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9卷 卷四十九 晦翁學案(下)
關燈
小
中
大
。
其與元晦今日社倉之意,義利相異,固亦曉然。
元晦初豈有取于介甫,特因或者之言有所激,故并介甫而是之,不自知其偏。
譬之墊權以稱物之輕重,初未至于偏也,或指而告之曰:「此為重。
」執權者主其說曰:「吾猶覺此之輕也!」于是復就所指之處增之使重,而其偏始甚。
此雖為一事,然因人之激而至于偏,則懼其有害爾! 又曰:又慮元晦學行為人尊敬,眼前多出己下,平時隻是箴規他人,見他人不是處多,己是處多;他人亦憚元晦,縱有所疑,不敢以請。
諛言多而拂論少,所偏不加省察,則異日流弊,恐不可免。
又曰:所與共甫書,似乎逆億,而少含宏感悟之意,殆有怒髮衝冠之象。
理之所在,平氣而出之可也。
又曰:《或問》所條晰,誠恐前輩說中偏處有誤後學,不可不辯。
但一二辨晰,恐未能盡,又似太費力。
隻舉其大者與其條目,使人推尋之,如何﹖ 又曰:《或問》書未須出。
極力辯說,恐使輕易趨薄。
又曰:編《通鑑綱目》極善。
以鄙見,每事更釆舊史尤佳。
恐《通鑑》亦有所闕遺。
又曰:聞刊小書版以自助,想是用度大段逼迫。
今日此道孤立,信向者鮮,若刊此文字,取其贏以自助,竊恐聞者別生思維,愈無靈驗。
為貧之故,寧別作小生事不妨,此事殊于心未穩。
又曰:《太極圖解》後面不必辯論如此之多,隻于綱領處拈出可也。
不然,卻隻是騁辯求勝,轉將精當處混汩。
又曰:得伯恭書,雲兄猶有傷急不容耐處。
某又恐伯恭卻有太容耐處。
吾曹氣質之偏,乘間發見,誠難消化,想兄存養有道也。
陸子壽兄弟如何﹖肯相聽否﹖ 又曰:山中諸詩,其間猶時有未和平之語。
此非是語病,正恐氣稟發處所偏尚微有存,幸深察之! 又《與呂伯恭書》曰:濂溪自得處,誠渾全。
元晦持其說,句句而論,字字而解,未免流于牽強,亦非濂溪本意也。
又曰:元晦議論商確間,終是有意思過處。
又《答胡季隨書》曰:秦、漢以來,學道不明,士之見于事業者固多可憾,然其間豈無嘉言善行與一事之得者。
要當以緻遠自期,而于人則一善之不廢。
元晦《名臣言行錄》編得未精細。
呂東萊與先生書曰:汪丈所謂道不同不相知,昨因其說思之,誠未允當。
但詳觀來諭,激揚振厲,頗乏廣大溫潤氣象,若立敵校勝負者,頗似未宏。
如注中「東坡」字改為「蘇軾」,不知以諸公例書名而釐正之邪﹖或者因辯論有所激而加峻邪﹖出于前說固無害,出于後說則因激增怒,于治心似不可不省察也。
又曰:比聞五夫旁近料理補助,已有端緒,不知其詳如何。
頗聞豪右間有旅拒者,或不免封倉送郡之類。
此于時位頗似侵過,恐更須于「意、必」兩字上點檢。
伊川莊上散藥,謂隻做得此等事,此意可玩也。
耳目所接,疾痛凍餒,惻然動心,蓋仁之端。
至于時位則有所止,乃仁之義。
莫若擇其可告語者,至誠勸率之;其不可告語者,容養而使之自發,足矣。
就上增添,便成意必。
自葉知根,所當加澄治之功也﹖ 又曰:或者傳著述探索過苦,要須放令閒暇從容為善。
又《與陳同甫書》曰:朱元晦英邁剛明,工夫就實入細,殊未可量。
陸子靜亦堅實有力,但欠開闊爾。
陳龍川復先生書曰:浙間議論,自始至末,亮并不曉一句。
道之在天下,至公而已矣。
屈曲瑣碎,皆私意也。
有公則無私,私則不復有公。
王霸可以雜用,則天理人欲可以并行矣。
亮所以縷縷者,不欲更添一條路,所以開拓大中,張皇幽眇,而助秘書之正學也。
豈好為異說乎!不深察其心,則今可止矣。
比見陳一之《國錄》,(梓材案:陳一之當是陳益之,止齋從弟也。
)說張體仁太博為門下士,每讀亮與門下書,則怒髮衝冠,以為異說;每見亮來,則以為異人,輒舍去不與共坐。
由此言之,未能免罪于流俗,而得罪于門下士亦多矣。
不止,則楚人又將鉗我于市。
進退維谷,可以一笑! 又《跋晦庵送寫照郭秀才序後》曰:廣漢張敬夫、東萊呂伯恭,于天下之義理,自謂極其精微,世亦以是推之。
其精深紆餘,于物情無所不緻其盡,而于陰陽、蔔筮、書畫、技術,及凡世間可動心娛目之事,皆斥去弗顧,若將浼我者。
新安朱元晦論古聖賢之用心,平易簡直,直欲盡擺後世講師相授,流俗相傳,入于人心而易解之說,以徑趣聖賢心地而發揮其妙。
其不得見于世,則聖賢之命脈猶在,而人心終有時而開明也。
抱大不滿于秦、漢以來諸君子,然而于陰陽、蔔筮、書畫、技術,皆存而信之。
豈悅物而不留于物者,固若此乎﹖予因以見秦、漢以來諸君子,猶煩新安之刮剔,而後聖賢之心事可盡白也。
祖望謹案:同甫譏朱子,多不中肯,獨此篇則朱子難以自解。
又志錢叔因曰:朱元晦齒牙所至,噓枯吹生,天下學士大夫往往繫其意之所向背,雖心誠不樂而亦陽相應和。
若予,非不願附,而第其品級,不能高也。
予亦自咎其有所不講而未敢怨。
陸復齋《與趙景明書》曰:元晦《論語集解》已脫稿,此書必傳于世。
若《詩集傳》、《中庸》《大學章句》,則殊有未安,恐終不能傳遠。
祖望謹案:論朱子《學庸章句》、《詩傳》一條,黃氏蓋亦非之,而愚以為其說不為無見。
沈叔晦曰:晦翁是進退用舍關時輕重者,且願此老無恙。
舒廣平《答袁恭安》曰:晦翁當世人傑地步,非吾儕所及。
其有不合者,姑置之。
向在新安,未嘗與諸友及此,後有發者,能自知之。
後生未聞道,吾儕之論一出,便生輕薄心,未能成人,反以誤人。
葉水心序《陰陽精義》曰:朱公元晦聽蔡季通豫蔔藏穴,門人裹糗行紼,六日始至。
乃知好奇者,固通人大儒之常患也。
(以上補。
) 黃勉齋狀其行曰:其為學也:窮理以緻其知,反躬以踐其實。
居敬者,所以成始成終也。
謂緻知不以敬,則昏惑紛擾,無以察義理之歸;躬行不以敬,則怠惰放肆,無以緻義理之實。
持敬之方,莫先主一。
既為之箴以自警,又筆之書,以為小學、大學,皆本于此。
終日儼然,端坐一室,討論曲訓,未嘗少輟。
自吾一心一身,以至萬事物,莫不有理。
存此心于齋莊靜一之中,窮此理于學問思辨之際,皆有以見其所當然而不容已,與其所以然而不可易。
然充其知而見于行者,未嘗不反之于身也。
不睹不聞之前,所以戒懼者愈嚴愈敬;隱微幽獨之際,所以省察者愈精愈密。
思慮未萌而知覺不昧,事物相接而品節不差。
無所容乎人欲之私,而有以全乎天理之正。
不安于偏見,不急于小成,而道之正統在是矣。
其為道也:有太極而陰陽分,有陰陽而五行具,稟陰陽五行之氣以生,則太極之理各具于其中。
天所賦為命,人所受為性,感于物為情,統性情為心。
根于性,則為仁義禮智之德;發于情,則為惻隱羞惡辭遜是非之端;形于身,則為手足耳目口鼻之用;見于事,則為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常。
求諸人,則人之理不異于己;參諸物,則物之理不異于人。
貫徹古今,充塞宇宙,無一息之間斷,無一毫之空闕。
莫不析之,極其精而不亂;然後合之,盡其大而無餘。
先生之于道,可謂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聖賢而無疑矣!故其得于己而為德也,以一心而窮造化之原,盡性情之妙,達聖賢之蘊;以一身而體天地之運,備事物之理,任綱常之責。
明足以察其微,剛足以任其重,弘足以緻其廣,毅足以極其常。
其存之也,虛而靜;其發之也,果而確;其用之也,應事接物而不窮;其守之也,歷變履險而不易。
本末精粗,不見其或遺;表裏初終,不見其或異。
至其養深積厚,矜持者純熟,嚴厲者和平。
心不待操而存,義不待索而精,猶以為義理無窮,歲月有限,常歉然有不足之意。
蓋有日新又新,不能自已者,而非後學之所可擬議也。
其可見之行,則修諸身者其色莊,其言厲,其行舒而恭,其坐端而直。
其閒居也,未明而起,深衣幅巾方履,拜于家廟,以及先聖。
退坐書室,幾案必正,書籍器用必整。
其飲食也,羹食行列有定位,匕箸舉措有定所。
倦而休也,瞑目端坐;休而起也,整步徐行。
中夜而寢,既寢而寤,則擁衾而坐,或至達旦。
威儀容止之則,自少至老,祁寒盛暑,造次顛沛,未嘗有須臾之離也。
行于家者,奉親極其孝,撫下極其慈。
閨庭之間,內外斬斬;恩義之篤,怡怡如也。
其祭祀也,事無纖鉅,必誠必敬。
小不如儀,則終日不樂。
已祭無違禮,則油然而喜。
死喪之禮,哀戚備至;飲食衰絰,各稱其情。
賓客往來,無不延遇;稱家有無,常盡其歡。
于親故,雖疏遠必緻其愛;于鄉閭,雖微賤必緻其恭。
吉兇慶吊,禮無所遺;賙卹問遺,恩無所闕。
其自奉,則衣取蔽體,食取充腹,居止取足,以障風雨,人不能堪,而處之裕如也。
若其措諸事業,則州縣之設施,立朝之言論,經綸規畫,正大宏偉,亦可概見。
雖達而行道,不能施之一時;然退而有道,足以傳之萬代。
謂聖賢道統之傳,散在方策,聖經之旨不明,則道統之傳斯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窮聖賢之經訓。
于《大學》、《中庸》,則補其闕遺。
別其次第,綱領條目,燦然復明。
于《論語》、《孟子》,則深原當時答問之意,使讀而味之者如親見聖賢而面命之。
于《易》與《詩》,則求其本義,攻其末失,深得古人遺意于數千載之上。
凡數經者,見之傳注,其關于天命之微,人心之奧,入德之門,造道之域者,既已極深研幾,探賾索隱,發其旨趣而無遺矣。
至于一字未安,一辭未備,亦必沈潛反覆,或達旦不寐,或累日不倦,必求至當而後已,故章旨字義,至微至細,莫不理明辭順,易知易行。
于《書》,則疑今文之艱澀,反不若古文之平易。
于《春秋》,則疑聖心之正大,決不類傳注之穿鑿。
于《禮》,則病王安石廢罷《儀禮》而《傳記》獨存。
于樂,則憫後世律尺既亡,而清濁無據。
是數經者,亦嘗討論本末,雖未能著為成書,然其大旨固已獨得之矣。
若歷代史記,則又考論西周以來,至于五代,取司馬溫公編年之書,繩以《春秋》紀事之法,綱舉而不繁,目張而不紊,國家之理亂,君臣之得失,如指諸掌。
周、程、張、邵之書,所以繼孔聖道統之傳,歷時未久,微言大義鬱而不彰,為之裒集發明,而後得以盛行于世。
《太極》、《先天》二圖,精微廣博,不可涯涘,為之解剝條畫,而後天地本原,聖賢蘊奧,不至于泯沒。
程、張門人,祖述其學,所得有深淺,所見有疏密,先生既為之區別,以悉取其所長,至或識見小偏,流于異端者,亦必研窮剖析而不沒其所短。
南軒張公,東萊呂公,同出其時,先生以其志同道合,樂與之友,至或識見少異,亦必講磨辯難,以一其歸。
至若求道而過者,病傳注誦習之煩,以為不立文字,可以識心見性,不假修為,可以造道入德,守虛靈之識而昧天理之真,借儒者之言以文佛、老之說,學者利其簡便,詆訾聖賢,捐棄經典,猖狂叫呶,側僻固陋,自以為悟。
立論愈下者,則又崇獎漢、唐,比附三代,以便其計功謀利之私。
二說并立,高者陷于空無,下者溺于卑陋,其害豈淺淺哉!先生力排之,俾不至亂吾道以惑天下,于是學者靡然向之。
先生教人,以《大學》、《語》、《孟》、《中庸》為入道之序,而後及諸經。
以為不先乎《大學》,則無以提綱挈領,而盡《論》、《孟》之精微;不參之以《論》、《孟》,則無以融會貫通,而極《中庸》之旨趣。
然不會其極于《中庸》,則又何以建立大本,經綸大經,而讀天下之書,論天下之事哉!其于讀書也,又必使之辯其音釋,正其章句;玩其辭,求其義;研精覃思,以究其所難知;平心易氣,以聽其所自得。
然為己務實、辨別義利、毋自欺、謹其獨之戒,未嘗不三緻意焉,蓋亦欲學者窮理反身而持之以敬也。
從遊之士,疊誦所習,以質其疑。
意有未諭,則委曲告之,而未嘗倦;問有未切,則反覆戒之,而未嘗隱。
務學篤,則喜見于言;進道難,則憂形于色。
講論經典,商略古今,率至夜半。
雖疾病支離,至諸生問辨,則脫然沈之去體。
一日不講學,則惕然常以為憂。
摳衣而來,遠自川蜀;文辭之傳,流及海外。
至于荒裔,亦知慕其道,竊問其起居。
窮鄉晚出,家蓄其書,私淑諸人者不可勝數。
先生既沒,學者傳其書、信其道者益眾,亦足以見理義之感于人者深也。
繼往聖將微之緒,啟前賢未發之機,辯諸儒之得失,闢異端之訛謬,明天理,正人心,事業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至若天文、地志、律歷、兵機,亦皆洞究淵微。
文詞字畫,騷人才士疲精竭神,常病其難,至先生,未嘗用意,而亦皆動中規繩,可為世法。
是非姿稟之異,學行之篤,安能事事物物,各當其理,各造其極哉!學修而道立,德成而行尊,見之事業者又如此。
劉剛中問黃直卿曰:「先生學有淵源,群弟子皆知之矣。
比以古昔聖賢,未識到得何人地位﹖」直卿曰:「自洙泗以遠,博文、約禮,兩極其至者,先生一人而已。
」「然則先生之學,其踵孔、顏乎﹖」直卿曰「然。
」 剛中退,見李方子,問曰:「先生作《綱目》,愈于涑水《通鑑》。
殆法《春秋》以立綱,法傳文以著目與﹖」方子曰:「宏綱細目,實本《大學》三綱領、八條目,所以規制盡善,前此未有也。
」 謝山《書朱子綱目後》曰:黃榦嘗謂《綱目》僅能成編,朱子每以未及修補為恨,李方子亦有「晚歲思加更定,以歸詳密」之語,然則《綱目》原未成之書。
其同門賀善爭之,以為《綱目》之成,朱子甫踰四十,而後修書尚九種,非未成者。
又力言朱子手著。
但觀朱子《與趙師淵書》,則是書全出訥齋,本之朱子者不過《凡例》一通,餘未嘗有所
其與元晦今日社倉之意,義利相異,固亦曉然。
元晦初豈有取于介甫,特因或者之言有所激,故并介甫而是之,不自知其偏。
譬之墊權以稱物之輕重,初未至于偏也,或指而告之曰:「此為重。
」執權者主其說曰:「吾猶覺此之輕也!」于是復就所指之處增之使重,而其偏始甚。
此雖為一事,然因人之激而至于偏,則懼其有害爾! 又曰:又慮元晦學行為人尊敬,眼前多出己下,平時隻是箴規他人,見他人不是處多,己是處多;他人亦憚元晦,縱有所疑,不敢以請。
諛言多而拂論少,所偏不加省察,則異日流弊,恐不可免。
又曰:所與共甫書,似乎逆億,而少含宏感悟之意,殆有怒髮衝冠之象。
理之所在,平氣而出之可也。
又曰:《或問》所條晰,誠恐前輩說中偏處有誤後學,不可不辯。
但一二辨晰,恐未能盡,又似太費力。
隻舉其大者與其條目,使人推尋之,如何﹖ 又曰:《或問》書未須出。
極力辯說,恐使輕易趨薄。
又曰:編《通鑑綱目》極善。
以鄙見,每事更釆舊史尤佳。
恐《通鑑》亦有所闕遺。
又曰:聞刊小書版以自助,想是用度大段逼迫。
今日此道孤立,信向者鮮,若刊此文字,取其贏以自助,竊恐聞者別生思維,愈無靈驗。
為貧之故,寧別作小生事不妨,此事殊于心未穩。
又曰:《太極圖解》後面不必辯論如此之多,隻于綱領處拈出可也。
不然,卻隻是騁辯求勝,轉將精當處混汩。
又曰:得伯恭書,雲兄猶有傷急不容耐處。
某又恐伯恭卻有太容耐處。
吾曹氣質之偏,乘間發見,誠難消化,想兄存養有道也。
陸子壽兄弟如何﹖肯相聽否﹖ 又曰:山中諸詩,其間猶時有未和平之語。
此非是語病,正恐氣稟發處所偏尚微有存,幸深察之! 又《與呂伯恭書》曰:濂溪自得處,誠渾全。
元晦持其說,句句而論,字字而解,未免流于牽強,亦非濂溪本意也。
又曰:元晦議論商確間,終是有意思過處。
又《答胡季隨書》曰:秦、漢以來,學道不明,士之見于事業者固多可憾,然其間豈無嘉言善行與一事之得者。
要當以緻遠自期,而于人則一善之不廢。
元晦《名臣言行錄》編得未精細。
呂東萊與先生書曰:汪丈所謂道不同不相知,昨因其說思之,誠未允當。
但詳觀來諭,激揚振厲,頗乏廣大溫潤氣象,若立敵校勝負者,頗似未宏。
如注中「東坡」字改為「蘇軾」,不知以諸公例書名而釐正之邪﹖或者因辯論有所激而加峻邪﹖出于前說固無害,出于後說則因激增怒,于治心似不可不省察也。
又曰:比聞五夫旁近料理補助,已有端緒,不知其詳如何。
頗聞豪右間有旅拒者,或不免封倉送郡之類。
此于時位頗似侵過,恐更須于「意、必」兩字上點檢。
伊川莊上散藥,謂隻做得此等事,此意可玩也。
耳目所接,疾痛凍餒,惻然動心,蓋仁之端。
至于時位則有所止,乃仁之義。
莫若擇其可告語者,至誠勸率之;其不可告語者,容養而使之自發,足矣。
就上增添,便成意必。
自葉知根,所當加澄治之功也﹖ 又曰:或者傳著述探索過苦,要須放令閒暇從容為善。
又《與陳同甫書》曰:朱元晦英邁剛明,工夫就實入細,殊未可量。
陸子靜亦堅實有力,但欠開闊爾。
陳龍川復先生書曰:浙間議論,自始至末,亮并不曉一句。
道之在天下,至公而已矣。
屈曲瑣碎,皆私意也。
有公則無私,私則不復有公。
王霸可以雜用,則天理人欲可以并行矣。
亮所以縷縷者,不欲更添一條路,所以開拓大中,張皇幽眇,而助秘書之正學也。
豈好為異說乎!不深察其心,則今可止矣。
比見陳一之《國錄》,(梓材案:陳一之當是陳益之,止齋從弟也。
)說張體仁太博為門下士,每讀亮與門下書,則怒髮衝冠,以為異說;每見亮來,則以為異人,輒舍去不與共坐。
由此言之,未能免罪于流俗,而得罪于門下士亦多矣。
不止,則楚人又將鉗我于市。
進退維谷,可以一笑! 又《跋晦庵送寫照郭秀才序後》曰:廣漢張敬夫、東萊呂伯恭,于天下之義理,自謂極其精微,世亦以是推之。
其精深紆餘,于物情無所不緻其盡,而于陰陽、蔔筮、書畫、技術,及凡世間可動心娛目之事,皆斥去弗顧,若將浼我者。
新安朱元晦論古聖賢之用心,平易簡直,直欲盡擺後世講師相授,流俗相傳,入于人心而易解之說,以徑趣聖賢心地而發揮其妙。
其不得見于世,則聖賢之命脈猶在,而人心終有時而開明也。
抱大不滿于秦、漢以來諸君子,然而于陰陽、蔔筮、書畫、技術,皆存而信之。
豈悅物而不留于物者,固若此乎﹖予因以見秦、漢以來諸君子,猶煩新安之刮剔,而後聖賢之心事可盡白也。
祖望謹案:同甫譏朱子,多不中肯,獨此篇則朱子難以自解。
又志錢叔因曰:朱元晦齒牙所至,噓枯吹生,天下學士大夫往往繫其意之所向背,雖心誠不樂而亦陽相應和。
若予,非不願附,而第其品級,不能高也。
予亦自咎其有所不講而未敢怨。
陸復齋《與趙景明書》曰:元晦《論語集解》已脫稿,此書必傳于世。
若《詩集傳》、《中庸》《大學章句》,則殊有未安,恐終不能傳遠。
祖望謹案:論朱子《學庸章句》、《詩傳》一條,黃氏蓋亦非之,而愚以為其說不為無見。
沈叔晦曰:晦翁是進退用舍關時輕重者,且願此老無恙。
舒廣平《答袁恭安》曰:晦翁當世人傑地步,非吾儕所及。
其有不合者,姑置之。
向在新安,未嘗與諸友及此,後有發者,能自知之。
後生未聞道,吾儕之論一出,便生輕薄心,未能成人,反以誤人。
葉水心序《陰陽精義》曰:朱公元晦聽蔡季通豫蔔藏穴,門人裹糗行紼,六日始至。
乃知好奇者,固通人大儒之常患也。
(以上補。
) 黃勉齋狀其行曰:其為學也:窮理以緻其知,反躬以踐其實。
居敬者,所以成始成終也。
謂緻知不以敬,則昏惑紛擾,無以察義理之歸;躬行不以敬,則怠惰放肆,無以緻義理之實。
持敬之方,莫先主一。
既為之箴以自警,又筆之書,以為小學、大學,皆本于此。
終日儼然,端坐一室,討論曲訓,未嘗少輟。
自吾一心一身,以至萬事物,莫不有理。
存此心于齋莊靜一之中,窮此理于學問思辨之際,皆有以見其所當然而不容已,與其所以然而不可易。
然充其知而見于行者,未嘗不反之于身也。
不睹不聞之前,所以戒懼者愈嚴愈敬;隱微幽獨之際,所以省察者愈精愈密。
思慮未萌而知覺不昧,事物相接而品節不差。
無所容乎人欲之私,而有以全乎天理之正。
不安于偏見,不急于小成,而道之正統在是矣。
其為道也:有太極而陰陽分,有陰陽而五行具,稟陰陽五行之氣以生,則太極之理各具于其中。
天所賦為命,人所受為性,感于物為情,統性情為心。
根于性,則為仁義禮智之德;發于情,則為惻隱羞惡辭遜是非之端;形于身,則為手足耳目口鼻之用;見于事,則為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常。
求諸人,則人之理不異于己;參諸物,則物之理不異于人。
貫徹古今,充塞宇宙,無一息之間斷,無一毫之空闕。
莫不析之,極其精而不亂;然後合之,盡其大而無餘。
先生之于道,可謂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聖賢而無疑矣!故其得于己而為德也,以一心而窮造化之原,盡性情之妙,達聖賢之蘊;以一身而體天地之運,備事物之理,任綱常之責。
明足以察其微,剛足以任其重,弘足以緻其廣,毅足以極其常。
其存之也,虛而靜;其發之也,果而確;其用之也,應事接物而不窮;其守之也,歷變履險而不易。
本末精粗,不見其或遺;表裏初終,不見其或異。
至其養深積厚,矜持者純熟,嚴厲者和平。
心不待操而存,義不待索而精,猶以為義理無窮,歲月有限,常歉然有不足之意。
蓋有日新又新,不能自已者,而非後學之所可擬議也。
其可見之行,則修諸身者其色莊,其言厲,其行舒而恭,其坐端而直。
其閒居也,未明而起,深衣幅巾方履,拜于家廟,以及先聖。
退坐書室,幾案必正,書籍器用必整。
其飲食也,羹食行列有定位,匕箸舉措有定所。
倦而休也,瞑目端坐;休而起也,整步徐行。
中夜而寢,既寢而寤,則擁衾而坐,或至達旦。
威儀容止之則,自少至老,祁寒盛暑,造次顛沛,未嘗有須臾之離也。
行于家者,奉親極其孝,撫下極其慈。
閨庭之間,內外斬斬;恩義之篤,怡怡如也。
其祭祀也,事無纖鉅,必誠必敬。
小不如儀,則終日不樂。
已祭無違禮,則油然而喜。
死喪之禮,哀戚備至;飲食衰絰,各稱其情。
賓客往來,無不延遇;稱家有無,常盡其歡。
于親故,雖疏遠必緻其愛;于鄉閭,雖微賤必緻其恭。
吉兇慶吊,禮無所遺;賙卹問遺,恩無所闕。
其自奉,則衣取蔽體,食取充腹,居止取足,以障風雨,人不能堪,而處之裕如也。
若其措諸事業,則州縣之設施,立朝之言論,經綸規畫,正大宏偉,亦可概見。
雖達而行道,不能施之一時;然退而有道,足以傳之萬代。
謂聖賢道統之傳,散在方策,聖經之旨不明,則道統之傳斯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窮聖賢之經訓。
于《大學》、《中庸》,則補其闕遺。
別其次第,綱領條目,燦然復明。
于《論語》、《孟子》,則深原當時答問之意,使讀而味之者如親見聖賢而面命之。
于《易》與《詩》,則求其本義,攻其末失,深得古人遺意于數千載之上。
凡數經者,見之傳注,其關于天命之微,人心之奧,入德之門,造道之域者,既已極深研幾,探賾索隱,發其旨趣而無遺矣。
至于一字未安,一辭未備,亦必沈潛反覆,或達旦不寐,或累日不倦,必求至當而後已,故章旨字義,至微至細,莫不理明辭順,易知易行。
于《書》,則疑今文之艱澀,反不若古文之平易。
于《春秋》,則疑聖心之正大,決不類傳注之穿鑿。
于《禮》,則病王安石廢罷《儀禮》而《傳記》獨存。
于樂,則憫後世律尺既亡,而清濁無據。
是數經者,亦嘗討論本末,雖未能著為成書,然其大旨固已獨得之矣。
若歷代史記,則又考論西周以來,至于五代,取司馬溫公編年之書,繩以《春秋》紀事之法,綱舉而不繁,目張而不紊,國家之理亂,君臣之得失,如指諸掌。
周、程、張、邵之書,所以繼孔聖道統之傳,歷時未久,微言大義鬱而不彰,為之裒集發明,而後得以盛行于世。
《太極》、《先天》二圖,精微廣博,不可涯涘,為之解剝條畫,而後天地本原,聖賢蘊奧,不至于泯沒。
程、張門人,祖述其學,所得有深淺,所見有疏密,先生既為之區別,以悉取其所長,至或識見小偏,流于異端者,亦必研窮剖析而不沒其所短。
南軒張公,東萊呂公,同出其時,先生以其志同道合,樂與之友,至或識見少異,亦必講磨辯難,以一其歸。
至若求道而過者,病傳注誦習之煩,以為不立文字,可以識心見性,不假修為,可以造道入德,守虛靈之識而昧天理之真,借儒者之言以文佛、老之說,學者利其簡便,詆訾聖賢,捐棄經典,猖狂叫呶,側僻固陋,自以為悟。
立論愈下者,則又崇獎漢、唐,比附三代,以便其計功謀利之私。
二說并立,高者陷于空無,下者溺于卑陋,其害豈淺淺哉!先生力排之,俾不至亂吾道以惑天下,于是學者靡然向之。
先生教人,以《大學》、《語》、《孟》、《中庸》為入道之序,而後及諸經。
以為不先乎《大學》,則無以提綱挈領,而盡《論》、《孟》之精微;不參之以《論》、《孟》,則無以融會貫通,而極《中庸》之旨趣。
然不會其極于《中庸》,則又何以建立大本,經綸大經,而讀天下之書,論天下之事哉!其于讀書也,又必使之辯其音釋,正其章句;玩其辭,求其義;研精覃思,以究其所難知;平心易氣,以聽其所自得。
然為己務實、辨別義利、毋自欺、謹其獨之戒,未嘗不三緻意焉,蓋亦欲學者窮理反身而持之以敬也。
從遊之士,疊誦所習,以質其疑。
意有未諭,則委曲告之,而未嘗倦;問有未切,則反覆戒之,而未嘗隱。
務學篤,則喜見于言;進道難,則憂形于色。
講論經典,商略古今,率至夜半。
雖疾病支離,至諸生問辨,則脫然沈之去體。
一日不講學,則惕然常以為憂。
摳衣而來,遠自川蜀;文辭之傳,流及海外。
至于荒裔,亦知慕其道,竊問其起居。
窮鄉晚出,家蓄其書,私淑諸人者不可勝數。
先生既沒,學者傳其書、信其道者益眾,亦足以見理義之感于人者深也。
繼往聖將微之緒,啟前賢未發之機,辯諸儒之得失,闢異端之訛謬,明天理,正人心,事業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至若天文、地志、律歷、兵機,亦皆洞究淵微。
文詞字畫,騷人才士疲精竭神,常病其難,至先生,未嘗用意,而亦皆動中規繩,可為世法。
是非姿稟之異,學行之篤,安能事事物物,各當其理,各造其極哉!學修而道立,德成而行尊,見之事業者又如此。
劉剛中問黃直卿曰:「先生學有淵源,群弟子皆知之矣。
比以古昔聖賢,未識到得何人地位﹖」直卿曰:「自洙泗以遠,博文、約禮,兩極其至者,先生一人而已。
」「然則先生之學,其踵孔、顏乎﹖」直卿曰「然。
」 剛中退,見李方子,問曰:「先生作《綱目》,愈于涑水《通鑑》。
殆法《春秋》以立綱,法傳文以著目與﹖」方子曰:「宏綱細目,實本《大學》三綱領、八條目,所以規制盡善,前此未有也。
」 謝山《書朱子綱目後》曰:黃榦嘗謂《綱目》僅能成編,朱子每以未及修補為恨,李方子亦有「晚歲思加更定,以歸詳密」之語,然則《綱目》原未成之書。
其同門賀善爭之,以為《綱目》之成,朱子甫踰四十,而後修書尚九種,非未成者。
又力言朱子手著。
但觀朱子《與趙師淵書》,則是書全出訥齋,本之朱子者不過《凡例》一通,餘未嘗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