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9卷 卷四十九 晦翁學案(下)
關燈
小
中
大
筆削,是左證也。
著述之難,即大儒不能無餘論。
雷同附和之徒,遂以為《春秋》後第一書,可謂耳食。
苟或能成朱子之志,重為討論,不可謂非功臣也,但必為蚍蜉所大駭爾! 李季劄曰:先生遊鍾山書院,見書籍中有釋氏書,因而揭看。
先君問其中有所得否,曰:「幸然無所得!吾儒廣大精微,本末備具,不必他求。
」 陳北溪序《竹林精舍錄》曰:先生寢疾,某每入臥內聽教,諄諄警策,無非直指病痛所在。
以為所欠者下學,惟當專緻其下學之功而已。
緻知必一一平實,循序而進,而無一物之不格;力行必一一平實,循序而進,而無一事之不周。
如顏子之博約,毋遽求顏子之卓爾;如曾子之所以為貫,毋遽求曾子之所以為一。
其所以痛切直截之意,比之向日從容和樂之論,又不同。
(以下補。
) 又《答李貫之》曰:先生平日教人,「尊德性」、「道問學」固不偏廢,而著力處卻多在「道問學」上。
江西一派,隻是厭煩就簡,偏于尊德性上去。
先生力為之挽,乃確然自立一家門戶,而不肯回。
又《答陳伯澡》曰:晦翁《論語》《孟子集註》及《大學》《中庸章句》、《或問》,時時修改,至屬纊而後絕筆,最為精密。
如《論語或問》著之丁酉,年已高矣,然後來置之不修,未得為成書。
今細觀之,時覺有枯燥處,亦多有不穩處,亦時有失之太甚處。
比之《大學》《中庸或問》大不同。
若以參訂《集註》之所未詳,則可矣,未可全案之以為定論。
又《答蘇德甫》曰:文公表出《近思錄》及《四子》,以為初學入道之門,使人識聖門蹊逕,于此融會貫通,以作權度,去讀天下群書,究人生萬事。
非謂天下道理皆叢萃該備于此,可以向此取足,便安然兀坐,持循把守,以為聖賢事業盡在此,無復他求,便可運用施為,無往而不通,是大不然也。
程子曰:「須大其心,使開闊。
」如隻孤孤單單,窄窄狹狹去看道理,左動右礙,前觸後窒,更無長進之望矣。
祖望謹案:此段甚佳。
然愚謂《四子》之書,道理自無不該備,特博觀事變,誠有不可以此自畫者。
前此大儒如尹和靖,持守甚固,卻是不教人讀書。
得此說,可以捄其流弊。
又《答郭子從》曰:《尚書》先師隻解得三篇。
蔡仲默、林子武皆有《書解》,聞皆各自為一家。
昨見子武《中庸解》,以《書》相參為說,中間分章有改易文公舊處。
又見蔡伯靜《易解》,訓詁依《本義》,而逐字分晰,又太細碎,及大義則與《本義》不同,多涉玄妙,不脫莊、列之習。
直卿去年南康講《乾》三、《坤》二爻義,似舉子時文態,大義殊不出。
則真見之粹然者,最為難也。
劉漫堂《回湯德遠書》曰:朱氏書年來盛行,立要津者多自謂嘗登先生之門,而趣向舛錯,使人太息。
魏鶴山《師友雅言》曰:晦翁《講筵劄子貼黃》引《中庸》「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愚明柔強」節注,謂:「以鹵莽滅裂之學,或作或輟,果于自棄,為不仁。
」某因此言,惜陰愛日,義理愈探索而愈無窮。
歲月逾邁,令人慨然以懼。
王深寧《困學紀聞》曰:觀朱文公《答項平甫書》「尊德性,道問學」之說,未嘗不取陸氏之所長。
黃東發《日鈔》曰:《六經》之文皆道,秦、漢以後之文鮮復關于道,甚者害道。
韓文公始復古文,而猶未必盡純于道。
我朝諸儒始明古道,而又未嘗盡發于文。
晦庵先生表章《四書》,開示後學,復作《易本義》,作《詩傳》,面授作《書傳》,分授作《禮經疏義》,且謂《春秋》本魯史舊文,于是明聖人正大本心,以破後世穿鑿。
《凡例》謂《周禮》周公未必盡行,于是教學者非所宜先。
于身事一句無預,提挈綱維,疏別緩急,無一不使復還古初,《六經》之道賴之而昭昭乎如揭中天之日月。
其為文也,孰大于是,宜不必復以文集為矣。
然其天才卓絕,學力閎肆,落筆成章,殆于天造。
其剖析性理之精微,則日精月明;其窮詰邪說之隱遁,則神搜霆擊。
其感慨忠義,發明《離騷》,則苦雨淒風之變態;其泛應人事,遊戲翰墨,則行雲流水之自然。
究而言之,皆此道之流行,猶化工之妙造也。
(以上補。
) 熊勿軒《考亭書院記》曰:周東遷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
世運升降之會,天必擬大聖大賢以當之者,三綱五常之道所寄也。
道有統。
羲、軒邈矣!陶唐氏迄今六十二甲辰。
孟氏歷敘道統之傳,為帝為王者千伍百餘歲,則堯、舜、禹子于冀也,湯、伊尹之于亳也,文、武、周公之于岐、豐也。
自是以下,為霸為強者二千餘歲,而所寄僅若此,儒者幾無以藉口于來世。
嗚呼!微夫子《六經》,則五帝三王之道不傳;微文公《四書》,則夫子之道不著,人心無所于主,利欲持世,庸有極乎!《七篇》之終,所以近聖人之居而尚論其世者,其獨無所感乎﹖嗚呼!由文公以來,又百有餘歲矣。
建考亭視魯闕裡,初名竹林精舍,後更滄洲。
宋理宗表章公學,以公從祀廟庭,始錫書院額,諸生世守其學不替。
龍門毋侯逢辰灼見斯道之統有關于世運,故于此重緻意焉。
歲戊子,侯為郡判官,始克修復,邑令古澶郭君瑛又從而增闢之。
乙巳,侯同知南劍郡事,道謁祠下,顧謂諸生曰:「居已完矣,其盍有所養乎!」書院舊有田九十餘畝,春秋祀猶不給,侯捐田為倡,郭君適自北來,議以克協,諸名賢之冑與邦之大夫士翕然和之,合為田五百畝有奇,供祀之餘,則以給師弟子之廩膳,名曰義學田。
初,省府以公三世孫朱沂充書院山長,既歿,諸生請以四世孫朱椿襲其職。
侯白之當路,仍增弟子員,屬其事于邑簿汪君蒙,且以書來曰:「養可以粗給矣,而教之不可以無師也!」謂禾猶逮前聞,俾與前貢士魏夢牛分教大小學,蓋有甚欿然者。
既又屬禾記其事,其將何以為詞﹖重惟文公之學,聖人全體大用之學也。
本之身心則為德行,措之國家天下則為事業。
其體則有健順仁義中正之性,其用則有治教農禮兵刑之具。
其文則有《小學》、《大學》、《語》、《孟》、《中庸》、《易》、《詩》、《書》、《春秋》、《三禮》、《孝經》、《圖》、《書》、《西銘》傳義及《通鑑綱目》、《近思錄》等書,學者學此而已。
今但知誦習公之文,而體用之學曾莫之究,其得謂之善學乎﹖矧曰體其全而用其大者乎﹖公之于考亭也,門人蔡氏淵嘗言,其晚年閒居,于大本大原之地,充養敦厚,人有不得窺其際者。
蓋其喜怒哀樂之未發,蚤聞師說于延平李先生者,體驗已熟。
雖其語學者非止一端,而「敬貫動靜」之旨,聖人復起,不易斯言矣。
嗚呼!此古人授受心法也。
世之溺口耳之學,何足以窺其微哉!公之修《三禮》,自家鄉至邦國王朝,大綱小紀,詳法略則,悉以屬之門人黃氏榦,且曰:「如用之,固當盡天地之變,酌古今之宜,而又通乎南北風氣,損文就質,以求其中可也。
」使公之志克遂,有王者作,必來取法矣。
嗚呼!古人為治之大經大法,平居既無素習,一旦臨事,惟小功近利是視,生民亦何日蒙至治之澤乎﹖秦人絕學之後,《六經》無完書,若井田,若學校,凡古人經理人道之具盡廢。
漢猶近古,其大機已失之矣。
當今治宇一統,京師首善之地,立冑學,興文教,文公《四書》方為世大用,此又非世運方升之一幾乎﹖邵氏《觀物》所謂「善變之,則帝王之道可與」者,以時考之,可矣。
誠能于此推原羲、軒以來之統,大明夫子祖述憲章之志,上自辟雍,下逮庠序,祀典、教法,一惟我文公之訓是式,古人全體大用之學復行于天下,其不自茲始乎!今公祠以文肅黃氏榦配,舊典也;從以文節蔡氏元定、文簡劉氏爚、文忠真氏德秀,建安、武夷例也。
我文公體用之學,黃氏其庶幾焉!餘皆守公之道不貳,其侑公也實甚宜。
公以建炎庚戌生于■之南溪,父吏部韋齋先生仕國也。
公蘊經世大業,屬權奸相繼用事,鬱鬱得展。
道學為世大禁,公與門人益務堅苦,泊如也。
慶元庚申歿于考亭。
後十年庚午,疆場事起。
又六十七年丙子,宋亡,公之曾孫浚以死節著。
嗚呼!大聖大賢之生,其有關于天地之化、盛衰之運者,豈可以淺言哉!夫子之《六經》不得行于再世,而公之《四書》乃得彰于當代,公之身雖詘于當時,而公之道卒信于其後者,天也。
過江來,中州文獻欲盡。
自左丞覃懷許公衡倡明公學,家誦其書,人尊其道,凡所以啟沃君心,栽培相業,以開治平之原者,皆公餘澤也。
方侯創義學,東平袁君壁適以臬事至閩,訪求公後,表浚二子林、彬于省,長南溪、建安二書院,奉韋齋及公祠。
又以考亭乃公舊宅,懇懇為語諸生小學入門之要,尤以師道不立為憂。
既而金華陳君公舉司文吳會,為冑學徵藏書,考尋文獻,且欲于此繼成公志,以復《六經》古文為屬,誠詎典也,而必欲有焉。
天道循環,無往不復,欲觀周道,舍魯何適﹖正學一派,亟起而迓續之,則天地之心,生民之命,萬世之太平,當于此乎在,侯之功不亦遠乎!侯世以德顯,其仕閩,以化為政。
道南七書院,皆其再造也。
考亭西北偏,有山曰雲谷,晦庵在焉,亦為之起廢。
汪君于山之麓為門以識之,凡公墳宅,悉從而表樹焉,庶乎知為政之先務矣。
精舍創于紹興甲寅,前堂後室,制甚樸。
寶慶乙酉,邑令莆陽劉克莊始闢公祠。
今燕居廟,則淳祐辛亥漕使眉山史侯季溫舊構也。
書院之更造,惟公手創,不敢改,棟宇門廡,煥然一新,邑土劉熙寶終始之。
義學創興,宋燮、黃樞首帥以聽,華恭孫、葉善夫、趙宗叟、盱江李廷玉與有謀焉。
而厚帑庾,完塈茨,以迄于成,則虞子建、劉實也。
賢勞皆可書。
時提調官總管燕山張仲儀、教授三山黃文仲。
助田名氏,悉書石陰。
後甲辰三歲,大德十一年四月朔日記。
◆晦翁講友 宣公張南軒先生栻(別為《南軒學案》。
) 成公呂東萊先生祖謙(別為《東萊學案》。
) 忠定趙先生汝愚(別見《玉山學案》。
) 趙先生汝靚 趙汝靚,忠定公汝愚之從弟也。
苦節講學。
餘幹有東山書院,先生所建,以延朱子講學。
餘幹學者祀朱子,以先生配。
(補。
) 尚書韓南澗先生元吉(別見《和靖學案》。
) 顯謨潘先生畤(別見《元城學案》。
) 縣令方先生耒(別見《劉胡諸儒學案》。
) 縣令張先生傑(別見《玉山學案》。
) 知軍石克齋先生 石,字子重,其先新昌人,大父公孺始遷臨海。
先生自少警悟不群。
及長,刻意為學。
與晦庵朱子交好,嘗稱其論仁之體要甚當,願與長者各盡力于斯。
又謂《心說》甚善,但更須收斂造約為佳。
以紹興十五年進士,歷四縣,知南康軍。
卒,年五十有五。
晦庵志其墓。
晚名其燕居之室曰克齋,讀書其間,沒身不懈,後生執業就正者多賴以知響方。
陳耆卿修郡乘,謂裡人自克齋知有洛學。
車若水亦雲:「克齋石公,所謂大人為己之學,深造而自得者也。
」所集《周易》、《大學》、《中庸解》數十卷,《文集》十卷,傳學者。
(參《台學源流》。
) 附錄 子重問:「『止于至善』,至善乃極則否﹖」朱子答曰:「不然。
至善者,本也,萬善皆于此乎出。
」 縣令何臺溪先生鎬 何鎬,字叔京,邵武人。
龜津先生兌之子,以父蔭為安溪主簿,與朱子為友。
後調善化令,未至,卒。
學者稱臺溪先生。
有《易》、《論語說》,朱子稱其可傳。
(參《閩大紀》。
) (梓材謹案:朱子為先生墓志雲:「予獲從之遊,相好也。
」是先生與朱子為友之證。
而或以為朱子門人,誤。
) ◆晦翁學侶 龍圖項平庵先生安世 項安世,字平甫,其先括蒼人,後家江陵。
登淳熙進士,除秘書正字。
光宗以疾不過重華宮,先生上書切諫,不報,求去,尋遷校書郎。
寧宗即位,先生應詔言當省兵及宮掖之費。
時朱子召至闕,未幾予祠。
先生言:「朱熹本二千裡外一庶官,陛下即位未數日,召侍經幄,天下皆以為初政之美。
供職甫四十日,即以內批逐之,舉朝不知所措。
願留朱熹,使輔聖學。
」不報。
俄以偽黨罷。
先生素善吳文定獵,坐學禁久廢。
開禧用兵,文定起帥荊渚,先生起知鄂州。
淮、漢師潰,以文定為宣撫使,尋以宣諭使入蜀,朝命先生權宣撫使,陞太府卿。
因私忿殺文定客王度,坐免。
繩以道誼之交,先生不能無遺議也。
後以直龍圖閣為湖南運判,未上,用臺章奪職罷。
嘉定元年,卒。
所著《易玩辭》等書,行于世。
(參史傳。
) 雲濠謹案:謝山《奉臨川貼子》雲:「項平甫來往于朱、陸之間,然未嘗偏有所師。
」又案:謝山《學案》原底于《嶽麓諸儒序錄》有「項平甫」三字,後定刊本抹之。
) 附錄 魏鶴山《師友雅言》曰:最愛項平甫《孚齋詩》雲:「乳中函天渾沌,浮筠破處玉嶙峋。
」 錄參黃敬齋先生樵仲 黃樵仲,字道夫,龍溪人,禦史預之孫,號敬齋。
登淳熙第。
居家每旦率子弟衣冠見家廟,退則默坐終日,飲食衣服不求鮮美。
居喪三年,人未嘗見其有笑容。
鄉裡有為非者,恐先生知之。
朱文公守漳,禮延入學,牒雲:「器資渾厚,操履端方。
杜門讀書,不交權利。
鄉閭有識,莫不推高。
若以禮請,屈居教導,必能使諸生觀感而化,有所興起。
」及講小學,文公每稱善。
初尉永福,再調汀州錄參,鹹有善績。
自書于屏雲:「俸薄儉亦足,官卑清自尊。
」有《禮記解》、《小學口義》行于世。
侍郎陳先生景思 陳景思,字思誠,弋陽人。
丞相文正公康伯之孫也。
用丞相恩補承奉郎,仕至朝請大夫、直煥章閣,遷太府卿,兼夏官侍郎。
先生競朗通達,而以門閥自畏。
問學師友,出于嗜欲。
水心客錢塘
著述之難,即大儒不能無餘論。
雷同附和之徒,遂以為《春秋》後第一書,可謂耳食。
苟或能成朱子之志,重為討論,不可謂非功臣也,但必為蚍蜉所大駭爾! 李季劄曰:先生遊鍾山書院,見書籍中有釋氏書,因而揭看。
先君問其中有所得否,曰:「幸然無所得!吾儒廣大精微,本末備具,不必他求。
」 陳北溪序《竹林精舍錄》曰:先生寢疾,某每入臥內聽教,諄諄警策,無非直指病痛所在。
以為所欠者下學,惟當專緻其下學之功而已。
緻知必一一平實,循序而進,而無一物之不格;力行必一一平實,循序而進,而無一事之不周。
如顏子之博約,毋遽求顏子之卓爾;如曾子之所以為貫,毋遽求曾子之所以為一。
其所以痛切直截之意,比之向日從容和樂之論,又不同。
(以下補。
) 又《答李貫之》曰:先生平日教人,「尊德性」、「道問學」固不偏廢,而著力處卻多在「道問學」上。
江西一派,隻是厭煩就簡,偏于尊德性上去。
先生力為之挽,乃確然自立一家門戶,而不肯回。
又《答陳伯澡》曰:晦翁《論語》《孟子集註》及《大學》《中庸章句》、《或問》,時時修改,至屬纊而後絕筆,最為精密。
如《論語或問》著之丁酉,年已高矣,然後來置之不修,未得為成書。
今細觀之,時覺有枯燥處,亦多有不穩處,亦時有失之太甚處。
比之《大學》《中庸或問》大不同。
若以參訂《集註》之所未詳,則可矣,未可全案之以為定論。
又《答蘇德甫》曰:文公表出《近思錄》及《四子》,以為初學入道之門,使人識聖門蹊逕,于此融會貫通,以作權度,去讀天下群書,究人生萬事。
非謂天下道理皆叢萃該備于此,可以向此取足,便安然兀坐,持循把守,以為聖賢事業盡在此,無復他求,便可運用施為,無往而不通,是大不然也。
程子曰:「須大其心,使開闊。
」如隻孤孤單單,窄窄狹狹去看道理,左動右礙,前觸後窒,更無長進之望矣。
祖望謹案:此段甚佳。
然愚謂《四子》之書,道理自無不該備,特博觀事變,誠有不可以此自畫者。
前此大儒如尹和靖,持守甚固,卻是不教人讀書。
得此說,可以捄其流弊。
又《答郭子從》曰:《尚書》先師隻解得三篇。
蔡仲默、林子武皆有《書解》,聞皆各自為一家。
昨見子武《中庸解》,以《書》相參為說,中間分章有改易文公舊處。
又見蔡伯靜《易解》,訓詁依《本義》,而逐字分晰,又太細碎,及大義則與《本義》不同,多涉玄妙,不脫莊、列之習。
直卿去年南康講《乾》三、《坤》二爻義,似舉子時文態,大義殊不出。
則真見之粹然者,最為難也。
劉漫堂《回湯德遠書》曰:朱氏書年來盛行,立要津者多自謂嘗登先生之門,而趣向舛錯,使人太息。
魏鶴山《師友雅言》曰:晦翁《講筵劄子貼黃》引《中庸》「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愚明柔強」節注,謂:「以鹵莽滅裂之學,或作或輟,果于自棄,為不仁。
」某因此言,惜陰愛日,義理愈探索而愈無窮。
歲月逾邁,令人慨然以懼。
王深寧《困學紀聞》曰:觀朱文公《答項平甫書》「尊德性,道問學」之說,未嘗不取陸氏之所長。
黃東發《日鈔》曰:《六經》之文皆道,秦、漢以後之文鮮復關于道,甚者害道。
韓文公始復古文,而猶未必盡純于道。
我朝諸儒始明古道,而又未嘗盡發于文。
晦庵先生表章《四書》,開示後學,復作《易本義》,作《詩傳》,面授作《書傳》,分授作《禮經疏義》,且謂《春秋》本魯史舊文,于是明聖人正大本心,以破後世穿鑿。
《凡例》謂《周禮》周公未必盡行,于是教學者非所宜先。
于身事一句無預,提挈綱維,疏別緩急,無一不使復還古初,《六經》之道賴之而昭昭乎如揭中天之日月。
其為文也,孰大于是,宜不必復以文集為矣。
然其天才卓絕,學力閎肆,落筆成章,殆于天造。
其剖析性理之精微,則日精月明;其窮詰邪說之隱遁,則神搜霆擊。
其感慨忠義,發明《離騷》,則苦雨淒風之變態;其泛應人事,遊戲翰墨,則行雲流水之自然。
究而言之,皆此道之流行,猶化工之妙造也。
(以上補。
) 熊勿軒《考亭書院記》曰:周東遷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
世運升降之會,天必擬大聖大賢以當之者,三綱五常之道所寄也。
道有統。
羲、軒邈矣!陶唐氏迄今六十二甲辰。
孟氏歷敘道統之傳,為帝為王者千伍百餘歲,則堯、舜、禹子于冀也,湯、伊尹之于亳也,文、武、周公之于岐、豐也。
自是以下,為霸為強者二千餘歲,而所寄僅若此,儒者幾無以藉口于來世。
嗚呼!微夫子《六經》,則五帝三王之道不傳;微文公《四書》,則夫子之道不著,人心無所于主,利欲持世,庸有極乎!《七篇》之終,所以近聖人之居而尚論其世者,其獨無所感乎﹖嗚呼!由文公以來,又百有餘歲矣。
建考亭視魯闕裡,初名竹林精舍,後更滄洲。
宋理宗表章公學,以公從祀廟庭,始錫書院額,諸生世守其學不替。
龍門毋侯逢辰灼見斯道之統有關于世運,故于此重緻意焉。
歲戊子,侯為郡判官,始克修復,邑令古澶郭君瑛又從而增闢之。
乙巳,侯同知南劍郡事,道謁祠下,顧謂諸生曰:「居已完矣,其盍有所養乎!」書院舊有田九十餘畝,春秋祀猶不給,侯捐田為倡,郭君適自北來,議以克協,諸名賢之冑與邦之大夫士翕然和之,合為田五百畝有奇,供祀之餘,則以給師弟子之廩膳,名曰義學田。
初,省府以公三世孫朱沂充書院山長,既歿,諸生請以四世孫朱椿襲其職。
侯白之當路,仍增弟子員,屬其事于邑簿汪君蒙,且以書來曰:「養可以粗給矣,而教之不可以無師也!」謂禾猶逮前聞,俾與前貢士魏夢牛分教大小學,蓋有甚欿然者。
既又屬禾記其事,其將何以為詞﹖重惟文公之學,聖人全體大用之學也。
本之身心則為德行,措之國家天下則為事業。
其體則有健順仁義中正之性,其用則有治教農禮兵刑之具。
其文則有《小學》、《大學》、《語》、《孟》、《中庸》、《易》、《詩》、《書》、《春秋》、《三禮》、《孝經》、《圖》、《書》、《西銘》傳義及《通鑑綱目》、《近思錄》等書,學者學此而已。
今但知誦習公之文,而體用之學曾莫之究,其得謂之善學乎﹖矧曰體其全而用其大者乎﹖公之于考亭也,門人蔡氏淵嘗言,其晚年閒居,于大本大原之地,充養敦厚,人有不得窺其際者。
蓋其喜怒哀樂之未發,蚤聞師說于延平李先生者,體驗已熟。
雖其語學者非止一端,而「敬貫動靜」之旨,聖人復起,不易斯言矣。
嗚呼!此古人授受心法也。
世之溺口耳之學,何足以窺其微哉!公之修《三禮》,自家鄉至邦國王朝,大綱小紀,詳法略則,悉以屬之門人黃氏榦,且曰:「如用之,固當盡天地之變,酌古今之宜,而又通乎南北風氣,損文就質,以求其中可也。
」使公之志克遂,有王者作,必來取法矣。
嗚呼!古人為治之大經大法,平居既無素習,一旦臨事,惟小功近利是視,生民亦何日蒙至治之澤乎﹖秦人絕學之後,《六經》無完書,若井田,若學校,凡古人經理人道之具盡廢。
漢猶近古,其大機已失之矣。
當今治宇一統,京師首善之地,立冑學,興文教,文公《四書》方為世大用,此又非世運方升之一幾乎﹖邵氏《觀物》所謂「善變之,則帝王之道可與」者,以時考之,可矣。
誠能于此推原羲、軒以來之統,大明夫子祖述憲章之志,上自辟雍,下逮庠序,祀典、教法,一惟我文公之訓是式,古人全體大用之學復行于天下,其不自茲始乎!今公祠以文肅黃氏榦配,舊典也;從以文節蔡氏元定、文簡劉氏爚、文忠真氏德秀,建安、武夷例也。
我文公體用之學,黃氏其庶幾焉!餘皆守公之道不貳,其侑公也實甚宜。
公以建炎庚戌生于■之南溪,父吏部韋齋先生仕國也。
公蘊經世大業,屬權奸相繼用事,鬱鬱得展。
道學為世大禁,公與門人益務堅苦,泊如也。
慶元庚申歿于考亭。
後十年庚午,疆場事起。
又六十七年丙子,宋亡,公之曾孫浚以死節著。
嗚呼!大聖大賢之生,其有關于天地之化、盛衰之運者,豈可以淺言哉!夫子之《六經》不得行于再世,而公之《四書》乃得彰于當代,公之身雖詘于當時,而公之道卒信于其後者,天也。
過江來,中州文獻欲盡。
自左丞覃懷許公衡倡明公學,家誦其書,人尊其道,凡所以啟沃君心,栽培相業,以開治平之原者,皆公餘澤也。
方侯創義學,東平袁君壁適以臬事至閩,訪求公後,表浚二子林、彬于省,長南溪、建安二書院,奉韋齋及公祠。
又以考亭乃公舊宅,懇懇為語諸生小學入門之要,尤以師道不立為憂。
既而金華陳君公舉司文吳會,為冑學徵藏書,考尋文獻,且欲于此繼成公志,以復《六經》古文為屬,誠詎典也,而必欲有焉。
天道循環,無往不復,欲觀周道,舍魯何適﹖正學一派,亟起而迓續之,則天地之心,生民之命,萬世之太平,當于此乎在,侯之功不亦遠乎!侯世以德顯,其仕閩,以化為政。
道南七書院,皆其再造也。
考亭西北偏,有山曰雲谷,晦庵在焉,亦為之起廢。
汪君于山之麓為門以識之,凡公墳宅,悉從而表樹焉,庶乎知為政之先務矣。
精舍創于紹興甲寅,前堂後室,制甚樸。
寶慶乙酉,邑令莆陽劉克莊始闢公祠。
今燕居廟,則淳祐辛亥漕使眉山史侯季溫舊構也。
書院之更造,惟公手創,不敢改,棟宇門廡,煥然一新,邑土劉熙寶終始之。
義學創興,宋燮、黃樞首帥以聽,華恭孫、葉善夫、趙宗叟、盱江李廷玉與有謀焉。
而厚帑庾,完塈茨,以迄于成,則虞子建、劉實也。
賢勞皆可書。
時提調官總管燕山張仲儀、教授三山黃文仲。
助田名氏,悉書石陰。
後甲辰三歲,大德十一年四月朔日記。
◆晦翁講友 宣公張南軒先生栻(別為《南軒學案》。
) 成公呂東萊先生祖謙(別為《東萊學案》。
) 忠定趙先生汝愚(別見《玉山學案》。
) 趙先生汝靚 趙汝靚,忠定公汝愚之從弟也。
苦節講學。
餘幹有東山書院,先生所建,以延朱子講學。
餘幹學者祀朱子,以先生配。
(補。
) 尚書韓南澗先生元吉(別見《和靖學案》。
) 顯謨潘先生畤(別見《元城學案》。
) 縣令方先生耒(別見《劉胡諸儒學案》。
) 縣令張先生傑(別見《玉山學案》。
) 知軍石克齋先生 石,字子重,其先新昌人,大父公孺始遷臨海。
先生自少警悟不群。
及長,刻意為學。
與晦庵朱子交好,嘗稱其論仁之體要甚當,願與長者各盡力于斯。
又謂《心說》甚善,但更須收斂造約為佳。
以紹興十五年進士,歷四縣,知南康軍。
卒,年五十有五。
晦庵志其墓。
晚名其燕居之室曰克齋,讀書其間,沒身不懈,後生執業就正者多賴以知響方。
陳耆卿修郡乘,謂裡人自克齋知有洛學。
車若水亦雲:「克齋石公,所謂大人為己之學,深造而自得者也。
」所集《周易》、《大學》、《中庸解》數十卷,《文集》十卷,傳學者。
(參《台學源流》。
) 附錄 子重問:「『止于至善』,至善乃極則否﹖」朱子答曰:「不然。
至善者,本也,萬善皆于此乎出。
」 縣令何臺溪先生鎬 何鎬,字叔京,邵武人。
龜津先生兌之子,以父蔭為安溪主簿,與朱子為友。
後調善化令,未至,卒。
學者稱臺溪先生。
有《易》、《論語說》,朱子稱其可傳。
(參《閩大紀》。
) (梓材謹案:朱子為先生墓志雲:「予獲從之遊,相好也。
」是先生與朱子為友之證。
而或以為朱子門人,誤。
) ◆晦翁學侶 龍圖項平庵先生安世 項安世,字平甫,其先括蒼人,後家江陵。
登淳熙進士,除秘書正字。
光宗以疾不過重華宮,先生上書切諫,不報,求去,尋遷校書郎。
寧宗即位,先生應詔言當省兵及宮掖之費。
時朱子召至闕,未幾予祠。
先生言:「朱熹本二千裡外一庶官,陛下即位未數日,召侍經幄,天下皆以為初政之美。
供職甫四十日,即以內批逐之,舉朝不知所措。
願留朱熹,使輔聖學。
」不報。
俄以偽黨罷。
先生素善吳文定獵,坐學禁久廢。
開禧用兵,文定起帥荊渚,先生起知鄂州。
淮、漢師潰,以文定為宣撫使,尋以宣諭使入蜀,朝命先生權宣撫使,陞太府卿。
因私忿殺文定客王度,坐免。
繩以道誼之交,先生不能無遺議也。
後以直龍圖閣為湖南運判,未上,用臺章奪職罷。
嘉定元年,卒。
所著《易玩辭》等書,行于世。
(參史傳。
) 雲濠謹案:謝山《奉臨川貼子》雲:「項平甫來往于朱、陸之間,然未嘗偏有所師。
」又案:謝山《學案》原底于《嶽麓諸儒序錄》有「項平甫」三字,後定刊本抹之。
) 附錄 魏鶴山《師友雅言》曰:最愛項平甫《孚齋詩》雲:「乳中函天渾沌,浮筠破處玉嶙峋。
」 錄參黃敬齋先生樵仲 黃樵仲,字道夫,龍溪人,禦史預之孫,號敬齋。
登淳熙第。
居家每旦率子弟衣冠見家廟,退則默坐終日,飲食衣服不求鮮美。
居喪三年,人未嘗見其有笑容。
鄉裡有為非者,恐先生知之。
朱文公守漳,禮延入學,牒雲:「器資渾厚,操履端方。
杜門讀書,不交權利。
鄉閭有識,莫不推高。
若以禮請,屈居教導,必能使諸生觀感而化,有所興起。
」及講小學,文公每稱善。
初尉永福,再調汀州錄參,鹹有善績。
自書于屏雲:「俸薄儉亦足,官卑清自尊。
」有《禮記解》、《小學口義》行于世。
侍郎陳先生景思 陳景思,字思誠,弋陽人。
丞相文正公康伯之孫也。
用丞相恩補承奉郎,仕至朝請大夫、直煥章閣,遷太府卿,兼夏官侍郎。
先生競朗通達,而以門閥自畏。
問學師友,出于嗜欲。
水心客錢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