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論祈禱
關燈
小
中
大
烏斯争論一個重大問題,便将他們訓斥一頓,甚至威脅說,如果繼續争下去,就将他們扔進河裡。
今天,孩子和女人給年紀最大的、最有經驗的人講解教會的法規,可柏拉圖《法律篇》的第一篇就提出,對于為什麼要有像上帝命令一樣的民法,他們連問都不能問;他還提出,老人們互相間可以交換看法,也可以同官員讨論,他同時又提到:隻要沒有年輕人和不信教的人在場。
有位主教在回憶錄裡寫道,在世界的另一端有個島嶼,古人稱為迪奧斯裡德島[4],島上舒适宜人,盛産各種樹木、水果,空氣有益健康;島上居民信奉基督教,設有教堂、祭台,裡面除了十字架沒有其他聖像;居民人人循禮守齋,準時向教士交納什一稅,他們人人都很忠貞,一生中隻能娶一個女人;另外,他們非常知足,所以身在大海卻不知用船;他們又非常純樸,以緻對自己笃信的宗教竟一無所知;這些虔誠地崇拜偶像的教徒,對于不了解他們的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他們對自己的神靈的了解,僅僅是名字和塑像。
歐裡庇得斯的悲劇《美那裡普》原先的序幕中有這樣的話: 啊,朱庇特,除了你的名字, 我對你一無所知。
我年輕時也見有人抱怨過,說有些文章光談人文、哲學,不談神學。
但是,反過來這樣說,可能也有幾分道理:神學最好像國王和君主一樣,有它特殊的地位;它應該處處為主,而不應為次、為輔;也許語法、修辭和邏輯方面的例子以及戲劇、遊戲、演出方面的題材應該從别處去找,而不應從如此神聖的學說中去找;令人肅然起敬的上帝的話,應該滿懷崇敬地單獨加以研究,它的風格也是一樣,決不能同人的說話混同起來;神學家寫東西過分像人文學家,這種情況要比人文學家寫東西一點不像神學家的情況更常見:聖·克裡索斯托姆[5]說:&ldquo哲學這個無用的奴仆早已被逐出了神學院,對這個收藏上天學說寶庫的聖殿,它連從門口經過張望一下的資格都沒有”人的言語有時非常卑賤,不應使用神的語言中崇高、莊嚴、訓導的方式。
于是我就讓神的語言,以它的方式替我說出&ldquo隻能當面向神吐露的話[6]&rdquo,諸如運氣、命運、機遇、禍福、神等等。
我把别人的以及我自己的想法,僅僅作為人的想法提出來,單獨加以考慮,而不将它們看成由上天命令确立、規定的,不容懷疑和讨論的想法;是作為看法而不作為信仰提出;作為我自己的思考而不作為我的宗教信念提出,就像孩子們交的習作一樣;是接受訓導的而不是訓導他人的;用的是世俗的方式,不是教士的方式,不過總是非常虔誠的。
那麼,會不會有人說,規定除了明确宣布信教的人,其他人隻能非常謹慎地寫寫關于宗教的事,那不是沒什麼益處,也不公道嗎?這樣說不是也有道理嗎?也許連我也在内,不是要讓我閉嘴不談嗎? 有人告訴我,在别的民族中,人家都禁止在平時說話中提上帝的名字。
他們不許人以感歎與驚呼的方式提上帝的名字,不管是為了作證還是為了比較:我覺得他們這樣做有道理。
不管我們在互相交往與相處中以何種方式呼喚上帝,都應是嚴肅的、虔誠的。
在色諾芬的著作裡,好像有過這麼一段話,他在其中指出,我們向上帝祈禱的次數應該少一些,因為祈禱時我們的心理狀态必須符合要求,要畢恭畢敬、誠心誠意,而要經常進入這個狀态不是輕而易舉的;若是做不到,我們的祈禱非但徒勞無益,而且還有害處。
我們常說:&ldquo請寬恕我們,我們也寬恕曾經冒犯我們的人。
&rdquo我們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不就是說我們向他奉獻一顆沒有仇恨和怒氣的心嗎?可是我們卻在呼喚上帝求他幫助我們的錯誤,促使他丢掉公正。
這隻能當面向神吐露[7]。
&mdash&mdash佩爾西烏斯 守财奴向他祈禱是因為保不住自己的财産;野心家是為了争取勝利和醫治痛苦;盜賊求他幫助克服危險和困難以順利地實施自己的罪惡勾當,或因為順利地殺死了過路人而向他緻謝。
在他們行将翻越一座房屋或将它炸掉的時候,他們在房前祈禱,訴說他們充滿殘忍、淫意、貪婪的打算和希望。
你
今天,孩子和女人給年紀最大的、最有經驗的人講解教會的法規,可柏拉圖《法律篇》的第一篇就提出,對于為什麼要有像上帝命令一樣的民法,他們連問都不能問;他還提出,老人們互相間可以交換看法,也可以同官員讨論,他同時又提到:隻要沒有年輕人和不信教的人在場。
有位主教在回憶錄裡寫道,在世界的另一端有個島嶼,古人稱為迪奧斯裡德島[4],島上舒适宜人,盛産各種樹木、水果,空氣有益健康;島上居民信奉基督教,設有教堂、祭台,裡面除了十字架沒有其他聖像;居民人人循禮守齋,準時向教士交納什一稅,他們人人都很忠貞,一生中隻能娶一個女人;另外,他們非常知足,所以身在大海卻不知用船;他們又非常純樸,以緻對自己笃信的宗教竟一無所知;這些虔誠地崇拜偶像的教徒,對于不了解他們的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他們對自己的神靈的了解,僅僅是名字和塑像。
歐裡庇得斯的悲劇《美那裡普》原先的序幕中有這樣的話: 啊,朱庇特,除了你的名字, 我對你一無所知。
我年輕時也見有人抱怨過,說有些文章光談人文、哲學,不談神學。
但是,反過來這樣說,可能也有幾分道理:神學最好像國王和君主一樣,有它特殊的地位;它應該處處為主,而不應為次、為輔;也許語法、修辭和邏輯方面的例子以及戲劇、遊戲、演出方面的題材應該從别處去找,而不應從如此神聖的學說中去找;令人肅然起敬的上帝的話,應該滿懷崇敬地單獨加以研究,它的風格也是一樣,決不能同人的說話混同起來;神學家寫東西過分像人文學家,這種情況要比人文學家寫東西一點不像神學家的情況更常見:聖·克裡索斯托姆[5]說:&ldquo哲學這個無用的奴仆早已被逐出了神學院,對這個收藏上天學說寶庫的聖殿,它連從門口經過張望一下的資格都沒有”人的言語有時非常卑賤,不應使用神的語言中崇高、莊嚴、訓導的方式。
于是我就讓神的語言,以它的方式替我說出&ldquo隻能當面向神吐露的話[6]&rdquo,諸如運氣、命運、機遇、禍福、神等等。
我把别人的以及我自己的想法,僅僅作為人的想法提出來,單獨加以考慮,而不将它們看成由上天命令确立、規定的,不容懷疑和讨論的想法;是作為看法而不作為信仰提出;作為我自己的思考而不作為我的宗教信念提出,就像孩子們交的習作一樣;是接受訓導的而不是訓導他人的;用的是世俗的方式,不是教士的方式,不過總是非常虔誠的。
那麼,會不會有人說,規定除了明确宣布信教的人,其他人隻能非常謹慎地寫寫關于宗教的事,那不是沒什麼益處,也不公道嗎?這樣說不是也有道理嗎?也許連我也在内,不是要讓我閉嘴不談嗎? 有人告訴我,在别的民族中,人家都禁止在平時說話中提上帝的名字。
他們不許人以感歎與驚呼的方式提上帝的名字,不管是為了作證還是為了比較:我覺得他們這樣做有道理。
不管我們在互相交往與相處中以何種方式呼喚上帝,都應是嚴肅的、虔誠的。
在色諾芬的著作裡,好像有過這麼一段話,他在其中指出,我們向上帝祈禱的次數應該少一些,因為祈禱時我們的心理狀态必須符合要求,要畢恭畢敬、誠心誠意,而要經常進入這個狀态不是輕而易舉的;若是做不到,我們的祈禱非但徒勞無益,而且還有害處。
我們常說:&ldquo請寬恕我們,我們也寬恕曾經冒犯我們的人。
&rdquo我們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不就是說我們向他奉獻一顆沒有仇恨和怒氣的心嗎?可是我們卻在呼喚上帝求他幫助我們的錯誤,促使他丢掉公正。
這隻能當面向神吐露[7]。
&mdash&mdash佩爾西烏斯 守财奴向他祈禱是因為保不住自己的财産;野心家是為了争取勝利和醫治痛苦;盜賊求他幫助克服危險和困難以順利地實施自己的罪惡勾當,或因為順利地殺死了過路人而向他緻謝。
在他們行将翻越一座房屋或将它炸掉的時候,他們在房前祈禱,訴說他們充滿殘忍、淫意、貪婪的打算和希望。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