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8卷 卷四十八 晦翁學案(上)
關燈
小
中
大
頭不見。
要緊隻是看教大底道理分明,偏處自見得。
如暗室求物,把火來便照見;若隻管去摸索,費盡心力,隻是摸索不見。
若見得大底道理分明,有病痛處也自會變移,不自知,不消得費力。
」 為學,必須于平日氣稟姿質上驗之,如滯固者疏通,顧慮者坦蕩,智巧者易直。
苟未如此轉變,要是未得力爾。
須要公平觀理而撤戶牖之小,嚴敬持身而戒防範之踰,周密而非發于避就,精察而不安于小成。
此病痛皆所素共點檢者爾。
理義無窮,才知有限,非全放下,終難湊泊。
然放下正自非易事也。
今學者之病,所患在于未有灑然冰解凍釋處。
縱有力持守,不過隻是苟免顯然尤悔而已。
似此,皆不足道也。
聖人與理為一,是恰好;其他以心處這理,卻是未熟。
要將此心處理,有一分心向裏得一分力,有兩分心向裏得兩分力。
世間萬事,須臾變滅,皆不足置胸中,惟有窮理修身為究竟法爾。
為學當以存主為先,而緻知、力行亦不可以偏廢。
縱使己有一長,未可遽恃以輕彼,而長其驕吝克伐之私。
況其有無之實,又初未可定乎!凡日用間知此一病而欲去之,則即此欲去之心便是能去之藥。
但當堅守,常自警覺,不可妄意推求,必欲舍此拙法而別求妙解。
知得如此是病,卻便不如此,是藥。
若更問何由得如此,則是騎驢覓驢,隻是一場閒話矣。
騎驢覓驢,《傳燈錄》雲:「參禪有二病,一是騎驢覓驢,一是騎驢不肯下。
此病皆是難醫,若解下,方喚作道人。
」又雲:「不解即心是佛,真是騎驢覓驢。
」 為學大要,隻在求放心。
此心泛濫無所收拾,將甚處做管轄處﹖其他用功總閒漫,須先就自心上立得定,決不雜,則自然光明四達,照用有餘。
凡謂是非善惡,亦不難辨。
況天理人欲,決不兩立。
須得全在天理上行,方見人欲消盡。
義之與利,不待分辨而明。
至若所謂利者,凡有分毫求自利便處皆是,便與克去,不待顯著方謂之利。
此心須令純,純隻在一處,不可令有外事參雜。
遇事而發,合道理處,便與果決行去,勿顧慮。
若臨事見義,方便遲疑,則又非也。
仍須勤勤把將做事,不可俄頃放寬,日日時時如此,便須見驗。
人之精神,習久自成。
大凡人心,若勤緊收拾,莫令寬縱逐物,安有不得其正者。
若真箇提得緊,雖半月見驗可也。
今于日用間空閒時,收得此心在這裏截然,這便是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便是渾然天理。
事物之來,隨其是非,便自見得分曉,是底便是天理,非底便是逆天理。
常常恁地收拾得這心在,便如執權衡以度物。
人若要洗刷舊習都淨了,卻去理會此道理。
若無是理,隻是收放心,把持在這裏,便須有箇真心發見,從此便去窮理。
問:「靜中常用涵養﹖」曰:「說得有病。
一動一靜,無時不養。
學者工夫,且去翦截那浮泛底思慮。
學者常用提省此心,使如日之升,則群邪自息。
他本是光明廣大,自家則著些子力去提省照管他便了,不要苦著力,則反不是。
」 以敬為主,則內外肅然,不忘不助,而心自存。
不知以敬為心,而欲存心,則不免將一箇心把捉一箇心,外面未有一事時,裏面已有三頭兩緒,不勝其擾也。
就使實能把捉得住,隻此已是大病,況未必真能把捉得住乎! 人心纔覺時便在。
孟子說求放心,「求」字已是遲了。
或謂人心紛擾時難把持。
曰:「真箇是難把持,不能得久,又被事物及閒思慮引將去。
《孟子》『牛山之木』一章,最要看。
操之則存,舍之則亡。
」或又謂把持不能久,勝物欲不去。
曰:「這箇不幹別人事。
雖是難,亦是自著力把持。
常惺惺,不要放倒。
覺得物欲來,便著緊不要隨他去。
這個須是自家理會。
若說把持不得,勝他不去,是自壞了,更說甚『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曰:「把心不定,喜怒憂懼四者皆足以動心。
」問:「心不能自把捉否﹖」曰:「自是如此。
蓋心便能把捉自家,自家卻如何把捉得他。
惟有以義理涵養爾。
」 問:「學者于已發處用功,此卻不枉費心﹖」曰:「存養于未發之前則可。
求中于未發之前則不可。
然則未發之前,固有平日存養之功矣,不必待已發然後用功也。
」問:「涵養于未發之初,令不善之念全消,則易為力,若發後則難制﹖」曰:「聖賢之論,正要就發處制。
惟子思說『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孔子教人,多從發處說。
未發時固當涵養,不成發後便都不管﹖」或雲:「這處最難。
」因舉橫渠「戰退」之說。
曰:「此亦不難,隻要明得一箇善惡。
每日遇事須體認,見得是善,,從而保養,自然不肯走在惡上去。
」 問心思擾擾。
曰:「程先生曰:『嚴威整肅,則心便一,一則自無匪僻之幹。
』隻纔整頓起處,便是天理,別無天理。
但常常整頓處,思慮自一。
此心此性,人皆有之,所以不識者,物欲昏之爾!欲識此本根,亦須合下且識得箇持養工夫,次第而加功焉,方始見得。
見得之後,又不舍其持養之功,方始守得。
蓋初不曾外來,隻持養得,便自著見,但見窮理、工夫互相發爾。
」 人心中大段惡念,卻易制伏。
最是那不大段、計利害、乍往乍來底念慮,相續不斷,難為驅除。
人固有終身為善而自欺者。
不特外面有,心中欲為善,而常有箇不肯底意思,便是自欺也。
須是打疊得盡。
蓋意誠而後心正,過得這一關後,方可進。
有箇天理,便有箇人欲。
蓋緣這箇天理有箇安頓處,才安頓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來。
天理、人欲,分數有多少。
天理本多,人欲也便是天理裏面做出來。
雖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問:「莫不是本來全是天理否﹖」曰:「人生都是天理。
人欲都是後來沒把鼻生底。
人隻箇天理、人欲,此勝則彼退,彼勝則此退,無中立不進退之理。
凡人不進,便退也。
譬如劉、項相拒于滎陽、成間,彼進得一步,則此退一步;此進一步,則彼退一步。
初學者隻要牢劄定腳,與他捱,捱到一毫去,則逐旋捱將去,此心莫退,終須有勝時。
勝時甚氣象﹖人隻是此一心,今日是明日非,不是將不是底換了是底;今日不好明日好,不是將好底換了不好底。
隻此一心,便看天理、人欲之消長何如爾。
以至千載之前,千載之後,與天地相為終始,隻此一心。
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
」又曰:「天理、人欲,此長彼必短,此短彼必長。
未知學問,此心渾為人欲。
既知學問,天理自然發見而人欲漸漸消去者,固是好矣。
然克得一層,又有一層,大者固不可有,而纖微者尤要密察。
」 問:「五峰所謂『天理、人欲,同行異情,』莫非這裏要分別否。
」曰:「同行異情,隻如渴飲饑食等事,在聖賢無非天理,在小人無非人欲。
所謂同行異情者如此。
此事若不曾尋著本領,隻是說得他名義而已矣。
說得名義儘分曉,畢竟無與我事。
須就自家身上實見得私欲錮蔽時如何,天理發見時如何,其間正有好用工夫處。
蓋天理在人,亙古今而不泯,隨甚如何蔽錮,而天理常自若,無時不是私意中發出,但人不自覺。
正如明珠大貝,混雜砂礫中,零星逐時出來,但隻于這箇道理發見處當下認取,打合零星,漸成片段,到得自家好底意思,日長月益,則天理自然純固,向之所謂私欲者自然消磨退散,久之不復萌動矣。
若專務克治私欲,而不能充長善端,則吾心與所謂私欲者日相■敵,縱一時安伏得下,又當復作矣。
初不道隔去私欲後,別尋一箇道理主執而行。
才如是,又隻是自家私意。
隻如一件事,見得如此為是,如此為非,便從是處行將去。
誤了一事,必須知悔,隻這知悔處便是天理。
孟子說牛山之木,既曰『若此其濯濯也』,又曰『萌孽生焉』;既曰旦晝梏亡,又曰夜氣所存。
如說求放心,心既放了,如何又求得﹖隻為這些道理根于一性者渾然至善,故發于日用者多是善底。
道理隻要人自識 得。
雖至惡人,亦隻患他頑然不知省悟。
若心裏稍知不穩,便從這裏改過,亦豈不可做 好人﹖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去隻是去這些子,存隻是存得這些子。
學者所當深察也!」 問:「父母之于子,有無窮憐愛,欲其聰明,欲其成立,此之謂誠心也﹖」曰:「父母愛其子,正也。
愛之無窮而必欲其如此,則邪矣。
此天理、人欲之間,正當決審。
」 要知天之與我者,隻如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
今人非無惻隱、羞惡、是非、辭讓發見處,隻是不省察。
若于日用間誠省察此四端者分明,迸攢出來,就此便操存涵養將去,便是下手處。
隻為從前不省察了,此端纔見,又被物欲汩了,所以秉彜不可泯滅處雖在,而終不能光明正大,如其本然。
古人瞽史誦詩之類,是規戒警悔之意。
有時不然,便被他恁地訬,自是使人住不著。
大抵學問須是警省。
今說求放心,吾輩卻要得此心主宰得定,方賴此做事業。
如《中庸》說「天命之謂性」,即此心也;「率性之謂道」,亦此心也;「修道之謂教」,亦此心也。
以至于緻中和,贊化育,亦隻此心也。
緻知即心緻也,格物即心格也,克己即心克也。
非禮勿視聽言動,勿與不勿,隻爭毫髮地爾!所以明道說:「聖賢千言萬語,隻是欲人將已放之心收拾入身來,自能尋向上去。
」今且須就心上做得主定,方驗得聖賢之言有歸著,自然有契。
如《中庸》所謂「尊德性」、「緻廣大」、「極高明」,蓋此心本自如此廣大,但為物欲隔塞,故其廣大有虧;本是高明,但為物欲係累,故于高明有蔽。
若能常自省察警覺,則高明廣大者常自若,非有所損益之也。
其「道問學」、「盡精微」、「道中庸」等工夫,皆自此做,儘有商量也。
若此心上工夫,則不待商量睹當,即今見得如此,則更無間時,行時,坐時,讀書時,應事接物時,皆有著力處。
大抵隻要見得,收之甚易而不難也。
文字講說得行而意味未深者,正要本原上加功,須是持敬,以靜為主。
此意須要于不做工夫時頻頻體察,久而自熟。
但是著實自做工夫,不幹別人事。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此語的當。
更看有何病痛,知有此病,必去其病,此便是療之之藥。
如覺言語多,便用簡默;意思疏闊,更加細密;覺得輕浮淺易,便須深沈厚重。
程先生所謂「矯輕警惰」,蓋如此。
人有此心,便知有此身;人昏昧不知有此心,便如人困睡,不知有此身。
人雖困睡,得人喚覺,則此身自在。
心亦如此,方其昏蔽,得人警覺,則此心便在這裏。
學者工夫,隻在喚醒上。
問:「人放縱時自去收斂,便是喚醒否﹖」曰:「放縱隻為昏昧之故。
能喚醒則自不昏昧,則自不放縱矣。
心隻是一箇心,非是以一箇心治一箇心。
所謂存,所謂收,隻是喚醒。
心不專靜純一,故思慮不精明,便要養此心,令虛明專靜,使道理從裏面流出,便好。
」問:「何以能如此﹖莫隻在靜坐否﹖」曰:「自去點檢。
且一日間試看此幾箇時在內,幾箇時在外。
小說中載趙公以黑白豆記善惡念之起,此是古人做工夫處。
如此點檢,則自見矣。
李先生嘗雲:『人之念慮,若是于顯然過惡萌動,此卻易見易除。
卻怕于近似間底事爆起來,纏繞思念,將去不能除,此尤害事。
』某向來亦是如此。
」 問:「凡人之心,不存則亡,而無不存不亡之時,故一息之頃不加提省之力,則淪亡而不自覺。
天下之事,不是則非,而無不是不非之處,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則陷于惡而不自知。
近見如此,不知如何﹖」曰:「道理固是如此。
然初學亦能便如此也﹖」 問:「人之手動足履,須還是都覺得,始得。
看來不是處,都是心不在後錯過了﹖」曰:「須是見得他合當是恁地。
」 問:「『立則見其參于前,在輿則見其倚于衡』,隻是熟後自然見得否也﹖」曰:「也隻是隨處見得那忠信篤敬是合當如此。
」又問:「近見《敬齋箴》中雲:『擇地而蹈,折旋蟻封。
』遂如行步時,要步步覺得他移動。
要之無此道理,隻是常常提撕﹖」曰:「這病痛須一一識得,方得。
且如事父母,方在那奉養時,又自著注腳,解說道這箇是孝,如事長,方在那順承時,又自著注腳,解說道這箇是弟,便是兩箇了。
」問:「隻是如事父母,當勞苦有倦心之際,卻須自省覺,說這箇是當然﹖」曰:「是如此。
」或曰:「每常處事,或思慮之發,覺得發之正者,心常安,其不正者,心常不安。
然義理不足以勝私之心,少間安者卻容忍不安者,卻依舊被私欲牽將去。
及至事過,又卻悔。
悔時依舊是 本心發處否﹖」曰:「然。
隻那安不安處,便是本心之德。
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求生如何便害仁﹖殺身如何便成仁﹖隻是箇安與不安而已。
」又曰:「不待接事時方流入于私欲,隻那未接物時此心已自流了。
須是未接物時也常剔抉此心,教他分明,少間接事便不至于流。
上蔡解『為人謀而不忠』雲:『為人謀而忠,非特臨事而謀。
至于平居靜慮,所思以處人者,一有不盡,則非忠矣。
』此雖于本文說得來太過,然卻如此。
今人未到為人謀時方不忠,隻平居靜慮閒思念時,便自懷一箇利便于己,將不好處推與人之心矣。
須自于此處常常照管得分明,方得。
」 問:「覺是人之本心,不容泯沒,故乘間發見之時,直是昭著,不與物雜。
于此而自識,則本心之體即得其真矣。
上蔡謂人須自識其真心,竊恐謂此。
然此恐亦隨在而有。
蓋此心或昭著燕閒靜一之時,如孟子言平旦之氣;或發見于事物感動之際,如孟子言人乍見孺子將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或求文字而怡然有得,如程伊川先生所謂有讀《論語》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或索之講論而恍然有悟,如夷子聞孟子極論一本之說,遂憮然為間而受命。
凡此,恐皆是覺處。
若素未有覺之前,但以為己有是心而求以存之,恐昏隔在此,不知實為何物,必至覺時方始識其所以為心者。
既嘗識之,則恐不肯甘心以其虛靈不昧之體迷溺于卑污苟賤之中,此所以汲汲求明,益不能已,而其心路已開,亦自有可進步處,與夫茫然未識旨趣者,大不侔矣。
故某嘗竊疑覺為大學、小學相承之機,不知是否﹖」曰:「所論甚精,但覺似少渾厚之意。
心字,一言以蔽之,曰生而已。
天地之大德曰生。
人受天地之氣而生,故此心必仁。
仁則生矣。
」 (梓材謹案:此下有《與劉平甫書》一條,移入《劉胡諸儒學案》,分作兩條。
) 一之問:「存養多用靜否﹖」曰:「不必然。
孔子卻都就用處教人做工夫。
今雖說主靜,然亦非棄物事以求靜。
既為人,自然用事君親,交朋友,撫妻子,禦童僕。
不成捐棄了,隻閉門靜坐,事物之來,且曰:『候我存養!』又不可隻茫茫隨他事物中走。
二者須有箇思量倒斷,始得。
」頃之,復曰:「動時,靜便在這裏,動時也有靜。
順理而應,則雖動亦靜也。
故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事物之來,若不順理而應,則雖塊然不交于物以求靜,心亦不能得靜。
惟動時能順理,則無事時能靜;靜時能存,則動時得力。
須是動時也做工夫,靜時也做工夫,兩莫相靠,使工夫無間斷,始得。
若無間斷,靜時固靜,動時心亦不動,動亦靜也。
若無工夫,則動時固動,靜時雖欲求靜,亦不可得而靜,靜亦動也。
動靜如船之在水,潮至則動,潮退則止。
有事則動,無事則靜。
(一雲:「事來則動,事過則靜。
如潮頭高,船也高。
潮頭下,船也下。
」)雖然,動靜無端,亦無截然為動為靜之理。
如人之氣,吸則靜,噓則動;又問答之際,答則動也,止則靜矣。
凡事皆然。
且如涵養、緻知,亦何所始﹖但學者須是截從一處做去。
程子謂『學莫先于緻知』,是知在先;又曰『未有緻知而不在敬者』,則敬也在先。
從此推去,隻管恁地。
」 (梓材謹案:此下有「李伯誠」條,移入《滄洲諸儒學案》。
) 靜中動,起念時;動中靜,是物各付物。
或問:「而今看道理不出,隻是心不虛靜否﹖」曰:「也是不會去看。
會看底就看,自虛靜。
這箇互相發。
」 主敬存養,雖說必有事焉,然未有思慮作為,亦靜而已。
所謂靜者,固非枯木死灰之謂;而所謂「必有事」者,亦豈求中之謂哉! (梓材謹案:此條錄自《文集》《答何叔京書》。
) 問伯羽:「如何用功﹖」曰:「且學靜坐,痛抑思慮。
」曰:「痛抑也不得,隻是放退可也。
若全閉眼而坐,卻有思慮矣。
」又言:「也不可全無思慮,但要無邪思爾!」問:「某尋常覺得資質昏愚,但持敬則此心虛靜,覺得好。
若敬心稍不存,則裏面固是昏雜,而發于事亦兀突,所以專于『敬而無失』上用功。
」曰「這裏未消說敬與不敬在。
蓋敬是第二節事,而今把來夾雜說,則鶻突了,愈難理會。
且隻要識得那一是一,二是二。
便是虛靜也要識得這物事,不虛靜也要識得這物事。
如未識這物事,則所謂虛靜,亦是黑底虛靜,不是白底虛靜。
而今須是要打破那黑底虛靜,換做箇白底虛靜,則八窗玲瓏,無不融通。
不然,則守定那裏底虛靜,終身黑淬地,莫之通曉也。
」問:「每日暇時,略靜坐以養心,但覺意自然紛起,要靜越不靜。
」曰:「程子謂心自是活底物事,如何窒定教他不思﹖隻是不可胡亂思。
才著箇要靜底意思,便添了多少思慮!且不要恁地拘迫他,須自有寧息時。
」又曰。
「要靜便是先獲,便是助長,便是正。
」 或問:「延平先生靜坐之說如何﹖」曰:「這事難說。
靜坐便理會道理,自不妨。
隻是專要靜坐,則不可。
理會得道理明透,自然是靜。
今人都是討靜坐以省事,則不可。
蓋心下熱鬧,如何看得道理出﹖須是靜,方看得出。
所謂靜坐,隻是打疊心下無事,則道理始出。
道理既出,則心愈明靜矣。
」 問:「人之思慮,有正有邪。
若是大段邪僻之思,都容易制;惟是許多頭無端頭面不緊要底思慮,不知何以制之﹖」曰:「此亦無他,隻是覺得不當思量底,則莫要思量。
便從覺下做工夫,久久純熟,自然無此等思慮矣。
譬如人坐不定者,兩腳常要行;但纔要行時,便自省覺,不要行,久久純熟,亦自然不要行而坐得定矣。
前輩有欲澄治思慮者,于坐處置兩器。
每起一善念,則投一粒白豆于器中;每起一惡念,則投一粒黑豆于器中。
初時黑豆多,白豆少;後來白豆多,黑豆少。
到後來,遂不復有黑豆。
最後,則雖白豆亦無之矣。
然此隻是箇死法。
若更加以讀書窮理底工夫,則去那般不正底思慮,何難之有。
又如人喜做不要緊事,如寫字作詩之屬,初時念念要做,更遏禁不得。
若能將聖賢言語來味,見得義理分曉,則漸漸覺得此重彼輕,久久不知不覺,自然剝落消隕去。
何必橫生一念,要得別尋一捷徑,盡去了意見,然後能如此!此皆是不耐煩去修治他一箇身心了,作此見解。
譬如人做官,則當緻誠去做職業。
卻不耐煩去做,須要尋箇倖門去鑽,道鑽得這裏透時,便可以超躐將去。
今欲去意見者,皆是這箇心。
學者但當就意見上分真妄,存其真者,去其妄者而已。
若不問真妄,盡欲除之,所以遊遊蕩蕩,虛度光陰,都無下工夫處。
」因舉《中庸》曰:「『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
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隻如喜怒哀樂,也皆人之所不能無者,如何要去得﹖隻是要發而中節爾。
所謂緻中,如孟子之求放心與存心養性是也;所謂緻和,如孟子論平旦之氣與充廣其仁義之心是也。
今卻不耐煩去做這樣工夫,隻管要捷徑,去意見,隻恐所謂去意見者,正未免為意見也。
聖人教人,如一條大路,平平正正,自此直去,可以到聖賢地位。
隻是要人做得徹。
做得徹時,也不大驚小怪,隻是私意剝落淨盡,純是天理融明爾。
」又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聖人做出這一件物事來,使學者聞之自然歡喜,情願上這一條路去,四方八面攛掇他去這路上行。
」又曰:「所謂緻中者,非但自在中而已。
纔有些子偏倚,便不可。
須是常在那中心十字上立,方是緻中。
譬如射,雖射中紅心,然在紅心邊側,亦未當,須是正當紅心之中,乃為中也。
」輔廣雲:「此非常存戒謹恐懼底工夫不可。
」曰:「固是。
隻是箇戒謹恐懼,便是工夫。
」又曰:「『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聖門教人,隻此兩事。
須是互相發明:約禮工夫深,則博文底工夫愈明;博文工夫至,則約禮底工夫愈密。
」 或問先生人事之煩。
曰:「大凡事,隻得耐煩做將去。
方起厭心,便不得。
」 或問理會應變處。
曰:「今且當理會常,未要理會變。
常底許多道理未能理會得盡,如何便要理會變﹖聖賢說話,許多道理,平鋪在那裏,且要闊著心胸平,去看通透後,自能應變。
不是硬捉定一物,便要討常,便要討變。
今也須如僧家行腳,接四方之賢士,察四方之事情,覽山川之形勢,觀古今興亡治亂得失之,這道理方見得周。
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不是塊然守定這物事,在一室閉戶獨坐便了,便可以為聖賢。
自古無不曉事情底聖賢,亦無不通變底聖賢,亦無關門獨坐底聖賢。
聖賢無所不通,無所不能,那箇事理會不得!如《中庸》『天下國家有九經』,便要理會許多物事。
如武王訪箕子,陳洪範,自身之貌言視聽思,極至于天人之際,以人事則有八政,以天時則有五紀,稽之于蔔筮,驗之于庶徵,無所不備。
如《周禮》一部書,載周公許多經國制度,便有國家當自家做
要緊隻是看教大底道理分明,偏處自見得。
如暗室求物,把火來便照見;若隻管去摸索,費盡心力,隻是摸索不見。
若見得大底道理分明,有病痛處也自會變移,不自知,不消得費力。
」 為學,必須于平日氣稟姿質上驗之,如滯固者疏通,顧慮者坦蕩,智巧者易直。
苟未如此轉變,要是未得力爾。
須要公平觀理而撤戶牖之小,嚴敬持身而戒防範之踰,周密而非發于避就,精察而不安于小成。
此病痛皆所素共點檢者爾。
理義無窮,才知有限,非全放下,終難湊泊。
然放下正自非易事也。
今學者之病,所患在于未有灑然冰解凍釋處。
縱有力持守,不過隻是苟免顯然尤悔而已。
似此,皆不足道也。
聖人與理為一,是恰好;其他以心處這理,卻是未熟。
要將此心處理,有一分心向裏得一分力,有兩分心向裏得兩分力。
世間萬事,須臾變滅,皆不足置胸中,惟有窮理修身為究竟法爾。
為學當以存主為先,而緻知、力行亦不可以偏廢。
縱使己有一長,未可遽恃以輕彼,而長其驕吝克伐之私。
況其有無之實,又初未可定乎!凡日用間知此一病而欲去之,則即此欲去之心便是能去之藥。
但當堅守,常自警覺,不可妄意推求,必欲舍此拙法而別求妙解。
知得如此是病,卻便不如此,是藥。
若更問何由得如此,則是騎驢覓驢,隻是一場閒話矣。
騎驢覓驢,《傳燈錄》雲:「參禪有二病,一是騎驢覓驢,一是騎驢不肯下。
此病皆是難醫,若解下,方喚作道人。
」又雲:「不解即心是佛,真是騎驢覓驢。
」 為學大要,隻在求放心。
此心泛濫無所收拾,將甚處做管轄處﹖其他用功總閒漫,須先就自心上立得定,決不雜,則自然光明四達,照用有餘。
凡謂是非善惡,亦不難辨。
況天理人欲,決不兩立。
須得全在天理上行,方見人欲消盡。
義之與利,不待分辨而明。
至若所謂利者,凡有分毫求自利便處皆是,便與克去,不待顯著方謂之利。
此心須令純,純隻在一處,不可令有外事參雜。
遇事而發,合道理處,便與果決行去,勿顧慮。
若臨事見義,方便遲疑,則又非也。
仍須勤勤把將做事,不可俄頃放寬,日日時時如此,便須見驗。
人之精神,習久自成。
大凡人心,若勤緊收拾,莫令寬縱逐物,安有不得其正者。
若真箇提得緊,雖半月見驗可也。
今于日用間空閒時,收得此心在這裏截然,這便是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便是渾然天理。
事物之來,隨其是非,便自見得分曉,是底便是天理,非底便是逆天理。
常常恁地收拾得這心在,便如執權衡以度物。
人若要洗刷舊習都淨了,卻去理會此道理。
若無是理,隻是收放心,把持在這裏,便須有箇真心發見,從此便去窮理。
問:「靜中常用涵養﹖」曰:「說得有病。
一動一靜,無時不養。
學者工夫,且去翦截那浮泛底思慮。
學者常用提省此心,使如日之升,則群邪自息。
他本是光明廣大,自家則著些子力去提省照管他便了,不要苦著力,則反不是。
」 以敬為主,則內外肅然,不忘不助,而心自存。
不知以敬為心,而欲存心,則不免將一箇心把捉一箇心,外面未有一事時,裏面已有三頭兩緒,不勝其擾也。
就使實能把捉得住,隻此已是大病,況未必真能把捉得住乎! 人心纔覺時便在。
孟子說求放心,「求」字已是遲了。
或謂人心紛擾時難把持。
曰:「真箇是難把持,不能得久,又被事物及閒思慮引將去。
《孟子》『牛山之木』一章,最要看。
操之則存,舍之則亡。
」或又謂把持不能久,勝物欲不去。
曰:「這箇不幹別人事。
雖是難,亦是自著力把持。
常惺惺,不要放倒。
覺得物欲來,便著緊不要隨他去。
這個須是自家理會。
若說把持不得,勝他不去,是自壞了,更說甚『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曰:「把心不定,喜怒憂懼四者皆足以動心。
」問:「心不能自把捉否﹖」曰:「自是如此。
蓋心便能把捉自家,自家卻如何把捉得他。
惟有以義理涵養爾。
」 問:「學者于已發處用功,此卻不枉費心﹖」曰:「存養于未發之前則可。
求中于未發之前則不可。
然則未發之前,固有平日存養之功矣,不必待已發然後用功也。
」問:「涵養于未發之初,令不善之念全消,則易為力,若發後則難制﹖」曰:「聖賢之論,正要就發處制。
惟子思說『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孔子教人,多從發處說。
未發時固當涵養,不成發後便都不管﹖」或雲:「這處最難。
」因舉橫渠「戰退」之說。
曰:「此亦不難,隻要明得一箇善惡。
每日遇事須體認,見得是善,,從而保養,自然不肯走在惡上去。
」 問心思擾擾。
曰:「程先生曰:『嚴威整肅,則心便一,一則自無匪僻之幹。
』隻纔整頓起處,便是天理,別無天理。
但常常整頓處,思慮自一。
此心此性,人皆有之,所以不識者,物欲昏之爾!欲識此本根,亦須合下且識得箇持養工夫,次第而加功焉,方始見得。
見得之後,又不舍其持養之功,方始守得。
蓋初不曾外來,隻持養得,便自著見,但見窮理、工夫互相發爾。
」 人心中大段惡念,卻易制伏。
最是那不大段、計利害、乍往乍來底念慮,相續不斷,難為驅除。
人固有終身為善而自欺者。
不特外面有,心中欲為善,而常有箇不肯底意思,便是自欺也。
須是打疊得盡。
蓋意誠而後心正,過得這一關後,方可進。
有箇天理,便有箇人欲。
蓋緣這箇天理有箇安頓處,才安頓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來。
天理、人欲,分數有多少。
天理本多,人欲也便是天理裏面做出來。
雖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問:「莫不是本來全是天理否﹖」曰:「人生都是天理。
人欲都是後來沒把鼻生底。
人隻箇天理、人欲,此勝則彼退,彼勝則此退,無中立不進退之理。
凡人不進,便退也。
譬如劉、項相拒于滎陽、成間,彼進得一步,則此退一步;此進一步,則彼退一步。
初學者隻要牢劄定腳,與他捱,捱到一毫去,則逐旋捱將去,此心莫退,終須有勝時。
勝時甚氣象﹖人隻是此一心,今日是明日非,不是將不是底換了是底;今日不好明日好,不是將好底換了不好底。
隻此一心,便看天理、人欲之消長何如爾。
以至千載之前,千載之後,與天地相為終始,隻此一心。
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
」又曰:「天理、人欲,此長彼必短,此短彼必長。
未知學問,此心渾為人欲。
既知學問,天理自然發見而人欲漸漸消去者,固是好矣。
然克得一層,又有一層,大者固不可有,而纖微者尤要密察。
」 問:「五峰所謂『天理、人欲,同行異情,』莫非這裏要分別否。
」曰:「同行異情,隻如渴飲饑食等事,在聖賢無非天理,在小人無非人欲。
所謂同行異情者如此。
此事若不曾尋著本領,隻是說得他名義而已矣。
說得名義儘分曉,畢竟無與我事。
須就自家身上實見得私欲錮蔽時如何,天理發見時如何,其間正有好用工夫處。
蓋天理在人,亙古今而不泯,隨甚如何蔽錮,而天理常自若,無時不是私意中發出,但人不自覺。
正如明珠大貝,混雜砂礫中,零星逐時出來,但隻于這箇道理發見處當下認取,打合零星,漸成片段,到得自家好底意思,日長月益,則天理自然純固,向之所謂私欲者自然消磨退散,久之不復萌動矣。
若專務克治私欲,而不能充長善端,則吾心與所謂私欲者日相■敵,縱一時安伏得下,又當復作矣。
初不道隔去私欲後,別尋一箇道理主執而行。
才如是,又隻是自家私意。
隻如一件事,見得如此為是,如此為非,便從是處行將去。
誤了一事,必須知悔,隻這知悔處便是天理。
孟子說牛山之木,既曰『若此其濯濯也』,又曰『萌孽生焉』;既曰旦晝梏亡,又曰夜氣所存。
如說求放心,心既放了,如何又求得﹖隻為這些道理根于一性者渾然至善,故發于日用者多是善底。
道理隻要人自識 得。
雖至惡人,亦隻患他頑然不知省悟。
若心裏稍知不穩,便從這裏改過,亦豈不可做 好人﹖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去隻是去這些子,存隻是存得這些子。
學者所當深察也!」 問:「父母之于子,有無窮憐愛,欲其聰明,欲其成立,此之謂誠心也﹖」曰:「父母愛其子,正也。
愛之無窮而必欲其如此,則邪矣。
此天理、人欲之間,正當決審。
」 要知天之與我者,隻如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
今人非無惻隱、羞惡、是非、辭讓發見處,隻是不省察。
若于日用間誠省察此四端者分明,迸攢出來,就此便操存涵養將去,便是下手處。
隻為從前不省察了,此端纔見,又被物欲汩了,所以秉彜不可泯滅處雖在,而終不能光明正大,如其本然。
古人瞽史誦詩之類,是規戒警悔之意。
有時不然,便被他恁地訬,自是使人住不著。
大抵學問須是警省。
今說求放心,吾輩卻要得此心主宰得定,方賴此做事業。
如《中庸》說「天命之謂性」,即此心也;「率性之謂道」,亦此心也;「修道之謂教」,亦此心也。
以至于緻中和,贊化育,亦隻此心也。
緻知即心緻也,格物即心格也,克己即心克也。
非禮勿視聽言動,勿與不勿,隻爭毫髮地爾!所以明道說:「聖賢千言萬語,隻是欲人將已放之心收拾入身來,自能尋向上去。
」今且須就心上做得主定,方驗得聖賢之言有歸著,自然有契。
如《中庸》所謂「尊德性」、「緻廣大」、「極高明」,蓋此心本自如此廣大,但為物欲隔塞,故其廣大有虧;本是高明,但為物欲係累,故于高明有蔽。
若能常自省察警覺,則高明廣大者常自若,非有所損益之也。
其「道問學」、「盡精微」、「道中庸」等工夫,皆自此做,儘有商量也。
若此心上工夫,則不待商量睹當,即今見得如此,則更無間時,行時,坐時,讀書時,應事接物時,皆有著力處。
大抵隻要見得,收之甚易而不難也。
文字講說得行而意味未深者,正要本原上加功,須是持敬,以靜為主。
此意須要于不做工夫時頻頻體察,久而自熟。
但是著實自做工夫,不幹別人事。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此語的當。
更看有何病痛,知有此病,必去其病,此便是療之之藥。
如覺言語多,便用簡默;意思疏闊,更加細密;覺得輕浮淺易,便須深沈厚重。
程先生所謂「矯輕警惰」,蓋如此。
人有此心,便知有此身;人昏昧不知有此心,便如人困睡,不知有此身。
人雖困睡,得人喚覺,則此身自在。
心亦如此,方其昏蔽,得人警覺,則此心便在這裏。
學者工夫,隻在喚醒上。
問:「人放縱時自去收斂,便是喚醒否﹖」曰:「放縱隻為昏昧之故。
能喚醒則自不昏昧,則自不放縱矣。
心隻是一箇心,非是以一箇心治一箇心。
所謂存,所謂收,隻是喚醒。
心不專靜純一,故思慮不精明,便要養此心,令虛明專靜,使道理從裏面流出,便好。
」問:「何以能如此﹖莫隻在靜坐否﹖」曰:「自去點檢。
且一日間試看此幾箇時在內,幾箇時在外。
小說中載趙公以黑白豆記善惡念之起,此是古人做工夫處。
如此點檢,則自見矣。
李先生嘗雲:『人之念慮,若是于顯然過惡萌動,此卻易見易除。
卻怕于近似間底事爆起來,纏繞思念,將去不能除,此尤害事。
』某向來亦是如此。
」 問:「凡人之心,不存則亡,而無不存不亡之時,故一息之頃不加提省之力,則淪亡而不自覺。
天下之事,不是則非,而無不是不非之處,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則陷于惡而不自知。
近見如此,不知如何﹖」曰:「道理固是如此。
然初學亦能便如此也﹖」 問:「人之手動足履,須還是都覺得,始得。
看來不是處,都是心不在後錯過了﹖」曰:「須是見得他合當是恁地。
」 問:「『立則見其參于前,在輿則見其倚于衡』,隻是熟後自然見得否也﹖」曰:「也隻是隨處見得那忠信篤敬是合當如此。
」又問:「近見《敬齋箴》中雲:『擇地而蹈,折旋蟻封。
』遂如行步時,要步步覺得他移動。
要之無此道理,隻是常常提撕﹖」曰:「這病痛須一一識得,方得。
且如事父母,方在那奉養時,又自著注腳,解說道這箇是孝,如事長,方在那順承時,又自著注腳,解說道這箇是弟,便是兩箇了。
」問:「隻是如事父母,當勞苦有倦心之際,卻須自省覺,說這箇是當然﹖」曰:「是如此。
」或曰:「每常處事,或思慮之發,覺得發之正者,心常安,其不正者,心常不安。
然義理不足以勝私之心,少間安者卻容忍不安者,卻依舊被私欲牽將去。
及至事過,又卻悔。
悔時依舊是 本心發處否﹖」曰:「然。
隻那安不安處,便是本心之德。
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求生如何便害仁﹖殺身如何便成仁﹖隻是箇安與不安而已。
」又曰:「不待接事時方流入于私欲,隻那未接物時此心已自流了。
須是未接物時也常剔抉此心,教他分明,少間接事便不至于流。
上蔡解『為人謀而不忠』雲:『為人謀而忠,非特臨事而謀。
至于平居靜慮,所思以處人者,一有不盡,則非忠矣。
』此雖于本文說得來太過,然卻如此。
今人未到為人謀時方不忠,隻平居靜慮閒思念時,便自懷一箇利便于己,將不好處推與人之心矣。
須自于此處常常照管得分明,方得。
」 問:「覺是人之本心,不容泯沒,故乘間發見之時,直是昭著,不與物雜。
于此而自識,則本心之體即得其真矣。
上蔡謂人須自識其真心,竊恐謂此。
然此恐亦隨在而有。
蓋此心或昭著燕閒靜一之時,如孟子言平旦之氣;或發見于事物感動之際,如孟子言人乍見孺子將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或求文字而怡然有得,如程伊川先生所謂有讀《論語》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或索之講論而恍然有悟,如夷子聞孟子極論一本之說,遂憮然為間而受命。
凡此,恐皆是覺處。
若素未有覺之前,但以為己有是心而求以存之,恐昏隔在此,不知實為何物,必至覺時方始識其所以為心者。
既嘗識之,則恐不肯甘心以其虛靈不昧之體迷溺于卑污苟賤之中,此所以汲汲求明,益不能已,而其心路已開,亦自有可進步處,與夫茫然未識旨趣者,大不侔矣。
故某嘗竊疑覺為大學、小學相承之機,不知是否﹖」曰:「所論甚精,但覺似少渾厚之意。
心字,一言以蔽之,曰生而已。
天地之大德曰生。
人受天地之氣而生,故此心必仁。
仁則生矣。
」 (梓材謹案:此下有《與劉平甫書》一條,移入《劉胡諸儒學案》,分作兩條。
) 一之問:「存養多用靜否﹖」曰:「不必然。
孔子卻都就用處教人做工夫。
今雖說主靜,然亦非棄物事以求靜。
既為人,自然用事君親,交朋友,撫妻子,禦童僕。
不成捐棄了,隻閉門靜坐,事物之來,且曰:『候我存養!』又不可隻茫茫隨他事物中走。
二者須有箇思量倒斷,始得。
」頃之,復曰:「動時,靜便在這裏,動時也有靜。
順理而應,則雖動亦靜也。
故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事物之來,若不順理而應,則雖塊然不交于物以求靜,心亦不能得靜。
惟動時能順理,則無事時能靜;靜時能存,則動時得力。
須是動時也做工夫,靜時也做工夫,兩莫相靠,使工夫無間斷,始得。
若無間斷,靜時固靜,動時心亦不動,動亦靜也。
若無工夫,則動時固動,靜時雖欲求靜,亦不可得而靜,靜亦動也。
動靜如船之在水,潮至則動,潮退則止。
有事則動,無事則靜。
(一雲:「事來則動,事過則靜。
如潮頭高,船也高。
潮頭下,船也下。
」)雖然,動靜無端,亦無截然為動為靜之理。
如人之氣,吸則靜,噓則動;又問答之際,答則動也,止則靜矣。
凡事皆然。
且如涵養、緻知,亦何所始﹖但學者須是截從一處做去。
程子謂『學莫先于緻知』,是知在先;又曰『未有緻知而不在敬者』,則敬也在先。
從此推去,隻管恁地。
」 (梓材謹案:此下有「李伯誠」條,移入《滄洲諸儒學案》。
) 靜中動,起念時;動中靜,是物各付物。
或問:「而今看道理不出,隻是心不虛靜否﹖」曰:「也是不會去看。
會看底就看,自虛靜。
這箇互相發。
」 主敬存養,雖說必有事焉,然未有思慮作為,亦靜而已。
所謂靜者,固非枯木死灰之謂;而所謂「必有事」者,亦豈求中之謂哉! (梓材謹案:此條錄自《文集》《答何叔京書》。
) 問伯羽:「如何用功﹖」曰:「且學靜坐,痛抑思慮。
」曰:「痛抑也不得,隻是放退可也。
若全閉眼而坐,卻有思慮矣。
」又言:「也不可全無思慮,但要無邪思爾!」問:「某尋常覺得資質昏愚,但持敬則此心虛靜,覺得好。
若敬心稍不存,則裏面固是昏雜,而發于事亦兀突,所以專于『敬而無失』上用功。
」曰「這裏未消說敬與不敬在。
蓋敬是第二節事,而今把來夾雜說,則鶻突了,愈難理會。
且隻要識得那一是一,二是二。
便是虛靜也要識得這物事,不虛靜也要識得這物事。
如未識這物事,則所謂虛靜,亦是黑底虛靜,不是白底虛靜。
而今須是要打破那黑底虛靜,換做箇白底虛靜,則八窗玲瓏,無不融通。
不然,則守定那裏底虛靜,終身黑淬地,莫之通曉也。
」問:「每日暇時,略靜坐以養心,但覺意自然紛起,要靜越不靜。
」曰:「程子謂心自是活底物事,如何窒定教他不思﹖隻是不可胡亂思。
才著箇要靜底意思,便添了多少思慮!且不要恁地拘迫他,須自有寧息時。
」又曰。
「要靜便是先獲,便是助長,便是正。
」 或問:「延平先生靜坐之說如何﹖」曰:「這事難說。
靜坐便理會道理,自不妨。
隻是專要靜坐,則不可。
理會得道理明透,自然是靜。
今人都是討靜坐以省事,則不可。
蓋心下熱鬧,如何看得道理出﹖須是靜,方看得出。
所謂靜坐,隻是打疊心下無事,則道理始出。
道理既出,則心愈明靜矣。
」 問:「人之思慮,有正有邪。
若是大段邪僻之思,都容易制;惟是許多頭無端頭面不緊要底思慮,不知何以制之﹖」曰:「此亦無他,隻是覺得不當思量底,則莫要思量。
便從覺下做工夫,久久純熟,自然無此等思慮矣。
譬如人坐不定者,兩腳常要行;但纔要行時,便自省覺,不要行,久久純熟,亦自然不要行而坐得定矣。
前輩有欲澄治思慮者,于坐處置兩器。
每起一善念,則投一粒白豆于器中;每起一惡念,則投一粒黑豆于器中。
初時黑豆多,白豆少;後來白豆多,黑豆少。
到後來,遂不復有黑豆。
最後,則雖白豆亦無之矣。
然此隻是箇死法。
若更加以讀書窮理底工夫,則去那般不正底思慮,何難之有。
又如人喜做不要緊事,如寫字作詩之屬,初時念念要做,更遏禁不得。
若能將聖賢言語來味,見得義理分曉,則漸漸覺得此重彼輕,久久不知不覺,自然剝落消隕去。
何必橫生一念,要得別尋一捷徑,盡去了意見,然後能如此!此皆是不耐煩去修治他一箇身心了,作此見解。
譬如人做官,則當緻誠去做職業。
卻不耐煩去做,須要尋箇倖門去鑽,道鑽得這裏透時,便可以超躐將去。
今欲去意見者,皆是這箇心。
學者但當就意見上分真妄,存其真者,去其妄者而已。
若不問真妄,盡欲除之,所以遊遊蕩蕩,虛度光陰,都無下工夫處。
」因舉《中庸》曰:「『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
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隻如喜怒哀樂,也皆人之所不能無者,如何要去得﹖隻是要發而中節爾。
所謂緻中,如孟子之求放心與存心養性是也;所謂緻和,如孟子論平旦之氣與充廣其仁義之心是也。
今卻不耐煩去做這樣工夫,隻管要捷徑,去意見,隻恐所謂去意見者,正未免為意見也。
聖人教人,如一條大路,平平正正,自此直去,可以到聖賢地位。
隻是要人做得徹。
做得徹時,也不大驚小怪,隻是私意剝落淨盡,純是天理融明爾。
」又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聖人做出這一件物事來,使學者聞之自然歡喜,情願上這一條路去,四方八面攛掇他去這路上行。
」又曰:「所謂緻中者,非但自在中而已。
纔有些子偏倚,便不可。
須是常在那中心十字上立,方是緻中。
譬如射,雖射中紅心,然在紅心邊側,亦未當,須是正當紅心之中,乃為中也。
」輔廣雲:「此非常存戒謹恐懼底工夫不可。
」曰:「固是。
隻是箇戒謹恐懼,便是工夫。
」又曰:「『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聖門教人,隻此兩事。
須是互相發明:約禮工夫深,則博文底工夫愈明;博文工夫至,則約禮底工夫愈密。
」 或問先生人事之煩。
曰:「大凡事,隻得耐煩做將去。
方起厭心,便不得。
」 或問理會應變處。
曰:「今且當理會常,未要理會變。
常底許多道理未能理會得盡,如何便要理會變﹖聖賢說話,許多道理,平鋪在那裏,且要闊著心胸平,去看通透後,自能應變。
不是硬捉定一物,便要討常,便要討變。
今也須如僧家行腳,接四方之賢士,察四方之事情,覽山川之形勢,觀古今興亡治亂得失之,這道理方見得周。
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不是塊然守定這物事,在一室閉戶獨坐便了,便可以為聖賢。
自古無不曉事情底聖賢,亦無不通變底聖賢,亦無關門獨坐底聖賢。
聖賢無所不通,無所不能,那箇事理會不得!如《中庸》『天下國家有九經』,便要理會許多物事。
如武王訪箕子,陳洪範,自身之貌言視聽思,極至于天人之際,以人事則有八政,以天時則有五紀,稽之于蔔筮,驗之于庶徵,無所不備。
如《周禮》一部書,載周公許多經國制度,便有國家當自家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