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尼今之正人。
”衍以書示衆曰:“山子以一字拔人,然未易可稱。
”後衍聞克在選官,曰:“山子正人之言,驗于今矣。
”陳留時為大郡,号稱多士,琅邪王澄行經其界,太守呂豫遣吏迎之。
澄人境問吏曰:“此郡人士為誰?”吏曰:“有蔡子尼、江應元。
”是時郡人多居大位者,澄以其姓名問曰:“甲乙等,非君郡人邪?”吏曰:“是也。
”曰:“然則何以但稱此二人?”吏曰:“向謂君侯問人,不謂問位。
”澄笑而止。
到郡,以吏言謂豫曰:“舊名此郡有風俗,果然小吏亦知如此。
”克以朝政日弊,遂絕不仕。
東嬴公騰為車騎将軍,鎮河北,以克為從事中郎,知必不就,以軍期緻之。
克不得已,至數十日,騰為汲桑所攻,城陷,克見害。
谟弱冠察孝廉,州辟從事,舉秀才,東海王越召為掾,皆不就。
避亂渡江。
時明帝為東中郎将,引為參軍。
元帝拜丞相,複辟為掾,轉參軍,後為中書侍郎,曆義興太守、大将軍王敦從事中郎、司徒左長史,遷侍中。
蘇峻構逆,吳國内史庾冰出奔會稽,乃以谟為吳國内史。
谟既至,與張闿、顧衆、顧飏等共起義兵,迎冰還郡。
峻平,複為侍中,遷五兵尚書,領琅邪王師。
谟上疏讓曰:“八坐之任,非賢莫居,前後所用,資名有常。
孔愉、諸葛恢并以清節令才,少著名望。
昔愉為禦史中丞,臣尚為司徒長史;恢為會稽太守,臣為尚書郎;恢尹丹陽,臣守小郡。
名輩不同,階級殊懸。
今猥以輕鄙,超倫逾等,上亂聖朝貫魚之序,下違群士準平之論。
豈惟微臣其亡之誡,實招聖政惟塵之累。
且左長史一超而侍帷幄,再登而廁納言,中興已來,上德之舉所未嘗有。
臣何人斯,而猥當之!是以叩心自忖,三省愚身,與其苟進以穢清塗,甯受違命狷固之罪。
”疏奏,不許。
轉掌吏部。
以平蘇峻勳,賜爵濟陽男,又讓,不許。
冬蒸,谟領祠部,主者忘設明帝位,與太常張泉俱免,白衣領職。
頃之,遷太常,領秘書監,以疾不堪親職,上疏自解,不聽。
成帝臨軒,遣使拜太傅、太尉、司空。
會将作樂,宿縣于殿庭,門下奏,非祭祀燕飨則無設樂之制。
事下太常。
谟議臨軒遣使宜有金石之樂,遂從之。
臨軒作樂,自此始也。
彭城王绂上言,樂賢堂有先帝手畫佛象,經曆寇難,而此堂猶存,宜敕作頌。
帝下其議。
谟曰:“佛者,夷狄之俗,非經典之制。
先帝量同天地,多才多藝,聊因臨時而畫此象,至于雅好佛道,所未承聞也。
盜賊奔突,王都隳敗,而此堂塊然獨存,斯誠神靈保祚之征,然未是大晉盛德之形容,歌頌之所先也。
人臣睹物興義,私作賦頌可也。
今欲發王命,敕史官,上稱先帝好佛之志,下為夷狄作一象之頌,于義有疑焉。
”于是遂寝。
時征西将軍庾亮以石勒新死,欲移鎮石城,為滅賊之漸。
事下公卿。
谟議曰: 時有否泰,道有屈伸,暴逆之寇雖終滅亡,然當其強盛,皆屈而避之。
是以高祖受黜于巴漢,忍辱于平城也。
若争強于鴻門,則亡不終日。
故蕭何曰“百戰百敗,不死何待”也。
原始要終,歸于大濟而已。
豈與當亡之寇争遲速之間哉!夫惟鴻門之不争,故垓下莫能與之争。
文王身圮于羑裡,故道泰于牧野;句踐見屈于會稽,故威申于強吳。
今日之事,亦由此矣。
賊假息之命垂盡,而豺狼之力尚強;宜抗威以待時。
或曰:“抗威待時,時已可矣。
”愚以為時之可否在賊之強弱,賊之強弱在季龍之能否。
季龍之能否,可得而言矣。
自勒初起,則季龍為爪牙,百戰百勝,遂定中國,境土所據,同于魏世。
及勒死之日,将相内外欲誅季龍。
季龍獨起于衆異之中,殺嗣主,誅寵臣。
内難既定,千裡遠出,一攻而拔金墉,再戰而斬石生,禽彭彪,殺石聰,滅郭權,還據根本,内外并定,四方鎮守,不失尺土。
詳察此事,豈能乎,将不能也?假令不能者為之,其将濟乎,将不濟也?賊前襄陽而不能拔,誠有之矣。
不信百戰之效,而執一攻之驗,棄多從少,于理安乎?譬若射者,百發而一不中,可謂之拙乎?且不拔襄陽者,非季龍身也。
桓平北,守邊之将耳。
賊前攻之,争疆埸耳,得之為善,不得則止,非其所急也。
今征西之往,則異于是。
何者?重鎮也,名賢也,中國之人所聞而歸心也。
今而西度,實有席卷河南之勢,賊所大懼,豈與桓宣同哉!季龍必率其精兵,身來距争。
若欲與戰,戰何如石生?若欲城守,守何如金墉?若欲阻沔,沔何如大江?蘇峻何如季龍?凡此數者,宜群校之。
愚謂石生猛将,關中精兵,征西之虎不能勝也。
金墉險固,劉曜十萬所不能拔,今征西之守不能勝也。
又是時兗州、洛陽、關中皆舉兵擊季龍。
今此三處反為其用,方之于前,倍半之覺也。
若石生不能敵其半,而征西欲當其倍,愚所疑也。
蘇峻之強,不及季龍,沔水之險,不及大江。
大江不能禦蘇峻,而以沔水禦季龍,又所疑也。
昔祖士稚在谯,佃于城北,慮賊來攻,因以為資,故豫安軍屯,以禦其外。
谷将熟,賊果至,丁夫戰于外,老弱獲于内,多持炬火,急則燒谷而走。
如此數年,竟不得其利。
是時賊唯據沔北,方之于今,四分之一耳。
士稚不能捍其一,而征西欲禦其四,又所疑也。
或雲:“賊若多來,則必無糧。
”然緻糧之難,莫過崤函。
而季龍昔涉此險,深入敵國,平關中而後還。
今至襄陽,路既無險,又行其國内,自相供給,方之于前,難易百倍。
前已經至難,而謂今不能濟其易,又所疑也。
然此所論,但說征西既至之後耳,尚未論道路之慮也。
自沔以西,水急岸高,魚貫溯流,首尾百裡。
若賊無宋襄之義,及我未陣而擊之,将如之何?今王士與賊,水陸異勢,便習不同。
寇若送死,雖開江延敵,以一當千,猶吞之有餘,宜誘而緻之,以保萬全。
棄江遠進,以我所短擊彼所長,懼非廟勝之算。
朝議同之,故亮不果移鎮。
初,皇後每年拜陵,勞費甚多,谟建議曰:“古者皇後廟見而已,不拜陵也。
”由是遂止。
初,太尉郗鑒疾笃,出谟為太尉軍司,加侍中。
鑒卒,即拜谟為征北将軍、都督徐兗青三州揚州之晉陵豫州之沛郡諸軍事、領徐州刺史、假節。
時左衛将軍陳光上疏請伐胡,诏令攻壽陽,谟上疏曰: 今壽陽城小而固。
自幫陽至琅邪,城壁相望,其間遠者裁百餘裡,一城見攻,衆城必救。
且王師在路五十餘日,劉仕一軍早已入淮,又遣數部北取堅壁,大軍未至,聲息久聞。
而賊之郵驿,一日千裡,河北之騎足以來赴,非惟鄰城相救而已。
夫以白起、韓信、項籍之勇,猶發梁焚舟,背水而陣。
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對堅敵,顧臨歸路,此兵法之所誡也。
若進攻未拔,胡騎卒至,懼桓子不知所為,而舟中之指可掬。
今征軍五千,皆王都精銳之衆,又光為左衛,遠近聞之,名為殿中之軍,宜令所向有征無戰。
而頓之堅城之下,勝之不武,不勝為笑。
今以國之上驷擊寇之下邑,得之則利薄而不足損敵,失之則害重而足以益寇,懼非策之長者。
臣愚以為聞寇而緻讨,賊退而振旅,于事無失。
不勝管見,謹冒陳聞。
季龍于青州造船數百,掠緣海諸縣,所在殺戮,朝廷以為憂。
谟遣龍骧将軍徐玄等守中洲,并設募,若得賊大白船者,賞布千匹,小船百匹。
是時谟所統七千餘人,所戍東至土山,西至江乘,鎮守八所,城壘凡十一處,烽火樓望三十餘處,随宜防備,甚有算略。
”衍以書示衆曰:“山子以一字拔人,然未易可稱。
”後衍聞克在選官,曰:“山子正人之言,驗于今矣。
”陳留時為大郡,号稱多士,琅邪王澄行經其界,太守呂豫遣吏迎之。
澄人境問吏曰:“此郡人士為誰?”吏曰:“有蔡子尼、江應元。
”是時郡人多居大位者,澄以其姓名問曰:“甲乙等,非君郡人邪?”吏曰:“是也。
”曰:“然則何以但稱此二人?”吏曰:“向謂君侯問人,不謂問位。
”澄笑而止。
到郡,以吏言謂豫曰:“舊名此郡有風俗,果然小吏亦知如此。
”克以朝政日弊,遂絕不仕。
東嬴公騰為車騎将軍,鎮河北,以克為從事中郎,知必不就,以軍期緻之。
克不得已,至數十日,騰為汲桑所攻,城陷,克見害。
谟弱冠察孝廉,州辟從事,舉秀才,東海王越召為掾,皆不就。
避亂渡江。
時明帝為東中郎将,引為參軍。
元帝拜丞相,複辟為掾,轉參軍,後為中書侍郎,曆義興太守、大将軍王敦從事中郎、司徒左長史,遷侍中。
蘇峻構逆,吳國内史庾冰出奔會稽,乃以谟為吳國内史。
谟既至,與張闿、顧衆、顧飏等共起義兵,迎冰還郡。
峻平,複為侍中,遷五兵尚書,領琅邪王師。
谟上疏讓曰:“八坐之任,非賢莫居,前後所用,資名有常。
孔愉、諸葛恢并以清節令才,少著名望。
昔愉為禦史中丞,臣尚為司徒長史;恢為會稽太守,臣為尚書郎;恢尹丹陽,臣守小郡。
名輩不同,階級殊懸。
今猥以輕鄙,超倫逾等,上亂聖朝貫魚之序,下違群士準平之論。
豈惟微臣其亡之誡,實招聖政惟塵之累。
且左長史一超而侍帷幄,再登而廁納言,中興已來,上德之舉所未嘗有。
臣何人斯,而猥當之!是以叩心自忖,三省愚身,與其苟進以穢清塗,甯受違命狷固之罪。
”疏奏,不許。
轉掌吏部。
以平蘇峻勳,賜爵濟陽男,又讓,不許。
冬蒸,谟領祠部,主者忘設明帝位,與太常張泉俱免,白衣領職。
頃之,遷太常,領秘書監,以疾不堪親職,上疏自解,不聽。
成帝臨軒,遣使拜太傅、太尉、司空。
會将作樂,宿縣于殿庭,門下奏,非祭祀燕飨則無設樂之制。
事下太常。
谟議臨軒遣使宜有金石之樂,遂從之。
臨軒作樂,自此始也。
彭城王绂上言,樂賢堂有先帝手畫佛象,經曆寇難,而此堂猶存,宜敕作頌。
帝下其議。
谟曰:“佛者,夷狄之俗,非經典之制。
先帝量同天地,多才多藝,聊因臨時而畫此象,至于雅好佛道,所未承聞也。
盜賊奔突,王都隳敗,而此堂塊然獨存,斯誠神靈保祚之征,然未是大晉盛德之形容,歌頌之所先也。
人臣睹物興義,私作賦頌可也。
今欲發王命,敕史官,上稱先帝好佛之志,下為夷狄作一象之頌,于義有疑焉。
”于是遂寝。
時征西将軍庾亮以石勒新死,欲移鎮石城,為滅賊之漸。
事下公卿。
谟議曰: 時有否泰,道有屈伸,暴逆之寇雖終滅亡,然當其強盛,皆屈而避之。
是以高祖受黜于巴漢,忍辱于平城也。
若争強于鴻門,則亡不終日。
故蕭何曰“百戰百敗,不死何待”也。
原始要終,歸于大濟而已。
豈與當亡之寇争遲速之間哉!夫惟鴻門之不争,故垓下莫能與之争。
文王身圮于羑裡,故道泰于牧野;句踐見屈于會稽,故威申于強吳。
今日之事,亦由此矣。
賊假息之命垂盡,而豺狼之力尚強;宜抗威以待時。
或曰:“抗威待時,時已可矣。
”愚以為時之可否在賊之強弱,賊之強弱在季龍之能否。
季龍之能否,可得而言矣。
自勒初起,則季龍為爪牙,百戰百勝,遂定中國,境土所據,同于魏世。
及勒死之日,将相内外欲誅季龍。
季龍獨起于衆異之中,殺嗣主,誅寵臣。
内難既定,千裡遠出,一攻而拔金墉,再戰而斬石生,禽彭彪,殺石聰,滅郭權,還據根本,内外并定,四方鎮守,不失尺土。
詳察此事,豈能乎,将不能也?假令不能者為之,其将濟乎,将不濟也?賊前襄陽而不能拔,誠有之矣。
不信百戰之效,而執一攻之驗,棄多從少,于理安乎?譬若射者,百發而一不中,可謂之拙乎?且不拔襄陽者,非季龍身也。
桓平北,守邊之将耳。
賊前攻之,争疆埸耳,得之為善,不得則止,非其所急也。
今征西之往,則異于是。
何者?重鎮也,名賢也,中國之人所聞而歸心也。
今而西度,實有席卷河南之勢,賊所大懼,豈與桓宣同哉!季龍必率其精兵,身來距争。
若欲與戰,戰何如石生?若欲城守,守何如金墉?若欲阻沔,沔何如大江?蘇峻何如季龍?凡此數者,宜群校之。
愚謂石生猛将,關中精兵,征西之虎不能勝也。
金墉險固,劉曜十萬所不能拔,今征西之守不能勝也。
又是時兗州、洛陽、關中皆舉兵擊季龍。
今此三處反為其用,方之于前,倍半之覺也。
若石生不能敵其半,而征西欲當其倍,愚所疑也。
蘇峻之強,不及季龍,沔水之險,不及大江。
大江不能禦蘇峻,而以沔水禦季龍,又所疑也。
昔祖士稚在谯,佃于城北,慮賊來攻,因以為資,故豫安軍屯,以禦其外。
谷将熟,賊果至,丁夫戰于外,老弱獲于内,多持炬火,急則燒谷而走。
如此數年,竟不得其利。
是時賊唯據沔北,方之于今,四分之一耳。
士稚不能捍其一,而征西欲禦其四,又所疑也。
或雲:“賊若多來,則必無糧。
”然緻糧之難,莫過崤函。
而季龍昔涉此險,深入敵國,平關中而後還。
今至襄陽,路既無險,又行其國内,自相供給,方之于前,難易百倍。
前已經至難,而謂今不能濟其易,又所疑也。
然此所論,但說征西既至之後耳,尚未論道路之慮也。
自沔以西,水急岸高,魚貫溯流,首尾百裡。
若賊無宋襄之義,及我未陣而擊之,将如之何?今王士與賊,水陸異勢,便習不同。
寇若送死,雖開江延敵,以一當千,猶吞之有餘,宜誘而緻之,以保萬全。
棄江遠進,以我所短擊彼所長,懼非廟勝之算。
朝議同之,故亮不果移鎮。
初,皇後每年拜陵,勞費甚多,谟建議曰:“古者皇後廟見而已,不拜陵也。
”由是遂止。
初,太尉郗鑒疾笃,出谟為太尉軍司,加侍中。
鑒卒,即拜谟為征北将軍、都督徐兗青三州揚州之晉陵豫州之沛郡諸軍事、領徐州刺史、假節。
時左衛将軍陳光上疏請伐胡,诏令攻壽陽,谟上疏曰: 今壽陽城小而固。
自幫陽至琅邪,城壁相望,其間遠者裁百餘裡,一城見攻,衆城必救。
且王師在路五十餘日,劉仕一軍早已入淮,又遣數部北取堅壁,大軍未至,聲息久聞。
而賊之郵驿,一日千裡,河北之騎足以來赴,非惟鄰城相救而已。
夫以白起、韓信、項籍之勇,猶發梁焚舟,背水而陣。
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對堅敵,顧臨歸路,此兵法之所誡也。
若進攻未拔,胡騎卒至,懼桓子不知所為,而舟中之指可掬。
今征軍五千,皆王都精銳之衆,又光為左衛,遠近聞之,名為殿中之軍,宜令所向有征無戰。
而頓之堅城之下,勝之不武,不勝為笑。
今以國之上驷擊寇之下邑,得之則利薄而不足損敵,失之則害重而足以益寇,懼非策之長者。
臣愚以為聞寇而緻讨,賊退而振旅,于事無失。
不勝管見,謹冒陳聞。
季龍于青州造船數百,掠緣海諸縣,所在殺戮,朝廷以為憂。
谟遣龍骧将軍徐玄等守中洲,并設募,若得賊大白船者,賞布千匹,小船百匹。
是時谟所統七千餘人,所戍東至土山,西至江乘,鎮守八所,城壘凡十一處,烽火樓望三十餘處,随宜防備,甚有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