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關燈
朕不敏,頗聞君子之教矣。

    繼其父者天其祖,習其訓者父其師,揄揚道德,情存孝敬。

    商頌美乎成湯,周雅尊乎後稷,先王之舊典也。

    吾豈墜其文哉!夫戴角之類,龍為之長。

    羊也定形而不易,龍也神化而無端。

    龍蓋五土之精,國家乘土而王,故改山号名龍角焉。

    乃銘金石,以彰靈變。

    詞曰: 思文聖祖,元默雷聲。

    混兮無名,超兮至清。

    清入神舍,名損物假。

    身尊元元,後有天下。

    高祖鳳翔,雲舉晉陽。

    太宗龍戰,風趨秦甸。

    龍角仙都,王師戒塗。

    聖形入有,神言出無。

    瑤衣玉騎,告帝天符。

    神方據我,人亦來蘇。

    乃立清室,微微谧谧。

    衆仙停跸,乃興慶雲。

    氛氛氲氲,再瑞明君。

    庭有柏兮,遠果寄秀。

    門有根兮,瘣條更茂。

    顧慚菲德,蒙神之祐。

    誦我道經,介我神聽。

    繼明五聖,禋事三靈。

    請從格言,天德出甯。

    大道幽蔭,湛滋廣接。

    意路何階,言津難涉。

    化有影響,神無華葉。

     ○紀泰山銘(并序) 朕宅帝位,十有四載。

    顧惟不德,懵於至道,任夫難任,安夫難安。

    茲朕未知,獲戾於上下,心之浩蕩,若涉於大川。

    賴上帝垂休,先後儲慶,宰衡庶尹,交修皇極。

    四海會同,五典敷暢,歲雲嘉熟,人用大和。

    百辟佥謀,倡予封禅,謂孝莫大於嚴父,謂禮莫尊於告天,天符既至,人望既積,固請不已,固辭不獲。

    肆予與夫二三臣,稽《虞典》,繹漢制,張皇六師,震疊九宇,旌旗有列,士馬無譁。

    肅肅邕邕,翼翼溶溶,以至於岱宗,順也。

     《爾雅》雲:“泰山為東嶽。

    ”《周官》曰:“兖州之鎮山。

    ”實惟天帝之孫,群靈之府。

    其方處萬物之始,故稱岱焉;其位居五嶽之伯,故稱宗焉。

    自昔王者,受命易姓,於是乎啟天地,薦成功,序圖錄,紀氏号。

    朕統承先王,茲率厥典,實欲報元天之眷命,為蒼生之祈福,豈敢高視千古,自比九皇哉!故設壇場於山下,受群方之助祭,躬封燎於山上,冀一獻之通神。

    斯亦因高崇天,就廣增地之義也。

    乃仲冬庚寅,有事東嶽,類於上帝,配我高祖,在天之神,罔不畢降。

    粵翌日,禅於社首,侑我聖考,祀於皇祗,在地之神,罔不鹹舉。

    暨壬辰,觐群後。

    上公進曰:天子膺天符納介福,群臣拜稽首千萬歲。

    慶答歡同,陳誡以德。

    大渾葉度,彜倫攸叙,三事百揆,時乃之功。

    萬物由庚,兆人允殖,列牧衆宰,時乃之功。

    一二兄弟,笃行孝友。

    錫類萬國,時惟休哉!我儒制禮,我史作樂,天地擾順,時惟休哉!蠻夷戎狄,重譯來貢,累聖之化,朕何慕焉!五靈百寶,日來月集,會昌之運,朕何感焉,凡今而後,儆乃在位,一王度,齊象法,搉舊章,補缺政,存易簡,去煩苛,思立人極,乃見天則。

     於戲!天生蒸人,惟後時乂,能以美利利天下,事天明矣。

    地德載物,惟後時相,能以厚生生萬人,事地察矣。

    天地明察,鬼神著矣。

    惟我藝祖文考,精爽在天,其曰“懿予幼孫,克享上帝。

    惟帝時若,馨香其下。

    ”丕乃曰“有唐氏文武之曾孫隆基,誕錫新命,缵戎舊業,永保天祿。

    子孫其承之。

    ”予小子敢對揚上帝之休命,則亦與百執事,尚綏兆人,将多於前功,而毖彼後患。

    一夫不獲,萬方其罪予,一人有終,上天其知我。

    朕惟寶行三德:曰慈、儉、謙。

    慈者覆無疆之言,儉者崇者崇将來之訓,自滿者人損,自謙者天益。

    苟如是,則軌迹易循,基構易守。

    磨石壁,刻金記,後之人聽詞而見心,觀末而知本,銘曰: 惟天生人,立君以理,惟君愛命,奉天為子。

    代去不留,人來無已,德涼者滅,道高斯起。

    赫赫高祖,明明太宗,爰革隋政,奄有萬邦。

    罄天張宇,盡地開封,武稱有截,文表時邕。

    高宗稽古,德施周溥,茫茫九夷,削平一鼓。

    禮備封禅,功齊舜禹,岩岩岱宗,衎我神主。

    中宗紹運,舊邦惟新,睿宗繼明,天下歸仁。

    恭己南面,絪缊化醇,告成之禮,留諸後人。

    緬予小子,重基五聖,菲功伐高,匪德矜盛。

    欽若祀典,丕承永命,至誠動天,福我萬姓。

    古封泰山,七十二君,或禅奕奕,或禅雲雲。

    其迹不見,其名可聞,祗遹文祖,光昭舊勳。

    方士虛誕,儒書龌龊,佚後求仙,誣神檢玉。

    秦災風雨,漢汙編錄,德未合天,或承之辱。

    道在觀政,名非從欲,銘心絕岩,播告群嶽。

     ○通微道訣碑文 人者道之子,道者人之母。

    子不知母,謂之不孝;人不識道,謂之至愚。

    故上士能勤行,下士惟大笑。

    背道求道,從迷至迷。

    朋魚在水中,水為魚命;人在道中,道為人生。

    道去則人亡,水渴則魚困,不知即身以求道,而乃徇福以喪真,何其誤欤?遂積不義之财,以為布施;棄無為之教,别雲修善。

    豈知善本破惡,不合邀名,施本濟人,不合求報哉!求道者以心為舟,以信為車。

    車用在於運,舟用在於虛。

    常取不足,勿求有馀。

    靜心而不系者,虛舟也;運動而不倦者,信車也。

    今将告爾以元言之首,施勿求福,而福自至;齋勿貪功,而功自備;心勿向邪,而道自緻。

    施而求主,福必不足;齋而貪功,是謂有欲;向邪求道,是謂聾俗。

    忠者臣之分,孝者子之心。

    柔弱為趨道之津,誠敬乃入真之馭。

    不益己,不損物。

    以不貪為寶,以知足為富。

    内保慈儉,外能和同。

    念身何來,從道而有,少私寡欲,夷心注元,若然者,可為勤行之士。

    爾其勖哉,爾其勖哉!夫大道坦坦,去身不遠,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爾當慎汝身,洗爾心,内養五神,外合一氣;去萬惡,增萬善,長生久視,沐浴元波。

    真經之旨畢於是,不死之方盡於是。

    爾其勖哉! ○楊珣碑 (阙二字)易與天地準,故君子洗心焉。

    夫出處審乎時,默語存乎道,簡易成其大,勞謙(阙一字)於吉(阙五字)有人(阙七字)公(阙四字)右相國忠之父也。

    純孝足以合禮,移忠足以和義,體仁足以長人,貞固足以幹事。

    包大易之四德(阙六字)莫京(阙十二字)以嗣者矣。

    公諱珣,字仲珣,華陰人也。

    叔虞翦圭,自周封晉;伯喬食菜,受邑君楊。

    氏族之先也,黃雀四環(阙九字)潔白(阙五字)五公四代乘車輪者,兩漢百人,門閥之宗也。

    公曾祖汪,隋國子祭酒吏部尚書戴國公,探道秉德,(阙四字)大父令本,庫部郎中(阙一字)沂(阙一字)三郡守。

    講信修睦,不隕厥問,烈考志謙,青城令,追贈陳留太守。

    修辭辯學,薄遊以取榮;沖用晦德,積慶以垂裕。

    (阙六字)有(阙一字)光公承(阙二字)之陰骘,體積善之陽報。

    氣禀清白,生資禮樂。

    故藝能無不總,博覽無不該。

    嘗讀書至事親章,乃辍卷長歎曰:夫子志在《春秋》,(阙二字)之(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