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第三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仁宗皇帝
唐介劾張堯佐
皇祐三年十月丁酉[1],殿中侍禦史裡行唐介責授春州别駕。
初,張堯佐除宣徽、節度、景靈、群牧四使,介與包拯力争,又請王舉正留百官班,卒奪堯佐宣徽、景靈二使。
頃之,複除宣徽使、知河陽。
或謂補外不足争,介以為宣徽次二府,不計内外,獨争之。
上谕唐介除拟初在中書。
介言當責執政。
退,請全台上殿,不許。
自請貶,亦不報,于是劾宰相文彥博:『專權任私,挾邪為黨,知益州日,詐間金奇錦,因中人入獻宮掖,緣此擢為執政;及恩州賊平,卒會明鎬成功,遂叨宰相;昨除張堯佐宣徽、節度使,臣累論奏,面奉德音,謂是中書奏拟,以此知非陛下本意。
蓋彥博奸謀迎合,顯用堯佐,陰結貴妃,陷陛下有私于後宮之名,内實自為謀身之計。
』又言:『彥博向求外任,谏官吳奎與彥博相為表裡,言彥博有才,國家倚賴,未可罷去。
自彥博獨專大政,比所除授,多非公議,恩賞之出,皆有寅緣。
自三司、開封、谏官、法寺、兩制、三館、諸司要職,皆出其門,更相授引,借助聲勢,威福一出于己,使人不敢議其過。
乞斥罷彥博,以富弼代之。
臣與弼亦昧生平,非敢私也。
』上怒甚,卻其奏不視,且言将加貶竄。
介徐讀畢,曰:『臣忠義激憤,雖鼎镬不避,敢辭貶竄?』上于座急召二府,示以奏曰:『介言他事乃可,至謂彥博因貴妃得執政,此何言也?』介面責彥博曰:『彥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于上前!』彥博拜謝不已。
樞密副使梁适叱介下殿,介辭益堅,立殿上不去。
上令送禦史台劾。
介既下殿,彥博再拜言:『台官言事,職也。
願不加罪。
』不許。
乃召當制舍人即殿廬草制而責之。
時上怒不可測,群臣不敢谏。
右正言、直史館、同修起居注蔡襄獨進言:『介誠狂直,然容受盡言,帝王盛德也。
必望矜貸之。
』翌日己亥,中丞王舉正複上疏,言責介太重,上亦中悔,恐内外驚疑,遂劾朝堂,告谕百官,改介英州别駕,複取其奏以入,遣中使護送介至英州,且戒必全之,無令道死,而介之直聲自是聞天下。
介,江陵人也。
知制诰胡宿言:『唐介坐言事得罪,責授春州别駕。
嶺南水土,春最惡弱[2]。
制出之日,鹹謂介若至彼,必無生還之理。
不圖聖慈含垢,哀其觸罪就死,特改貶英州,此誠天恩于介無量。
然臣愚見,猶有未安,或聞專差中使押至貶所,朝旨有「在路不管疏虞」之語,此之處分,頗非泛常。
竊尋向前台谏官貶黜,無此體例。
一旦介若因霜露之病死于道路,四海廣遠,不可家至戶曉,徒使朝廷負謗于天下,其傷不小。
就使介安全至于貶所,然亦不可著為後法。
臣與介舊不相識,在朝亦不曾往還,所以貪陳區區不避幹忤者,正為朝廷遠防一切。
伏望特垂聖恩,留省愚言,追還使人,以全朝體。
』殿中侍禦史梁蒨亦言:『陛下愛介,故遣中使護送之。
脫不幸,介以疾死,天下後世能無以緻疑乎?』上曰:『誠不思此。
』亟追還中使。
庚子,禮部尚書、平章事文彥博罷為吏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許州。
或言張堯佐,彥博父客也。
彥博知益州,貴妃有力焉,因風彥博織燈籠錦以進。
貴妃服之,上驚,顧曰:『何從得此?』妃正色曰:『文彥博所織也。
彥博與妾父有舊,然妾烏能使之?特以陛下故爾。
』上悅,自是意屬彥博。
及為參知政事,明鎬讨王則未克,上甚憂之,語妃曰:『大臣無一人為國了事者,日日上殿何益?』妃密令人語彥博,翌日,彥博入對,乞身往破賊。
上大喜。
彥博至恩州十數日,賊果平,即軍中拜相。
議者謂彥博因鎬以成功,其得相猶妃力也。
介既用是深诋彥博,雖坐遠貶,彥博亦出。
其事之有無,卒莫辨雲。
自張堯封為文洎客,至彥博因明鎬有功,皆據《碧雲騢》。
按,《邵氏聞見錄》雲:仁宗嘗幸貴妃閣,見定州紅瓷器,怪問曰:『安得此?』妃以王拱辰所獻為對。
帝怒曰:『戒汝勿通臣僚饋遺,不聽,何也?』因擊碎。
妃愧謝良久,乃已。
妃又嘗侍上宴于端門,服所謂燈籠錦者,帝亦怪問。
妃曰:『文彥博以陛下眷妾,故有此獻。
』上終不樂。
其後唐介彈彥博,介雖以對上失禮遠責,彥博亦出守,上蓋兩罷之也。
或雲燈籠錦乃彥博夫人獻妃,彥博不知也。
介章及梅堯臣書竄改過矣。
辛醜,起居舍人、知谏院吳奎知密州。
包拯奏乞留奎,且言唐介因彈大臣,并以中奎,誣惑天聽。
上曰:『介昨言奎、拯皆陰結文彥博,今觀此奏,則非誣也。
』 四年正月辛亥,徙英州别駕唐介為金州團練副使、監郴州酒稅。
三月戊辰,金州團練副使、監郴州酒稅唐介為秘書丞。
六月王辰,秘書丞、監郴州稅唐介為主客員外郎、通判潭州。
五年八月丁未,主客員外郎、通判潭州唐介為殿中侍禦史裡行、知複州。
庚午,新知複州、主客員外郎、殿中侍禦史裡行唐介為殿中侍禦史,充言事禦史,遣内侍赍敕告賜之。
介貶斥不二歲複召,議者謂天子優容言事之臣,近古未有也。
十月丁巳,殿中侍禦史唐介為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
介始入見,無一言及遷谪。
上曰:『聞卿遷谪以來,未嘗有私書至京師,可謂不易所守矣。
』介頓首謝,後數論得失,因言于上曰:『繼今言不行,必将固争争之意,或更再黜
初,張堯佐除宣徽、節度、景靈、群牧四使,介與包拯力争,又請王舉正留百官班,卒奪堯佐宣徽、景靈二使。
頃之,複除宣徽使、知河陽。
或謂補外不足争,介以為宣徽次二府,不計内外,獨争之。
上谕唐介除拟初在中書。
介言當責執政。
退,請全台上殿,不許。
自請貶,亦不報,于是劾宰相文彥博:『專權任私,挾邪為黨,知益州日,詐間金奇錦,因中人入獻宮掖,緣此擢為執政;及恩州賊平,卒會明鎬成功,遂叨宰相;昨除張堯佐宣徽、節度使,臣累論奏,面奉德音,謂是中書奏拟,以此知非陛下本意。
蓋彥博奸謀迎合,顯用堯佐,陰結貴妃,陷陛下有私于後宮之名,内實自為謀身之計。
』又言:『彥博向求外任,谏官吳奎與彥博相為表裡,言彥博有才,國家倚賴,未可罷去。
自彥博獨專大政,比所除授,多非公議,恩賞之出,皆有寅緣。
自三司、開封、谏官、法寺、兩制、三館、諸司要職,皆出其門,更相授引,借助聲勢,威福一出于己,使人不敢議其過。
乞斥罷彥博,以富弼代之。
臣與弼亦昧生平,非敢私也。
』上怒甚,卻其奏不視,且言将加貶竄。
介徐讀畢,曰:『臣忠義激憤,雖鼎镬不避,敢辭貶竄?』上于座急召二府,示以奏曰:『介言他事乃可,至謂彥博因貴妃得執政,此何言也?』介面責彥博曰:『彥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于上前!』彥博拜謝不已。
樞密副使梁适叱介下殿,介辭益堅,立殿上不去。
上令送禦史台劾。
介既下殿,彥博再拜言:『台官言事,職也。
願不加罪。
』不許。
乃召當制舍人即殿廬草制而責之。
時上怒不可測,群臣不敢谏。
右正言、直史館、同修起居注蔡襄獨進言:『介誠狂直,然容受盡言,帝王盛德也。
必望矜貸之。
』翌日己亥,中丞王舉正複上疏,言責介太重,上亦中悔,恐内外驚疑,遂劾朝堂,告谕百官,改介英州别駕,複取其奏以入,遣中使護送介至英州,且戒必全之,無令道死,而介之直聲自是聞天下。
介,江陵人也。
知制诰胡宿言:『唐介坐言事得罪,責授春州别駕。
嶺南水土,春最惡弱[2]。
制出之日,鹹謂介若至彼,必無生還之理。
不圖聖慈含垢,哀其觸罪就死,特改貶英州,此誠天恩于介無量。
然臣愚見,猶有未安,或聞專差中使押至貶所,朝旨有「在路不管疏虞」之語,此之處分,頗非泛常。
竊尋向前台谏官貶黜,無此體例。
一旦介若因霜露之病死于道路,四海廣遠,不可家至戶曉,徒使朝廷負謗于天下,其傷不小。
就使介安全至于貶所,然亦不可著為後法。
臣與介舊不相識,在朝亦不曾往還,所以貪陳區區不避幹忤者,正為朝廷遠防一切。
伏望特垂聖恩,留省愚言,追還使人,以全朝體。
』殿中侍禦史梁蒨亦言:『陛下愛介,故遣中使護送之。
脫不幸,介以疾死,天下後世能無以緻疑乎?』上曰:『誠不思此。
』亟追還中使。
庚子,禮部尚書、平章事文彥博罷為吏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許州。
或言張堯佐,彥博父客也。
彥博知益州,貴妃有力焉,因風彥博織燈籠錦以進。
貴妃服之,上驚,顧曰:『何從得此?』妃正色曰:『文彥博所織也。
彥博與妾父有舊,然妾烏能使之?特以陛下故爾。
』上悅,自是意屬彥博。
及為參知政事,明鎬讨王則未克,上甚憂之,語妃曰:『大臣無一人為國了事者,日日上殿何益?』妃密令人語彥博,翌日,彥博入對,乞身往破賊。
上大喜。
彥博至恩州十數日,賊果平,即軍中拜相。
議者謂彥博因鎬以成功,其得相猶妃力也。
介既用是深诋彥博,雖坐遠貶,彥博亦出。
其事之有無,卒莫辨雲。
自張堯封為文洎客,至彥博因明鎬有功,皆據《碧雲騢》。
按,《邵氏聞見錄》雲:仁宗嘗幸貴妃閣,見定州紅瓷器,怪問曰:『安得此?』妃以王拱辰所獻為對。
帝怒曰:『戒汝勿通臣僚饋遺,不聽,何也?』因擊碎。
妃愧謝良久,乃已。
妃又嘗侍上宴于端門,服所謂燈籠錦者,帝亦怪問。
妃曰:『文彥博以陛下眷妾,故有此獻。
』上終不樂。
其後唐介彈彥博,介雖以對上失禮遠責,彥博亦出守,上蓋兩罷之也。
或雲燈籠錦乃彥博夫人獻妃,彥博不知也。
介章及梅堯臣書竄改過矣。
辛醜,起居舍人、知谏院吳奎知密州。
包拯奏乞留奎,且言唐介因彈大臣,并以中奎,誣惑天聽。
上曰:『介昨言奎、拯皆陰結文彥博,今觀此奏,則非誣也。
』 四年正月辛亥,徙英州别駕唐介為金州團練副使、監郴州酒稅。
三月戊辰,金州團練副使、監郴州酒稅唐介為秘書丞。
六月王辰,秘書丞、監郴州稅唐介為主客員外郎、通判潭州。
五年八月丁未,主客員外郎、通判潭州唐介為殿中侍禦史裡行、知複州。
庚午,新知複州、主客員外郎、殿中侍禦史裡行唐介為殿中侍禦史,充言事禦史,遣内侍赍敕告賜之。
介貶斥不二歲複召,議者謂天子優容言事之臣,近古未有也。
十月丁巳,殿中侍禦史唐介為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
介始入見,無一言及遷谪。
上曰:『聞卿遷谪以來,未嘗有私書至京師,可謂不易所守矣。
』介頓首謝,後數論得失,因言于上曰:『繼今言不行,必将固争争之意,或更再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