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五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世之志既恢,非常之業亦固。
景文繼之,靈武冠世,克伐貳違,以定厥庸,席卷梁益,奄征西極,功格皇天,勳侔古烈,豐規顯祚,故以灼如也。
至于武皇,遂并強吳,混一宇宙,乂清四海,同軌二漢。
除三國之大害,靜漢末之交争,開九域之蒙晦,定千載之盛功者,皆司馬氏也。
而推魏繼漢,以晉承魏,比義唐虞,自托純臣,豈不惜哉! “今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則其道不足;有靜亂之功,則孫劉鼎立。
道不足則不可謂制當年,當年不制于魏,則魏未曾為天下之主;王道不足于曹,則曹未始為一日之王矣。
昔共工伯有九州,秦政奄平區夏,鞭撻華戎,專總六合,猶不見序于帝王,淪沒于戰國,何況暫制數州之人,威行境内而已,便可推為一代者乎! “若以晉嘗事魏,懼傷皇德,拘惜禅名,謂不可割,則惑之甚者也。
何者?隗嚣據隴,公孫帝蜀,蜀隴之人雖服其役,取之大義,于彼何有!且吳楚僭号,周室未亡,子文、延陵不見貶絕。
宜皇帝官魏,逼于性命,舉非擇木,何虧德美,禅代之義,不同堯舜,校實定名,必彰于後,人各有心,事胡可掩!定空虛之魏以屈于己,孰若杖義而以貶魏哉!夫命世之人正情遇物,假之際會,必兼義勇。
宣皇祖考立功于漢,世笃爾勞,思報亦深。
魏武超越,志在傾主,德不素積,義險冰薄,宣帝與之,情将何重!雖形屈當年,意申百世,降心全己,憤慨于下,非道服北面,有純臣之節,畢命曹氏,忘濟世之功者也。
“夫成業者系于所為,不系所藉;立功者言其所濟,不言所起。
是故漢高禀命于懷王,劉氏乘斃于亡秦,超二僞以遠嗣,不論近而計功,考五德于帝典,不疑道于力政,季無承楚之号,漢有繼周之業,取之既美,而己德亦重故也。
凡天下事有可借喻于古以曉于今,定之往昔而足為來證者。
當陽秋之時,吳楚二國皆僭号之王也,若使楚莊推鄢郢以尊有德,阖闾舉三江以奉命世,命世之君、有德之主或藉之以應天,或撫之而光宅,彼必自系于周室,不推吳楚以為代明矣。
況積勳累功,靜亂甯衆,數之所錄,衆之所與,不資于燕哙之授,不賴于因藉之力,長辔廟堂,吳蜀兩斃,運奇二紀而平定天下,服魏武之所不能臣,蕩累葉之所不能除者哉! “自漢末鼎沸五六十年,吳魏犯順而強,蜀人杖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萬姓曠而無主。
夫有定天下之大功,為天下之所推,孰如見推于暗人,受尊于微弱?配天而為帝,方駕于三代,豈比俯首于曹氏,側足于不正?即情而恆實,取之而無慚,何與詭事而托僞,開亂于将來者乎?是故故舊之恩可封魏後,三恪之數不宜見列。
以晉承漢,功實顯然,正名當事,情體亦厭,又何為虛尊不正之魏而虧我道于大通哉! “昔周人詠祖宗之德,追述翦商之功;仲尼明大孝之道,高稱配天之義。
然後稷勤于所職,聿來未以翦商,異于司馬氏仕乎曹族,三祖之寓于魏世矣。
且夫魏自君之道不正,則三祖臣魏之義未盡。
義未盡,故假塗以運高略;道不正,故君臣之節有殊。
然則弘道不以輔魏而無逆取之嫌,高拱不勞汗馬而有靜亂之功者,蓋勳足以王四海,義可以登天位,雖我德慚于有周,而彼道異于殷商故也。
“今子不疑共工之不得列于帝王,不嫌漢之系周而不系秦,何至于一魏猶疑滞而不化哉!夫欲尊其君而不知推之于堯舜之道,欲重其國而反厝之于不勝之地,豈君子之高義!若猶未悟,請于是止矣。
” 子辟強,才學有父風,位至骠騎從事中郎。
徐廣,字野民,東莞姑幕人,侍中邈之弟也。
世好學,至廣尤為精純,百家數術無不研覽。
謝玄為兗州,辟從事。
谯王恬為鎮北,補參軍。
孝武世,除秘書郎,典校秘書省。
增置省職,轉員外散騎侍郎,仍領校書。
尚書令王珣深相欽重,舉為祠部郎,會稽世子元顯時錄尚書,欲使百僚緻敬,内外順之,使廣為議,廣常以為愧焉。
元顯引為中軍參軍,遷領軍長史。
桓玄輔政,以為大将軍文學祭酒,義熙初,奉诏撰車服儀注,除鎮軍谘議,領記室,封樂成侯,轉員外散騎常侍,領著作。
尚書奏:“左史述言,右官書事,《乘》《志》顯于晉鄭,《春秋》著乎魯史。
自聖代有造《中興記》者,道風帝典,煥乎史策。
而太和以降,世曆三朝,玄風聖迹,倏為疇古。
臣等參詳,宜敕著作郎徐廣撰成國史。
”于是敕廣撰集焉。
遷骁騎将軍,領徐州大中正,轉正員常侍、大司家、仍領著作如故。
十二年,勒成《晉紀》,凡四十六卷,表上之。
因乞解史任,不許。
遷秘書監。
初,桓玄篡位,帝出宮,廣陪列,悲動左右。
及劉裕受禅,恭帝遜位,廣獨哀感,涕泗交流。
謝晦見之,謂曰:“徐公将無小過也。
”廣收淚而言曰:“君為宋朝佐命,吾乃晉室遺老,憂喜之事固不同時。
”乃更歔欷。
因辭衰老,乞歸桑梓。
性好讀書,老猶不倦。
年七十四,卒于家。
廣《答禮問》行于世。
史臣曰:古之王者鹹建史臣,昭法立訓,莫近于此。
若夫原始要終,紀情括性,其言微而顯,其義皎而明,然後可以茵藹缇油,作程遐世者也。
丘明即沒,班馬疊興,奮鴻筆于西京,騁直詞于東觀。
自斯已降,分明競爽,可以繼明先典者,陳壽得之乎!江漢英靈,信有之矣。
允源将率之子,笃志典墳;紹統戚籓之胤,研機載籍。
鹹能綜緝文,垂諸不朽,豈必克傳門業,方擅箕裘者哉!處叔區區,勵精著述,混淆蕪舛,良不足觀。
叔甯寡聞,穿窬王氏,雖勒成一家,未足多尚。
令升、安國有良史之才,而所著之書惜非正典。
悠悠晉室,斯文将墜。
鄧粲、謝沉祖述前史,葺宇重軒之下,施床連榻之上,奇詞異義,罕見稱焉。
習氏、徐公俱雲筆削,彰善瘅惡,以為懲勸。
夫蹈忠履正,貞士之心;背義圖榮,君子不敢。
而彥威迹淪寇壤,逡巡于僞國;野民運遭革命,流漣于舊朝。
行不違言,廣得之矣。
贊曰:陳壽含章,岩岩孤峙。
彪溥勵節,摛辭綜理。
王恧雅才,虞慚惇史。
幹孫撫翰,前良可拟。
鄧謝懷鉛,異聞無紀。
習亦研思,徐非絢美,鹹被簡冊,共傳遙祀。
景文繼之,靈武冠世,克伐貳違,以定厥庸,席卷梁益,奄征西極,功格皇天,勳侔古烈,豐規顯祚,故以灼如也。
至于武皇,遂并強吳,混一宇宙,乂清四海,同軌二漢。
除三國之大害,靜漢末之交争,開九域之蒙晦,定千載之盛功者,皆司馬氏也。
而推魏繼漢,以晉承魏,比義唐虞,自托純臣,豈不惜哉! “今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則其道不足;有靜亂之功,則孫劉鼎立。
道不足則不可謂制當年,當年不制于魏,則魏未曾為天下之主;王道不足于曹,則曹未始為一日之王矣。
昔共工伯有九州,秦政奄平區夏,鞭撻華戎,專總六合,猶不見序于帝王,淪沒于戰國,何況暫制數州之人,威行境内而已,便可推為一代者乎! “若以晉嘗事魏,懼傷皇德,拘惜禅名,謂不可割,則惑之甚者也。
何者?隗嚣據隴,公孫帝蜀,蜀隴之人雖服其役,取之大義,于彼何有!且吳楚僭号,周室未亡,子文、延陵不見貶絕。
宜皇帝官魏,逼于性命,舉非擇木,何虧德美,禅代之義,不同堯舜,校實定名,必彰于後,人各有心,事胡可掩!定空虛之魏以屈于己,孰若杖義而以貶魏哉!夫命世之人正情遇物,假之際會,必兼義勇。
宣皇祖考立功于漢,世笃爾勞,思報亦深。
魏武超越,志在傾主,德不素積,義險冰薄,宣帝與之,情将何重!雖形屈當年,意申百世,降心全己,憤慨于下,非道服北面,有純臣之節,畢命曹氏,忘濟世之功者也。
“夫成業者系于所為,不系所藉;立功者言其所濟,不言所起。
是故漢高禀命于懷王,劉氏乘斃于亡秦,超二僞以遠嗣,不論近而計功,考五德于帝典,不疑道于力政,季無承楚之号,漢有繼周之業,取之既美,而己德亦重故也。
凡天下事有可借喻于古以曉于今,定之往昔而足為來證者。
當陽秋之時,吳楚二國皆僭号之王也,若使楚莊推鄢郢以尊有德,阖闾舉三江以奉命世,命世之君、有德之主或藉之以應天,或撫之而光宅,彼必自系于周室,不推吳楚以為代明矣。
況積勳累功,靜亂甯衆,數之所錄,衆之所與,不資于燕哙之授,不賴于因藉之力,長辔廟堂,吳蜀兩斃,運奇二紀而平定天下,服魏武之所不能臣,蕩累葉之所不能除者哉! “自漢末鼎沸五六十年,吳魏犯順而強,蜀人杖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萬姓曠而無主。
夫有定天下之大功,為天下之所推,孰如見推于暗人,受尊于微弱?配天而為帝,方駕于三代,豈比俯首于曹氏,側足于不正?即情而恆實,取之而無慚,何與詭事而托僞,開亂于将來者乎?是故故舊之恩可封魏後,三恪之數不宜見列。
以晉承漢,功實顯然,正名當事,情體亦厭,又何為虛尊不正之魏而虧我道于大通哉! “昔周人詠祖宗之德,追述翦商之功;仲尼明大孝之道,高稱配天之義。
然後稷勤于所職,聿來未以翦商,異于司馬氏仕乎曹族,三祖之寓于魏世矣。
且夫魏自君之道不正,則三祖臣魏之義未盡。
義未盡,故假塗以運高略;道不正,故君臣之節有殊。
然則弘道不以輔魏而無逆取之嫌,高拱不勞汗馬而有靜亂之功者,蓋勳足以王四海,義可以登天位,雖我德慚于有周,而彼道異于殷商故也。
“今子不疑共工之不得列于帝王,不嫌漢之系周而不系秦,何至于一魏猶疑滞而不化哉!夫欲尊其君而不知推之于堯舜之道,欲重其國而反厝之于不勝之地,豈君子之高義!若猶未悟,請于是止矣。
” 子辟強,才學有父風,位至骠騎從事中郎。
徐廣,字野民,東莞姑幕人,侍中邈之弟也。
世好學,至廣尤為精純,百家數術無不研覽。
謝玄為兗州,辟從事。
谯王恬為鎮北,補參軍。
孝武世,除秘書郎,典校秘書省。
增置省職,轉員外散騎侍郎,仍領校書。
尚書令王珣深相欽重,舉為祠部郎,會稽世子元顯時錄尚書,欲使百僚緻敬,内外順之,使廣為議,廣常以為愧焉。
元顯引為中軍參軍,遷領軍長史。
桓玄輔政,以為大将軍文學祭酒,義熙初,奉诏撰車服儀注,除鎮軍谘議,領記室,封樂成侯,轉員外散騎常侍,領著作。
尚書奏:“左史述言,右官書事,《乘》《志》顯于晉鄭,《春秋》著乎魯史。
自聖代有造《中興記》者,道風帝典,煥乎史策。
而太和以降,世曆三朝,玄風聖迹,倏為疇古。
臣等參詳,宜敕著作郎徐廣撰成國史。
”于是敕廣撰集焉。
遷骁騎将軍,領徐州大中正,轉正員常侍、大司家、仍領著作如故。
十二年,勒成《晉紀》,凡四十六卷,表上之。
因乞解史任,不許。
遷秘書監。
初,桓玄篡位,帝出宮,廣陪列,悲動左右。
及劉裕受禅,恭帝遜位,廣獨哀感,涕泗交流。
謝晦見之,謂曰:“徐公将無小過也。
”廣收淚而言曰:“君為宋朝佐命,吾乃晉室遺老,憂喜之事固不同時。
”乃更歔欷。
因辭衰老,乞歸桑梓。
性好讀書,老猶不倦。
年七十四,卒于家。
廣《答禮問》行于世。
史臣曰:古之王者鹹建史臣,昭法立訓,莫近于此。
若夫原始要終,紀情括性,其言微而顯,其義皎而明,然後可以茵藹缇油,作程遐世者也。
丘明即沒,班馬疊興,奮鴻筆于西京,騁直詞于東觀。
自斯已降,分明競爽,可以繼明先典者,陳壽得之乎!江漢英靈,信有之矣。
允源将率之子,笃志典墳;紹統戚籓之胤,研機載籍。
鹹能綜緝文,垂諸不朽,豈必克傳門業,方擅箕裘者哉!處叔區區,勵精著述,混淆蕪舛,良不足觀。
叔甯寡聞,穿窬王氏,雖勒成一家,未足多尚。
令升、安國有良史之才,而所著之書惜非正典。
悠悠晉室,斯文将墜。
鄧粲、謝沉祖述前史,葺宇重軒之下,施床連榻之上,奇詞異義,罕見稱焉。
習氏、徐公俱雲筆削,彰善瘅惡,以為懲勸。
夫蹈忠履正,貞士之心;背義圖榮,君子不敢。
而彥威迹淪寇壤,逡巡于僞國;野民運遭革命,流漣于舊朝。
行不違言,廣得之矣。
贊曰:陳壽含章,岩岩孤峙。
彪溥勵節,摛辭綜理。
王恧雅才,虞慚惇史。
幹孫撫翰,前良可拟。
鄧謝懷鉛,異聞無紀。
習亦研思,徐非絢美,鹹被簡冊,共傳遙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