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關燈
元宗(二十二) ○孝經注序 朕聞上古,其風樸略。

    雖因心之孝已萌,而資敬之禮猶簡。

    及乎仁義既有,親譽益著。

    聖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於是以順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揚名之義彰矣。

    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是知孝者德之本欤。

    《經》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

    ”朕嘗三複斯言,景行先哲。

    雖無德教加於百姓,庶幾廣愛刑於四海。

     嗟夫!夫子沒而微言絕,異端起而大義乖。

    況泯絕於秦,得之者皆煨燼之末;濫觞於漢,傳之者皆糟粕之馀。

    故魯史《春秋》,學開五傳,國風雅頌,分為四詩。

    去聖逾遠,源流益别。

    近觀《孝經》舊注,蹖駮尤甚。

    至於迹相祖述,殆且百家;業擅專門,猶将十室。

    希升堂者,必自開戶牖;攀逸駕者,必騁殊軌轍。

    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僞。

    且傳以通經為義,義以必當為主。

    至當歸一,精義無二,安得不翦其繁蕪而撮其樞要也? 韋昭、王肅,先儒之領袖;虞翻、劉邵,抑又次焉。

    劉炫明安國之本,陸澄譏康成之注,在理或當,何必求人?今故特舉六家之異同,會五經之旨趣,約文敷暢,義則昭然。

    分注錯綜,理亦條貫,寫之琬王,庶有補於将來。

    且夫子談經。

    志取垂訓,雖五孝之用則别,而百行之源不殊。

    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數名,一句之内,意有兼明,具載則文煩,略之又義阙,今存於疏,用廣發揮。

     ○起義堂頌序 堯以天下禅舜,舜以天下禅禹,禹将宅百揆,總萬國,一讓於稷卨,再讓於臯繇。

    稷卨先舉,彼商與周以之更盛;臯繇後大,我國家於茲受命。

    非舜以考天而疇咨,審靈命之陰骘;非禹以享天而德讓,知曆數之有歸。

    及乎元元間出,光大前慶,垂道德而統運,依清虛而立法,天祚我李,厥惟舊哉! 并州起義堂者,皇天造帝之初,高祖誓衆之地也。

    隋氏失禦,國亂無象,小道自賢,大才胥忌。

    惟宮室陂池之好,惟沈湎暴慢是保。

    上帝不歆,黎人鹹戚,六軍逾海而東敗,萬乘過江而南覆。

    豺狼入邑,猰争人,黔首嚣然,方将無訴。

    我高祖感之,乃龍躍晉水,鳳翔太原,百神前驅萬姓來奔。

    開鹹陽,入天門,用湯武之兵,靜新室之亂。

    遵唐虞之典,承太王之基,率百官受終于文祖,輯五玉班瑞于諸侯。

    類圓禋方之禮備,封功爵德之議允,約法惟簡,代虐以寬,子惠困窮,懷柔蠻貊。

    金石一變,日月重華,近古以來,未有革命易姓若此之盛者也。

    非天私我有唐,惟天祐于積德;非唐求于人庶,惟人懷于累仁。

    當此之時,太宗内啟聖謀,外行專斷,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駕英雄而為奧主,一區域而定大業。

    周《詩》曰:“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

    ”信今之謂也。

    若夫修德以降命,奉命以造邦,源濬者流工,根深者葉茂,天人報應,豈相遠哉。

    觀周之興,始於後稷、公劉,承以太王、王季,皆勤儉忠厚,克廣前烈。

    至於文王成之,武王啟之,康王安之,故蔔代三十,蔔年八百,天所命也。

    我唐之興也,始於臯繇元元,承以景皇元帝,皆立言邁德,垂裕後昆。

    至於高祖受之,太宗有之,高宗守之,中宗複舊業,睿宗新景福,比之周室,我何謝焉?且如陳德明刑,庶其躬稼之績;元宗道要,小其避狄之仁。

    化流率土,狹其江漢之域;義甯大朝,羞其牧野之戰。

    故武德中,太行出大聲曰:“唐興理萬年,”蓋天之所命,年代未可涯也。

    仲尼曰:“惟天為大,惟堯則之。

    ”又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非至德,其孰能如此其大者乎!” 於戲!先後舍元子而立予主鬯,煩大位而付予天下。

    自高祖創業,百有六戰,欽承丕緒,十有四載。

    東西南北,無思不服,山川鬼神,亦莫不甯,實惟藝祖儲福之所緻,豈予幼孫菲德之所及。

    方将運心於元妙之境,厲志於造化之爐,發令為祥符,施惠為霖雨,任賢為兩曜,仗能為四時,俾天之下,有形者遂全,懷生者自足。

    樹鋪野繭,田種嘉谷,斫雕為樸,捐珠棄玉,追大庭而齊風,夢華胥而同俗。

    非曰能爾,願憑宗祏而效焉。

     癸亥之歲,獻春正月,濟河橫汾,省方展義,存問黎老,緬慕本邦,城郭巋然,桑梓如舊。

    鑒風物之憂思,尋王業之艱難,惟高祖若天地之開辟,化成萬類;惟太宗若日月之照昨,光於四表。

    舉晉陽之甲,除君側之盜;由唐侯之封,升天子之号。

    肇基發迹,實在於茲。

    仙駕無所,或顧懷於舊土;靈魄無方,傥來歸於此堂。

    郡縣之所宜嚴奉,前人有言曰:禮不忘本,樂殊其德。

    如姬詠周原,而劉歌沛邑,國我烈祖,如聞歎息之音;嗟爾後人,無忘成功之頌。

     ○送李含光赴金壇詩序 廣陵李煉師,上清品人也。

    撫志雲霞,和光代俗。

    為予修福靈迹,将赴金壇,故賦詩寵行,以美其志。

     ○送李含光還廣陵詩序 元靜先生禀和清真,樂道虛極。

    頃來城阙,善利同人,緬思林泉,洗心外俗,予嘉焉重焉,式遂其意。

    言念于邁,賦詩寵行。

     ○送李含光還廣陵詩序 煉師氣遠江山,神清虛白。

    道高八景,而學兼九流。

    每發揮元宗,啟迪仙箓,延我以玉皇之祚,保我以金丹之期。

    敬焉重焉,深惜此别。

    因賦詩以餞行雲耳。

     ○後土神祠碑序 古之王者,皆受天命,禮樂有權,神祗是主。

    郊兆所設,雖定於厥居;精靈所感,則通乎其變。

    大抵歸正,旁行不流,惟創制者為能之,亦安在守文而已。

    脽上祠者,本魏地鄈邱之舊,而漢家後土之宮。

    汾水合河,梁山對麓,地形堆阜,天然詭異。

    隆崛岉而特起,忽盤纡而鬥絕,景象相傳,肸蚃如在。

    有物不可以終否,有典不可以遂廢,故推而行之,神而明之,歲在癸亥,始有事於茲焉。

     在昔後王,時邁省方,柴燎告至,幽隐胥洎。

    大舜則五載一巡,武帝則三歲一祭,古今代變,人神禮煩,朕就為損益,折以法度,一紀再駕,亦無閑焉。

    二十年冬,勒兵三十萬,旌旗亘千裡,校獵上黨,至於太原。

    赫威戎於朔陲,沛展義於南夏。

    肆觐群後,道有以大備;懷柔百神,文無而鹹秩。

    先是有司宿設,恪敬乃事。

    己未師次於齋宮,庚申親祀於後祗。

    聖考在天,侑而作主,何禮不舉,靡神不遍。

    往者漢氏之祠也,牲以養牛,五歲繭栗,所以貴其誠;藉以采席,六重藁稭,所以尚其質。

    事與古反,義不經見。

    朕因其地而不因其儀,取其得而不取其失。

    凡牲币法物之事,歌舞接神之類,咨故實於方澤。

    不遂過於元鼎。

    此皆公卿大夫,鴻生钜儒,獻其方聞,匡於不逮,朕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