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五十
關燈
小
中
大
獻之字子敬。
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羁,雖閑居終日,容止不怠,風流為一時之冠。
年數歲,嘗觀門生樗蒱,曰:“南風不競。
”門生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獻之怒曰:“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
”遂拂衣而去。
嘗與兄徽之、操之俱詣謝安,二兄多言俗事,獻之寒溫而已。
既出,客問安王氏兄弟優劣,安曰:“小者佳。
”客問其故,安曰:“吉人之辭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嘗與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發,徽之遽走,不遑取履。
獻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
夜卧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盜物都盡。
獻之徐曰:“偷兒,氈青我家舊物,可特置之。
”群偷驚走。
工草隸,善丹青。
七八歲時學書,羲之密從後掣其筆不得,歎曰:“此兒後當複有大名。
”嘗書壁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為能,觀者數百人。
桓溫嘗使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駁牸牛,甚妙。
起家州主簿、秘書郎,轉丞,以選尚新安公主。
嘗經吳郡,聞顧辟彊有名園。
先不相識,乘平肩輿徑入。
時辟彊方集賓友,而獻之遊曆既畢,傍若無人。
辟彊勃然數之曰:“傲主人,非禮也。
以貴驕士,非道也。
失是二者,不足齒之伧耳。
”便驅出門。
獻之傲如也,不以屑意。
謝安甚欽愛之,請為長史。
安進号衛将軍,複為長史。
太元中,新起太極殿,安欲使獻之題榜,以為萬代寶,而難言之,試謂曰:“魏時陵雲殿榜未題,而匠者誤釘之,不可下,乃使韋仲将懸橙書之。
比訖,須鬓盡白,裁餘氣息。
還語子弟,宜絕此法。
”獻之揣知其旨,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甯有此事!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長。
”安遂不之逼。
安又問曰:“君書何如君家尊?”答曰:“故當不同。
”安曰:“外論不爾。
”答曰:“人那得知!”尋除建威将軍、吳興太守,征拜中書令。
及安薨,贈禮有同異之議,惟獻之、徐邈共明安之忠勳。
獻之乃上疏曰:“故太傅臣安少振玄風,道譽泮溢。
弱冠遐栖,則契齊箕皓;應運釋褐,而王猷允塞。
及至載宣威靈,強猾消殄。
功勳既融,投AX高讓。
且服事先帝,眷隆布衣。
陛下踐阼,陽秋尚富,盡心竭智以輔聖明。
考其潛躍始終,事情缱绻,實大晉之俊輔,義笃于曩臣矣。
伏惟陛下留心宗臣,澄神于省察。
”孝武帝遂加安殊禮。
未幾,獻之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有何得失。
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
”獻之前妻,郗昙女也。
俄而卒于官。
安僖皇後立,以後父追贈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谥曰憲。
無子,以兄子靜之嗣,位至義興太守。
時議者以為羲之草隸,江左中朝莫有及者,獻之骨力遠不及父,而頗有媚趣。
桓玄雅愛其父子書,各為一帙,置左右以玩之。
始羲之所與共遊者許邁。
許邁,字叔玄,一名映,丹陽句容人也。
家世士族,而邁少恬靜,不慕仕進。
未弱冠,嘗造郭璞,璞為之筮,遇《泰》之《大畜》,其上六爻發。
璞謂曰:“君元吉自天,宜學升遐之道。
”時南海太守鮑靓隐迹潛遁,人莫之知。
邁乃往候之,探其至要。
父母尚存,未忍違親。
謂餘杭懸霤山近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門,潛通五嶽,陳安世、茅季偉常所遊處,于是立精舍于懸霤,而往來茅嶺之洞室,放絕世務,以尋仙館,朔望時節還家定省而已。
父母既終,乃遣婦孫氏還家,遂攜其同志遍遊名山焉。
初采藥于桐廬縣之桓山,餌術涉三年,時欲斷谷。
以此山近人,不得專一,四面籓之,好道之徒欲相見者,登樓與語,以此為樂。
常服氣,一氣千餘息。
永和二年,移入臨安西山,登岩茹芝,眇爾自得,有終焉之志。
乃改名玄,字遠遊。
與婦書告别,又著詩十二首,論神仙之事焉。
羲之造之,未嘗不彌日忘歸,相與為世外之交。
玄遺羲之書雲:“自山陰南至臨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漢末諸得道者皆在焉。
”羲之自為之傳,述靈異之迹甚多,不可詳記。
玄自後莫測所終,好道者皆謂之羽化矣。
贊曰:書契之興,肇乎中古,繩文鳥迹,不足可觀。
末代去樸歸華,舒箋點翰,争相跨尚,競其工拙。
伯英臨池之妙,無複餘蹤;師宜懸帳之奇,罕有遺迹。
逮乎鐘王以降,略可言焉。
鐘雖擅美一時,亦為回絕,論其盡善,或有所疑。
至于布纖濃,分疏密,霞舒雲卷,無所間然。
但其體則古而不今,字則長而逾制,語其大量,以此為瑕。
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
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
其枯樹也,雖槎枿而無屈伸;其餓隸也,則羁羸而不放縱。
兼斯二者,故翰墨之病歙!子雲近出,擅名江表,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卧王濛于紙中,坐徐偃于筆下;雖秃千兔之翰,聚無一毫之筋,窮萬谷之皮,斂無半分之骨;以茲播美,非其濫名邪!此數子者,皆譽過其實。
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
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羁,雖閑居終日,容止不怠,風流為一時之冠。
年數歲,嘗觀門生樗蒱,曰:“南風不競。
”門生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獻之怒曰:“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
”遂拂衣而去。
嘗與兄徽之、操之俱詣謝安,二兄多言俗事,獻之寒溫而已。
既出,客問安王氏兄弟優劣,安曰:“小者佳。
”客問其故,安曰:“吉人之辭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嘗與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發,徽之遽走,不遑取履。
獻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
夜卧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盜物都盡。
獻之徐曰:“偷兒,氈青我家舊物,可特置之。
”群偷驚走。
工草隸,善丹青。
七八歲時學書,羲之密從後掣其筆不得,歎曰:“此兒後當複有大名。
”嘗書壁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為能,觀者數百人。
桓溫嘗使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駁牸牛,甚妙。
起家州主簿、秘書郎,轉丞,以選尚新安公主。
嘗經吳郡,聞顧辟彊有名園。
先不相識,乘平肩輿徑入。
時辟彊方集賓友,而獻之遊曆既畢,傍若無人。
辟彊勃然數之曰:“傲主人,非禮也。
以貴驕士,非道也。
失是二者,不足齒之伧耳。
”便驅出門。
獻之傲如也,不以屑意。
謝安甚欽愛之,請為長史。
安進号衛将軍,複為長史。
太元中,新起太極殿,安欲使獻之題榜,以為萬代寶,而難言之,試謂曰:“魏時陵雲殿榜未題,而匠者誤釘之,不可下,乃使韋仲将懸橙書之。
比訖,須鬓盡白,裁餘氣息。
還語子弟,宜絕此法。
”獻之揣知其旨,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甯有此事!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長。
”安遂不之逼。
安又問曰:“君書何如君家尊?”答曰:“故當不同。
”安曰:“外論不爾。
”答曰:“人那得知!”尋除建威将軍、吳興太守,征拜中書令。
及安薨,贈禮有同異之議,惟獻之、徐邈共明安之忠勳。
獻之乃上疏曰:“故太傅臣安少振玄風,道譽泮溢。
弱冠遐栖,則契齊箕皓;應運釋褐,而王猷允塞。
及至載宣威靈,強猾消殄。
功勳既融,投AX高讓。
且服事先帝,眷隆布衣。
陛下踐阼,陽秋尚富,盡心竭智以輔聖明。
考其潛躍始終,事情缱绻,實大晉之俊輔,義笃于曩臣矣。
伏惟陛下留心宗臣,澄神于省察。
”孝武帝遂加安殊禮。
未幾,獻之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有何得失。
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
”獻之前妻,郗昙女也。
俄而卒于官。
安僖皇後立,以後父追贈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谥曰憲。
無子,以兄子靜之嗣,位至義興太守。
時議者以為羲之草隸,江左中朝莫有及者,獻之骨力遠不及父,而頗有媚趣。
桓玄雅愛其父子書,各為一帙,置左右以玩之。
始羲之所與共遊者許邁。
許邁,字叔玄,一名映,丹陽句容人也。
家世士族,而邁少恬靜,不慕仕進。
未弱冠,嘗造郭璞,璞為之筮,遇《泰》之《大畜》,其上六爻發。
璞謂曰:“君元吉自天,宜學升遐之道。
”時南海太守鮑靓隐迹潛遁,人莫之知。
邁乃往候之,探其至要。
父母尚存,未忍違親。
謂餘杭懸霤山近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門,潛通五嶽,陳安世、茅季偉常所遊處,于是立精舍于懸霤,而往來茅嶺之洞室,放絕世務,以尋仙館,朔望時節還家定省而已。
父母既終,乃遣婦孫氏還家,遂攜其同志遍遊名山焉。
初采藥于桐廬縣之桓山,餌術涉三年,時欲斷谷。
以此山近人,不得專一,四面籓之,好道之徒欲相見者,登樓與語,以此為樂。
常服氣,一氣千餘息。
永和二年,移入臨安西山,登岩茹芝,眇爾自得,有終焉之志。
乃改名玄,字遠遊。
與婦書告别,又著詩十二首,論神仙之事焉。
羲之造之,未嘗不彌日忘歸,相與為世外之交。
玄遺羲之書雲:“自山陰南至臨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漢末諸得道者皆在焉。
”羲之自為之傳,述靈異之迹甚多,不可詳記。
玄自後莫測所終,好道者皆謂之羽化矣。
贊曰:書契之興,肇乎中古,繩文鳥迹,不足可觀。
末代去樸歸華,舒箋點翰,争相跨尚,競其工拙。
伯英臨池之妙,無複餘蹤;師宜懸帳之奇,罕有遺迹。
逮乎鐘王以降,略可言焉。
鐘雖擅美一時,亦為回絕,論其盡善,或有所疑。
至于布纖濃,分疏密,霞舒雲卷,無所間然。
但其體則古而不今,字則長而逾制,語其大量,以此為瑕。
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
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
其枯樹也,雖槎枿而無屈伸;其餓隸也,則羁羸而不放縱。
兼斯二者,故翰墨之病歙!子雲近出,擅名江表,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卧王濛于紙中,坐徐偃于筆下;雖秃千兔之翰,聚無一毫之筋,窮萬谷之皮,斂無半分之骨;以茲播美,非其濫名邪!此數子者,皆譽過其實。
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
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