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卷 卷四十六 玉山學案(全氏補本)
關燈
小
中
大
還。
道中再乞祠,不許。
入對,以畏天愛民為言,并為上言蜀弊政之未盡去者,請并除之。
除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并侍讀。
敷陳六事,廟堂議者多不合,皆忌之。
而先生嘗為上言陳良祐在蜀多誕,良祐聞而譖之。
良祐故亦負時名,至是,以私憾進間言,上遂疑之。
先生多革夙弊,中貴人尤側目。
德壽宮方甃石池,以水銀浮金鳧魚于上,上皇指以示上曰:「水銀正乏,此買之汪尚書家。
」上怒曰:「應辰力言朕置方廊,與民爭利,乃自販水銀邪!」先生知之,力求去。
已而復出發運均輸之旨,嘆曰:「吾不可留!」乃力爭之,遂以端明殿學士知平江府。
韓玉以揀馬過平江,先生簡其禮,玉歸,復譖之,遂以平江米綱有歉貶秩。
先生力請祠,自是臥家不起。
尋復端明殿學士。
淳熙三年,卒。
又七十三年,賜謚文定。
先生于學,博綜諸家。
其知福州也,延緻李延平講道,甫至而卒。
其骨骾極似橫浦,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德似紫微,而未嘗佞佛,粹然為醇儒。
高、孝二宗皆知之,而卒不能竟其用,為可惜。
學者稱為玉山先生,有《文集》五十卷。
(雲濠案:先生文多散佚,《四庫》重輯為二十四卷。
) 玉山文集 君子不願乎外,是以不怨天;盡其在我,是以不尤人。
禍福得喪,在天而不在人,我何怨!是非毀譽,在人而不在我,又何尤!惟行法以俟命,推誠以待物。
(《答徐漢英》。
) 聖人仰觀俯察,制禮作樂,皆有至義存乎其間。
不然,則是紛紛者贅矣。
故曰:「其數可陳也,其義難知也。
」孔子觀于蠟,而曰「仁之至,義之盡」;觀于鄉飲,而知王道之易易也;論郊社之禮,禘嘗之義,而曰「治國其猶示諸掌乎」。
季劄觀(韶箾》之舞,而知帝德之廣大;韓宣子見《易象》、《春秋》,知周公之德與周所以王。
此豈拘著于刑名度數與文字之間哉!(《與汪叔嘉》。
) 天下之事,常傷于銳而無漸。
弊之在人者,固不可以不革,然使其有忠信誠愨之心,則當究弊之所從來,慮其始而及其終,行之以漸,消之以晦,而持之以久。
固未有初不考究,但見其于人情不合,率然以為非是,不俟終日而盡罷之者。
美則美矣,然出于銳氣,非出于誠心。
「先甲三日,後甲三日」,革弊之難如此。
今人于交友間,苟見其過,猶為掩覆保全,諫之于密,況君臣乎!(《答徐知止》。
) 文潛《性論》謂性為善惡混,固非,然彼蓋質之心,以為誠然而後言者也。
今之謂 性善者,蓋尊信孟子而雲耳,未必心見其誠然也。
曷求見其誠然者乎!謂格物為扞格,竊恐未安。
克伐怨欲不行,孔子不以為仁,此可見矣。
(《答葉南美》。
) 天下之禍,有養成者,有激成者。
西漢張禹、孔光之流,此養成者也;東漢之君子,此激成者也。
為君子者豈無中道于其間﹖伊川嘗曰:「中則正矣,正或未必中也。
」世嘗有正而未必中者,不可以其未中而謂之不正。
(《答梁子輔》。
) 學問之道,止是揆于心而安,稽于古而合,措于事而宜。
所以體究涵養,躬行日用,要以盡此道而已。
若家務人事,以至應舉從仕,終不相妨。
(《與方叔興》。
) 示喻于平易處蹉過,益見體道之功,久而日親。
道無遠近高卑之異,但見有不同。
然方其未至,雖欲便造平易,而勢有未能。
(《與朱元晦》。
) 陰陽隔屏,理有常數,修庶政以召和氣,罄誠意以求多福。
弭禍于未形,起福于將來。
(《與程尚書》。
) 世之自謂得道者,以前言往行為糟粕芻狗,以治天下國家為緒餘土苴,迄之放棄典刑,闊略世務,至于為西晉之禍。
或者出而矯之曰:「吾之道,固所以經世也。
」然而天人異觀,物我殊歸,高明中庸,析為二緻。
其行事,則私智之鑿而已。
道果如是乎﹖(《讀滎陽公書》。
) (梓材謹案:謝山節錄《玉山文集》二十九條,今移二條為家學立傳于後,又移入《安定學案》一條,移入《高平學案》一條,又一條移入案語,又移入《盧陵學案》一條,移入《涑水學案》二條,移入《伊川學案》二條,移入《範呂諸儒》一條,移入《元城學案》 一條,移入《景迂學案》一條,移入《龜山學案》一條,移入《陳鄒諸儒》一條,移入《豫章學案》一條,移入《橫浦學案》一條,移入《蜀學略》二條,又一條分作兩條,移入《高平》、《濂溪學案》各一條。
) 附錄 呂東萊與端明書曰:侍郎丈出處進退之際,實消長否泰之端。
儻誠意交孚,元氣可復,則固當身任天下之重,先後本末,自有次第,不必徇匹夫之小
道中再乞祠,不許。
入對,以畏天愛民為言,并為上言蜀弊政之未盡去者,請并除之。
除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并侍讀。
敷陳六事,廟堂議者多不合,皆忌之。
而先生嘗為上言陳良祐在蜀多誕,良祐聞而譖之。
良祐故亦負時名,至是,以私憾進間言,上遂疑之。
先生多革夙弊,中貴人尤側目。
德壽宮方甃石池,以水銀浮金鳧魚于上,上皇指以示上曰:「水銀正乏,此買之汪尚書家。
」上怒曰:「應辰力言朕置方廊,與民爭利,乃自販水銀邪!」先生知之,力求去。
已而復出發運均輸之旨,嘆曰:「吾不可留!」乃力爭之,遂以端明殿學士知平江府。
韓玉以揀馬過平江,先生簡其禮,玉歸,復譖之,遂以平江米綱有歉貶秩。
先生力請祠,自是臥家不起。
尋復端明殿學士。
淳熙三年,卒。
又七十三年,賜謚文定。
先生于學,博綜諸家。
其知福州也,延緻李延平講道,甫至而卒。
其骨骾極似橫浦,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德似紫微,而未嘗佞佛,粹然為醇儒。
高、孝二宗皆知之,而卒不能竟其用,為可惜。
學者稱為玉山先生,有《文集》五十卷。
(雲濠案:先生文多散佚,《四庫》重輯為二十四卷。
) 玉山文集 君子不願乎外,是以不怨天;盡其在我,是以不尤人。
禍福得喪,在天而不在人,我何怨!是非毀譽,在人而不在我,又何尤!惟行法以俟命,推誠以待物。
(《答徐漢英》。
) 聖人仰觀俯察,制禮作樂,皆有至義存乎其間。
不然,則是紛紛者贅矣。
故曰:「其數可陳也,其義難知也。
」孔子觀于蠟,而曰「仁之至,義之盡」;觀于鄉飲,而知王道之易易也;論郊社之禮,禘嘗之義,而曰「治國其猶示諸掌乎」。
季劄觀(韶箾》之舞,而知帝德之廣大;韓宣子見《易象》、《春秋》,知周公之德與周所以王。
此豈拘著于刑名度數與文字之間哉!(《與汪叔嘉》。
) 天下之事,常傷于銳而無漸。
弊之在人者,固不可以不革,然使其有忠信誠愨之心,則當究弊之所從來,慮其始而及其終,行之以漸,消之以晦,而持之以久。
固未有初不考究,但見其于人情不合,率然以為非是,不俟終日而盡罷之者。
美則美矣,然出于銳氣,非出于誠心。
「先甲三日,後甲三日」,革弊之難如此。
今人于交友間,苟見其過,猶為掩覆保全,諫之于密,況君臣乎!(《答徐知止》。
) 文潛《性論》謂性為善惡混,固非,然彼蓋質之心,以為誠然而後言者也。
今之謂 性善者,蓋尊信孟子而雲耳,未必心見其誠然也。
曷求見其誠然者乎!謂格物為扞格,竊恐未安。
克伐怨欲不行,孔子不以為仁,此可見矣。
(《答葉南美》。
) 天下之禍,有養成者,有激成者。
西漢張禹、孔光之流,此養成者也;東漢之君子,此激成者也。
為君子者豈無中道于其間﹖伊川嘗曰:「中則正矣,正或未必中也。
」世嘗有正而未必中者,不可以其未中而謂之不正。
(《答梁子輔》。
) 學問之道,止是揆于心而安,稽于古而合,措于事而宜。
所以體究涵養,躬行日用,要以盡此道而已。
若家務人事,以至應舉從仕,終不相妨。
(《與方叔興》。
) 示喻于平易處蹉過,益見體道之功,久而日親。
道無遠近高卑之異,但見有不同。
然方其未至,雖欲便造平易,而勢有未能。
(《與朱元晦》。
) 陰陽隔屏,理有常數,修庶政以召和氣,罄誠意以求多福。
弭禍于未形,起福于將來。
(《與程尚書》。
) 世之自謂得道者,以前言往行為糟粕芻狗,以治天下國家為緒餘土苴,迄之放棄典刑,闊略世務,至于為西晉之禍。
或者出而矯之曰:「吾之道,固所以經世也。
」然而天人異觀,物我殊歸,高明中庸,析為二緻。
其行事,則私智之鑿而已。
道果如是乎﹖(《讀滎陽公書》。
) (梓材謹案:謝山節錄《玉山文集》二十九條,今移二條為家學立傳于後,又移入《安定學案》一條,移入《高平學案》一條,又一條移入案語,又移入《盧陵學案》一條,移入《涑水學案》二條,移入《伊川學案》二條,移入《範呂諸儒》一條,移入《元城學案》 一條,移入《景迂學案》一條,移入《龜山學案》一條,移入《陳鄒諸儒》一條,移入《豫章學案》一條,移入《橫浦學案》一條,移入《蜀學略》二條,又一條分作兩條,移入《高平》、《濂溪學案》各一條。
) 附錄 呂東萊與端明書曰:侍郎丈出處進退之際,實消長否泰之端。
儻誠意交孚,元氣可復,則固當身任天下之重,先後本末,自有次第,不必徇匹夫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