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0卷 卷五十 南軒學案(黃氏原本、全氏修定)
關燈
小
中
大
處,讀之愈勤,探義愈晦,無怪其然,隻靠言語上求解釋,總未是,須玩味其旨,於吾動靜之中體之,久久自別,歲月易邁,人心易危,華盛之地,奪志者多,惟敬自勉,以承先業。
升高自下,陟遐自邇,善學者志必在乎聖人,而行無忽於卑近,不為驚怪恍惚之見,而不舍乎沈潛縝密之功。
誇勝為害,要須深思誇勝之意何自而生,於根原上用功銷磨乃善,若隻待其發見而後自遏止,將於東而生西也。
士子實作工夫,而耐久者難得。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蓋是積累工夫到處,非謂隻勇猛便能如此,如釋氏一聞一超之說也。
(以上《答胡季隨》。
) 病之在身,猶將不遠秦楚之路求以治之,病之在心,獨不思所以治乎﹗凡心之病固多端,大抵由其偏而作,自一勺而至稽天,則若人雖生無以異於死也,聖賢之經,皆妙方也,察吾病所由起,審處其方而樂之,則病可去,去則仁,仁則生矣。
長者謂事最忌激觸,然此要當平心易氣,審處其理,期於中節,若遷就回互,於所當然而不然,枉尋以求直尺,而曰吾所畏者激觸也,無乃終墮於姦邪之域,人慾愈肆,天理愈滅,與觀伊川解遇主於巷一爻,意極明切。
(《答喻郎中》。
) 儒者之政,以護養邦本為先。
(《與施蔪州》。
) 近世學者之幣,渺茫臆度,更無講學之功,其意見隻類異端,一超徑詣之說,又出異端之下,非惟自誤,亦且誤人,五峰所謂此事是終身事,天地日月長久,斷之以勇猛精進,持之以漸漬薰陶,故能有常而日新,誠至言哉。
(《答周允升》。
) 無欲者,無私也,?私則可欲之善著,故靜則其,動則直其,則天理之所以,直則其發見也(順理之謂直)若異端之談無欲,則是批根拔木、泯棄彜倫,淪實理於虛空之境,何翅霄壤之異。
(《答羅孟弼》。
) 生死鬼神之說,須是胸中見得灑落,世間所說,不得放過,一一教分明方得,若有毫疑未斷,將來被一件礙著,未必不被異端搖動又引去。
(《答蕭仲秉》。
) 箋註訓詁,學者雖不可使之溺乎此,又不可使之忽乎此,要當昭示以用功之實,而無忽乎細微之間,使之免溺心之病,而無躐等之失。
(《答陸子壽》。
) 力貴乎壯,工夫貴乎密,若不密,雖勝於暫,終不能持久。
(《答喬德瞻》。
) 主一之功,艱難曲折甚多,要耐苦辛,長遠勿舍,則寖有味。
(《答潘叔昌》。
) 聖門教人,循循有序,始終條理,一毫潦草不得。
(《答周穎叔》。
) 周公欲代武王之死,隻是渾全一個誠意,至誠可以回造化,有是理也,若金縢冊祝之詞,則不無妄傳者,如元孫不若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之類,意者金縢之事則有之,而冊祝之辭則不傳矣﹗(《答俞秀才》。
) 鬼神之說,六經所稱,莫非造化之,其德則誠而已,後世異說熾行,躊張為幻,莫可緻詰,流俗眩於怪誕,怵於恐畏,胥靡而從之,至於其說庂窮,則曰焉知天地間無是事委諸茫昧,於是幽明者,皆失其理,禮壞樂廢,浮偽日滋,所謂因其說而為善者,亦莫非私利之流,亂德害教,孰此為甚。
(《題鬼神說後》。
) (梓材謹案謝山所錄南軒文,集百單四條,今移為附錄三條,移入橫渠學案一條,上蔡學案三條,龜山學案一條,五峰學案一條,又一條,分作五峰語二條,又移入劉胡諸儒二條,玉山學案一條,晦翁學案十四條,東萊學案六條,艮齋學案二條,止齋學案一條,滄州諸儒二條,嶽麓諸儒二條,槐堂諸儒二條。
) 附錄 孝宗初起忠獻謫籍,都督諸軍事,即奏先生書寫機宜文字,先生時年甫三十,內贊密謀,外參庶務,夙夜凜凜,直以君臣之責為己憂,閒以軍事入見,因進言曰:「陛下上念祖宗之讎恥,下閔中原之塗炭,惕然於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謂此心之發,即天理之所存也,願陛下勿怠此心,而親賢稽古以擴充之,則不惟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千古因循之弊,亦庶乎其可革矣。
」帝異其言。
湯思退用事,務罷兵講和,金反乘隙縱兵入淮甸,中外大震,先生疏言我與金義不同天日者,雖嘗詔以縞素出師,而玉帛之使,未嘗不躡其後,是以和戰之念雜於胸中,而至誠惻怛之心,無以感格乎天人之際,繼今以往,誓不言和,專務自強,雖折不撓,遲以歲月,何功之不濟哉﹗ 召為吏部郎,時宰相謂敵勢衰弱可圖,先生入見,孝宗曰:「卿知彼中事乎﹖」先生曰:「不知也。
」曰:「彼國饑饉連年,盜賊四起。
」先生曰:「彼中之事,臣雖不知,然境內之事,則知之詳矣。
」帝曰:「何事﹖」對曰:「比年諸道水旱民貧,而國家兵弱財匱,大小之臣,又皆誕謾不足倚仗,正使彼中可圖,臣懼我之未足以圖彼也。
」帝默然久之,先生因言必勝之形,當在於早正素定之時,而不在乎陳決機之日,為今計之,但當下哀病之詔,明復仇之義,顯絕金人,不與通使,然後修德立政,用賢養民,選將帥,練甲兵,通內修外攘進戰退守為一事,又且必治其實,而不為虛文,使必勝之形,隱在目,前則雖三尺童子,亦奮躍而爭先矣﹗帝為之嘆息,哀論以為前始未聞此論也。
一日奏事,帝問天,先生曰:「不可以蒼蒼者便為天,當求諸視聽言動之間,一念纔是,便是上帝監觀,上帝臨汝,簡在帝心,一念纔不便,便是上帝震怒。
先生寢疾,微吟曰:「舍瑟而作,敢妄事上之忠,鼓缶而歌,當盡順終之理。
」乃自作遺表,勸帝親君子,遠小人,絕己偏,公好惡,拳拳不已雲。
五峰先生與書曰:「辱示希顏錄。
」足見稽考之勤,先賢之語,去取大是難事,文中子之言,誕漫不親切,揚子雲淺陋不精通,莊子坐忘費力,心齋支離家語如不容,然後見君子亦未免於陋。
又曰:「某意希顏錄如易論語中庸之說,不可瑕疵。
」亦須真實見得不可瑕疵,然後可也,其他諸說,亦須玩味於未精當中求精當。
嘗與朱子書曰,祈請竟出疆,顛倒絆悖。
極可憂,某決求去,蓋會慶在近,不忍見大使之至也。
又曰:「聞建寧書坊」將孟子解已刻闆,極皇恐,見今刪改不定,恐誤學者,兼亦甚不便,已移文漕司毀闆矣,更望力主張。
又曰:「舟中覺向來偏處。
」取所解孟子觀之,段段不可意,正當深其本。
呂東萊與先生書曰:「吾丈世道所繫。
」宜深體志未平之戒,朝夕省察,所存者果常不違乎﹖所感者果皆正乎﹖日用飲食之間果皆不踰節乎﹖疏密生熟歷歷可見,於此實用力焉,工夫自無不進之理。
(補。
) 又與朱侍講書曰:「張荊州從遊之士,往往不得力。
」不知何故如此,蓋荊州不能察人情虛實,其教未必能有益,中庸論盡己之性盡人之性,工夫無窮如此,此豈追往事,亦要高明深勉之耳。
(補。
) 又與陳同甫書曰,張荊州使不死,合整頓點檢處尚多,至於不自是,不尚同,則相識中未見兩人也。
(補。
) 又麗澤講義曰:「張荊州教人以聖賢語言見之行事。
」因行事復求之聖賢語言(補。
) 朱子述行狀後曰:「公之教人,必使之先有以察乎義利之間,而後明理居敬,以造其極。
」其剖析精明,傾倒切至,必竭兩端而後已。
又曰:「公嘗有言曰,莫先於義利之辨。
而義也者,本心之所當為而不能自己,非有所為而為之者也,一有所為而為之,則皆人欲之私,而非天理之所存矣﹗」嗚呼﹗至哉言也,其亦可謂廣前聖之所未發,而同於性善養氣之功者與。
又語類曰:「南軒洙泗言仁編,得亦未是聖人說仁處。
」固是仁,然不說處,不成非仁,天下隻有這個道理,聖人說許多說話,都要理會,豈可隻去理會說仁處,不說仁處,便掉了不管。
陳龍川志何茂宏曰:「朱元晦論張敬夫不惑於陰陽蔔筮。
」雖奉其親以葬,苟有地焉,無適而不可也,天下之決者,何以過之。
(補。
) 魏鶴山跋南軒與李季允帖曰:「南軒先生受學五峰,久而後得見。
」猶未與之言,泣涕而請,僅令思忠清未得為仁之理,蓋往返數四,而後與之,前輩所以成就後學,不肯易其言如此,故得其說者,啟發於憤悱之餘,知則知,行則篤行,有非俗倗四寸口耳之比,今帖所謂無急於成,乃先生以其所以教於人者教人,(補。
) 王深寧困學紀聞曰:「丹書敬義之訓。
」夫子於坤六二文言發之,孟子以集義為本,程子以居敬為先,張宣公謂工夫並進,相須而成。
(補。
) 又曰:「命不可委。
」故孟子言立命,心不可委,故南軒以陶淵明委心之言為非(補。
) 許魯齋曰:「東萊嘗雲,南軒言心在焉。
」則謂之敬,且如□對客談論,而他有所思,雖思庂善,亦不敬也。
才有間斷,便是不敬。
宗羲案南軒之學,得之五峰,論其所造大要,比五峰更純粹,蓋由其見處高,踐履又實也。
朱子生平相與切磋得力者,東萊象山南軒數人而已,東萊則言其雜,象山則言其禪,惟於南軒,為所佩服,一則曰敬夫見識卓然不可及,從遊之久,反復開益為多,一則曰敬夫學問愈高,所見卓然,議論出人表,近讀其語,不覺胸中灑然,誠可嘆服,然南軒非與朱子反復辯難,亦焉取斯哉﹗第南軒早知持養是本,省察所以成其持養,故力省而功倍,朱子缺卻平日一段涵養工夫,至晚年而後悟也。
宗羲又案南軒受教於五峰之日淺,然自一聞五峰之說,即默體實踐,孜孜勿釋,又其天資明敏,其所見解,初不歷階級而得之,五峰之門得南軒而有耀,從遊南軒者甚眾,乃無一人得其傳,故道之明晦,不在人之眾寡爾。
(梓材案洲未及廣輯嶽麓二江諸儒學案,故有是語) ◆南軒講友 文公朱晦庵先生(別為晦翁學案) 成公呂東萊先生(別為東萊學案) 忠定趙先生汝愚(別見玉山學案) 顯謨潘先生畤(別見元城學案) 知州吳先生松年(別見周許諸儒學案) 縣令張先生傑(別見玉山學案) ◆南軒學侶 文節陳止齋先生傅良(別為止齋學案) 胡季立先生大本(別見五峰學案) 知軍張先生寓(附見嶽麓諸儒學案) 監司呂先生陟寓 呂陟,字昇卿,零陵人也,累官監司,與軒遊,而受知於誠齋。
(補。
) (梓材謹案萬姓統譜作呂涉雲,楊誠齋萬裡為丞時,因督租過其裡,往見之,郡守問誠齋曰:「所過知有文才否﹖」答曰:「青桂裡得一呂昇卿,飽學之士。
」即召緻鄉校,領諸生,即山補傳所謂受知於誠齋者,列之誠齋之門可也。
蓋誠齋為零陵丞時,張魏公謫永,南軒實從,故先生得與南軒遊爾,儒林宗派列先生於南軒之門,誤矣﹗謝山學案底本標南軒弟子,亦數先生,當係未為補傳之筆也。
◆南軒同調 宣簡趙先生不息(別見晦翁學案) 教授劉孝敬先生靖之 知州劉靜先生清之(並為清江學案) 忠定邱先生?(別為邱劉諸儒學案) ◆南軒家學(楊胡三傳) 張先生庶(附師孫松壽子圯) 張庶字晞顏,宣公再從子也,少為忠獻公所愛,嘗曰,孝悌忠信,學之本,不然,雖工於文辭,無益也。
又曰,讀書當潛心誠意,方有得,不可曠過時日。
又曰,親良師,求益友,善言善行,敬信而力行之。
先生再拜受教,而是時宣公已成醇儒,亦勉以黜浮崇實之說,先生遂師事之。
大母孫氏,其姪曰松壽,有高行,蜀中所稱牧齋先生者也,天下士當其意者無幾,先生復問學焉,得其箋劄規警之語,揭諸座右,而牧齋亦待之絕異忠獻將官之,會薨,不果,先生護喪歸長沙,因侍宣公者九年,講學嶽麓書院,先生執筆為司錄,題曰南軒書院,而先生所私記者曰誠敬心法,宣公亦以忠獻之意欲官之,而遽卒,不果,絕熙三年,宣公弟枃以兵部書鎮襄陽,後溪劉文節公謂先生曰,尚書必成其父兄之志矣﹗然君者,尚為吏邪,曷以予君子。
先生曰,然
升高自下,陟遐自邇,善學者志必在乎聖人,而行無忽於卑近,不為驚怪恍惚之見,而不舍乎沈潛縝密之功。
誇勝為害,要須深思誇勝之意何自而生,於根原上用功銷磨乃善,若隻待其發見而後自遏止,將於東而生西也。
士子實作工夫,而耐久者難得。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蓋是積累工夫到處,非謂隻勇猛便能如此,如釋氏一聞一超之說也。
(以上《答胡季隨》。
) 病之在身,猶將不遠秦楚之路求以治之,病之在心,獨不思所以治乎﹗凡心之病固多端,大抵由其偏而作,自一勺而至稽天,則若人雖生無以異於死也,聖賢之經,皆妙方也,察吾病所由起,審處其方而樂之,則病可去,去則仁,仁則生矣。
長者謂事最忌激觸,然此要當平心易氣,審處其理,期於中節,若遷就回互,於所當然而不然,枉尋以求直尺,而曰吾所畏者激觸也,無乃終墮於姦邪之域,人慾愈肆,天理愈滅,與觀伊川解遇主於巷一爻,意極明切。
(《答喻郎中》。
) 儒者之政,以護養邦本為先。
(《與施蔪州》。
) 近世學者之幣,渺茫臆度,更無講學之功,其意見隻類異端,一超徑詣之說,又出異端之下,非惟自誤,亦且誤人,五峰所謂此事是終身事,天地日月長久,斷之以勇猛精進,持之以漸漬薰陶,故能有常而日新,誠至言哉。
(《答周允升》。
) 無欲者,無私也,?私則可欲之善著,故靜則其,動則直其,則天理之所以,直則其發見也(順理之謂直)若異端之談無欲,則是批根拔木、泯棄彜倫,淪實理於虛空之境,何翅霄壤之異。
(《答羅孟弼》。
) 生死鬼神之說,須是胸中見得灑落,世間所說,不得放過,一一教分明方得,若有毫疑未斷,將來被一件礙著,未必不被異端搖動又引去。
(《答蕭仲秉》。
) 箋註訓詁,學者雖不可使之溺乎此,又不可使之忽乎此,要當昭示以用功之實,而無忽乎細微之間,使之免溺心之病,而無躐等之失。
(《答陸子壽》。
) 力貴乎壯,工夫貴乎密,若不密,雖勝於暫,終不能持久。
(《答喬德瞻》。
) 主一之功,艱難曲折甚多,要耐苦辛,長遠勿舍,則寖有味。
(《答潘叔昌》。
) 聖門教人,循循有序,始終條理,一毫潦草不得。
(《答周穎叔》。
) 周公欲代武王之死,隻是渾全一個誠意,至誠可以回造化,有是理也,若金縢冊祝之詞,則不無妄傳者,如元孫不若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之類,意者金縢之事則有之,而冊祝之辭則不傳矣﹗(《答俞秀才》。
) 鬼神之說,六經所稱,莫非造化之,其德則誠而已,後世異說熾行,躊張為幻,莫可緻詰,流俗眩於怪誕,怵於恐畏,胥靡而從之,至於其說庂窮,則曰焉知天地間無是事委諸茫昧,於是幽明者,皆失其理,禮壞樂廢,浮偽日滋,所謂因其說而為善者,亦莫非私利之流,亂德害教,孰此為甚。
(《題鬼神說後》。
) (梓材謹案謝山所錄南軒文,集百單四條,今移為附錄三條,移入橫渠學案一條,上蔡學案三條,龜山學案一條,五峰學案一條,又一條,分作五峰語二條,又移入劉胡諸儒二條,玉山學案一條,晦翁學案十四條,東萊學案六條,艮齋學案二條,止齋學案一條,滄州諸儒二條,嶽麓諸儒二條,槐堂諸儒二條。
) 附錄 孝宗初起忠獻謫籍,都督諸軍事,即奏先生書寫機宜文字,先生時年甫三十,內贊密謀,外參庶務,夙夜凜凜,直以君臣之責為己憂,閒以軍事入見,因進言曰:「陛下上念祖宗之讎恥,下閔中原之塗炭,惕然於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謂此心之發,即天理之所存也,願陛下勿怠此心,而親賢稽古以擴充之,則不惟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千古因循之弊,亦庶乎其可革矣。
」帝異其言。
湯思退用事,務罷兵講和,金反乘隙縱兵入淮甸,中外大震,先生疏言我與金義不同天日者,雖嘗詔以縞素出師,而玉帛之使,未嘗不躡其後,是以和戰之念雜於胸中,而至誠惻怛之心,無以感格乎天人之際,繼今以往,誓不言和,專務自強,雖折不撓,遲以歲月,何功之不濟哉﹗ 召為吏部郎,時宰相謂敵勢衰弱可圖,先生入見,孝宗曰:「卿知彼中事乎﹖」先生曰:「不知也。
」曰:「彼國饑饉連年,盜賊四起。
」先生曰:「彼中之事,臣雖不知,然境內之事,則知之詳矣。
」帝曰:「何事﹖」對曰:「比年諸道水旱民貧,而國家兵弱財匱,大小之臣,又皆誕謾不足倚仗,正使彼中可圖,臣懼我之未足以圖彼也。
」帝默然久之,先生因言必勝之形,當在於早正素定之時,而不在乎陳決機之日,為今計之,但當下哀病之詔,明復仇之義,顯絕金人,不與通使,然後修德立政,用賢養民,選將帥,練甲兵,通內修外攘進戰退守為一事,又且必治其實,而不為虛文,使必勝之形,隱在目,前則雖三尺童子,亦奮躍而爭先矣﹗帝為之嘆息,哀論以為前始未聞此論也。
一日奏事,帝問天,先生曰:「不可以蒼蒼者便為天,當求諸視聽言動之間,一念纔是,便是上帝監觀,上帝臨汝,簡在帝心,一念纔不便,便是上帝震怒。
先生寢疾,微吟曰:「舍瑟而作,敢妄事上之忠,鼓缶而歌,當盡順終之理。
」乃自作遺表,勸帝親君子,遠小人,絕己偏,公好惡,拳拳不已雲。
五峰先生與書曰:「辱示希顏錄。
」足見稽考之勤,先賢之語,去取大是難事,文中子之言,誕漫不親切,揚子雲淺陋不精通,莊子坐忘費力,心齋支離家語如不容,然後見君子亦未免於陋。
又曰:「某意希顏錄如易論語中庸之說,不可瑕疵。
」亦須真實見得不可瑕疵,然後可也,其他諸說,亦須玩味於未精當中求精當。
嘗與朱子書曰,祈請竟出疆,顛倒絆悖。
極可憂,某決求去,蓋會慶在近,不忍見大使之至也。
又曰:「聞建寧書坊」將孟子解已刻闆,極皇恐,見今刪改不定,恐誤學者,兼亦甚不便,已移文漕司毀闆矣,更望力主張。
又曰:「舟中覺向來偏處。
」取所解孟子觀之,段段不可意,正當深其本。
呂東萊與先生書曰:「吾丈世道所繫。
」宜深體志未平之戒,朝夕省察,所存者果常不違乎﹖所感者果皆正乎﹖日用飲食之間果皆不踰節乎﹖疏密生熟歷歷可見,於此實用力焉,工夫自無不進之理。
(補。
) 又與朱侍講書曰:「張荊州從遊之士,往往不得力。
」不知何故如此,蓋荊州不能察人情虛實,其教未必能有益,中庸論盡己之性盡人之性,工夫無窮如此,此豈追往事,亦要高明深勉之耳。
(補。
) 又與陳同甫書曰,張荊州使不死,合整頓點檢處尚多,至於不自是,不尚同,則相識中未見兩人也。
(補。
) 又麗澤講義曰:「張荊州教人以聖賢語言見之行事。
」因行事復求之聖賢語言(補。
) 朱子述行狀後曰:「公之教人,必使之先有以察乎義利之間,而後明理居敬,以造其極。
」其剖析精明,傾倒切至,必竭兩端而後已。
又曰:「公嘗有言曰,莫先於義利之辨。
而義也者,本心之所當為而不能自己,非有所為而為之者也,一有所為而為之,則皆人欲之私,而非天理之所存矣﹗」嗚呼﹗至哉言也,其亦可謂廣前聖之所未發,而同於性善養氣之功者與。
又語類曰:「南軒洙泗言仁編,得亦未是聖人說仁處。
」固是仁,然不說處,不成非仁,天下隻有這個道理,聖人說許多說話,都要理會,豈可隻去理會說仁處,不說仁處,便掉了不管。
陳龍川志何茂宏曰:「朱元晦論張敬夫不惑於陰陽蔔筮。
」雖奉其親以葬,苟有地焉,無適而不可也,天下之決者,何以過之。
(補。
) 魏鶴山跋南軒與李季允帖曰:「南軒先生受學五峰,久而後得見。
」猶未與之言,泣涕而請,僅令思忠清未得為仁之理,蓋往返數四,而後與之,前輩所以成就後學,不肯易其言如此,故得其說者,啟發於憤悱之餘,知則知,行則篤行,有非俗倗四寸口耳之比,今帖所謂無急於成,乃先生以其所以教於人者教人,(補。
) 王深寧困學紀聞曰:「丹書敬義之訓。
」夫子於坤六二文言發之,孟子以集義為本,程子以居敬為先,張宣公謂工夫並進,相須而成。
(補。
) 又曰:「命不可委。
」故孟子言立命,心不可委,故南軒以陶淵明委心之言為非(補。
) 許魯齋曰:「東萊嘗雲,南軒言心在焉。
」則謂之敬,且如□對客談論,而他有所思,雖思庂善,亦不敬也。
才有間斷,便是不敬。
宗羲案南軒之學,得之五峰,論其所造大要,比五峰更純粹,蓋由其見處高,踐履又實也。
朱子生平相與切磋得力者,東萊象山南軒數人而已,東萊則言其雜,象山則言其禪,惟於南軒,為所佩服,一則曰敬夫見識卓然不可及,從遊之久,反復開益為多,一則曰敬夫學問愈高,所見卓然,議論出人表,近讀其語,不覺胸中灑然,誠可嘆服,然南軒非與朱子反復辯難,亦焉取斯哉﹗第南軒早知持養是本,省察所以成其持養,故力省而功倍,朱子缺卻平日一段涵養工夫,至晚年而後悟也。
宗羲又案南軒受教於五峰之日淺,然自一聞五峰之說,即默體實踐,孜孜勿釋,又其天資明敏,其所見解,初不歷階級而得之,五峰之門得南軒而有耀,從遊南軒者甚眾,乃無一人得其傳,故道之明晦,不在人之眾寡爾。
(梓材案洲未及廣輯嶽麓二江諸儒學案,故有是語) ◆南軒講友 文公朱晦庵先生(別為晦翁學案) 成公呂東萊先生(別為東萊學案) 忠定趙先生汝愚(別見玉山學案) 顯謨潘先生畤(別見元城學案) 知州吳先生松年(別見周許諸儒學案) 縣令張先生傑(別見玉山學案) ◆南軒學侶 文節陳止齋先生傅良(別為止齋學案) 胡季立先生大本(別見五峰學案) 知軍張先生寓(附見嶽麓諸儒學案) 監司呂先生陟寓 呂陟,字昇卿,零陵人也,累官監司,與軒遊,而受知於誠齋。
(補。
) (梓材謹案萬姓統譜作呂涉雲,楊誠齋萬裡為丞時,因督租過其裡,往見之,郡守問誠齋曰:「所過知有文才否﹖」答曰:「青桂裡得一呂昇卿,飽學之士。
」即召緻鄉校,領諸生,即山補傳所謂受知於誠齋者,列之誠齋之門可也。
蓋誠齋為零陵丞時,張魏公謫永,南軒實從,故先生得與南軒遊爾,儒林宗派列先生於南軒之門,誤矣﹗謝山學案底本標南軒弟子,亦數先生,當係未為補傳之筆也。
◆南軒同調 宣簡趙先生不息(別見晦翁學案) 教授劉孝敬先生靖之 知州劉靜先生清之(並為清江學案) 忠定邱先生?(別為邱劉諸儒學案) ◆南軒家學(楊胡三傳) 張先生庶(附師孫松壽子圯) 張庶字晞顏,宣公再從子也,少為忠獻公所愛,嘗曰,孝悌忠信,學之本,不然,雖工於文辭,無益也。
又曰,讀書當潛心誠意,方有得,不可曠過時日。
又曰,親良師,求益友,善言善行,敬信而力行之。
先生再拜受教,而是時宣公已成醇儒,亦勉以黜浮崇實之說,先生遂師事之。
大母孫氏,其姪曰松壽,有高行,蜀中所稱牧齋先生者也,天下士當其意者無幾,先生復問學焉,得其箋劄規警之語,揭諸座右,而牧齋亦待之絕異忠獻將官之,會薨,不果,先生護喪歸長沙,因侍宣公者九年,講學嶽麓書院,先生執筆為司錄,題曰南軒書院,而先生所私記者曰誠敬心法,宣公亦以忠獻之意欲官之,而遽卒,不果,絕熙三年,宣公弟枃以兵部書鎮襄陽,後溪劉文節公謂先生曰,尚書必成其父兄之志矣﹗然君者,尚為吏邪,曷以予君子。
先生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