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二

關燈


    該逆懾于聲威。

    勢必折而東竄着吳棠饬令遊擊張從龍等、督帶馬步千名迅速馳赴宿遷會合姚廣武、黃國瑞等軍。

    兩面夾擊。

    其總兵黃開榜現帶炮船。

    并着駛赴邳宿運河。

    并力剿撚。

    毋稍疏懈至海州匪首張殿标等業經剿滅。

    境内已稱安堵。

    惟探報撚首李城等股糾合三四萬人出巢。

    聲言赴海沭一帶打糧。

    該處防剿吃緊。

    着僧格林沁饬令所派兵勇。

    會同吳棠派出各軍。

    迅速剿除。

    毋令肆擾。

    昨據勝保奏稱、丁潮臣因臨淮之兵攻剿日急。

    該練悉衆嘩歸、約有二萬餘人等語。

    該練衆既懷憤激。

    勢必乘怒很鬥。

    着袁甲三妥為防剿。

    不得稍有疏虞。

    将此由六百裡各谕令知之。

     ○又谕、官文奏、訪拏荊澧、二屬謀逆匪徒悉數弋獲懲辦一摺。

    湖北荊州府屬與湖南澧州所屬之松滋石門等縣匪徒賈竹林等。

    屢次倡亂謀為不軌。

    經官文饬令該府州、督屬嚴密訪拏于未經起事之先将首要各犯悉數弋獲正法辦理甚為妥速當此賊氛未靖。

    四郊多壘之時。

    煽亂匪徒。

    亟應誅鋤淨盡。

    恐鄉曲偏隅。

    聚衆倡亂。

    伏而未發者尚多。

    該大臣仍當嚴饬各屬。

    認真訪緝。

    防患未然。

    以免滋蔓昨據成明奏、駐紮朝邑縣嚴家莊地方。

    俟多隆阿、雷正绾等各兵到齊。

    再議進剿。

    本日據英桂奏接瑛棨函。

    以回匪在該省焚殺。

    日肆猖獗。

    請速催京兵渡河等語。

    成明所帶京兵。

    究屬無多。

    曾谕令俟楚兵到齊。

    再圖進取。

    前據官文等奏、雷正绾統帶頭隊。

    于五月十五日由廬郡起程。

    并據多隆阿奏、該将軍亦于十六日督率親兵。

    兼程前往。

    迄今已閱四旬有餘。

    尚未據報到陝。

    該将軍等究竟行抵何處。

    成明所帶京兵。

    現專待多隆阿等軍到後協剿。

    着官文再行嚴催。

    不準任意延緩。

    緻誤事機。

    将此由六百裡谕令知之。

     ○又谕、英桂奏、請饬京兵渡河。

    先在同州府駐紮。

    探明匪蹤所向。

    相機進剿一摺。

    成明一軍。

    本系派赴陝西援剿。

    現在晉防稍松。

    而陝省蒲城被圍。

    不可不先其所急。

    即着成明統率全軍。

    克日拔營渡河。

    先解蒲城之圍一俟多隆阿等到陝。

    成明即督率所部協同攻剿。

    毋得株守嚴家莊。

    緻誤事機。

    如成明渡河後。

    蒲郡沿河一帶。

    尚須添兵駐守。

    即着英桂移緩就急。

    以固河防。

    所有蒲州府雇覓之載炮船十隻。

    即着英桂迅速催提。

    選派熟悉放炮官兵管帶。

    沿河梭織巡查。

    其西岸渡船。

    仍着督饬防河員弁。

    随時提泊東岸。

    毋任該匪偷渡。

    并着另派精壯可靠之兵。

    以為成明後路京兵渡河以後。

    饷需仍由山西撥給。

    不準稍存膜視。

    蒲城現已被圍。

    瑛棨何以尚未馳奏。

    回匪猖獗已極。

    該撫豈可安坐省垣一籌莫展。

    仍着瑛棨會商孔廣順、馬德昭等。

    就現有兵力。

    趕緊分派出城。

    遙作京兵聲援。

    則蒲城之圍可期立解。

    将此由六百裡各谕令知之。

     ○又谕、前因張亮基奏、滇練林自清已抵泸州當經谕令駱秉章等妥籌辦理茲據奏稱、林自清抵泸後。

    經地方官開導。

    不肯回滇。

    現帶練六百名。

    赴重慶面見張亮基或有竟不能回滇之勢。

    即當酌籌款項。

    俾資遣散。

    僅留林自清在川效力。

    或酌留數百人使管帶剿賊等語。

    所籌尚屬周妥。

    林自清帶練赴川沿途尚無騷擾。

    并攜眷屬同行。

    是其不為回衆所容。

    希圖在川剿賊覓食。

    已可概見惟林自清練衆八千人。

    所需口糧川省力難共給。

    況其部衆半系烏合。

    亦安用此素無紀律之練。

    着駱秉章會商潘铎、張亮基、妥為遣散林自清或不肯回滇。

    即着駱秉章察看如果才尚可用。

    準其留川效力。

    其部衆悉行遣回。

    即使林自清無兵可帶亦止準挑留數百名。

    随同官軍剿賊。

    該練總系張亮基所識拔之人。

    現在重慶晤見。

    如願随該前督赴滇即着帶同前往。

    傥林自清必欲赴省谒見駱秉章等務當曉以順逆禍福。

    使知準其留川效力系屬格外恩施。

    以後斷不可妄作妄為自取咎戾。

    若能奮勉立功。

    自當寬其既往。

    一體獎叙以上各情駱秉章、潘铎、張亮基、商定後即行具奏。

    毋稍延緩駱秉章另摺奏團練攻克天洋坪現籌攻克八角寨及鶴遊坪等語八角寨地處險要。

    李卯二逆既合為一處恐其負嵎固守。

    勢成持久着該督嚴饬兵團并鶴遊坪周曹二逆一并勒限殲除毋再遷延其石逆股匪。

    現在川楚兵勇分路會剿。

    務當聚而殲旃。

    毋緻竄逸贻患他處着駱秉章傳谕在事文武員弁。

    奮力攻剿傥再任他竄必将該文武嚴行懲處若能一鼓蕩平。

    自可仰邀優獎也将此由六百裡各谕令知之。

     ○以湖北荊州緝匪出力予知府唐際盛優叙同故廷桂以知府用。

     ○以四川綦江縣城解圍賞同知曾傳道等花翎。

    縣丞楊承瑞藍翎。

    知縣楊銘等升叙有差楊銘弟鑅陣亡。

    鑅妻陳氏殉節分别旌恤如例。

     ○以江蘇江北厘局隐捐賣放知縣何三錫革職訊辦。

     ○予四川天洋坪陣亡副将沈祥發、遊擊何乃景、都司況守雲、千總郭美昌、把總周富貴等、祭葬世職加等。

     ○予四川八角寨陣亡舉人樊包祭葬世職如直隸州知州例。

     ○予江蘇江甯揚州兩府陣亡殉難紳民婦女五千一百九十二名口分别旌恤如例。

     ○予河南各屬陣亡殉難紳民婦女二千四十名口分别旌恤如例。

    上以孟秋時享太廟。

    自是日始齋戒三日。

     ○庚辰。

    谕内閣、續銘等奏請派大員查勘要工一摺。

    本年六月閑昭西陵風折樹株。

    寶城垛口二處。

    及羅圈牆牆頂一處。

    均有應修情形亟應趕緊修整。

    着派工部左侍郎單懋謙前往敬謹查勘具奏辦理。

    并着欽天監選擇伐除吉期。

    以備興修而昭慎重。

     ○又谕、潘祖蔭奏、疫氣傳染請饬照舊章。

    給發醫藥各項銀兩等語着直隸總督順天府五城禦史查明舊章酌量辦理。

     ○谕議政王軍機大臣等托明阿等奏、回匪圍攻省城接仗情形。

    并統籌全局持平辦理。

    兼催京兵。

    赴陝助剿各摺片。

    覽奏曷勝焦急。

    逆回嘯聚渭河南北。

    響應日多。

    并敢圍攻省城。

    雖經官兵分路疊次擊退。

    而困守孤城。

    外援不至。

    東西北三路。

    道路梗塞。

    惟南路尚通文報。

    省垣存兵單薄。

    不敷攻剿。

    若再多延時日。

    恐四面懸隔。

    食用漸空大局更難設想。

    多隆阿一軍。

    疊經谕令官文催令赴陝。

    并催雷正绾帶兵先行往援。

    遷延多日。

    俱無到秦消息。

    是官文多隆阿、并未以陝事為急。

    已可概見。

    此時陝省情形。

    萬分吃緊。

    着官文懔遵前旨。

    嚴催多隆阿、雷正绾、速行帶兵入陝。

    傥遲遲前進。

    贻誤陝省大局。

    緻令不可收拾。

    恐官文、多隆阿、不能當此重咎也。

    成明一軍。

    昨因蒲城被圍。

    已谕令該署提督統率全軍。

    克日渡河剿辦。

    現據瑛棨奏、同州百姓。

    盼望援師。

    共知京兵現駐山西。

    隔河望哭竟有因兵不救患。

    數百人同日自盡者。

    似此情形成明豈忍坐視。

    着即懔遵前旨。

    即日督率全軍渡河。

    迅解蒲城之圍。

    以期節節進剿與省城聲息聯絡。

    毋許藉詞觀望。

    緻匪勢益成燎原。

    并一面知照英桂迅撥精兵。

    以壯後路聲援。

    惟京兵僅止二千。

    為數甚單。

    如多隆阿等軍不能繼進。

    緻令深入無援。

    或有挫失。

    惟多隆阿是問前谕多隆阿等不可偏聽紳民一面之言。

    袒漢抑回。

    必須持平辦理因其時情形止于漢回互鬥。

    此時回匪攻城戕官劫留官紳張芾等。

    同州一帶逆回。

    身着黃袍旗書逆語。

    被脅不從之回。

    即遭焚殺。

    是該回匪逆迹昭着。

    斷無再行專主議撫之理多隆阿督兵抵陝後。

    即着先将該逆回痛加剿除。

    毋為撫議所誤。

    其被脅良回。

    仍宜分别解散。

    毋得概行誅殺。

    以分順逆而定人心。

    将此由六百裡各谕令知之。

     ○以廣西梧州城守營副将宋國永為直隸宣化鎮總兵官。

    未到任前。

    仍以督标中軍副将冷慶署理。

     ○以玩延軍務革陝西參将希郎阿職。

    仍留營。

     ○予江蘇蘇州常州兩府殉難生員吳本翰等紳民婦女二百餘名口分别旌恤如例。

     ○辛巳。

    上以孟秋時享太廟前期親詣行禮。

     ○谕内閣、本年九月初九日文宗顯皇帝梓宮。

    暨孝德顯皇後梓宮奉移山陵所有沿途應搭蘆殿據工部奏稱、請仍饬直隸總督恭辦等語。

    即着直隸總督督饬藩司率屬先期前往。

    敬謹辦理。

     ○谕議政王軍機大臣等、馮子材等奏、遵籌防剿并漕撫各臣。

    解濟鎮饷。

    實在情形一摺。

    據稱僞忠王李秀城等、均在丹陽句容一帶調集死黨甚多。

    其謀甚秘尚無舉動。

    該提督等激勵士卒。

    不時偵探。

    與曾國荃等聯絡呼應随宜戰守前者龍潭之役。

    李世忠派兵渡江馮子材等接據探報。

    委文龍德等赴援。

    因賊氛綿亘。

    孤軍襲遠。

    恐有挫失。

    尚非藉詞折回。

    自屬實在情形。

    現在曾國荃等在上遊布置。

    聞已周妥。

    但須水師攻克九洑洲。

    鮑超一軍攻克甯國。

    便可徐圖進取。

    為合圍之計。

    鎮江為南岸第一要緊門戶。

    難保該逆等不铤而走險。

    抵死來争。

    馮子材等務須督饬在營将弁。

    實力防剿。

    并随時禀請。

    督臣曾國藩指授機宜。

    以期萬全無失。

    刻下上海吃重李鴻章未能赴鎮。

    該提督等責無旁貸。

    毋得稍涉大意緻有疏虞。

    鎮城防剿情形。

    并首逆李秀城等密謀何事。

    偵探有無端倪。

    均着随時迅速具奏。

    至所稱鎮營銅項。

    積欠日多。

    各處解濟之饷。

    僅止三分之一等語。

    現當軍饷支绌之時。

    處處皆虞不足。

    非于鎮江一營獨有偏枯。

    該提督等惟當就現有之饷。

    盡在營兵勇。

    均勻散放。

    仍随時加意拊循。

    以作士氣毋使帶兵員弁侵漁克扣。

    緻兵丁有所藉口。

    方為不負委任。

    另片奏、蘇常等處被脅難民甚多。

    遵奉曾國藩劄饬。

    在鎮江城外設局招撫并拟委前無錫縣知縣丁廷鸾、前往丹陽等處密為勸解。

    設法招攜此事固屬目前最要之策然須屬令該員慎重前進。

    相機而行未可稍涉大意。

    中賊奸計。

    反為所乘。

    上年八月薛煥及馮子材。

    先後馳奏。

    常郡團董汪本钊蘇屬團董徐佩瑗等、密約蘇常等處賊目乘機内應。

    并約各處民團。

    會合夾攻。

    此事至今何以未見舉動。

    着馮子材等查明具奏。

    日前明發解散脅從谕旨一道着鈔給閱看。

    該提督等即刊刻謄黃。

    向各村鎮廣為張貼。

    遍行曉谕。

    傥有自拔來歸者。

    即分别遣散。

    以孤賊勢而拯民生。

    将此由五百裡谕令知之。

     ○山東巡撫譚廷襄奏、請将鹹豐辛酉科文武鄉試歸并本科舉行。

    從之。

     ○兩廣總督勞崇光等奏、請将鹹豐己未恩科文武鄉試歸并本科舉行。

    從之。

     ○舉行本年軍政侍衛處銮儀衛滿洲蒙古漢軍各旗營卓異官一百二十員。

    不謹官一員。

    罷軟官一員才力不及官八員。

    年老官十七員。

    有疾官四員。

    分别議叙處分如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