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也。
且王者事天明,事地察,示有本,教以孝,柰何郊丘之禮,猶獨以祈谷為名者耶? 於戲!享於至誠,錫以繁祉。
黃雲蓋於神鼎,降光燭於靈壇。
自昔已然,乃今複見。
斯固陰精有所寓,寶氣為不誣,雖寂寥而不動,亦動之而斯應。
顧朕之不德,靈感何從?賴累聖儲祉,福流所緻。
乃眚災肆赦,與物更始,大赉天下,有慶兆人。
山川鬼神,鳥獸魚鼈,莫不允若,莫不鹹甯。
此所以承覆載,報生植,資元元,盡翼翼,豈與夫封禅有牒,專在求仙,秘祝有辭,密於移過而已! ○西嶽太華山碑序 天有四序,星辰辨其分;地有五方,山嶽鎮其域。
陰陽交暢,則品物形矣;精氣相射,則神祗著矣。
西嶽太華山者,當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山。
踞中土西偏,當七官正位,是稱西嶽。
披圖以察削成,而四方信焉;立表以算其高,五千仞明焉。
石壁磔豎而雄竦,衆山奔走而傾附。
其氣肅,其勢威,其行配金,其辰直酉。
前對華陽之國,後壓華陰之郡,左抱桃林之塞,右産藍田之玉。
諒少昊在之下都,即蓐收之别館也。
軒帝遊焉,以會衆神;虞舜柴焉,以觐群後。
爰自夏氏,迄於隋室,朝延五姓,載曆三千,祀典相因,舊章未改,壇場廟宇,何代不修,一禱三祠,無歲而缺。
所以報生殖,事靈神,不有怠也;故亦祥休明,災淫慝,未嘗爽也。
皇天眷祐,馨我烈祖,奄有萬方,逮乎六葉。
郊天地,望山川,精意必達,墜典鹹甄,亦命州将,四時告虔,加視王秩,進号金天。
若是何者?抑有由焉,予小子之生也。
歲景戌,月仲秋,膺少昊之盛德,協太華之本命。
故常寤寐靈嶽,肸蚃神交。
玉帛未陳,幽贊必先意而啟;椒醑雖薄,景福杲應期而集。
元感昭賽,可一二而道邪。
記雲:“下有方士真人,金鼎石室;上有明星玉女,仙草瑤池。
”茅龍一去,毛女千祀,前代帝王,多有僥觊。
朕學犧文之道,故非斯人之徒。
憂在至道之不宏,不憂富貴之無永;患在蒼生之不理,不患年壽之若流。
以功施四海為長生,以業傳百代為不死。
焉羨置集靈之宮,虛望非福;立存仙之殿,勞思輕舉者哉!於戲!維嶽配天,上弼予志。
予欲大康兆人,嶽翼予欲。
定禮樂諧神人,嶽聽予思。
其維嶽降神,生此多士,無俾申甫,專美於嵩。
語酌古訓,心通神境,善而不答,誠而不應,未之有也,嶽其念哉。
十有一載,孟冬之月,步自京邑,幸於洛師,停銮廟下,清眺仙掌,雲拂石床,霓裳可接,風過松嶺,仙駕如聞。
久勤報德之願,未暇封崇之禮。
遲回刻石,梗概銘山,萬姓瞻予,言可複也。
○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品序 朕聞寥廓之際,真宰存焉。
溟涬之初,聖人利見,其教善貸而不有,其道日用而惟新。
則煥乎雲篆仙書,秘乎瑤篇玉簡。
非握圖授箓之後,不能行其教;非栖真宅元之士,不能窺其文。
明真有科,太上留誡,為務度人,歸依大道。
是者真元聖主,上方開化,無極太上,靈寶天尊。
居一氣化均之天,九清自然之國,翠華阙庭,紫真宮掖,升千光雲殿,登七珍寶座。
俯視蒼生,崇猷或略。
於是天尊,宣揚教範,命真仙之衆,傳經化人。
誦之者履天尊之域,行之者遊太上之鄉,故《洞元靈寶太上天關經》雲:“上方玉虛,明皇天尊,見輕清之形儀,衣蒼穹之冠履,運春夏秋冬之動植,主君臣父子之枯榮,統三界仙凡修短,禍福增減。
”是以圖立形儀,欲代人歸命信禮,而求長生,仍可敬之。
伏聞稱贊上方天尊忏文。
欽哉!至聖至真,五境出三羅之界;無颠無頂,八方朝七寶之宮。
統黃上之天元,鎮中央之地極。
威光奕奕,神德巍巍,精叩感通,至誠善應。
如人禮念恭信,則見存獲福;香花供養,則已往生天。
普願歸依,同成道果。
○一切道經音義序 朕聞大道幽深,妙門虛寂,龜山之文不測,龍漢之旨難窺。
況複記錄漸訛,年齡浸遠。
黃庭妙簡,或逢燕彘之疑;缥府真言,多有魯魚之失。
遂令玉京後進,覽秘篆而無從;金阙群遊,習靈符而有誤。
恭惟老氏,國之本宗,遺述元經,朕之夙好,詳其乖舛,深可籲嗟。
爰命諸觀大德,及兩宮學士,讨論義理,尋繹沖微。
披《珠叢》、《玉篇》之衆書,考《字林》、《說文》之群籍。
入其阃阈,得其菁華。
所音見在《一切經音義》,凡有一百四十卷。
其音義目錄及經目,不入此數之中。
庶以宣闡青元,發揮碧落,毗助風化,訓導甿黎。
令其讬志希夷,永絕陶陰之惑;歸心徼妙,長祛晉亥之迷雲爾。
○道德真經疏釋題詞 老子者,太上元元皇帝之内号也。
元元道宗,降生伊亳,肅肅皇祖,命氏我唐。
垂裕之訓,無疆之祉,長發遠祥,系本瓜瓞。
其出處之迹,方冊備記。
道家以為玉晨應号,馬遷謂之隐君子,而仲尼師之。
繙經中其太謾,問禮歎乎龍德,是孔某無間然矣。
在周室久之,将導西極,關令尹喜請著書,於是演二篇焉。
明道德生畜之源,罔不盡此,而其要在乎理身理國。
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
故《經》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化。
”又曰:“我無為而人自化,我無事而人自富,我好靜而人自正,我無欲而人自樸。
”理身則少私寡欲,以虛心實腹為務。
故《經》曰:“常無欲以觀其妙。
”又曰:“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
”又曰:“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而皆守之以柔弱雌靜。
故《經》曰:“柔勝剛,弱勝強。
”又曰:“知其雄,守其雌。
”此其大旨也。
及乎窮理盡性,閉緣息想,處實行權,坐忘遺照,損之又損,元之又元,此殆不可得而言傳者矣。
其教圓,其文約,其旨暢,其言迩。
故遊其廊庑者,皆自以為升堂睹奧,及研精覃思。
然後知其於秋毫之端,萬分未得其一也。
《經》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故知大道者,虛極妙本之強名,名其通生也。
《莊子》曰:“太初有無。
”有無者,言有此妙無也。
又曰:“無有無名。
”無名者,未立強名也。
故《經》曰:“無名天地之始”,強名通生曰道。
故《經》曰:“有名萬物之母。
”《莊子》又曰:“物得以生謂之德。
”德,得也。
言天地萬變旁通,品物皆資妙本,而以生成得生為德。
故《經》曰:“道生之,德畜之。
”則知道者德之體,德者道之用也。
而經分上下者,先明道而德次之也。
然體用之名可散也,體用之實不可散也。
故《經》曰:“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元。
語其出,則分而為二:咨其同,則混而為一。
且王者事天明,事地察,示有本,教以孝,柰何郊丘之禮,猶獨以祈谷為名者耶? 於戲!享於至誠,錫以繁祉。
黃雲蓋於神鼎,降光燭於靈壇。
自昔已然,乃今複見。
斯固陰精有所寓,寶氣為不誣,雖寂寥而不動,亦動之而斯應。
顧朕之不德,靈感何從?賴累聖儲祉,福流所緻。
乃眚災肆赦,與物更始,大赉天下,有慶兆人。
山川鬼神,鳥獸魚鼈,莫不允若,莫不鹹甯。
此所以承覆載,報生植,資元元,盡翼翼,豈與夫封禅有牒,專在求仙,秘祝有辭,密於移過而已! ○西嶽太華山碑序 天有四序,星辰辨其分;地有五方,山嶽鎮其域。
陰陽交暢,則品物形矣;精氣相射,則神祗著矣。
西嶽太華山者,當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山。
踞中土西偏,當七官正位,是稱西嶽。
披圖以察削成,而四方信焉;立表以算其高,五千仞明焉。
石壁磔豎而雄竦,衆山奔走而傾附。
其氣肅,其勢威,其行配金,其辰直酉。
前對華陽之國,後壓華陰之郡,左抱桃林之塞,右産藍田之玉。
諒少昊在之下都,即蓐收之别館也。
軒帝遊焉,以會衆神;虞舜柴焉,以觐群後。
爰自夏氏,迄於隋室,朝延五姓,載曆三千,祀典相因,舊章未改,壇場廟宇,何代不修,一禱三祠,無歲而缺。
所以報生殖,事靈神,不有怠也;故亦祥休明,災淫慝,未嘗爽也。
皇天眷祐,馨我烈祖,奄有萬方,逮乎六葉。
郊天地,望山川,精意必達,墜典鹹甄,亦命州将,四時告虔,加視王秩,進号金天。
若是何者?抑有由焉,予小子之生也。
歲景戌,月仲秋,膺少昊之盛德,協太華之本命。
故常寤寐靈嶽,肸蚃神交。
玉帛未陳,幽贊必先意而啟;椒醑雖薄,景福杲應期而集。
元感昭賽,可一二而道邪。
記雲:“下有方士真人,金鼎石室;上有明星玉女,仙草瑤池。
”茅龍一去,毛女千祀,前代帝王,多有僥觊。
朕學犧文之道,故非斯人之徒。
憂在至道之不宏,不憂富貴之無永;患在蒼生之不理,不患年壽之若流。
以功施四海為長生,以業傳百代為不死。
焉羨置集靈之宮,虛望非福;立存仙之殿,勞思輕舉者哉!於戲!維嶽配天,上弼予志。
予欲大康兆人,嶽翼予欲。
定禮樂諧神人,嶽聽予思。
其維嶽降神,生此多士,無俾申甫,專美於嵩。
語酌古訓,心通神境,善而不答,誠而不應,未之有也,嶽其念哉。
十有一載,孟冬之月,步自京邑,幸於洛師,停銮廟下,清眺仙掌,雲拂石床,霓裳可接,風過松嶺,仙駕如聞。
久勤報德之願,未暇封崇之禮。
遲回刻石,梗概銘山,萬姓瞻予,言可複也。
○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品序 朕聞寥廓之際,真宰存焉。
溟涬之初,聖人利見,其教善貸而不有,其道日用而惟新。
則煥乎雲篆仙書,秘乎瑤篇玉簡。
非握圖授箓之後,不能行其教;非栖真宅元之士,不能窺其文。
明真有科,太上留誡,為務度人,歸依大道。
是者真元聖主,上方開化,無極太上,靈寶天尊。
居一氣化均之天,九清自然之國,翠華阙庭,紫真宮掖,升千光雲殿,登七珍寶座。
俯視蒼生,崇猷或略。
於是天尊,宣揚教範,命真仙之衆,傳經化人。
誦之者履天尊之域,行之者遊太上之鄉,故《洞元靈寶太上天關經》雲:“上方玉虛,明皇天尊,見輕清之形儀,衣蒼穹之冠履,運春夏秋冬之動植,主君臣父子之枯榮,統三界仙凡修短,禍福增減。
”是以圖立形儀,欲代人歸命信禮,而求長生,仍可敬之。
伏聞稱贊上方天尊忏文。
欽哉!至聖至真,五境出三羅之界;無颠無頂,八方朝七寶之宮。
統黃上之天元,鎮中央之地極。
威光奕奕,神德巍巍,精叩感通,至誠善應。
如人禮念恭信,則見存獲福;香花供養,則已往生天。
普願歸依,同成道果。
○一切道經音義序 朕聞大道幽深,妙門虛寂,龜山之文不測,龍漢之旨難窺。
況複記錄漸訛,年齡浸遠。
黃庭妙簡,或逢燕彘之疑;缥府真言,多有魯魚之失。
遂令玉京後進,覽秘篆而無從;金阙群遊,習靈符而有誤。
恭惟老氏,國之本宗,遺述元經,朕之夙好,詳其乖舛,深可籲嗟。
爰命諸觀大德,及兩宮學士,讨論義理,尋繹沖微。
披《珠叢》、《玉篇》之衆書,考《字林》、《說文》之群籍。
入其阃阈,得其菁華。
所音見在《一切經音義》,凡有一百四十卷。
其音義目錄及經目,不入此數之中。
庶以宣闡青元,發揮碧落,毗助風化,訓導甿黎。
令其讬志希夷,永絕陶陰之惑;歸心徼妙,長祛晉亥之迷雲爾。
○道德真經疏釋題詞 老子者,太上元元皇帝之内号也。
元元道宗,降生伊亳,肅肅皇祖,命氏我唐。
垂裕之訓,無疆之祉,長發遠祥,系本瓜瓞。
其出處之迹,方冊備記。
道家以為玉晨應号,馬遷謂之隐君子,而仲尼師之。
繙經中其太謾,問禮歎乎龍德,是孔某無間然矣。
在周室久之,将導西極,關令尹喜請著書,於是演二篇焉。
明道德生畜之源,罔不盡此,而其要在乎理身理國。
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
故《經》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化。
”又曰:“我無為而人自化,我無事而人自富,我好靜而人自正,我無欲而人自樸。
”理身則少私寡欲,以虛心實腹為務。
故《經》曰:“常無欲以觀其妙。
”又曰:“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
”又曰:“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而皆守之以柔弱雌靜。
故《經》曰:“柔勝剛,弱勝強。
”又曰:“知其雄,守其雌。
”此其大旨也。
及乎窮理盡性,閉緣息想,處實行權,坐忘遺照,損之又損,元之又元,此殆不可得而言傳者矣。
其教圓,其文約,其旨暢,其言迩。
故遊其廊庑者,皆自以為升堂睹奧,及研精覃思。
然後知其於秋毫之端,萬分未得其一也。
《經》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故知大道者,虛極妙本之強名,名其通生也。
《莊子》曰:“太初有無。
”有無者,言有此妙無也。
又曰:“無有無名。
”無名者,未立強名也。
故《經》曰:“無名天地之始”,強名通生曰道。
故《經》曰:“有名萬物之母。
”《莊子》又曰:“物得以生謂之德。
”德,得也。
言天地萬變旁通,品物皆資妙本,而以生成得生為德。
故《經》曰:“道生之,德畜之。
”則知道者德之體,德者道之用也。
而經分上下者,先明道而德次之也。
然體用之名可散也,體用之實不可散也。
故《經》曰:“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元。
語其出,則分而為二:咨其同,則混而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