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五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餘之罪也。
若使采訪近世之事,苟有虛錯,願與先賢前儒分其譏謗。
及其著述,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誣也。
群言百家不可勝覽,耳目所受不可勝載,今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說而已。
幸将來好事之士錄其根體,有以遊心寓目而無尤焉。
寶又為《春秋左氏義外傳》,注《周易》、《周官》凡數十篇,及雜文集皆行于世。
鄧粲,長沙人。
少以高潔著名,與南陽劉驎之、南郡劉尚公同志友善,并不應州郡辟命。
荊州刺史桓沖卑辭厚禮請粲為别駕,粲嘉其好賢,乃起應召。
驎之、尚公謂之曰:“卿道廣學深,衆所推懷,忽然改節,誠失所望。
”粲笑答曰:“足下可謂有志于隐而未知隐。
夫隐之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
隐初在我,不在于物。
”尚公等無以難之,然粲亦于此名譽減半矣,後患足疾,不能朝拜,求去職,不聽,令卧視事。
後以病笃,乞骸骨,許之。
粲以父骞有忠信言而世無知者,著《元明紀》十篇,注《老子》,并行于世。
謝沈,字行思,會稽山陰人也。
曾祖斐,吳豫章太守。
父秀,吳翼正都尉。
沈少孤,事母至孝,博學多識,明練經史。
郡命為主簿、功曹,察孝廉,太尉郗鑒辟,并不就。
會稽内史何充引為參軍,以母老去職。
平西将軍庾亮命為功曹,征北将軍蔡谟版為參軍,皆不就。
閑居養母,不交人事,耕耘之暇,研精墳籍。
康帝即位,朝議疑七廟疊毀,乃以太學博士征,以質疑滞。
以母憂去職。
服阕,除尚書度支郎。
何充、庾冰并稱沉有史才,遷著作郎,撰《晉書》三十餘卷。
會卒,時年五十二。
沉先著《後漢書》百卷及《毛詩》、《漢書外傳》,所著述及詩賦文論皆行于世。
其才學在虞預之右雲。
習鑿齒,字彥威,襄陽人也。
宗族富盛,世為鄉豪。
鑿齒少有志氣,博學洽聞,以文筆著稱。
荊州刺史桓溫辟為從事,江夏相袁喬深器之,數稱其才于溫,轉西曹主簿,親遇隆密。
時溫有大志,追蜀人知天文者至,夜執手問國家祚運修短。
答曰:“世祀方永。
”疑其難言,乃飾辭雲:“如君言,豈獨吾福,乃蒼生之幸。
然今日之語自可令盡,必有小小厄運,亦宜說之。
”星人曰:“太微、紫微、文昌三宮氣候如此,決無憂虞。
至五十年外不論耳。
”溫不悅,乃止。
異日,送絹一匹、錢五千文以與之。
星人乃馳詣鑿齒曰:“家在益州,被命遠下,今受旨自裁,無由緻其骸骨。
緣君仁厚,乞為标碣棺木耳。
”鑿齒問其故,星人曰:“賜絹一匹,令仆自裁,惠錢五千,以買棺耳。
”鑿齒曰:“君幾誤死!君嘗聞前知星宿有不覆之義乎?此以絹戲君,以錢供道中資,是聽君去耳。
”星人大喜,明便詣溫别。
溫問去意,以鑿齒言答。
溫笑曰:“鑿齒憂君誤死,君定是誤活。
然徒三十年看儒書,不如一詣習主簿。
” 累遷别駕。
溫出征伐,鑿齒或從或守,所在任職,每處機要,莅事有績,善尺牍論議,溫甚器遇之。
時清談文章之士韓伯、伏滔等并相友善,後使至京師。
簡文亦雅重焉。
既還,溫問:“相王何似?”答曰:“生平所未見。
”以此大忤溫旨,左遷戶曹參軍。
時有桑門釋道安,俊辯有高才,自北至荊州,與鑿齒初相見。
道安曰:“彌天釋道安。
”鑿齒曰:“四海習鑿齒。
”時人以為佳對。
初,鑿齒與其二舅羅崇、羅友俱為州從事。
及遷别駕,以坐越舅右,屢經陳請。
溫後激怒既盛,乃超拔其二舅,相繼為襄陽都督,出鑿齒為荥陽太守。
溫弟秘亦有才氣,素與鑿齒相親善。
鑿齒既罷郡歸,與秘書曰: 吾以去五三日來達襄陽,觸目悲感,略無歡情,痛恻之事,故非書言之所能具也。
每定省家舅,從北門入,西望隆中,想卧龍之吟;東眺白沙,思鳳雛之聲;北臨樊墟,存鄧老之高;南眷城邑,懷羊公之風;縱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魚梁,追二德之遠,未嘗不徘徊移日,惆怅極多,撫乘躊躇,慨爾而泣。
曰若乃魏武之所置酒,孫堅之所隕斃,裴杜之故居,繁王之舊宅,遺事猶存,星列滿目。
瑣瑣常流,碌碌凡士,焉足以感其方寸哉! 夫芬芳起于椒蘭,清響生乎琳琅。
命世而作佐者,必垂可大之餘風;高尚而邁德者,必有明勝之遺事。
若向八君子者,千載猶使義想其為人,況相去不遠乎!彼一時也,此一時也,焉知今日之才不如疇辰,百年之後,吾與足下不并為景升乎! 其風期俊邁如此。
是時溫觊觎非望,鑿齒在郡,著《漢晉春秋》以裁正之。
起漢光武,終于晉愍帝。
于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禅晉,尚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為漢亡而晉始興焉。
引世祖諱炎興而為禅受,明天心不可以勢力強也。
凡五十四卷。
後以腳疾,遂廢于裡巷。
及襄陽陷于苻堅,堅素聞其名,與道安俱輿而緻焉。
既見,與語,大悅之,賜遺甚厚。
又以其蹇疾,與諸鎮書:“昔晉氏平吳,利在二陸;今破漢南,獲士裁一人有半耳。
”俄以疾歸襄陽。
尋而襄鄧反正,朝廷欲征鑿齒,使典國史,會卒,不果。
臨終上疏曰: 臣每謂皇晉宜越魏繼漢,不應以魏後為三恪。
而身微官卑,無由上達,懷抱愚情,三十餘年。
今沈淪重疾,性命難保,遂嘗懷此,當與之朽爛,區區之情,切所悼惜,謹力疾著論一篇,寫上如左。
願陛下考尋古義,求經常之表,超然遠覽,不以臣微賤廢其所言。
論曰: 或問:“魏武帝功蓋中夏,文帝受禅于漢,而吾子謂漢終有晉,豈實理乎?且魏之見廢,晉道亦病,晉之臣子甯可以同此言哉!” 答曰:“此乃所以尊晉也,但絕節赴曲,非常耳所悲,見殊心異,雖奇莫察,請為子言焉。
“昔漢氏失禦,九州殘隔,三國乘間,鼎歭數世,幹戈日尋,流血百載,雖各有偏平,而其實亂也,宣皇帝勢逼當年,力制魏氏,蠖屈從時,遂羁戎役,晦明掩耀,龍潛下位,俯首重足,鞠躬屏息,道有不容之難,躬蹈履霜之險,可謂危矣!魏武既亡,大難獲免,始南擒孟達,東蕩海隅,西抑勁蜀,旋撫諸夏,摧吳人入侵之鋒,掃曹爽見忌之黨,植靈根以跨中嶽,樹群才以翼子弟,命
若使采訪近世之事,苟有虛錯,願與先賢前儒分其譏謗。
及其著述,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誣也。
群言百家不可勝覽,耳目所受不可勝載,今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說而已。
幸将來好事之士錄其根體,有以遊心寓目而無尤焉。
寶又為《春秋左氏義外傳》,注《周易》、《周官》凡數十篇,及雜文集皆行于世。
鄧粲,長沙人。
少以高潔著名,與南陽劉驎之、南郡劉尚公同志友善,并不應州郡辟命。
荊州刺史桓沖卑辭厚禮請粲為别駕,粲嘉其好賢,乃起應召。
驎之、尚公謂之曰:“卿道廣學深,衆所推懷,忽然改節,誠失所望。
”粲笑答曰:“足下可謂有志于隐而未知隐。
夫隐之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
隐初在我,不在于物。
”尚公等無以難之,然粲亦于此名譽減半矣,後患足疾,不能朝拜,求去職,不聽,令卧視事。
後以病笃,乞骸骨,許之。
粲以父骞有忠信言而世無知者,著《元明紀》十篇,注《老子》,并行于世。
謝沈,字行思,會稽山陰人也。
曾祖斐,吳豫章太守。
父秀,吳翼正都尉。
沈少孤,事母至孝,博學多識,明練經史。
郡命為主簿、功曹,察孝廉,太尉郗鑒辟,并不就。
會稽内史何充引為參軍,以母老去職。
平西将軍庾亮命為功曹,征北将軍蔡谟版為參軍,皆不就。
閑居養母,不交人事,耕耘之暇,研精墳籍。
康帝即位,朝議疑七廟疊毀,乃以太學博士征,以質疑滞。
以母憂去職。
服阕,除尚書度支郎。
何充、庾冰并稱沉有史才,遷著作郎,撰《晉書》三十餘卷。
會卒,時年五十二。
沉先著《後漢書》百卷及《毛詩》、《漢書外傳》,所著述及詩賦文論皆行于世。
其才學在虞預之右雲。
習鑿齒,字彥威,襄陽人也。
宗族富盛,世為鄉豪。
鑿齒少有志氣,博學洽聞,以文筆著稱。
荊州刺史桓溫辟為從事,江夏相袁喬深器之,數稱其才于溫,轉西曹主簿,親遇隆密。
時溫有大志,追蜀人知天文者至,夜執手問國家祚運修短。
答曰:“世祀方永。
”疑其難言,乃飾辭雲:“如君言,豈獨吾福,乃蒼生之幸。
然今日之語自可令盡,必有小小厄運,亦宜說之。
”星人曰:“太微、紫微、文昌三宮氣候如此,決無憂虞。
至五十年外不論耳。
”溫不悅,乃止。
異日,送絹一匹、錢五千文以與之。
星人乃馳詣鑿齒曰:“家在益州,被命遠下,今受旨自裁,無由緻其骸骨。
緣君仁厚,乞為标碣棺木耳。
”鑿齒問其故,星人曰:“賜絹一匹,令仆自裁,惠錢五千,以買棺耳。
”鑿齒曰:“君幾誤死!君嘗聞前知星宿有不覆之義乎?此以絹戲君,以錢供道中資,是聽君去耳。
”星人大喜,明便詣溫别。
溫問去意,以鑿齒言答。
溫笑曰:“鑿齒憂君誤死,君定是誤活。
然徒三十年看儒書,不如一詣習主簿。
” 累遷别駕。
溫出征伐,鑿齒或從或守,所在任職,每處機要,莅事有績,善尺牍論議,溫甚器遇之。
時清談文章之士韓伯、伏滔等并相友善,後使至京師。
簡文亦雅重焉。
既還,溫問:“相王何似?”答曰:“生平所未見。
”以此大忤溫旨,左遷戶曹參軍。
時有桑門釋道安,俊辯有高才,自北至荊州,與鑿齒初相見。
道安曰:“彌天釋道安。
”鑿齒曰:“四海習鑿齒。
”時人以為佳對。
初,鑿齒與其二舅羅崇、羅友俱為州從事。
及遷别駕,以坐越舅右,屢經陳請。
溫後激怒既盛,乃超拔其二舅,相繼為襄陽都督,出鑿齒為荥陽太守。
溫弟秘亦有才氣,素與鑿齒相親善。
鑿齒既罷郡歸,與秘書曰: 吾以去五三日來達襄陽,觸目悲感,略無歡情,痛恻之事,故非書言之所能具也。
每定省家舅,從北門入,西望隆中,想卧龍之吟;東眺白沙,思鳳雛之聲;北臨樊墟,存鄧老之高;南眷城邑,懷羊公之風;縱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魚梁,追二德之遠,未嘗不徘徊移日,惆怅極多,撫乘躊躇,慨爾而泣。
曰若乃魏武之所置酒,孫堅之所隕斃,裴杜之故居,繁王之舊宅,遺事猶存,星列滿目。
瑣瑣常流,碌碌凡士,焉足以感其方寸哉! 夫芬芳起于椒蘭,清響生乎琳琅。
命世而作佐者,必垂可大之餘風;高尚而邁德者,必有明勝之遺事。
若向八君子者,千載猶使義想其為人,況相去不遠乎!彼一時也,此一時也,焉知今日之才不如疇辰,百年之後,吾與足下不并為景升乎! 其風期俊邁如此。
是時溫觊觎非望,鑿齒在郡,著《漢晉春秋》以裁正之。
起漢光武,終于晉愍帝。
于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禅晉,尚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為漢亡而晉始興焉。
引世祖諱炎興而為禅受,明天心不可以勢力強也。
凡五十四卷。
後以腳疾,遂廢于裡巷。
及襄陽陷于苻堅,堅素聞其名,與道安俱輿而緻焉。
既見,與語,大悅之,賜遺甚厚。
又以其蹇疾,與諸鎮書:“昔晉氏平吳,利在二陸;今破漢南,獲士裁一人有半耳。
”俄以疾歸襄陽。
尋而襄鄧反正,朝廷欲征鑿齒,使典國史,會卒,不果。
臨終上疏曰: 臣每謂皇晉宜越魏繼漢,不應以魏後為三恪。
而身微官卑,無由上達,懷抱愚情,三十餘年。
今沈淪重疾,性命難保,遂嘗懷此,當與之朽爛,區區之情,切所悼惜,謹力疾著論一篇,寫上如左。
願陛下考尋古義,求經常之表,超然遠覽,不以臣微賤廢其所言。
論曰: 或問:“魏武帝功蓋中夏,文帝受禅于漢,而吾子謂漢終有晉,豈實理乎?且魏之見廢,晉道亦病,晉之臣子甯可以同此言哉!” 答曰:“此乃所以尊晉也,但絕節赴曲,非常耳所悲,見殊心異,雖奇莫察,請為子言焉。
“昔漢氏失禦,九州殘隔,三國乘間,鼎歭數世,幹戈日尋,流血百載,雖各有偏平,而其實亂也,宣皇帝勢逼當年,力制魏氏,蠖屈從時,遂羁戎役,晦明掩耀,龍潛下位,俯首重足,鞠躬屏息,道有不容之難,躬蹈履霜之險,可謂危矣!魏武既亡,大難獲免,始南擒孟達,東蕩海隅,西抑勁蜀,旋撫諸夏,摧吳人入侵之鋒,掃曹爽見忌之黨,植靈根以跨中嶽,樹群才以翼子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