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陽太守。
父侃,大司農。
坦少方直,有雅望,通《左氏傳》,解屬文。
完帝為晉王,以坦為世子文學。
東宮建,補太子舍人,遷尚書郎。
時台郎初到,普加策試,帝手策問曰:“吳興徐馥為賊,殺郡将,郡今應舉孝廉不?”坦對曰:“四罪不相及,殛鲧而興禹。
徐馥為逆,何妨一郡之賢!”又問:“奸臣賊子弑君,污宮潴宅,莫大之惡也。
鄉舊廢四科之選,今何所依?”坦曰:“季平子逐魯昭公,豈可以廢仲尼也!”竟不能屈 先是,以兵亂之後,務存慰悅,遠方秀孝到,不策試,普皆除署。
至是,帝申明舊制,皆令試《經》,有不中科,刺史、太守免官。
太興三年,秀孝多不敢行,其有到者,并托疾。
帝欲除署孝廉,而秀才如前制。
坦奏議曰: 臣聞經邦建國,教學為先,移風崇化,莫尚斯矣。
古者且耕且學,三年而通一經,以平康之世,猶假漸漬,積以日月。
自喪亂以來,十有餘年,于戈載揚,俎豆禮戢,家廢講誦,國阙庠序,率爾責試,竊以為疑。
然宣下以來,涉曆三載,累遇慶會,遂未一試。
揚州諸郡,接近京都,懼累及君父,多不敢行。
其遠州邊郡,掩誣朝廷,冀于不試,冒昧來赴,既到審試,遂不敢會。
臣愚以不會與不行,其為阙也同。
若當偏加除署,是為肅法奉憲者失分,僥幸投射者得官,頹風傷教,懼于是始。
夫王言如絲,其出如綸,臨事改制,示短天下,人聽有惑,臣竊惜之。
愚以王命無貳,憲制宜信。
去年察舉,一皆策試。
如不能試,可不拘到,遣歸不署。
又秀才雖以事策,亦汜問經義,苟所未學,實難暗通,不足複曲碎垂例,違舊造異。
謂宜因其不會,徐更革制。
可申明前下,崇修學校,普延五年,以展講習,鈞法齊訓,示人軌則。
夫信之與法,為政之綱,施之家室,猶弗可貳,況經國之典而可玩黩乎! 帝納焉。
聽孝廉申至七年,秀才如故。
時典客令萬默領諸胡,胡人相誣,朝廷疑默有所偏助,将加大辟。
坦獨不署,由是被譴,遂棄官歸會稽。
久之,除領軍司馬,未赴召。
會王敦反,與右衛将軍虞潭俱在會稽起義,而讨沈充。
事平,始就職。
揚州刺史王導請為别駕。
鹹和初,遷尚書左丞,深為台中之所敬憚。
尋屬蘇峻反,坦與司徒司馬陶回白王導曰:“及峻未至,宜急斷阜陵之界,守江西當利諸口,彼少我衆,一戰決矣。
若峻未至,可往逼其城。
今不先往,峻必先至。
先人有奪人之功,時不可失。
”導然之。
庾亮以為峻脫徑來,是襲朝廷虛也,故計不行。
峻遂破姑熟,取鹽米,亮方悔之。
坦謂人曰:“觀峻之勢,必破台城。
自非戰士,不須戎服。
”既而台城陷,戎服者多死,白衣者無他,時人稱其先見。
及峻挾天子幸石頭,坦奔陶侃,侃引為長史。
時侃等夜築白石壘,至曉而成。
聞峻軍嚴聲,鹹懼來攻。
坦曰:“不然。
若峻攻壘,必須東北風急,令我水軍不得往救。
今天清靜,賊必不動,決遣軍出江乘,掠京口以東矣。
”果如所籌。
時郗鑒鎮京口,侃等各以兵會。
既至,坦議以為本不應須召郗公,遂使東門無限。
今宜遣還,雖晚,猶勝不也。
侃等猶疑,坦固争甚切,始令鑒還據京口,遣郭默屯大業,又令骁将李闳、曹統、周光與默并力,賊遂勢分,卒如坦計。
及峻平,以坦為吳郡太守。
自陳吳多賢豪,而坦年少,未宜臨之。
王導、庾亮并欲用坦為丹陽尹。
時亂離之後,百姓凋弊,坦固辭之。
導等猶未之許。
坦慨然曰:“昔肅祖臨崩,諸君親據禦床,共奉遺诏。
孔坦疏賤,不在顧命之限。
既有艱難,則以微臣為先。
今由俎上肉,任人脍截耳!”乃拂衣而去。
導等亦止。
于是遷吳興内史,封晉陵男,加建威将軍。
以歲饑,運家米以振窮乏,百姓賴之。
時使坦募江淮流人為軍,有殿中兵,因亂東還,來應坦募,坦不知而納之。
或諷朝廷,以坦藏台叛兵,遂坐免。
尋拜侍中。
三康元年,石聰寇曆陽,王導為大司馬,讨之,請坦為司馬。
會石勒新死,季龍專恣,石聰及谯郡太守彭彪等各遣使請降。
坦與聰書曰: 華狄道乖,南北回邈,瞻河企宋,每懷饑渴。
數會陽九,天禍晉國,奸兇猾夏,乘釁肆虐。
我德雖衰,天命未改。
乾符啟再集之慶,中興應靈期之會,百六之艱既過,惟新之美日隆。
而神州振蕩,遺氓波散,誓命戎狄之手,局蹐豺狼之穴,朝廷每臨
父侃,大司農。
坦少方直,有雅望,通《左氏傳》,解屬文。
完帝為晉王,以坦為世子文學。
東宮建,補太子舍人,遷尚書郎。
時台郎初到,普加策試,帝手策問曰:“吳興徐馥為賊,殺郡将,郡今應舉孝廉不?”坦對曰:“四罪不相及,殛鲧而興禹。
徐馥為逆,何妨一郡之賢!”又問:“奸臣賊子弑君,污宮潴宅,莫大之惡也。
鄉舊廢四科之選,今何所依?”坦曰:“季平子逐魯昭公,豈可以廢仲尼也!”竟不能屈 先是,以兵亂之後,務存慰悅,遠方秀孝到,不策試,普皆除署。
至是,帝申明舊制,皆令試《經》,有不中科,刺史、太守免官。
太興三年,秀孝多不敢行,其有到者,并托疾。
帝欲除署孝廉,而秀才如前制。
坦奏議曰: 臣聞經邦建國,教學為先,移風崇化,莫尚斯矣。
古者且耕且學,三年而通一經,以平康之世,猶假漸漬,積以日月。
自喪亂以來,十有餘年,于戈載揚,俎豆禮戢,家廢講誦,國阙庠序,率爾責試,竊以為疑。
然宣下以來,涉曆三載,累遇慶會,遂未一試。
揚州諸郡,接近京都,懼累及君父,多不敢行。
其遠州邊郡,掩誣朝廷,冀于不試,冒昧來赴,既到審試,遂不敢會。
臣愚以不會與不行,其為阙也同。
若當偏加除署,是為肅法奉憲者失分,僥幸投射者得官,頹風傷教,懼于是始。
夫王言如絲,其出如綸,臨事改制,示短天下,人聽有惑,臣竊惜之。
愚以王命無貳,憲制宜信。
去年察舉,一皆策試。
如不能試,可不拘到,遣歸不署。
又秀才雖以事策,亦汜問經義,苟所未學,實難暗通,不足複曲碎垂例,違舊造異。
謂宜因其不會,徐更革制。
可申明前下,崇修學校,普延五年,以展講習,鈞法齊訓,示人軌則。
夫信之與法,為政之綱,施之家室,猶弗可貳,況經國之典而可玩黩乎! 帝納焉。
聽孝廉申至七年,秀才如故。
時典客令萬默領諸胡,胡人相誣,朝廷疑默有所偏助,将加大辟。
坦獨不署,由是被譴,遂棄官歸會稽。
久之,除領軍司馬,未赴召。
會王敦反,與右衛将軍虞潭俱在會稽起義,而讨沈充。
事平,始就職。
揚州刺史王導請為别駕。
鹹和初,遷尚書左丞,深為台中之所敬憚。
尋屬蘇峻反,坦與司徒司馬陶回白王導曰:“及峻未至,宜急斷阜陵之界,守江西當利諸口,彼少我衆,一戰決矣。
若峻未至,可往逼其城。
今不先往,峻必先至。
先人有奪人之功,時不可失。
”導然之。
庾亮以為峻脫徑來,是襲朝廷虛也,故計不行。
峻遂破姑熟,取鹽米,亮方悔之。
坦謂人曰:“觀峻之勢,必破台城。
自非戰士,不須戎服。
”既而台城陷,戎服者多死,白衣者無他,時人稱其先見。
及峻挾天子幸石頭,坦奔陶侃,侃引為長史。
時侃等夜築白石壘,至曉而成。
聞峻軍嚴聲,鹹懼來攻。
坦曰:“不然。
若峻攻壘,必須東北風急,令我水軍不得往救。
今天清靜,賊必不動,決遣軍出江乘,掠京口以東矣。
”果如所籌。
時郗鑒鎮京口,侃等各以兵會。
既至,坦議以為本不應須召郗公,遂使東門無限。
今宜遣還,雖晚,猶勝不也。
侃等猶疑,坦固争甚切,始令鑒還據京口,遣郭默屯大業,又令骁将李闳、曹統、周光與默并力,賊遂勢分,卒如坦計。
及峻平,以坦為吳郡太守。
自陳吳多賢豪,而坦年少,未宜臨之。
王導、庾亮并欲用坦為丹陽尹。
時亂離之後,百姓凋弊,坦固辭之。
導等猶未之許。
坦慨然曰:“昔肅祖臨崩,諸君親據禦床,共奉遺诏。
孔坦疏賤,不在顧命之限。
既有艱難,則以微臣為先。
今由俎上肉,任人脍截耳!”乃拂衣而去。
導等亦止。
于是遷吳興内史,封晉陵男,加建威将軍。
以歲饑,運家米以振窮乏,百姓賴之。
時使坦募江淮流人為軍,有殿中兵,因亂東還,來應坦募,坦不知而納之。
或諷朝廷,以坦藏台叛兵,遂坐免。
尋拜侍中。
三康元年,石聰寇曆陽,王導為大司馬,讨之,請坦為司馬。
會石勒新死,季龍專恣,石聰及谯郡太守彭彪等各遣使請降。
坦與聰書曰: 華狄道乖,南北回邈,瞻河企宋,每懷饑渴。
數會陽九,天禍晉國,奸兇猾夏,乘釁肆虐。
我德雖衰,天命未改。
乾符啟再集之慶,中興應靈期之會,百六之艱既過,惟新之美日隆。
而神州振蕩,遺氓波散,誓命戎狄之手,局蹐豺狼之穴,朝廷每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