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五

關燈
在處州賊勢已衰。

    大股悉聚金華境内。

    亟應乘機進剿等語。

    耆齡由廣赴閩。

    沿途遲滞至數月之久。

    現在馳抵浦城。

    接統慶端所部各軍。

    本日複經<??閑>放閩浙總督。

    膺茲重任。

    應如何矢發天良。

    力圖報稱。

    着即督饬秦如虎、吳鴻源、林文察等軍。

    及所帶粵勇。

    規複處州郡城。

    直偪金華。

    大張撻伐。

    聯絡衢郡楚軍聲勢。

    與左宗棠會合。

    分路夾擊。

    以為恢複全浙之計。

    遂昌收複之後。

    湯溪龍遊兩縣。

    尚有巨股逆匪屯聚。

    迅即催督林文察與已革道員寥士彥等軍。

    奮力進攻。

    此處一經得手。

    即與衢州聲息相通。

    缙雲甫經收複。

    又為另股逆匪竄入。

    亦即饬令道員蘇鏡蓉激勵民團。

    迅圖埽蕩。

    溫處剿賊。

    尚為得手。

    各屬民團。

    義旗競舉。

    耆齡等務當迎機鼓舞。

    毋得稍有遏抑。

    以順人心而作衆志。

    閩省邊境。

    如福鼎等處。

    與浙江邊界毗連。

    仍須防賊突竄。

    以固疆圉。

    慶端現放杭州将軍。

    一時不能到任。

    着即暫留閩省防所。

    幫同耆齡籌辦防剿。

    台灣彰化匪徒未平。

    總兵曾玉明等帶兵已抵鹿港。

    設法進攻。

    并着饬令該總兵等迅圖蒇事。

    耆齡另片奏、軍務布置稍定。

    即行晉省等語。

    浙省軍務。

    正當吃緊。

    該撫甫經到防。

    正當策勵諸軍。

    迅籌進剿。

    豈可稍涉松勁。

    所有交查各件。

    既經派員赴省訪查。

    盡可與徐宗幹往返咨商。

    迅速查明。

    确實具奏。

    該督即毋庸回省。

    一意剿賊。

    以副委任。

    将此由六百裡各谕令知之。

     ○以閩浙總督慶端為杭州将軍。

    廣東巡撫耆齡為閩浙總督。

     ○以喀什噶爾剿匪獲勝。

    賞署換防總兵官福珠淩阿花翎。

     ○乙巳。

    彗星見西北方。

     ○上詣觀德殿幾筵前供奠。

     ○谕内閣、本日兵部帶領引見之捐複二等侍衛福成。

    前派帶兵防堵。

    因病請假。

    經綿勳奏參革職。

    似此恇怯取巧之員。

    豈容濫予捐複。

    備充宿衛。

    福成着不準其捐複。

    所捐銀兩。

    該部即行擲還。

     ○又谕、曾國藩奏、安徽巡撫李續宜丁憂。

    應否賞假。

    抑或準其開缺。

    請旨一摺。

    李續宜自<??閑>任巡撫到來。

    辦理一切。

    深合機宜。

    當此軍情吃緊之時。

    勢難暫令離營。

    該撫現丁母憂。

    着即在軍營穿孝。

    改為署理巡撫。

    毋庸賞假回籍。

    加恩賞銀八百兩。

    由該員原籍湖南省藩庫給發。

    經理喪事。

    并着毛鴻賓饬令該地方官妥為照料。

    墨绖從戎。

    垂諸古訓。

    李續宜至性純笃。

    諒必能體朝廷軍務為重。

    不得已而破格奪情。

    移孝作忠。

    以副委任。

    其毋再行渎請。

    仍俟軍務完竣。

    準其奏請補行回籍終制。

    俾遂孝思。

     ○谕議政王軍機大臣等、曾國藩奏、安徽撫臣聞訃丁憂。

    應否賞假回籍一摺。

    從前胡林翼在湖北巡撫任内丁憂。

    曾經給假兩月回籍。

    并令穿孝百日後。

    仍行署理巡撫。

    此時皖省軍務方殷。

    防剿事宜。

    頭緒紛繁。

    較胡林翼在鄂時情形。

    尤為緊要。

    李續宜若回籍兩月。

    則皖北軍務。

    無人統攝。

    深虞大局稍有松勁。

    朝廷因李續宜威望素着。

    倚畀甚殷。

    且皖北軍務。

    乏人更替。

    不得不仍令署理撫篆。

    所有安徽巡撫關防。

    仍着曾國藩交還李續宜接收。

    毋稍遲誤。

    另片奏、鮑超克複甯國後。

    現經該大臣檄令進攻東壩等處。

    鮑超一軍進取機宜。

    即照所拟辦理。

    仍須速饬前進。

    毋任久稽時日。

    防廬之師。

    曾國藩已咨覆官文。

    仍令石清吉駐守。

    毋庸南渡。

    多隆阿、雷正绾等軍。

    止令其剿辦豫省南陽一帶賊匪。

    諒不久即可蒇事。

    以後多隆阿等軍。

    或須駐防廬郡一帶。

    或須赴江南會同進剿。

    均着曾國藩酌量調度。

    迅速奏聞。

    将此由六百裡各谕令知之。

     ○兩江總督曾國藩等奏、福建水師提督楊載福、請更名嶽斌。

    報聞。

     ○以河東河道總督黃贊湯為廣東巡撫。

    未到任前。

    仍以兩廣總督勞崇光兼署。

    以山東巡撫譚廷襄暫署河東河道總督。

     ○西甯辦事大臣毓科因病解職。

    調烏什幫辦大臣玉通為西甯辦事大臣。

    賞乾清門侍衛伊昌阿副都統銜。

    為烏什幫辦大臣。

     ○予安徽各屬陣亡殉難紳民婦女二千一百五十四名口分别旌恤如例。

     ○丙午。

    仁宗睿皇帝忌辰。

    遣官祭昌陵。

     ○谕内閣、議政王軍機大臣會同禮部奏、拟請舉行升祔典禮一摺。

    本年九月初九日。

    皇考文宗顯皇帝皇妣孝德顯皇後梓宮。

    奉移山陵。

    距永遠奉安之期。

    為時尚遠。

    皇妣孝德顯皇後神牌。

    已于鹹豐三年。

    照例供奉奉先殿。

    皇考文宗顯皇帝神牌。

    若俟永安山陵後。

    始行同時升祔。

    □山戊不□月稽遲。

    殊無以妥先靈而昭誠敬。

    朕心實有未安。

    文宗顯皇帝神牌。

    即于奉先殿神庫内擇吉恭制。

    并謹将孝德顯皇後神牌漆飾改題。

    恭書廟号。

    一并先行升祔奉先殿。

    俟将來山陵永遠奉安禮成後。

    再行升祔太廟。

    該衙門其詳查典禮。

    敬謹遵行。

     ○又谕、欽差大臣科爾沁博多勒噶台親王僧格林沁、公忠素着。

    威望聿隆。

    着統轄山東河南全省軍務。

    并調度直隸山西兩省防兵。

    直隸山東河南山西各督撫提鎮以下各官。

    及正白旗漢軍副都統遮克敦布、禮部右侍郎毛昶熙、署漕運總督吳棠、均歸節制。

    其蒙亳徐宿等處防兵。

    并着一并調遣。

    所有剿匪事宜。

    即着會商欽差大臣李續宜妥為籌辦。

    肅清北路。

    迅奏膚公。

    該大臣其欽承朕命。

    毋許固辭。

     ○谕議政王軍機大臣等、恭親王等奏、遵議改設長江通商大臣一摺。

    各國于沿海五口通商。

    曆年已久。

    均有舊章可循。

    而長江上下。

    計有二千餘裡。

    地處腹心。

    事關創始。

    自應将通商大臣改駐長江。

    着曾國藩于鎮江金陵或漢口九江察度形勢。

    擇一扼要之處。

    咨商薛煥酌量具奏。

    至通商大臣廉俸。

    以及委員差役。

    并沿江口岸應否設立行館之處。

    即着曾國藩、薛煥、悉心核定。

    廉俸于何處支給。

    委員差役應設若幹。

    務當核實議定。

    未可稍涉浮冒。

    其上海及長江一帶。

    中外交涉事件。

    固應歸通商大臣專管。

    而粵閩浙三省事務。

    通商大臣亦應兼理。

    以免歧異。

    薛煥現在辦理比利時國換約事宜。

    着于事竣後。

    或親赴長江。

    沿途察看。

    或江面尚難行走。

    即由曾國藩酌定。

    會同具奏。

    候旨遵行。

    原摺着鈔給閱看。

    将此由五百裡各谕令知之。

     ○又谕、譚廷襄奏、剿辦教幅各匪情形。

    請仍暫駐兖州。

    兼顧沂州一摺。

    前因該撫奏稱、先剿蘭費一帶幅匪。

    再行會合夾擊教匪。

    兖州距蘭費較遠。

    是以谕令該撫仍遵前旨。

    駐紮兖州适中之地。

    以期東西兼顧。

    茲據奏稱、教匪累次出掠。

    勢甚猖獗。

    已派隊駐紮鄒縣。

    扼其西路。

    教匪倚鳳凰山為巢穴。

    聞有山口數處。

    為出沒要區。

    若派得力員弁。

    嚴密堵遏。

    毋令出掠。

    必成坐困之勢。

    再行設法進攻。

    剿辦更易為力。

    沂州匪圍。

    聞不下數百處。

    雖進攻閑有斬捦。

    究未大受懲創。

    着譚廷襄派撥兵勇。

    并各路防兵。

    迅圖殄滅。

    該撫仍當權衡輕重。

    酌度适中之地駐紮。

    以期居中調度。

    呼應較靈。

    雲谷山匪巢裡圍未克。

    會匪王廣繼遁入費縣一帶。

    并着咨會德楞額等力圖攻克。

    将逃踞各匪。

    悉數殲除。

    毋令蔓延為患。

    另片奏、大名縣人王叔喆、在館陶縣辦理團練。

    糾黨多人。

    在臨清州所屬之尖莊下堡寺亮團。

    經該州知州掩捕逃逸。

    前據文煜奏、威縣餘匪聚衆。

    意在下堡寺會齊。

    是否該練衆人數過多。

    駭人聽聞。

    抑另有股匪嘯聚。

    着文煜、譚廷襄、确切查明。

    不可含糊了事。

    王叔喆辦理河東河西團練。

    據稱良莠不齊。

    難保無匪徒溷迹其中。

    希圖滋事。

    着一并查明覆奏。

    傥王叔喆辦理未協。

    即将該練總撤退。

    另派公正紳士。

    将練衆妥為钤束。

    毋令散漫無紀。

    别滋事端。

    将此由五百裡各谕令知之。

     ○又谕、勝保、鄭元善奏、南陽郡圍已解。

    發逆西竄。

    現已督軍繞出賊前。

    盡力兜剿一摺。

    據稱逆匪圍撲南陽。

    總兵圖塔納等協力固守。

    經勝保、鄭元善、調派王佐臣、盧得勝等、督兵援剿。

    湖北襄陽道金國琛越境來援。

    圖塔納等出城夾擊。

    賊勢不支。

    敗向西北山中逃竄。

    城圍立解等語。

    此股賊匪。

    一聞大兵雲集兜剿。

    即紛紛奔竄。

    難保不乘虛複入陝境。

    勝保已饬成祿等星夜改道。

    由盧氏靈寶阌鄉繞出賊前迎剿。

    即饬令痛加截擊。

    該大臣既由襄城前進。

    自可直趨陝州。

    徑入潼關。

    着即督饬各軍。

    奮力截擊。

    并着鄭元善嚴饬盧得勝等軍。

    視賊所趨。

    跟蹤追剿。

    俾該逆喘息不定。

    則殄除較易。

    勝保等所稱多隆阿一軍。

    亦必由西南追蹑。

    惟正西一面。

    與秦接壤。

    現尚無兵扼截。

    多隆阿現在駐軍何處。

    着官文酌量緩急。

    即饬該将軍督率所部。

    扼要截剿。

    雷正绾一軍。

    現在随棗。

    并着官文飛饬該鎮繞出賊前迎擊。

    鄖西防兵。

    相距較近。

    着官文一并酌量調派。

    飛速堵遏。

    金國琛所帶兵勇。

    已抵南陽。

    即可乘此聲勢。

    會同鄭元善派出各軍。

    并力攻剿。

    務将此股逆匪。

    悉數殲除。

    毋令竄入秦中。

    句結回匪。

    蔓延為患。

    潼關扼秦豫之沖。

    勝保入關以後應否酌留兵弁駐守。

    着勝保、鄭元善、會商妥為布置。

    總兵馬升已<??閑>放太原鎮。

    晉省防務吃緊。

    且少統兵大員。

    着勝保即饬該總兵速赴新任。

    以專責成。

    陝省望援甚急。

    本日已明降谕旨。

    命勝保督辦陝西軍務。

    該大臣膺茲重寄。

    必當奮勉圖功。

    大張撻伐。

    不令楚軍獨擅其長。

    實所深望。

    其南陽府城文武員弁。

    固守待援。

    不無微勞足錄。

    着勝保、鄭元善、擇尤酌保數員。

    毋許冒濫。

    将此由六百裡各谕令知之。

     ○命欽差大臣兵部左侍郎勝保督辦陝西軍務。

     ○丁未。

    谕内閣、禦史慶保奏、請清厘庶獄。

    以祛時疫一摺。

    據稱入秋以來。

    疫氣未除。

    問刑各衙門監押人犯。

    屢被傳染。

    不能及時拯救。

    日有監斃等語。

    近來問刑衙門各司員。

    往往性耽安逸。

    積壓案牍。

    任聽書差得賄舞弊。

    案内人證。

    一再提訊。

    永遠不結。

    甚至株連無辜。

    羁禁囹圄。

    累月經年。

    任令斃命。

    以緻愁苦之氣。

    上幹天和。

    實堪痛恨。

    着刑部步軍統領順天府各衙門。

    将斬絞軍統徒犯以下。

    趕緊清厘。

    如有待質應訊之人。

    饬司坊各官取保後。

    迅速傳訊。

    次第結案。

    傥該司員等仍前積壓公事不辦。

    即着各該堂官嚴行參處。

    以示矜恤而迓祥和。

     ○又谕、左宗棠奏、官軍攻剿衢州東南北三路賊壘。

    地方一律肅清。

    并紳民兵勇。

    克複台州甯波郡縣情形各一摺。

    逆首李侍賢糾黨由龍遊等處上竄。

    經左宗棠督軍分路進剿。

    先将蓮花洋塘等處賊壘攻破。

    複将裡外黃等處賊匪擊敗。

    蹋毀賊壘三十餘座。

    衢州東南兩路賊壘。

    亦一律蹋毀。

    地方肅清。

    剿辦尚屬得手。

    着左宗棠親督各軍。

    由龍遊等處進剿。

    次第克複各城。

    其台州紳民倡義讨賊。

    旬日閑連複郡縣。

    斃賊五六萬名。

    賊目李鴻钊等悉就捦斬。

    該紳民等敵忾同仇。

    深知大義。

    殊堪嘉尚。

    着左宗棠傳旨嘉獎。

    甯波郡縣各城克複情形。

    前據李鴻章、慶端、先後馳奏。

    茲據左宗棠派員前往。

    即着饬令在事員弁。

    迅速進攻。

    所有台州等處出力紳民兵勇。

    并着查明酌保。

    候旨施恩。

    用昭激勸。

     ○又谕、前據巡撫毛鴻賓、禦史華祝三、先後奏參貴州提督田興恕奏報不實。

    縱寇殃民等情。

    當經降旨交駱秉章秉公查奏。

    嗣據該督奏稱、田興恕自接任欽差大臣、署理巡撫印務後。

    意氣驕盈。

    行為乖謬。

    被參各款。

    定非無因等語。

    田興恕從前由湖南轉戰入黔。

    曆着戰功。

    其過人之才。

    良可愛惜。

    是以僅令其繳回欽差大臣關防。

    毋庸署理巡撫。

    仍以提督剿辦貴州苗教各匪。

    被參各情。

    悉置不問。

    原冀保全始終。

    使知悛改。

    該提督如果感激殊恩。

    自應奮勉圖功。

    力贖前愆方不負訓誨成全之意。

    乃自上年十二月閑。

    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