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五

關燈
嚴樹森奏、内地回民。

    多以買馬為生。

    現聞陝省回匪猖獗。

    馬匹甚多。

    誠恐販馬入關。

    多帶餘馬。

    陰以濟匪。

    請饬各路統兵大臣等。

    嗣後購買戰馬。

    遴派漢人前往。

    或責令回民之有官職及家道殷實者承辦。

    毋使散販經手。

    以杜濟匪之弊等語。

    所籌不為無見。

    該大臣等嗣後購買馬匹。

    務須遴派妥實可靠之人。

    并注明執照。

    不得任其多帶餘馬。

    為賊接濟。

    将此由六百裡各谕令知之。

     ○又谕、徐宗幹奏、省北解嚴。

    酌撤兵勇。

    并籌議備禦事宜各一摺。

    及慶端片奏、請撤紅單船等語。

    浙江溫台兩郡。

    業已肅清。

    閩省邊界及溫台等處鄉團。

    頗稱得力。

    足資防守。

    閩省西北兩路。

    水陸兵勇三萬餘名。

    雖經撤退四千餘名。

    而秦如虎新募楚勇二千。

    複經到防。

    耆齡所派艇船十号。

    及随帶陸兵四五千名。

    先後抵閩。

    饷需勢難為繼。

    自應裁汰冗兵。

    以節饷源。

    着耆齡、慶端、即饬閩軍水陸各營将領。

    将所部兵勇認真<??閑>閱。

    再加裁減。

    務令盡去冗兵。

    悉成勁旅。

    庶一兵得一兵之用。

    于饷需亦可節省。

    至該撫所籌備禦事宜。

    如陸路兵團。

    扼守隘口。

    及沿海紳民。

    辦理保甲團練。

    并挑選精兵。

    練習火器。

    及查獎出力練民。

    不必另籌饷項。

    别為一軍等情。

    辦理均屬周妥。

    該督撫務宜派委公正紳耆。

    督帶鄉團。

    一切調度賞罰。

    悉令地方官主持。

    庶不至約束難周。

    事後亦易遣散。

    耆齡所派紅單船十隻。

    現已駛赴五虎海口。

    惟該處已有副将顔青雲統帶閩省師船駐守。

    且甯波已經克複。

    閩海防務。

    亦較前稍松。

    自可酌撤以節糜費。

    紅單船廣勇。

    與閩安戰船之泉勇。

    素不相洽。

    恐因聚處互鬥。

    别釀事端。

    且紅單船勇。

    嗜利輕義。

    往往與賊匪句結。

    約束非易。

    着耆齡察度情形。

    酌量裁撤。

    如果有别須調遣。

    應行留用之處。

    務應申明紀律。

    嚴加約束。

    毋令别滋事端。

    緻生枝節。

    徐宗幹另片奏、查辦交審參案情形其已經到案審訊各員。

    即着嚴切确究。

    随時奏結。

    與耆齡函商定拟速奏。

    慶端等所奏台灣道府。

    借用洋商銀兩。

    請抵閩海關稅一摺。

    洋商銀兩。

    本不應借用抵稅。

    且閩海關稅銀。

    有提解京饷要款。

    該道府等何得辄行擅借洋商銀兩。

    将此項關稅扣抵。

    嗣後該督撫等務宜嚴饬各沿海地方官。

    毋許再行提借。

    緻誤要需。

    将此由五百裡各谕令知之。

     ○前任順天府府尹蔣琦齡乞仍在籍終養。

    允之。

     ○以帶兵逗遛。

    革湖北守備譚榮貴職。

    永不叙用。

     ○予浙江杭州殉難鹽運使莊煥文祭葬世職加等。

    建專祠。

    眷屬旌恤如例。

    一并附祀。

     ○予湖北鄖西陣亡署知縣梁懋齡、守備柴文玉、教谕蔡以儲、祭葬世職加等。

    合建專祠眷屬家丁。

    分别旌恤如例。

    一并附祀。

    衛守備李景良、把總黃金甲、典史袁銘懿等、祭葬世職加等。

     ○予安徽廬州陣亡都司徐士雲、千總萬郁春、把總劉克均等、祭葬世職加等。

     ○撫恤琉球國遭風難夷如例。

     ○己酉。

    谕内閣、前因紫禁城内外各門。

    系禁廷重地。

    恐該前鋒統領等官。

    及直班官兵。

    日久生懈。

    谕令各直班王大臣認真稽察。

    近聞各門官兵。

    仍複如前玩洩。

    軍器等項。

    亦不知妥為整理。

    宮廷宿衛。

    極關緊要。

    理宜嚴肅整齊。

    前經明降谕旨。

    該王大臣等宜如何嚴密稽查。

    認真守衛。

    乃複虛應故事。

    任令各該員及直班官兵怠惰偷安。

    并未嚴行究辦。

    殊不足以昭慎重。

    嗣後該王大臣等務當申明舊章。

    實力稽察。

    并于直班之日。

    責成司錀章京于扃門時。

    将應行直班弁兵人數。

    分門點視。

    所帶軍械。

    應令一律整齊。

    該王大臣仍随時随處抽查。

    務須規模嚴肅。

    如有曠誤不到者。

    立即指名嚴參。

    從重懲辦。

    其扶同隐匿者。

    查明一并治罪。

    傥該王大臣稍存玩洩。

    未能督饬嚴查。

    定當一并懲處。

    決不寬貸。

    懔之。

     ○又谕、前因禦史胡壽椿、奏參江西豐城縣知縣哈爾噶尚阿、于官軍過境。

    不搭浮橋。

    玩誤殃民。

    南昌縣知縣周成民、催徵漕折。

    逐日加增各情。

    當交曾國藩查明參奏。

    茲據奏稱、前任豐城縣知縣哈爾噶尚阿、平日居官。

    不協輿情。

    上年七月閑。

    官軍追剿豐城縣河西敗匪。

    飛饬該縣搭造浮橋。

    因河水湍急。

    又遇風浪。

    将橋木漂失。

    遲久始成。

    緻鄉村被害甚深。

    雖非有心玩誤。

    究屬不知緩急。

    哈爾噶尚阿着即行革職。

    以示懲儆。

    至前任南昌縣知縣周成民、據曾國藩查明該員開徵漕折。

    勒限嚴催。

    均系循照舊章。

    尚無逐日遞增情事。

    該員業經另案革職。

    着無庸議。

     ○又谕、曾國藩奏、官軍克複甯國府城一摺。

    僞輔王楊逆竄踞甯國。

    聞寒亭戰敗。

    即糾約逆黨力拒官軍。

    提督鮑超派令總兵婁雲慶等、分路設伏于望城岡後。

    并派宋國永等出隊誘賊。

    賊隊壓山岡而下。

    婁雲慶等伏兵。

    突從山谷中騰踔直前。

    将賊隊沖為數段。

    捦獲五百名。

    殲斃八千餘名。

    遂将望城岡抱龍岡一帶逆壘。

    悉數埽平。

    鮑超率馬步各軍。

    近偪賊壘下寨。

    饬婁雲慶分向各門進攻。

    逆衆蜂擁出敵。

    宋國永等将中路逆匪擊敗。

    參将張應超等亦于西門獲勝。

    楊逆複出大理門。

    負嵎死拒。

    鮑超令諸營列陣合圍。

    環加剿洗。

    楊逆僅以單騎竄去。

    官軍整隊入城。

    立将甯國府城克複。

    浙江提督鮑超、親督諸軍。

    冒暑苦戰。

    屢複名城。

    茲複攻克甯國。

    洵屬戰功卓着。

    忠勇堪嘉。

    加恩着賞給雲騎尉世職。

    以示優獎。

     ○又谕、曾國藩奏、江西省民困未蘇。

    請将州縣攤補銀兩。

    懇恩豁免等語。

    江西省自軍興以來。

    疊遭蹂躏。

    現雖全境肅清。

    而民力雕殘。

    元氣未複。

    該省各州縣。

    自道光二十五年以來。

    豁免清查各案内。

    應行攤補各項銀兩。

    節經前任督撫奏定分限章程。

    責令各該州縣按限完交。

    而州縣籌補之法。

    仍不免借資民力。

    甚或借奏攤名目。

    科斂百姓。

    朘削民膏。

    殊非朝廷體恤黎元。

    勤求吏治之意所有江西省道光二十五年豁免案内。

    查出官墊民欠及攤補兵差經費等銀。

    除已完外。

    其未完銀九十六萬一千餘兩。

    道光二十八年清查案内。

    查出因公那缺銀。

    除已完并巡撫司道府州應捐不計外。

    各州縣未完銀十八萬一千餘兩。

    鹹豐元年豁免案内。

    查出清查以前。

    官墊民欠銀六十六萬七千餘兩。

    清查以後。

    續墊民欠銀三十四萬三千餘兩。

    加恩均着全行豁免。

    經此次豁免以後。

    各該州縣既無賠累之苦。

    惟當激發天良。

    整饬吏治。

    年清年款。

    源源徵解。

    如有藉口民欠。

    以緻額徵短缺者。

    即着該督撫查明。

    嚴參治罪。

    各該督撫亦當廉隅自勵。

    于州縣無所濫取。

    于民生自無所朘削。

    大法小廉。

    實有厚望。

    所有江西省錢漕。

    如何定立章程。

    着曾國藩、沈葆桢、會同迅速妥議具奏。

     ○谕議政王軍機大臣等、京畿地面。

    五方輻湊。

    良莠不齊。

    疊經谕令步軍統領衙門都察院于所屬地面。

    嚴拏奸宄。

    編查保甲。

    迄今數月。

    未見實力奉行。

    實屬疏懈。

    現在陝西回民滋事。

    該教人數衆多。

    處處暗通消息。

    其散布京師内外城者。

    尤屬不少。

    風聞該教人出有傳單。

    約期議事。

    恐有外來奸回。

    意圖構釁。

    宜就稽察門牌之時。

    明查暗訪。

    如有滋生事端之人。

    即惟該頭人是問。

    并着步軍統領衙門密為捕拏。

    毋得姑息贻患。

    其外來客民。

    在寺觀客店雜院居住者。

    行蹤無定。

    最易藏奸。

    必須責成房主。

    須有切實可靠保人。

    方準收留。

    遇有形迹可疑之人。

    随時赴該地面衙門送信。

    五城禦史責任巡防。

    務須親曆各處。

    嚴密編查。

    随時辦理。

    并督同司坊各官實力奉行。

    違則嚴行參辦。

    至來曆不明之人。

    往往黏貼門封告條。

    冒充官員住宅。

    着步軍統領衙門、五城禦史、一體設法嚴密訪察根究。

    毋令奸宄溷迹。

    經此次密谕之後。

    如各該衙門于地面公事。

    仍不認真經理。

    設有奸宄溷迹。

    必将該管地方官從重懲處。

    決不寬貸。

    懔之。

    将此密谕知之。

     ○又谕、楊載福奏、熟籌金陵形勢。

    拟請添調李續宜一軍。

    助攻金陵。

    鮑超一軍。

    可由廣德以收湖州。

    進規蘇常等語。

    鮑超既克甯國。

    自宜趁此聲威。

    攻取東壩溧水高淳句容等處。

    使蘇常之賊。

    與金陵隔絕。

    便可斷其接濟。

    一鼓而下堅城。

    然後以全師赴湖州等處。

    蘇常之賊。

    豈能自保。

    昨調石清吉十營到金陵助剿。

    方慮廬郡空虛。

    李續宜之兵不敷分布。

    該署撫坐鎮皖疆。

    未可動移一步。

    苗練撚匪情形。

    楊載福自未深悉。

    所奏應毋庸議。

    石清吉十營。

    與鮑超所部。

    如可陸續到營。

    金陵兵力已不為單。

    如進剿蘇常一帶。

    應否分派水陸各軍。

    分赴太湖湖州。

    着曾國藩酌量調度。

    多隆阿等軍。

    亟須置之有用之地。

    其應調往何處防剿。

    着曾國藩迅速調派。

    一面奏聞。

    曾國藩奏、僞保王童容海襲取廣德州。

    禀明鮑超。

    率衆六萬就撫。

    該大臣經人數過多。

    後患孔長。

    已令鮑超酌留二千人。

    餘則全行遣散等語。

    所辦甚屬妥協。

    着即饬令鮑超趕緊辦理。

    惟該降衆六萬。

    僅留二千人。

    恐餘黨不能盡散。

    若複聚而為匪。

    又成巨股。

    不可不防。

    如童容海真心歸順。

    不妨酌量多留。

    将降衆分隸各營。

    藉資钤束。

    童容海或令随攻金陵。

    或令助攻湖州。

    均着酌度辦理。

    楊載福應歸該大臣節制。

    以後遇有陳奏事件。

    仍禀商該大臣酌核具奏。

    如遇有水師緊要軍情不及禀商者。

    即令會同彭玉麟馳奏。

    其餘仍應由曾國藩出奏。

    以一事權。

    此次未經寄谕楊載福。

    着該大臣傳谕遵照可也。

    将此由六百裡谕令知之。

     ○又谕、勞崇光奏、查明恩平等縣土客互鬥原委。

    并密陳辦理為難情形各摺片。

    廣東恩平等縣。

    土着與客民互鬥。

    地延八縣。

    事閱九年。

    前聞該處有因互鬥戕害彈壓委員等事。

    寄谕垂詢。

    茲據奏稱、土客宿怨深仇。

    醞釀日久。

    相持甚堅。

    又各有所藉口。

    操之過蹙。

    則其焰愈張。

    辦理稍偏。

    則禍激益烈。

    又值各處土匪散勇夾雜其中。

    清理尤非易易。

    惟有剀切開導。

    先禁鬥很。

    俾客籍得以散歸。

    再行分别曲直。

    嚴懲首惡。

    解散附從。

    一面清還田産。

    立約聯和等語。

    自系實在情形。

    着即認真實力辦理。

    饬令各該地方印委各員。

    并公正紳士。

    善為曉谕。

    總以分良莠不分土客一語。

    為持平辦理之要。

    滇省回漢。

    釀禍已深與粵省客土情形。

    究有區别。

    滇回異教。

    本與吾民不類。

    粵之土客則本皆良民。

    仇釁有所自開。

    鬥很有不得已。

    其愚頑甚可憫傷。

    能得公廉仁恕官紳。

    委曲開谕。

    俾釋幹戈而登衽席。

    小民當未有不樂從者。

    惟其勢已積重難返。

    且恐其中難免奸宄之民乘機煽亂。

    益相固結。

    誠如該督所奏。

    必先行設法解散。

    良莠始可得而分。

    現在新會已經無事。

    開平等土民。

    稍知斂迹。

    陽春客民。

    亦漸解散。

    獨新興尚有屯聚。

    該督業經選調督标官兵。

    及肇協之兵。

    派員統帶。

    以資彈壓。

    如果有固執不悛。

    有心抗違者。

    自應示以兵威。

    俾知震懾。

    一經馴順。

    即當悉心開谕。

    使之止息鬥争。

    各歸鄉裡。

    并即豫籌善後之法以靖地方而安良善。

    香港澳門。

    華洋雜處。

    奸匪易藏。

    尤不得以查無奸細匪船潛蹤。

    遽弛巡綽。

    省城及各海口炮台緊要。

    亦應随時豫為籌畫修複之方。

    毋徒畏難苟安。

    緻忘不虞之備。

    信宜匪踞經年。

    陳金缸尤為兇逆。

    着該督迅饬帶兵文武。

    集團添勇。

    速行剿辦。

    毋任稽誅久踞。

    轉或蔓延。

    将此由五百裡谕令知之。

     ○又谕、毛鴻賓奏、粵黔賊勢日張。

    調派兵勇出境援剿一摺。

    據奏粵逆張羔友久踞蓮塘。

    官軍疊剿。

    未甚得手。

    并分黨數千。

    竄出陽朔。

    恐劉長佑督軍赴浔。

    後路饷運。

    為賊斷絕。

    全州灌陽。

    又有土匪竊發。

    拟令江忠義率所部入粵。

    埽除陽朔平樂各匪。

    俾劉長佑得專力浔州。

    至黔匪在晃州邊界肆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