸相比,更帶有一種虔誠之美,更兼有一種莊嚴之雄,但其雄偉壯麗絕不亞于官邸。
首先惹人注目的是那座帶有三座鐘樓的貝爾納丹修道院;還有聖日芮維埃芙修道院,其方形塔尚在,但其餘的全蕩然無存,令人不勝惋惜;還有索拜學堂,半是神學院半是寺院,隻幸存下來令人贊賞不已的中堂,即聖馬太教派那四邊形的美麗隐修院;這隐修院的旁邊是聖伯努瓦隐修院,在本書出版第七版和第八版之間,人們在隐修院的牆上馬馬虎虎造了一個戲台;還有三道巨大山牆并列的結繩派修道院,以及奧古斯都教派修道院,其優美多姿的尖塔形如齒狀,在巴黎這一邊,從西數起,位于納勒塔之後,算是第二個這種形狀的尖塔。
各個學院實際上是修道院與人世之間的中間環節,在府邸和寺院之間這一建築系列裡位居其中,嚴肅而又優雅,雕刻不如宮殿那麼飄灑,建築風格不像修道院那樣嚴肅。
峨特藝術恰好不偏不倚地在華麗與簡樸之間保持了平衡,不幸的是這些文物幾乎已蕩然無存了。
大學城裡教堂衆多,座座光彩奪目,從聖朱利安的圓拱穹窿到聖塞維蘭的尖拱穹窿,凡是建築藝術各個時期的風格,也無所不有。
這些教堂都高踞一切之上,而且,仿佛在這和聲組合中又增添了一種和聲,教堂那如箭穿空的尖頂,那透空的鐘樓,那纖細如針的塔尖(這種針狀的線條無非是屋頂尖角一種奇妙的誇張而已),時時刻刻把一面面山牆犬牙交錯的邊緣刺破了。
大學城,丘陵起伏。
聖日芮維埃芙山像一個巨大圓瓶兀自隆起在東南邊,這倒是很值得從聖母院頂上觀看一下的:隻見那許許多多狹窄彎曲的街道(今天的拉丁區),那密密麻麻的屋宇,從山頂上向四面八方撒散開來,幾乎一溜筆直地沿着山坡俯沖下去,直至河邊,有的像要跌倒,有的像要再爬起來,但又都似乎彼此相互扶持。
還可以看見密密麻麻的黑點點,熙來攘往,絡繹不絕,在街上彼此擦肩而過,叫人看了眼花缭亂。
那便是從遠方高處所看見的群衆。
這無數的房頂、尖塔、高高低低的屋宇,把大學城的外廓線,折疊的折疊,扭曲的扭曲,蠶食的蠶食,真是千奇百怪。
從它們的空隙中,最後可以隐隐約約不時看見一大段布滿青苔的院牆、一座厚實的圓塔、一道形似堡壘的有雉堞的城門,那便是菲利浦—奧古斯都修道院。
再過去是一片翠綠的草地,再過去是一條條消失在遠方的道路,沿途還稀稀疏疏散落着幾間近郊房舍,而且越遠越稀少。
這些關廂村鎮有些還是很大的。
首先是從小塔作為起點的聖維克多鎮,那裡有一座在比埃弗爾河上的單拱橋,一座可以看到胖子路易①墓志銘(épitaphiumLudiviciGrossi)的修道院,還有一座有着八角尖頂、尖頂旁有四個十一世紀小鐘樓的教堂(這樣的教堂現在在埃唐普還有一座,還沒有拆毀);其次是聖馬爾索鎮,那裡有三座教堂和一座修道院。
然後,左邊越過戈伯蘭家②的磨坊和四道白牆,就到了聖雅各鎮,那裡交叉路口有座精雕細刻的美麗十字架,那裡有一座上隘口聖雅各教堂,當時是峨特式的,尖頂十分可愛;還有十四世紀聖瑪格魯瓦教堂,拿破侖曾把其漂亮的中堂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