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七

關燈
先是,郗鑒上部下有勳勞者凡一百八十人,帝并酬其功,未卒而鑒薨,斷不複與。

    谟上疏以為先已許鑒,今不宜斷。

    且鑒所上者皆積年勳效,百戰之餘,亦不可不報。

    诏聽之。

     康帝即位,征拜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領司徒。

    代殷浩為揚州刺史。

    又錄尚書事,領司徒如故。

    初,谟沖讓不辟僚佐,诏屢敦逼之,始取掾屬。

     石季龍死,中國大亂。

    時朝野鹹謂當太平複舊,谟獨謂不然,語所親曰:“胡滅,誠大慶也,然将贻王室之憂。

    ”或曰:“何哉?”谟曰:“夫能順天而奉時,濟六合于草昧,若非上哲,必由英豪。

    度德量力,非時賢所及。

    必将經營分表,疲人以逞志。

    才不副意,略不稱心,财單力竭,智勇俱屈,此韓廬、東郭所以雙斃也。

    ” 遷侍中、司徒。

    上疏讓曰:“伏自惟省,昔階謬恩,蒙忝非據,屍素累積而光寵更崇,謗讟彌興而榮進複加,上虧聖朝棟隆之舉,下增微臣覆餗之釁,惶懼戰灼,寄顔無所。

    乞垂天鑒,回恩改謬,以允群望。

    ”皇太後诏報不許。

    谟猶固讓,謂所親曰:“我若為司徒,将為後代所哂,義不敢拜也。

    ”皇太後遣使喻意,自四年冬至五年末,诏書屢下,谟固守所執。

    六年,複上疏,以疾病乞骸骨,上左光祿大夫、領司徒印绶。

    章表十餘上。

    穆帝臨軒,遣侍中紀璩、黃門郎丁纂征谟。

    谟陳疾笃,使主簿謝攸對曰:“臣谟不幸有公族穆子之疾,天威不違顔咫尺,不敢奉诏,寝伏待罪。

    ”自旦至申,使者十餘反,而谟不至。

    時帝年八歲,甚倦,問左右曰:“所召人何以至今不來?臨軒何時當竟?”君臣俱疲弊。

    皇太後诏:“必不來者,宜罷朝。

    ”中軍将軍殷浩奏免吏部尚書江[A170]官。

    簡文時為會稽王,命曹曰:“蔡公傲違上命,無人臣之禮。

    若人主卑屈于上,大義不行于下,亦不知複所以為政矣。

    ”于是公卿奏曰:“司徒谟頃以常疾,久逋王命,皇帝臨軒,百僚齊立,俯偻之恭,有望于谟,若志存止退,自宜緻辭阙庭,安有人君卑勞終日而人臣曾無一酬之禮!悖慢傲上,罪同不臣。

    臣等參議,宜明國憲,請送廷尉,以正刑書。

    ”谟懼,率子弟素服詣阙稽颡,躬到廷尉待罪。

    皇太後诏曰:“谟先帝師傅,服事累世。

    且歸罪有司,内訟思愆。

    若遂緻之于理,情所未忍。

    可依舊制免為庶人。

    ” 谟既被廢,杜門不出,終日講誦,教授子弟。

    數年,皇太後诏曰:“前司徒谟以道素著稱,軌行成名,故曆事先朝,緻位台輔,以往年之失,用緻黜責。

    自爾已來,阖門思愆,誠合大臣罪己之義。

    以谟為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于是遣谒者仆射孟洪就加冊命。

    谟上疏陳謝曰:“臣以頑薄,皆忝殊寵,屍素累紀,加違慢诏命,當肆市朝。

    幸蒙寬宥,不悟天施複加光飾,非臣隕越所能上報。

    臣寝疾未損,不任詣阙。

    不勝仰感聖恩,謹遣拜章。

    ”遂以疾笃,不複朝見。

    诏賜幾杖,門施行馬。

    十二年,卒,時年七十六。

    赗贈之禮,一依太尉陸玩故事。

    诏贈侍中、司空,谥曰文穆。

     谟博學,于禮儀宗廟制度多所議定。

    文筆論議,有集行于世。

    總應劭以來注班固《漢書》者,為之集解。

    谟初渡江,見彭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二螯。

    ”令烹之。

    既食,吐下委頓,方知非蟹。

    後詣謝尚而說之。

    尚曰:“卿讀《爾雅》不熟,幾為《勸學》死。

    ”谟性方雅。

    丞相王導作女伎,施設床席。

    谟先在坐,不悅而去,導亦不止之。

    性尤笃慎,每事必為過防。

    故時人雲:“蔡公過浮航,脫帶腰舟。

    ”長子邵,永嘉太守。

    少子系,有才學文義,位至撫軍長史。

      諸葛恢,字道明,琅邪陽都人也。

    祖誕,魏司空,為文帝所誅。

    父靓,奔吳,為大司馬。

    吳平,逃竄不出。

    武帝與靓有舊,靓姊又為琅邪王妃,帝知靓在姊間,因就見焉。

    靓逃于廁,帝又逼見之,謂曰:“不謂今日複得相見。

    ”靓流涕曰:“不能漆身皮面,複睹聖顔!”诏以為侍中,固辭不拜,歸于鄉裡,終身不向朝廷而坐。

     恢弱冠知名,試守即丘長,轉臨沂令,為政和平。

    值天下大亂,避地江左,名亞王導、庾亮。

    導嘗謂曰:“明府當為黑頭公。

    ”及導拜司空,恢在從,導指冠謂曰:“君當複著此。

    ”導嘗與恢戲争族姓,曰:“人言王葛,不言葛王也。

    ”恢曰:“不言馬驢,而言驢馬,豈驢勝馬邪!”其見親狎如此。

    于時颍川荀闿字道明、陳留蔡谟字道明,與恢俱有名譽,号曰“中興三明”,人為之語曰:“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

    ” 元帝為安東将軍,以恢為主簿,再遷江甯令。

    讨周馥有功,封博陵亭侯,複為鎮東參軍。

    與卞壸并以時譽遷從事中郎,兼統記室。

    時四方多務,箋疏殷積,恢斟酌酬答,鹹稱折中。

    于時王氏為将軍,而恢兄弟及顔含并居顯要,劉超以忠謹掌書命,時人以帝善任一國之才。

    愍帝即位,征用四方賢隽,召恢為尚書郎,元帝以經緯須才,上疏留之,承制調為會稽太守。

    臨行,帝為置酒,謂曰:“今之會稽,昔之關中,足食足兵,在于良守。

    以君有莅任之方,是以相屈。

    四方分崩,當匡振圮運。

    政之所先,君為言之。

    ”恢陳謝,因對曰:“今天下喪亂,風俗陵遲,宜尊五美,屏四惡,進忠實,退浮華。

    ”帝深納焉。

    太興初,以政績第一,诏曰:“自頃多難,官長數易,益有諸弊,雖聖人猶久于其道,然後化成,況其餘乎!漢宣帝稱‘與我共安天下者,其惟良二千石’,斯言信矣。

    是以黃霸等或十年,或二十年而不徙,所以能濟其中興之勳也。

    賞罰黜陟,所以明政道也。

    會稽内史諸葛恢莅官三年,政清人和,為諸郡首,宜進其位班,以勸風教。

    今增恢秩中二千石。

    ”  頃之,以母憂去官。

    服阕,拜中書令。

    王敦上恢為丹陽尹,以久疾免。

    明帝征敦,以恢為侍中,加奉車都尉。

    讨王含有功,進封建安伯,以先爵賜次子為關内侯。

    又拜恢後将軍、會稽内史。

    征為侍中,遷左民尚書、武陵王師、吏部尚書。

    累遷尚書右仆射,加散騎常侍、銀青光祿大夫、領選本州大中正、尚書令,常侍、吏部如故。

    成帝踐阼,加侍中、金紫光祿大夫。

    卒,年六十二。

    贈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

    赗贈之禮,一依太尉興平伯故事,谥曰敬。

    祠以太牢。

    子甝嗣,位至散騎常侍。

     恢兄頤,字道回,亦為元帝所器重,終于太常。

     殷浩,字深源,陳郡長平人也。

    父羨,字洪喬,為豫章太守,都下人士因其緻書者百餘函,行次石頭,皆投之水中,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緻書郵。

    ”其資性介立如此。

    終于光祿勳。

     浩識度清遠,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與叔父融俱好《老》《易》。

    融與浩口談則辭屈,著篇則融勝,浩由是為風流談論者所宗。

    或問浩曰:“将莅官而夢棺,将得财而夢糞,何也?”浩曰:“官本臭腐,故将得官而夢屍,錢本糞土,故将得錢而夢穢。

    ”時人以為名言。

     三府辟,皆不就。

    征西将軍庾亮引為記室參軍,累遷司徒左長史。

    安西庾翼複請為司馬。

    除侍中、安西軍司,并稱疾不起。

    遂屏居墓所,幾将十年,于時拟之管、葛。

    王蒙、謝尚猶伺其出處,以蔔江左興亡,因相與省之,知浩有确然之志。

    既反,相謂曰:“深源不起,當如蒼生何!”庾翼贻浩書曰:“當今江東社稷安危,内委何、褚諸君,外托庾、桓數族,恐不得百年無憂,亦朝夕而弊。

    足下少标令名,十餘年間,位經内外,而欲潛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