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9卷 卷四十九 晦翁學案(下)

關燈
,不擇晨暮過從。

    為僚于徐,夜失睡者再三。

    朱文公在建安,接牘續簡無曠時。

    時攻偽日峻,士重足不自保,浮薄者以時論相恐喝,先生每為所親正說不忌。

    與文公書,具言其無他。

    文公答曰:「其然!其然!韓丈于我本無怨惡,我于韓丈亦何嫌猜乎!」所親見之,意大折。

    道學不遂廢,先生之力為多。

    (參《葉水心集》。

    ) ◆晦翁同調 宣簡趙先生不息 趙不息,南塘之祖也。

    雅敬朱子,雲:「某恨見公晚。

    自見公,從始至末,無一語為無益,以是敬之。

    今觀其行,尤合。

    」因上疏請用之,又乞賜南軒張子謚。

    累官大宗正,封崇國公,謚宣簡。

    (補。

    ) (梓材謹案:先生名當從《宋史》《宗室傳》作不,其字仁仲。

    為憂之古文,字當作,因而傳寫為。

    蓋取「仁者不憂」之義。

    嗣濮王宗暉曾孫也。

    紹興二十七年登第。

    然《宗室世系表》已誤作不息。

    又載長子善臨,善臨子汝訓、汝諿、汝詁、汝淡、汝鐺。

    汝淡、汝鐺即汝談、汝就之■也。

    ) 教授劉孝敬先生靖之 知州劉靜春先生清之(并為《清江學案》。

    ) 文節劉後溪先生光祖(別為《丘劉諸儒學案》。

    ) ◆晦翁家學(楊、胡三傳。

    ) 中散朱先生塾(附子鑑。

    ) 朱塾,字受之,文公長子。

    從呂東萊學,以蔭官將仕郎。

    早卒,贈中散大夫。

    子鑑,字子明,官奉直大夫、湖廣總領。

    (參《姓譜》。

    ) 朝奉朱先生埜 朱埜,字文之,文公次子。

    以蔭補官,歷朝奉郎。

    (同上。

    ) 侍郎朱先生在(附孫浚。

    ) 朱在,字敬之,文公季子。

    以恩補承務郎,歷官至工部侍郎。

    侍經筵,日讀父《四書》。

    玉音訪問不已,因請黜楊雄,乞以二程、張載從祀,帝嘉納之。

    孫浚,字深源,累官吏部侍郎,死節。

    (同上。

    ) (梓材謹案:謝山《學案劄記》引葉紹翁曰:「考亭子在趨媚時好,遂階法從, 視其父異矣。

    」) 朱小翁先生洪範(別見《介軒學案》。

    ) ◆晦翁門人 文節蔡西山先生元定(別為《西山蔡氏學案》。

    ) 文肅黃勉齋先生榦(別為《勉齋學案》。

    ) 文定李宏齋先生燔 文憲張主一先生洽(并見《滄洲諸儒學案》。

    ) 朝奉輔傳貽先生廣(別為《潛庵學案》。

    ) 輔先生萬(別見《潛庵學案》。

    ) 通直陳潛室先生埴(別為《木鐘學案》。

    ) 文修葉西山先生味道(別見《木鐘學案》。

    ) 主簿杜南湖先生煜 杜方山先生知仁(并為《南湖學案》。

    ) 隱君蔡節齋先生淵 運幹蔡復齋先生沆(并見《西山蔡氏學案》。

    ) 文正蔡九峰先生沈(別為《九峰學案》。

    ) 文安陳北溪先生淳(別為《北溪學案》。

    ) 陳後之先生易(別見《北溪學案》。

    ) 吏部廖槎溪先生德明 通判李果齋先生方子(并見《滄洲諸儒學案》。

    ) 州判餘先生元一 漕帥趙先生師恕(并見《勉齋學案》。

    ) 安撫趙先生崇憲 朝散趙節齋先生崇度(并見《玉山學案》。

    ) 文節趙章泉先生蕃 郡守宋先生之源 特奏劉先生黼 許先生子春(并見《清江學案》。

    ) 忠肅彭止堂先生龜年 知州趙先生善佐 張錦溪先生巽 學博潘先生友端 胡季隨先生大時(并見《嶽麓諸儒學案》。

    ) 朝奉王定庵先生瀚 縣令王先生洽 侍郎詹先生儀之 尚書李先生大同 周先生介 府判鄒先生補之 黃先生謙 忠簡王渾尺先生介(并見《麗澤諸儒學案》。

    ) 呂先生喬年(別見《東萊學案》。

    ) 教授高先生松(別見《止齋學案》。

    ) 傅先生定(別見《說齋學案》。

    ) 文靖舒廣平先生璘(別見《廣平定川學案》。

    ) 通判傅曾潭先生夢泉 判軍孫燭湖先生應時 進士諸葛先生千能 進士周先生良 包克堂先生揚 包先生約 包先生遜 知軍石先生鬥文 侍從石先生宗昭 喻先生仲可 趙先生師 直閣趙先生師雍(并見《槐堂諸儒學案》。

    ) (梓材謹案:晦翁弟子綦繁,自別見諸《學案》外,百餘人并入《滄洲諸儒學案》。

    ) ◆晦翁私淑 宣獻樓攻媿先生鑰(別見《丘劉諸儒學案》。

    ) 正肅吳先生柔勝(父口。

    ) 吳柔勝,字勝之,宣城人。

    幼聽其父講伊洛書,,知持敬之學。

    淳熙中進士,調都昌簿,差嘉興教授。

    禦史湯碩劾其救荒浙右,擅放田租,為趙汝愚收人心,且主朱氏之學,不可為師儒,自是閒居十餘年。

    嘉定初,歷國子正,以晦庵《四書》與諸生誦習,于是士知趣向。

    後以秘閣修撰奉祠。

    卒,謚正肅。

    (參史傳。

    ) 特奏陳先生縝(附子口、孫口。

    ) 陳縝,字德容,羅源人。

    淳質有守,毅然任道。

    少慕伊洛、考亭之學。

    屢試禮部,獨以正心誠意為說,俱見黜。

    後對時務擢第,廷試復如初,始終發明伊洛、考亭之旨,孝宗擢特奏第一。

    時淳熙八年也。

    子孫世其家學。

    (參《道南源委》。

    ) 獻肅柴南溪先生中行(別見《丘劉諸儒學案》。

    ) 文靖魏鶴山先生了翁(別為《鶴山學案》。

    ) 學錄詹流塘先生初(別見《勉齋學案》。

    ) 堂長蔡白石先生和(別見《北溪學案》。

    ) 文節李貫之先生道傳(別見《劉李諸儒學案》。

    ) 常博李先生大有(別見《東萊學案》。

    ) 秘丞謝夢頤先生夢生(別見《木鐘學案》。

    ) 迪功陳先生均 陳均,字平甫,興化人,俊卿從孫。

    安貧力學,以累舉當奉大對,不就。

    參稽宋史及司馬《稽古錄》、徐氏《國紀》、李氏《續通鑑長編》諸書,用朱子《綱目》義例,提要備言,輯成《宋編年舉要》、《備要》二書,起太祖建隆庚申、迄寧宗嘉定甲申,凡八十八卷。

    端平初,時宰言于朝,下福州取其書,賜迪功郎,不受。

    (補。

    ) (雲濠謹案:宋陳均有二:一先生,為朱子私淑:一字子公,平陽人,以秘閣修撰緻仕,真西山門人,為朱子三傳弟子,見《西山真氏學案》。

    ) 學士趙庸齋先生汝騰 趙汝騰,字茂實,宗室子,居福州。

    寶慶初舉進士,歷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

    嘗入奏,言前後姦諛興利之臣,甚切直,拜翰林學士。

    後辭歸,累召至闕,復以翰林學士承旨知泉州、知南外宗正事。

    卒,贈四官。

    (參《姓譜》。

    ) (梓材謹案:先生號庸齋。

    亦有南塘之稱,與朱子門人文懿汝談之號同。

    又案:何北山有《繳回太守趙庸齋詩》,蓋先生知婺州時嘗薦北山與王正敘也。

    ) ◆克齋門人 主簿杜南湖先生煜 杜方山先生知仁(并為《南湖學案》。

    ) ◆宣簡家學 文懿趙南塘先生汝談(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 知州趙嬾庵先生汝讜(別見《水心學案》。

    ) ◆正肅家學 參政吳退庵先生淵 丞相吳履齋先生潛(交見《槐堂諸儒學案》。

    ) ◆朱學續傳 奉直方先生鎔(別見《北山四先生學案》。

    ) 隱君趙江漢先生復(別見《魯齋學案》。

    ) 司法餘桃谷先生季芳(別見《介軒學案》。

    ) 禦史俞默翁先生浙 俞浙,字季淵,新昌人也。

    以開慶進士,歷官禦史。

    初為賈似道所排,其後王爚引而入臺,而論者謂王私其鄉人,先生亦以三疏時事不報求去。

    改官大理少卿,不就。

    宋亡,杜門講學,宗師朱子,學者稱為緻曲先生。

    (雲濠案:《學案》底本別傳雲:「先生私淑朱子之學,篤行寡言,莊重介潔,宋亡,杜門著書,學者稱為默翁先生。

    」)所著有《六經審問》、《離騷審問》、《韓文舉隅集》。

    宋之南也,浙東儒學極盛,而越中獨少。

    李莊簡公後,惟新昌石子重、石天民、石應之、黃文叔、呂聲之、呂沖之,其眉目也。

    姚江孫燭湖師象山,孫偉夫師水心,山陰胡達材兄弟亦師象山,而諸葛誠之往來諸儒之間。

    韓蕺山父子繼起,世守劉子澄之教。

    其後上虞劉習甫學于何氏,唐忠介學于牟氏,而先生復出于新昌,最為有光,黃東發、陳本堂皆重之。

    (補。

    ) 州判熊天慵先生朋來(附子太古。

    ) 熊朋來,字與可,豫章人。

    鹹淳進士。

    元世祖求宋遺士,而雅重進士,以狀元王龍澤為南臺禦史。

    先生與龍澤同榜,聲名不相下,然不肯表襮苟進,隱居州裡,生徒受業者常百人。

    取朱子《小學》書提其要領,示之學者。

    與人談經義,日益不倦。

    用治書侍禦史王構薦,連為閩海、盧陵教授。

    所至攷古篆籀文,調律呂,協歌詩,以興雅樂,制器定辭,必則古式,遠近師宗之。

    晚以福清州判官緻仕。

    延祐設科,行省爭請為考官,先生以應試者大半皆及門,不赴。

    其後江浙、湖廣率卑辭緻禮,先生始往應其請。

    及對大廷,所選士居天下三之一。

    初,先生以《周禮》首薦鄉郡,而元制《周官》不與設科,治《戴記》者尤鮮,先生屢以為言。

    蓋先生之學,諸經中《三禮》尤深,是以當世言《禮》學者鹹推宗之。

    至治中,英宗始親祀太廟,銳意制禮作樂,學士元明善以先生薦,未及召而卒,年七十八。

    有《經說》七卷。

    子太古,字鄰初,舉至順二年鄉薦,官江西行省員外郎。

    晚隱櫧山,著書以老。

    (從黃氏補本錄入。

    ) (梓材謹案:黃氏補本,熊先生朋來列《胡熊諸儒學案》,俞先生琰列《李俞諸 儒學案》,謝山《序錄》并無其目。

    以皆為朱學,入是卷。

    ) 隱君俞石澗先生琰 俞琰,字玉吾,吳郡人。

    生宋寶祐間,以辭賦稱。

    宋亡,隱居著書,自號林屋山人。

    精于《易》。

    世之言《圖》、《書》者,類以馬毛之旋、龜文之坼。

    獨先生持論謂:《尚書》《顧命》「天球、《河圖》在東序」,《河圖》、天球并列,則《河圖》亦玉也,玉之有文者爾。

    崑崙產玉,河源出崑崙,故河亦有玉。

    洛水至今有白石,《洛書》蓋石而白、有文者。

    其立說頗異。

    嘗著《經傳考證》、《讀易須知》、《六十四卦圖》、《古占法》、《卦爻象占分類》、《易圖合璧連珠》等書,潛心三十餘年,惜其書無存。

    惟《周易集說》十三卷,而以《易圖纂要》、《易外別傳》附焉,武宗至大二年門人王都中為之刊行。

    所居傍石澗,學者稱為石澗先生。

    (同上。

    ) 周易集說自序 《周易集說》者,集諸說之善而為之說也。

    曷為善﹖能明三聖人之本旨則善也。

    夫《易》始作于伏羲,僅有六十四卦之畫而未有辭;文王作《上下經》,乃始有辭;孔子作《十翼》,其辭乃備。

    當知辭本于象,象本于畫;有畫斯有象,有象斯有辭。

    《易》之理盡在于畫,詎可舍六畫之象而專論辭之理哉!舍畫而玩辭,舍象而窮理,辭雖明,理雖通,非《易》也。

    漢去古未遠,諸儒訓解,多論象數,蓋亦有所本。

    至魏王弼以老、莊之虛無倡于前,晉韓康伯又和于後,聖人之本旨遂晦。

    沿襲至唐,諸儒皆宗之。

    太宗詔名儒定《九經正義》,于《易》則取王、韓,而孔穎達輩以當時所尚,故雖其說未盡善,亦必為之回護。

    由是二三百年間,皆以虛無為高。

    至宋,濂、洛諸公彬彬輩出,一埽虛無之弊,聖人之本旨始明。

    奈何世之尚占而宗邵康節者,則以義理為虛文,尚辭而宗程伊川者,則以象數為末技,而程、邵之學分為兩家,羲畫、周經亦為兩途,遂使學者莫之適從。

    逮夫紫陽朱子《本義》之作,發程、邵之未發,辭必歸于畫,理不外于象,聖人之本旨于是乎大明焉。

    琰幼承父師面命,首讀朱子《本義》,次讀程《傳》。

    長與朋友講明,則又有程、朱二先生所未言者,于心蓋不能無疑,乃歷考諸家《易》說,摭其英華,萃為一書,名曰《大易會要》,凡一百三十卷。

    不揣固陋,遂自至元甲申,集諸說之善而為之說,至元貞丙申而後成,凡四十卷,因名為《周易集說》雲。

     ◆庸齋續傳 秘書趙大蓬先生必曄 趙必曄,字伯煒,晉江人。

    濮安懿王八世孫,補承務郎。

    悵望中原,懷古賦詩,慨然有祖逖之志。

    從益王至永嘉。

    蒲壽庚為福建、廣東安撫使,發舟航海,次泉州港口。

    壽庚作亂,以田真子降元,先生逃村。

    真子遣兵勒還草降表,先生誓必死,持匕首自刺。

    吉甫抱哭曰:「我愧死!萬萬不能復見子矣。

    」張世傑回兵圍城,壽庚盡殺宗室,縛先生將斬之,錄曹參軍吳伯厚以計出之,遂居泉之東陵。

    (參《姓譜》。

    ) (梓材謹案:吳禮部序陳監丞眾仲《安雅集》序雲:「君之學,得于外舅趙大蓬名必曄者為多。

    必曄,庸齋汝騰之孫,有學行。

    君早從指授,故前輩淵源,尤所習聞。

    」則先生之家學可見矣。

    《宋史》《宗室世系》,自濮安懿王歷建孝良王宗蓋、安康郡公仲郵、豫章侯士澸、直秘閣不敵、善綽、汝騰,凡七世。

    汝騰子崇堂,崇堂子必。

    「 」蓋「曄」字之■。

    又案:先生官至秘書。

    宋潛溪雲:「南塘趙氏之孫,二陳之外王父也。

    」故謝山于陳眾仲謂其先世得于趙南塘雲。

    ) ◆默翁門人 隱君黃先生奇孫(別見《潛菴學案》。

    ) ◆石澗門人 清獻王本齋先生都中(別見《魯齋學案》。

    ) ◆大蓬門人(庸齋三傳。

    ) 縣尹陳先生仁伯 陳仁伯,莆田人,官同安尹。

    莆田之先達有二陳焉,一則先生,一則國子丞眾仲,皆以文鳴于時,實兄弟也。

    其學出于南塘趙氏。

    (參《宋文憲集》。

    ) 監丞陳先生旅(別見《草盧學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