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7卷 卷四十七 艾軒學案(黃氏原本、全氏修定)
關燈
小
中
大
艾軒學案(黃宗羲原本 黃百家纂輯 全祖望修定)
艾軒學案表
林光朝 林亦之 陳藻 林希逸
(陸子正門人。
和靖、震澤再 劉翼 傳。
) 劉夙 (子)彌正 (孫)克莊 洪天錫 丘葵(別見《北溪 學案》。
) (孫)克遜 (伊川三傳。
) (子)彌邵 (安定、濂溪、涑 孟渙(別見《槐堂諸儒學案》。
) 水、百源四傳。
) 劉朔 (子)起晦 孟渙(別見《槐堂諸儒學案》。
) 陳士楚 黃芻 林阿盥 黃叔盥 魏幾 陳俊卿(別見《武夷學案》。
) 吳松年(別見《周許諸儒學案》。
) 趙汝愚(別見《玉山學案》。
) 陸九淵(別為《象山學案》。
) 方翥(別見《震澤學案》。
) 陳昭度 黃鐘 (并艾軒講友。
) 艾軒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和靖高弟,如呂如王如祁,皆無門人可見。
鹽官陸氏獨能傳之艾軒,于是紅泉、雙井之間,學派興焉。
然愚讀艾軒之書,似兼有得于王信伯,蓋陸氏亦嘗從信伯遊也。
且艾軒宗旨,本于和靖者反少,而本于信伯者反多,實先槐堂之三陸而起。
特槐堂貶及伊川,而艾軒則否,故晦翁于艾軒無貶詞。
終宋之世,艾軒之學,別為源流。
述《艾軒學案》。
(梓材案:艾軒傳錄自黃氏補本,洲原本或有之。
其學派則謝山修補頗詳。
) ◆子正門人(尹、王再傳。
) 文節林艾軒先生光朝 林光朝,字謙之,莆田人。
自少聞吳中陸子正學于尹和靖,因往從之,由是專心聖賢踐履之學。
隆興元年,年五十,始進士及第,調袁州司戶參軍。
與劉朔鹹以名儒薦對,論龍大淵、曾覿罪,改左承奉郎、知永福縣。
累官國子司業,兼太子侍讀,兼史職。
因不往賀樞密張說,出為廣西提點刑獄。
廣東、荊、襄茶寇為亂,先生乃自將郡兵,檄摧鋒統制路海、鈐轄黃進各以軍分控要害。
會徙轉運副使,留屯不去,督二將遮擊之,賊驚懼,宵遁。
帝聞,嘉其儒生知兵,加直寶謨閣,召拜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
淳熙四年,除中書舍人,封還曾覿所薦謝廓然內批。
改工部侍郎,不拜,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
因引疾,提舉興國宮。
卒,年六十五,謚文節,學者稱艾軒先生。
先生學通《六經》,貫百氏,言動必以禮,四方來學者亡慮數百人,然未嘗著書,(雲濠案:先生著有《艾軒集》九卷,附錄一卷。
)惟口授學者,使之心通理解。
嘗曰:「道之本體,全于太虛。
《六經》既發明之,後世注解已涉支離,若復增加,道愈遠矣。
」又曰:「日用是根株,言語文字是注腳。
」(梓材案:《艾軒家傳》一卷,其從子成季所述,見《直齋書錄解題》。
)說者謂南渡後倡伊洛之學于東南者,自先生始雲。
艾軒語 「不亦說乎」,說,不餒也。
「時習」,如車輪運轉時,此尚未見得如何,讒頃刻推不去,便覺前者為說之義。
起居語默,運轉不停,此為時習。
讒一失節則餒矣,乃知不餒即為說。
忠恕者,謂夫子之道乃如是。
忠恕,有足者皆可至也。
非是以忠恕說一貫。
忠恕違道不遠,要當如是發語耳。
有才藻之人,讒有一分簡忽氣象,要做甚!吾夫子謂雖「有周公之才美,使驕且吝」,即「不足觀」。
此語久久,乃如一泓秋水,鬚眉自見。
(梓材謹案:以上三條,蓋皆艾軒《與楊次山書》中語。
) 世間惟有榮辱毀譽所不到者,為建德之國。
附錄 公與龜山之孫楊次山書有雲:某幼聞李太白、石曼卿之為人,即踴躍道其事。
又讀《晉書》,見一樣人物,如寒蟬孤潔,不入俗調,心甚樂之。
一日,對方次雲及六兄談:(六兄乃夾漈也。
)「古人如此,終是不俗。
」六兄雲:「此數人來孔子之門,一日著腳不定。
」某乃悟夫子之門,為人物準的,千歲人物,要得入此窠樣中,乃無愧。
千歲而上,有多少豪傑可以共學入道,恨不令聞此語。
陳寔、管寧、元德秀,姿稟如許,數百年中乃一見,又卻不聞道,此大可惜。
答人問「忠恕而已矣」曰:南人偏識荔枝奇,滋味難言隻自知。
剛被北人來借問 ,香酣兩字且酬伊。
自喻有曰:「修水佳人白玉蘭,花前何似妾容顏。
從來未省傷春意,猶自樓頭畫遠山。
」又曰:「莫怪騷人太頡頏,曾聞阿母語劉郎。
神仙本是無言說,屍解由來最下方。
」 林竹溪《鬳齋學記》曰:《詩序》不出于子夏,亦未必出于毛公。
非溪西、艾軒二先生,未有具此眼者。
(補。
) ◆艾軒講友 正獻陳先生俊卿(別見《武夷學案》。
) 知州吳先生松年(別見《周許諸儒學案》。
) 忠定趙先生汝愚(別見《玉山學案》。
) 文安陸象山先生九淵(別為《象山學案》。
和靖、震澤再 劉翼 傳。
) 劉夙 (子)彌正 (孫)克莊 洪天錫 丘葵(別見《北溪 學案》。
) (孫)克遜 (伊川三傳。
) (子)彌邵 (安定、濂溪、涑 孟渙(別見《槐堂諸儒學案》。
) 水、百源四傳。
) 劉朔 (子)起晦 孟渙(別見《槐堂諸儒學案》。
) 陳士楚 黃芻 林阿盥 黃叔盥 魏幾 陳俊卿(別見《武夷學案》。
) 吳松年(別見《周許諸儒學案》。
) 趙汝愚(別見《玉山學案》。
) 陸九淵(別為《象山學案》。
) 方翥(別見《震澤學案》。
) 陳昭度 黃鐘 (并艾軒講友。
) 艾軒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和靖高弟,如呂如王如祁,皆無門人可見。
鹽官陸氏獨能傳之艾軒,于是紅泉、雙井之間,學派興焉。
然愚讀艾軒之書,似兼有得于王信伯,蓋陸氏亦嘗從信伯遊也。
且艾軒宗旨,本于和靖者反少,而本于信伯者反多,實先槐堂之三陸而起。
特槐堂貶及伊川,而艾軒則否,故晦翁于艾軒無貶詞。
終宋之世,艾軒之學,別為源流。
述《艾軒學案》。
(梓材案:艾軒傳錄自黃氏補本,洲原本或有之。
其學派則謝山修補頗詳。
) ◆子正門人(尹、王再傳。
) 文節林艾軒先生光朝 林光朝,字謙之,莆田人。
自少聞吳中陸子正學于尹和靖,因往從之,由是專心聖賢踐履之學。
隆興元年,年五十,始進士及第,調袁州司戶參軍。
與劉朔鹹以名儒薦對,論龍大淵、曾覿罪,改左承奉郎、知永福縣。
累官國子司業,兼太子侍讀,兼史職。
因不往賀樞密張說,出為廣西提點刑獄。
廣東、荊、襄茶寇為亂,先生乃自將郡兵,檄摧鋒統制路海、鈐轄黃進各以軍分控要害。
會徙轉運副使,留屯不去,督二將遮擊之,賊驚懼,宵遁。
帝聞,嘉其儒生知兵,加直寶謨閣,召拜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
淳熙四年,除中書舍人,封還曾覿所薦謝廓然內批。
改工部侍郎,不拜,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
因引疾,提舉興國宮。
卒,年六十五,謚文節,學者稱艾軒先生。
先生學通《六經》,貫百氏,言動必以禮,四方來學者亡慮數百人,然未嘗著書,(雲濠案:先生著有《艾軒集》九卷,附錄一卷。
)惟口授學者,使之心通理解。
嘗曰:「道之本體,全于太虛。
《六經》既發明之,後世注解已涉支離,若復增加,道愈遠矣。
」又曰:「日用是根株,言語文字是注腳。
」(梓材案:《艾軒家傳》一卷,其從子成季所述,見《直齋書錄解題》。
)說者謂南渡後倡伊洛之學于東南者,自先生始雲。
艾軒語 「不亦說乎」,說,不餒也。
「時習」,如車輪運轉時,此尚未見得如何,讒頃刻推不去,便覺前者為說之義。
起居語默,運轉不停,此為時習。
讒一失節則餒矣,乃知不餒即為說。
忠恕者,謂夫子之道乃如是。
忠恕,有足者皆可至也。
非是以忠恕說一貫。
忠恕違道不遠,要當如是發語耳。
有才藻之人,讒有一分簡忽氣象,要做甚!吾夫子謂雖「有周公之才美,使驕且吝」,即「不足觀」。
此語久久,乃如一泓秋水,鬚眉自見。
(梓材謹案:以上三條,蓋皆艾軒《與楊次山書》中語。
) 世間惟有榮辱毀譽所不到者,為建德之國。
附錄 公與龜山之孫楊次山書有雲:某幼聞李太白、石曼卿之為人,即踴躍道其事。
又讀《晉書》,見一樣人物,如寒蟬孤潔,不入俗調,心甚樂之。
一日,對方次雲及六兄談:(六兄乃夾漈也。
)「古人如此,終是不俗。
」六兄雲:「此數人來孔子之門,一日著腳不定。
」某乃悟夫子之門,為人物準的,千歲人物,要得入此窠樣中,乃無愧。
千歲而上,有多少豪傑可以共學入道,恨不令聞此語。
陳寔、管寧、元德秀,姿稟如許,數百年中乃一見,又卻不聞道,此大可惜。
答人問「忠恕而已矣」曰:南人偏識荔枝奇,滋味難言隻自知。
剛被北人來借問 ,香酣兩字且酬伊。
自喻有曰:「修水佳人白玉蘭,花前何似妾容顏。
從來未省傷春意,猶自樓頭畫遠山。
」又曰:「莫怪騷人太頡頏,曾聞阿母語劉郎。
神仙本是無言說,屍解由來最下方。
」 林竹溪《鬳齋學記》曰:《詩序》不出于子夏,亦未必出于毛公。
非溪西、艾軒二先生,未有具此眼者。
(補。
) ◆艾軒講友 正獻陳先生俊卿(別見《武夷學案》。
) 知州吳先生松年(別見《周許諸儒學案》。
) 忠定趙先生汝愚(別見《玉山學案》。
) 文安陸象山先生九淵(別為《象山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