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四

關燈
沛等在後聞信。

    與該處文武各員先後馳救無及。

    旋即尋獲該署督遺軀。

    妥為料理等語。

    覽奏不勝駭異。

    沈兆霖忠清亮直。

    曆練老成。

    由翰林洊陟清要。

    疊掌文衡。

    在上書房南書房行走。

    蒙皇考文宗顯皇帝擢授正卿。

    朕禦極之初。

    複授為軍機大臣。

    命往陝甘查辦事件。

    旋命署理陝甘總督。

    該署督受任以來即帶兵出省。

    實力辦理已有成效。

    乃于途中猝遇山水漲發。

    遽爾身殒。

    悼惜殊深。

    署陝甘總督軍機大臣戶部尚書沈兆霖、着加恩晉贈太子太保。

    照尚書例賜恤。

    任内一切處分。

    悉予開複。

    應得恤典。

    該衙門察例具奏。

    并着查照一品大員沒于王事例案。

    聲明請旨。

    其靈柩由甘肅起程時。

    着沿途地方官妥為照料。

    并準其入城治喪。

    伊子沉雲骥、着賞給舉人。

    準其一體會試。

    以示笃念忠荩之至意。

    尋予祭葬恤蔭。

    谥文忠。

     ○谕議政王軍機大臣等、勝保奏、統籌陝豫緩急。

    督軍馳赴河洛。

    派援南路。

    并南陽軍情緊要。

    疊據關中官弁函禀陝省情形。

    鈔錄呈覽各摺片。

    陝省回匪鸱張。

    疊經飛催多隆阿之軍星速入關。

    而遲回未進。

    正深焦急。

    茲據勝保奏粵逆攻撲南陽。

    甚為吃緊。

    此股逆匪。

    本系由廬州分投出擾。

    又與漢東大股會合。

    意欲窺伺楚疆。

    以擾楚師後路。

    适多隆阿在随州棗陽一帶布置嚴密複又竄回攻撲南陽。

    其南召縣境之博望鎮一帶已有賊蹤。

    可由魯山盧氏撲犯河陝。

    并有仍将西竄陝省之信等語。

    多隆阿一軍已阻于賊之南。

    為所牽掣。

    不能赴陝。

    諒系實在情形。

    陝省軍情萬緊。

    回匪兇焰正熾。

    省外各屬。

    肆行焚殺。

    極為慘毒亟須速整大軍痛加懲創。

    方可殄其兇鋒。

    即着勝保統領全軍星馳赴陝。

    督辦陝西軍務。

    所有該省各路官軍。

    均歸節制。

    關中形勝最要之區。

    該大臣膺茲重任。

    自當奮力先驅。

    督率所部迅速前往。

    将回匪盡力痛剿力解省圍。

    其同州蒲城等處應如何分軍援剿。

    均着到陝酌度辦理。

    回民人數過多。

    且其中亦多良善被脅之徒。

    将來如果被創能知悔懼。

    亦必當剿撫兼施。

    惟此時逆焰甚張。

    斷不許先存安撫之心。

    輕議招降。

    緻為逆黨所窺。

    愈得肆其兇狡。

    南陽賊勢亦張。

    着鄭元善迅速移兵葉裕。

    親督剿辦。

    務将栗河店盤踞之匪迅行攻剿。

    勝保仍饬副将王佐臣之軍與豫軍合力剿辦。

    尤須力顧賊由博望北竄之路。

    毋令得肆豕突。

    楚省藩籬最關緊要。

    多隆阿既阻于賊。

    不能赴陝。

    着官文即饬多隆阿一軍由随棗前赴南陽一帶力籌防剿。

    與豫省官軍前後夾擊痛殲醜類。

    曾國荃等軍已偪金陵之雨花台。

    而兵力尚單。

    現在多隆阿之軍。

    既可無須入陝。

    應于何處駐紮。

    着曾國藩酌量調派。

    一面迅速具奏。

    雷正绾所部計已由襄鄖行近陝疆。

    仍着饬令星速入關。

    俾資調遣。

    勝保入陝。

    仍應兼顧豫省。

    其河洛等處土匪。

    應如何懾以聲威消其反側。

    仍即妥為籌辦。

    陝省軍報不至。

    又經數日。

    自六村堡陷失後。

    情形又複如何。

    瑛棨等務當竭力固守以待援師。

    将此由六百裡加緊各谕令知之。

     ○又谕、本日因南陽粵匪竄偪楚疆。

    多隆阿阻隔賊南。

    未能赴陝援剿。

    谕令勝保即日馳赴關中。

    剿辦回匪。

    節制陝西軍務。

    該大臣兵勇口糧積欠甚钜。

    饑軍枵腹荷戈。

    深虞嘩潰。

    且關中軍務緊要。

    尤應趕籌接濟以利遄行。

    着英桂、瑛棨、無論何款。

    各先行籌撥銀三四萬兩。

    解赴勝保軍營。

    并着譚廷襄每月籌撥該大臣軍饷一萬兩。

    源源撥濟。

    毋得稍涉推诿。

    緻有贻誤。

    将此由五百裡各谕令知之。

     ○又谕、馮子材奏、力圖戰守并并軍節饷情形一摺。

    曾國荃一軍紮營雨花台。

    賊黨攻撲官兵營盤均被擊退。

    該逆不得逞志于楚軍。

    難保不東擾鎮江另施詭計。

    現在句容屯聚之賊。

    既有撲取鎮江之信。

    馮子材自應嚴密堵剿。

    毋令賊蹤竄入鎮境。

    并着察探丹陽金壇溧水一帶賊情。

    乘隙進攻。

    牽制賊勢。

    俾不能并力向西。

    與楚軍相持。

    以收兩面夾擊之效。

    鎮江與金陵安慶一水可通。

    一切戰守機宜。

    自可與曾國荃函商。

    并聽候曾國藩調度。

    一面知會都興阿聯絡江北聲勢。

    以期合力會攻。

    毋稍疏懈。

    至軍營兵勇本不應以老弱充數。

    虛糜糧饷。

    該提督現在<??閑>閱士卒汰去三千。

    以萬人分立五軍。

    選派廉正鎮協大員統率。

    嚴定營規。

    辦理尚屬認真。

    着即實力整頓。

    不得有名無實。

    以期兵歸實用。

    饷不虛糜。

    另片奏、蘇州常熟團董徐佩瑗等内應未成情形。

    覽奏均悉。

    内應一事本難成功。

    馮子材惟當激勵兵勇随時進剿。

    官軍若能屢勝。

    賊營脅從之衆。

    自可随時解散也。

    将此由五百裡谕令知之。

     ○以都察院左都禦史羅惇衍為戶部尚書。

    未到任前仍以刑部尚書趙光兼署。

    以禮部右侍郎李棠階為都察院左都禦史。

    内閣學士毛昶熙為禮部右侍郎。

    未到任前以戶部右侍郎董恂兼署。

     ○以正紅旗蒙古副都統明慶署鑲黃旗護軍統領。

     ○以戶部右侍郎熙麟為陝甘總督。

    未到任前以甘肅布政使恩麟護理。

     ○以河南巡撫鄭元善出省剿匪。

    命河東河道總督黃贊湯監臨河南鄉試。

     ○以安徽颍州解圍出力。

    賞都司項上達等花翎。

    守備劉福功等藍翎。

    餘加銜升叙開複有差。

     ○以安徽太和守城出力。

    賞佐領永慶、協領鳳春、巴圖魯名号。

    守備王占元等花翎。

    知縣劉瑗等藍翎。

    餘加銜升叙有差。

     ○辛醜。

    谕内閣、前因給事中孫楫、奏參雲南學政張錫嵘條陳宗祀典禮。

    語多謬妄。

    當經降旨交原議王大臣等會同詳悉議奏。

    茲據王大臣等奏稱張錫嵘欲舉行宗祀大典。

    因附陳所撰宗祀條說。

    旁引曲證。

    以期事在必行。

    于經史中諸儒陳說有可比附者。

    毫無抉擇。

    遂至支離牽合。

    意雜言龐。

    該學政身居館職。

    疊經<??閑>任文衡。

    于累朝掌故。

    均應練習。

    乃陳配享大典。

    于聖祖仁皇帝孝經衍義一書。

    未經詳慎尋繹。

    引證諸說。

    乖謬殊多。

    實屬條奏失體。

    請交部照例議處等語。

    翰林院編修張錫嵘、着交部照例議處。

    尋議。

    張錫嵘降一級調用。

    無庸查級紀議抵。

    從之。

     ○谕議政王軍機大臣等、有人奏、江南水師亟宜整頓一摺。

    據稱曾秉忠所帶炮船。

    馮日坤、馮樹勳、所募水師。

    多系廣勇。

    桀骜不馴。

    私立水卡。

    劫掠行旅。

    與賊往來。

    其江路自三江營以下。

    設有艇船。

    總兵吳全美、李德麟等、不能約束。

    聞其兵勇因饷缺铳擊李德麟坐船。

    有散而為盜者。

    有舉船附逆者。

    自崇海至通靖江面劫案疊出。

    閑奉檄饬。

    則焚毀沿江村莊捏報勝仗。

    請饬實力整頓等語。

    江南多系水鄉。

    水師較陸兵尤關緊要。

    若如曾秉忠等所部師船。

    縱寇殃民。

    抗官附逆。

    不獨養癰贻患。

    漸成尾大不掉之勢。

    現在水陸大軍齊抵金陵。

    正在攻剿吃緊之際。

    豈容此等通賊不法水勇。

    濫廁其中。

    緻有贻誤。

    着曾國藩、都興阿、李鴻章、将所參各情。

    查明據實參奏。

    毋得稍有徇隐。

    并将如何設法钤束。

    嚴加整頓之處。

    會同商辦。

    迅定章程。

    毋稍遲緩。

    原摺均着鈔給閱看。

    将此由五百裡各谕令知之。

     ○調工部左侍郎崇綸為戶部右侍郎。

    兼管錢法堂事。

    以内閣學士麒慶為工部左侍郎。

     ○以散秩大臣文謙為正白旗漢軍副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