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 第三卷 第02章 巴黎鳥瞰
關燈
小
中
大
第02章巴黎鳥瞰
巴黎聖母院這座令人歎為觀止的教堂,我們在前面曾試圖為看官盡量恢複其原貌,簡要指出了這座教堂在十五世紀時諸多美妙之處,而這些妙處恰好是今天所見不到的。
不過我們省略了最美不勝收的一點,那就是從聖母院鐘樓頂上所一覽無餘的巴黎景觀。
鐘樓的堅牆厚垣,垂直開鑿着一道螺旋形樓梯,隻要順着這-陰-暗的樓梯拾級而上,經過漫長摸索之後,突然終于來到兩個高平台當中的一個,隻見陽光燦爛,清風習習,一片向四面八方同時舒展開去的如畫美景盡收眼底。
這樣的一種景觀意為自身生成①,我們的看官若是有幸參觀一座完整的、全面的、清一色*的峨特城池,諸如至今尚存的巴伐利亞的紐倫堡、西班牙的維多利亞,或者甚至小一些、卻隻要保存完好的樣品,諸如布列塔尼的維特雷、普魯士的諾豪森,便自可想見一斑了。
三百五十年前的巴黎,十五世紀的巴黎,已是一座大都市了。
我們這般巴黎人,對于從那以後所取得的進展,普遍抱有錯誤的想法。
其實,打從路易十一以來,巴黎的擴展頂多不超過三分之一,而且,其美觀方面的損失遠遠超過了其在範圍擴大方面的收獲。
衆所周知,巴黎誕生于形似搖籃的老城那座古老的小島。
茶花女 這小島的河灘就是巴黎最早的城廓,塞納河就是它最早的溝塹。
以後若幹世紀,巴黎依然是島嶼狀态,有兩道橋,一南一北,有兩個橋頭堡,既是城門又是堡壘,右岸的稱大堡,左岸的叫小堡。
①原文為拉丁文。
後來,從第一代①諸王統治時期起,由于河洲過于狹窄,再也沒有回旋的餘地,巴黎遂跨過了塞納河。
于是,越過了大堡,越過了小堡,最早的一座城廓和塔樓便開始侵入塞納河兩岸的田野了。
這座古老的城廓直至上世紀還有若幹遺迹,今天隻留下回憶而已,不過,這兒那兒,偶或可以發現從前流傳下來的東西,例如博代門,又稱博杜瓦耶門,即PortaBagauda。
漸漸地,房屋如洪流一直從城市中心向外擴展、泛溢、侵蝕、損壞和吞沒這道城廓。
為了抵擋這股洪流,菲利浦——奧古斯都造了一道新堤壩,建起一圈高大堅實的塔樓像鎖鍊似地把巴黎囚禁起來。
以後整整一個多世紀,密密麻麻的房屋就在這盆子裡互相擠壓,堆積,像水在水庫裡那樣不斷上漲,因而開始向高空發展,樓上加樓,層層疊疊,宛如液流受壓,不停向上噴射,争先恐後,看誰有能耐把腦袋瓜伸得比别人高,好多呼吸點空氣。
街道越來越深,愈來愈窄;任何空地都填滿了,消失了。
房屋終于跳越了菲利浦——奧古斯都圈定的城垣,興高彩烈地在平原上四散開了,就像逃犯一樣,混亂不堪,到處亂竄。
它們就在平原上安頓下來,在田野上開辟花園,開始過舒适的日子。
打從一三六七年起,城市就向郊區大力擴張,以緻後來不得不再建一堵圍牆,尤其是在右岸。
這堵牆是查理五世建造的。
可是,像巴黎這樣一個都市總是持續不斷的發展,隻有這樣的城市方能成為京城。
這種城市就像大漏鬥,一個國家地理的、政治的、精神的、智力的所有川流,一個民族的所有自然川流,統統流到這裡彙集;可以說是文明之井,又是-陰-溝,凡是商業,工業,文化,居民,一個民族的一切元氣、一切生命、一切靈魂,都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一滴又一滴,不斷在這裡過濾,在這裡沉積。
因此查理五世的城廓也遭受菲利浦——奧古斯都的城廓的命運。
早在十五世紀末,那城廓就被跨越,被超過了,關廂也跑得更遠了。
①第一代諸王指墨洛溫王朝的曆代國王,從克洛韋斯一世(約466—511)至矮子丕平(714—768)。
到了十六世紀,乍一看城垣好象後退了,益發深入到舊城裡面,因為城外一座新城已經很可觀了。
因此,我們暫且就以十五世紀來說吧,那時巴黎就已經沖破那三道同心圓的城垣了,遠在叛教者朱利安①時代,大堡和小堡就可以說是這三道城垣的胚胎了。
生機蓬勃的城市接連撐破了四道城箍,就像一個孩子長大了,把前一年的衣裳撐破了一樣。
在路易十一時代,随處可見在這片房屋海洋中有舊城廓若幹正在坍塌的鐘樓群露了出來,好比是洪水中冒出水面來的山巅,也仿佛是淹沒在新巴黎城中的老巴黎城露出來的若幹群島。
此後,巴黎還有變遷,隻是對我們觀瞻并不是什麼好事。
不過,巴黎以後隻有跨過了一道城垣,就是路易十五②興建的。
①路易十五(1710—1774):法國國王(1715—1774)。
②朱利安(尤利安努斯)(331—363):羅馬皇帝(361—363),反對基督教,主張創立異教,故得名叛教者朱利安。
這道用污泥和垃圾築成的可憐城牆,倒是與這位國王很相稱,與詩人的歌唱也很相稱:環繞巴黎的牆垣叫巴黎不勝其煩①到了十五世紀,巴黎還是分成三個完全分開、截然不同的城市,各有其面貌、特色*、風俗、習慣、特權和曆史。
這就是老城、大學城、新城。
老城在河洲上,最古老,範圍最小,是另兩座城市的母親,夾在她倆中間,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像是一個老太婆夾在兩個高挑個兒的美女中間。
大學城在塞納河左岸,從小塔一直延伸到納勒塔,這兩個點分别相當于今日巴黎的酒市場和鑄币坊。
大學城的城廓相當深遠地伸入那片朱利安曾建造其溫泉浴室的田野。
聖日芮維埃芙山也包括在其中。
這道弧形城牆的中心頂點是教皇門,即大緻上相當于先賢祠的現在位置。
新城是巴黎三大塊中最大的一塊,位于塞納河的右岸。
沿河的堤岸,雖然沖垮了,或者說有幾個地段中斷了,還是沿着塞納河而下,從比利炮台一直延伸到樹林炮台,換言之,從今日豐登谷倉所在地直至杜伊勒裡宮所在地。
塞納河把京城的城廓切成四個點,左岸為小塔和納勒塔,右岸是比利炮台和樹林炮台,這四個點被譽稱為巴黎四塔。
新城伸入田野的深度遠超過大學城。
新城城廓(即查理五世城廓)的頂點在聖德尼門和聖馬丁門,這兩座城門的地點至今沒有變動過。
正如上述,巴黎這三大區劃,每個都是一座城市,隻是 過于特别,反而不完整了,任何一座都不能脫離另兩座而單獨存在。
①原詩反複使用法文“牆”(Lemur)這個詞構成的雙音節派生詞,含有揶揄之意。
因此三副面貌迥然不同。
老城,教堂林立;新城,宮殿鱗次栉比;大學城,學府比比皆是。
這裡姑且不談老巴黎城種種次要的特點,也不談那随心所欲的過路稅,隻是從一般的觀點和整體上來看看市政管轄的混亂狀況,大體來說,小島歸主教管轄,右岸歸府尹管轄,左岸歸學董管轄。
巴黎府尹是王室大臣而不是市府官吏,所以統管一切。
老城有聖母院,新城有盧浮宮和市政廳,大學城有索邦學堂①。
新城還有菜市場,老城有主宮醫院,大學城有神學子草場。
學子在左岸犯了法,得在小島上的司法宮受審,卻要在右岸的鷹山受懲處。
除非學董認為學府勢力強大而國王弱小,出面進行幹預,那是因為在校内被吊死是學子們的一種特權。
(順便提一下,大部分這種特權,以及比上述這一條更好的其他特權,都是靠造反和叛亂強行從國王手中奪取來的。
這是亘古的做法。
隻有人民去奪取,國王才不得不丢手。
有一份關于效忠國王的古老文獻竟直言不諱地寫道:“市民對國王的效忠,雖然有時被叛亂所打斷,還是産生了市民的特權。
”② 在十五世紀,塞納河在巴黎城廓内流經五個河洲:魯維 埃洲,那時樹木蔥茏,如今隻剩下柴禾了; ①原文為拉丁文。
②索邦學堂(laSorbonne):原來的巴黎大學,成立于一二五七年,現在隻是巴黎十三所大學之一的一部分。
母牛洲和聖母院洲,都是一片荒涼,隻有一間破屋,兩洲均是主教采地(到了十七世紀,兩洲合并為一,在上面大興土木,現在名為聖路易洲①);最後便是老城及其尖端的牛渡小洲,後來這個小洲沉陷在新橋的土堤下面了。
老城當時有五座橋,右邊有三座,即聖母院石橋、錢币兌換所石橋、磨坊木橋;左邊有兩座,即石頭小橋和聖米歇爾木橋,橋上都有房屋。
大學城有菲利浦——奧古斯都興建的六座門,從小塔作為起點,就是聖維克多門、博代爾門、教皇門、聖雅各門、聖米歇爾門、聖日耳曼門。
新城有查理五世興建的六座門,從比利炮台起,便是聖安東門、聖殿門、聖馬丁門、聖德尼門、蒙馬特爾門、聖奧諾雷門。
所有這些門都是既堅實又美麗,美麗并不影響其堅固。
有一道溝塹,又寬又深,冬汛②水漲,水急流速,環繞着整個巴黎的城牆根;水來自塞納河。
夜裡各城門緊閉,全城兩端用幾根粗大鐵鍊攔住溝面,巴黎便可安然睡覺了。
俯瞰之下,老城、大學城、新城這三鎮仔細一看,都是街道縱橫交錯,亂七八糟,各像一件編織的毛衣,拆也拆不開。
不過,第一眼便可看出,這三大部分還是形成一個整體的,隻見兩條平行的長街,不斷延展,毫無阻礙,幾乎一溜筆直,從南向北,正好與塞納河垂直,一起貫穿三城,加以連接,加以混合,把這一座城市的人流不停地注入、傾入和移入另一城内,由此三城合而為一。
第一條長街從聖雅各門至聖馬丁門,在大學城稱之為聖雅各街,在老城叫它為猶太街,在新城名為聖馬丁街;這條長街跨過塞納河兩次,一次名叫小橋,另一次名叫聖母院橋。
①指冬末春初,冰消雪融,塞納河水上漲。
②聖路易洲在塞納河中,至今仍在,與聖母院所在的城島東西相望,但并不包括聖母院洲。
第二條長街在左岸,名為豎琴街,在老城河洲上叫做箍桶街,在右岸叫做聖德尼街,在塞納河兩道河汊上各有一座橋,一座叫做聖米歇爾橋,另一座叫錢币兌換所橋,這條長街起自大學城的聖米歇爾門,止于新城的聖德尼門。
不過,名稱盡管各異,街道始終隻有兩條。
這是兩條母體街,是兩條繁衍街,是巴黎的兩條大動脈,向三座城池的一切大小血管輸送血液或回收血液。
除了這橫貫巴黎全城、為京都所共有的兩條主幹道之外,新城和大學城都單獨各有一條特别的大街,縱貫各自城池,并與塞納河并行,而且延伸開去,恰好與那條動
不過我們省略了最美不勝收的一點,那就是從聖母院鐘樓頂上所一覽無餘的巴黎景觀。
鐘樓的堅牆厚垣,垂直開鑿着一道螺旋形樓梯,隻要順着這-陰-暗的樓梯拾級而上,經過漫長摸索之後,突然終于來到兩個高平台當中的一個,隻見陽光燦爛,清風習習,一片向四面八方同時舒展開去的如畫美景盡收眼底。
這樣的一種景觀意為自身生成①,我們的看官若是有幸參觀一座完整的、全面的、清一色*的峨特城池,諸如至今尚存的巴伐利亞的紐倫堡、西班牙的維多利亞,或者甚至小一些、卻隻要保存完好的樣品,諸如布列塔尼的維特雷、普魯士的諾豪森,便自可想見一斑了。
三百五十年前的巴黎,十五世紀的巴黎,已是一座大都市了。
我們這般巴黎人,對于從那以後所取得的進展,普遍抱有錯誤的想法。
其實,打從路易十一以來,巴黎的擴展頂多不超過三分之一,而且,其美觀方面的損失遠遠超過了其在範圍擴大方面的收獲。
衆所周知,巴黎誕生于形似搖籃的老城那座古老的小島。
茶花女 這小島的河灘就是巴黎最早的城廓,塞納河就是它最早的溝塹。
以後若幹世紀,巴黎依然是島嶼狀态,有兩道橋,一南一北,有兩個橋頭堡,既是城門又是堡壘,右岸的稱大堡,左岸的叫小堡。
①原文為拉丁文。
後來,從第一代①諸王統治時期起,由于河洲過于狹窄,再也沒有回旋的餘地,巴黎遂跨過了塞納河。
于是,越過了大堡,越過了小堡,最早的一座城廓和塔樓便開始侵入塞納河兩岸的田野了。
這座古老的城廓直至上世紀還有若幹遺迹,今天隻留下回憶而已,不過,這兒那兒,偶或可以發現從前流傳下來的東西,例如博代門,又稱博杜瓦耶門,即PortaBagauda。
漸漸地,房屋如洪流一直從城市中心向外擴展、泛溢、侵蝕、損壞和吞沒這道城廓。
為了抵擋這股洪流,菲利浦——奧古斯都造了一道新堤壩,建起一圈高大堅實的塔樓像鎖鍊似地把巴黎囚禁起來。
以後整整一個多世紀,密密麻麻的房屋就在這盆子裡互相擠壓,堆積,像水在水庫裡那樣不斷上漲,因而開始向高空發展,樓上加樓,層層疊疊,宛如液流受壓,不停向上噴射,争先恐後,看誰有能耐把腦袋瓜伸得比别人高,好多呼吸點空氣。
街道越來越深,愈來愈窄;任何空地都填滿了,消失了。
房屋終于跳越了菲利浦——奧古斯都圈定的城垣,興高彩烈地在平原上四散開了,就像逃犯一樣,混亂不堪,到處亂竄。
它們就在平原上安頓下來,在田野上開辟花園,開始過舒适的日子。
打從一三六七年起,城市就向郊區大力擴張,以緻後來不得不再建一堵圍牆,尤其是在右岸。
這堵牆是查理五世建造的。
可是,像巴黎這樣一個都市總是持續不斷的發展,隻有這樣的城市方能成為京城。
這種城市就像大漏鬥,一個國家地理的、政治的、精神的、智力的所有川流,一個民族的所有自然川流,統統流到這裡彙集;可以說是文明之井,又是-陰-溝,凡是商業,工業,文化,居民,一個民族的一切元氣、一切生命、一切靈魂,都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一滴又一滴,不斷在這裡過濾,在這裡沉積。
因此查理五世的城廓也遭受菲利浦——奧古斯都的城廓的命運。
早在十五世紀末,那城廓就被跨越,被超過了,關廂也跑得更遠了。
①第一代諸王指墨洛溫王朝的曆代國王,從克洛韋斯一世(約466—511)至矮子丕平(714—768)。
到了十六世紀,乍一看城垣好象後退了,益發深入到舊城裡面,因為城外一座新城已經很可觀了。
因此,我們暫且就以十五世紀來說吧,那時巴黎就已經沖破那三道同心圓的城垣了,遠在叛教者朱利安①時代,大堡和小堡就可以說是這三道城垣的胚胎了。
生機蓬勃的城市接連撐破了四道城箍,就像一個孩子長大了,把前一年的衣裳撐破了一樣。
在路易十一時代,随處可見在這片房屋海洋中有舊城廓若幹正在坍塌的鐘樓群露了出來,好比是洪水中冒出水面來的山巅,也仿佛是淹沒在新巴黎城中的老巴黎城露出來的若幹群島。
此後,巴黎還有變遷,隻是對我們觀瞻并不是什麼好事。
不過,巴黎以後隻有跨過了一道城垣,就是路易十五②興建的。
①路易十五(1710—1774):法國國王(1715—1774)。
②朱利安(尤利安努斯)(331—363):羅馬皇帝(361—363),反對基督教,主張創立異教,故得名叛教者朱利安。
這道用污泥和垃圾築成的可憐城牆,倒是與這位國王很相稱,與詩人的歌唱也很相稱:環繞巴黎的牆垣叫巴黎不勝其煩①到了十五世紀,巴黎還是分成三個完全分開、截然不同的城市,各有其面貌、特色*、風俗、習慣、特權和曆史。
這就是老城、大學城、新城。
老城在河洲上,最古老,範圍最小,是另兩座城市的母親,夾在她倆中間,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像是一個老太婆夾在兩個高挑個兒的美女中間。
大學城在塞納河左岸,從小塔一直延伸到納勒塔,這兩個點分别相當于今日巴黎的酒市場和鑄币坊。
大學城的城廓相當深遠地伸入那片朱利安曾建造其溫泉浴室的田野。
聖日芮維埃芙山也包括在其中。
這道弧形城牆的中心頂點是教皇門,即大緻上相當于先賢祠的現在位置。
新城是巴黎三大塊中最大的一塊,位于塞納河的右岸。
沿河的堤岸,雖然沖垮了,或者說有幾個地段中斷了,還是沿着塞納河而下,從比利炮台一直延伸到樹林炮台,換言之,從今日豐登谷倉所在地直至杜伊勒裡宮所在地。
塞納河把京城的城廓切成四個點,左岸為小塔和納勒塔,右岸是比利炮台和樹林炮台,這四個點被譽稱為巴黎四塔。
新城伸入田野的深度遠超過大學城。
新城城廓(即查理五世城廓)的頂點在聖德尼門和聖馬丁門,這兩座城門的地點至今沒有變動過。
正如上述,巴黎這三大區劃,每個都是一座城市,隻是 過于特别,反而不完整了,任何一座都不能脫離另兩座而單獨存在。
①原詩反複使用法文“牆”(Lemur)這個詞構成的雙音節派生詞,含有揶揄之意。
因此三副面貌迥然不同。
老城,教堂林立;新城,宮殿鱗次栉比;大學城,學府比比皆是。
這裡姑且不談老巴黎城種種次要的特點,也不談那随心所欲的過路稅,隻是從一般的觀點和整體上來看看市政管轄的混亂狀況,大體來說,小島歸主教管轄,右岸歸府尹管轄,左岸歸學董管轄。
巴黎府尹是王室大臣而不是市府官吏,所以統管一切。
老城有聖母院,新城有盧浮宮和市政廳,大學城有索邦學堂①。
新城還有菜市場,老城有主宮醫院,大學城有神學子草場。
學子在左岸犯了法,得在小島上的司法宮受審,卻要在右岸的鷹山受懲處。
除非學董認為學府勢力強大而國王弱小,出面進行幹預,那是因為在校内被吊死是學子們的一種特權。
(順便提一下,大部分這種特權,以及比上述這一條更好的其他特權,都是靠造反和叛亂強行從國王手中奪取來的。
這是亘古的做法。
隻有人民去奪取,國王才不得不丢手。
有一份關于效忠國王的古老文獻竟直言不諱地寫道:“市民對國王的效忠,雖然有時被叛亂所打斷,還是産生了市民的特權。
”② 在十五世紀,塞納河在巴黎城廓内流經五個河洲:魯維 埃洲,那時樹木蔥茏,如今隻剩下柴禾了; ①原文為拉丁文。
②索邦學堂(laSorbonne):原來的巴黎大學,成立于一二五七年,現在隻是巴黎十三所大學之一的一部分。
母牛洲和聖母院洲,都是一片荒涼,隻有一間破屋,兩洲均是主教采地(到了十七世紀,兩洲合并為一,在上面大興土木,現在名為聖路易洲①);最後便是老城及其尖端的牛渡小洲,後來這個小洲沉陷在新橋的土堤下面了。
老城當時有五座橋,右邊有三座,即聖母院石橋、錢币兌換所石橋、磨坊木橋;左邊有兩座,即石頭小橋和聖米歇爾木橋,橋上都有房屋。
大學城有菲利浦——奧古斯都興建的六座門,從小塔作為起點,就是聖維克多門、博代爾門、教皇門、聖雅各門、聖米歇爾門、聖日耳曼門。
新城有查理五世興建的六座門,從比利炮台起,便是聖安東門、聖殿門、聖馬丁門、聖德尼門、蒙馬特爾門、聖奧諾雷門。
所有這些門都是既堅實又美麗,美麗并不影響其堅固。
有一道溝塹,又寬又深,冬汛②水漲,水急流速,環繞着整個巴黎的城牆根;水來自塞納河。
夜裡各城門緊閉,全城兩端用幾根粗大鐵鍊攔住溝面,巴黎便可安然睡覺了。
俯瞰之下,老城、大學城、新城這三鎮仔細一看,都是街道縱橫交錯,亂七八糟,各像一件編織的毛衣,拆也拆不開。
不過,第一眼便可看出,這三大部分還是形成一個整體的,隻見兩條平行的長街,不斷延展,毫無阻礙,幾乎一溜筆直,從南向北,正好與塞納河垂直,一起貫穿三城,加以連接,加以混合,把這一座城市的人流不停地注入、傾入和移入另一城内,由此三城合而為一。
第一條長街從聖雅各門至聖馬丁門,在大學城稱之為聖雅各街,在老城叫它為猶太街,在新城名為聖馬丁街;這條長街跨過塞納河兩次,一次名叫小橋,另一次名叫聖母院橋。
①指冬末春初,冰消雪融,塞納河水上漲。
②聖路易洲在塞納河中,至今仍在,與聖母院所在的城島東西相望,但并不包括聖母院洲。
第二條長街在左岸,名為豎琴街,在老城河洲上叫做箍桶街,在右岸叫做聖德尼街,在塞納河兩道河汊上各有一座橋,一座叫做聖米歇爾橋,另一座叫錢币兌換所橋,這條長街起自大學城的聖米歇爾門,止于新城的聖德尼門。
不過,名稱盡管各異,街道始終隻有兩條。
這是兩條母體街,是兩條繁衍街,是巴黎的兩條大動脈,向三座城池的一切大小血管輸送血液或回收血液。
除了這橫貫巴黎全城、為京都所共有的兩條主幹道之外,新城和大學城都單獨各有一條特别的大街,縱貫各自城池,并與塞納河并行,而且延伸開去,恰好與那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