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五

關燈
每謂為“試守孝子”。

    桓玄之為太尉,綏以桓氏甥甚見寵待,為太尉右長史。

    及玄篡,遷中書令。

    劉裕建義,以為冠軍将軍。

    其家夜中梁上無故有人頭堕于床,而流血滂沲。

    俄拜荊州刺史、假節。

    坐父愉之謀,與弟納并被誅。

      初,綏與王谧、桓胤齊名,為後進之秀。

    谧位官既極,保身而終。

    胤以從坐誅,聲稱猶全。

    綏身死,名論殆盡,亦以薄行矜峭而尚人故也。

    自昶父漢雁門太守澤已有名稱,忱又秀出,綏亦著稱,八葉繼軌,軒冕莫與為比焉。

      峤字開山。

    祖默,魏尚書。

    父佑,以才智稱,為楊駿腹心。

    駿之排汝南王亮,退衛瓘,皆佑之謀也。

    位至北軍中候。

    峤少有風尚,并、司二州交辟,不就。

    永嘉末,攜其二弟避亂渡江。

    時元帝鎮建鄴,教曰:“王佑三息始至,名德之胄,并有操行,宜蒙飾叙。

    且可給錢三十萬,帛三百匹,米五十斛,親兵二十人。

    ”尋以峤參世子東中郎軍事。

    不就。

    愍帝征拜著作郎,右丞相南陽王保辟,皆以道險不行。

    元帝作相,以為水曹屬,除長山令,遷太子中舍人以疾不拜。

    王敦請為參軍,爵九原縣公。

     敦在石頭,欲禁私伐蔡洲荻,以問群下。

    時王師新敗,士庶震懼,莫敢異議。

    峤獨曰:“中原有菽,庶人采之。

    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若禁人樵伐,未知其可。

    ”敦不悅。

    敦将殺周顗、戴若思,峤于坐谏曰:“濟濟多士,交王以甯。

    安可戮諸名士,以自全生!”敦大怒,欲斬峤,賴謝鲲以免。

    敦猶銜之,出為領軍長史。

    敦平後,除中書侍郎,兼大著作,固辭。

    轉越騎校尉,頻遷吏部郎、禦史中丞、秘書監,領本州大中正。

    鹹和初,朝議欲以峤為丹陽尹。

    峤以京尹望重,不宜以疾居之,求補廬陵郡,乃拜峤廬陵太守。

    以峤家貧,無以上道,賜布百匹。

    錢十萬。

    尋卒官,谥曰穆。

    子淡嗣,曆位右衛将軍、侍中、中護軍、尚書、廣州刺史。

    淡子度世,骁騎将軍。

      袁悅之,字元禮,陳郡陽夏人也。

    父朗,給事中。

    悅之能長短說,甚有精理。

    始為謝玄參軍,為玄所遇,丁憂去職。

    服阕還都,止赍《戰國策》,言天下要惟此書。

    後甚為會稽王道子所親愛,每勸道子專覽朝權,道子頗納其說。

    俄而見誅。

     祖台之,字元辰,範陽人也。

    官至侍中、光祿大夫。

    撰志怪,書行于世。

     荀崧,字景猷,颍川臨颍人,魏太尉彧之玄孫也。

    父頵,羽林右監、安陵鄉侯,與王濟、何劭為拜親之友。

    崧志操清純,雅好文學。

    龆龀時,族曾祖顗見而奇之,以為必興頵門。

    弱冠,太原王濟甚相器重,以方其外祖陳郡袁侃,謂侃弟奧曰:“近見荀監子,清虛名理,當不及父,德性純粹,是賢兄輩人也。

    ”其為名流所賞如此。

    泰始中,诏以崧代兄襲父爵,補濮陽王允文學。

    與王敦、顧榮、陸機等友善,趙王倫引為相國參軍。

    倫篡,轉護軍司馬、給事中,稍遷尚書吏部郎、太弟中庶子,累遷侍中、中護軍。

     王彌入洛,崧與百官奔于密,未至而母亡。

    賊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發從車,守喪号泣。

    賊至,棄其母屍于地,奪車而去。

    崧被四創,氣絕,至夜方蘇。

    葬母于密山。

    服阕,族父籓承制,以崧監江北軍事、南中郎将、後将軍、假節、襄城太守。

    時山陵發掘,崧遣主簿石覽将兵入洛,修複山陵。

    以勳進爵舞陽縣公,遷都督荊州江北諸軍事、平南将軍,鎮宛,改封曲陵公。

    為賊杜曾所圍。

    石覽時為襄城太守,崧力弱食盡,使其小女灌求救于覽及南中郎将周訪。

    訪即遣子撫率兵三千人會石覽,俱救崧。

    賊聞兵至,散走。

    崧既得免,乃遣南陽中部尉王國、劉願等潛軍襲穰縣,獲曾從兄僞新野太守保,斬之。

     元帝踐阼,征拜尚書仆射,使崧與協共定中興禮儀。

    從弟馗早亡,二息序、廞,年各數歲,崧迎與共居,恩同其子。

    太尉、臨淮公荀顗國胤廢絕,朝庭以崧屬近,欲以崧子襲封。

    崧哀序孤微,乃讓封與序,論者稱焉。

    轉太常。

    時方修學校,簡省博士,置《周易》王氏、《尚書》鄭氏、《古文尚書》孔氏、《毛詩》鄭氏、《周官禮記》鄭氏、《春秋左傳》杜氏服氏、《論語》《孝經》鄭氏博士各一人,凡九人,其《儀禮》、《公羊》、《谷梁》及鄭《易》皆省不置。

    崧以為不可,乃上疏曰: 自喪亂以來,儒學尤寡,今處學則阙明廷之秀,仕朝則廢儒學之俊。

    昔鹹甯、太康、永嘉之中,侍中、常侍、黃門通洽古今、行為世表者,領國子博士。

    一則應對殿堂,奉酬顧問;二則參訓國子,以弘儒訓;三則祠、儀二曹及太常之職,以得質疑。

    今皇朝中興,美隆往初,宜憲章令軌,祖述前典。

    世祖武皇帝應運登禅,崇儒興學。

    經始明堂,營建辟雍,告朔班政,鄉飲大射。

    西閣東序,河圖秘書禁籍。

    台省有宗廟太府金墉故事,太學有石經古文先儒典訓。

    賈、馬、鄭、杜、服、孔、王、何、顔、尹之徒,章句傳注衆家之學,置博士十九人。

    九州之中,師徒相傳,學士如林,猶選張華、劉寔居太常之官,以重儒教。

     傳稱“孔子沒而微言絕,七十二子終而大義乖”。

    自頃中夏殄瘁,講誦遏密,斯文之道,将堕于地。

    陛下聖哲龍飛,恢崇道教,樂正雅頌,于是乎在。

    江、揚二州,先漸聲教,學士遺文,于今為盛。

    然方疇昔,猶千之一。

    臣學不章句,才不弘通,方之華實,儒風殊邈。

    思竭驽骀,庶增萬分。

    願斯道隆于百世之上,搢紳詠于千載之下。

     伏聞節省之制,皆三分置二。

    博士舊置十九人,今五經合九人,準古計今,猶未能半,宜及節省之制,以時施行。

    今九人以外,猶宜增四。

    願陛下萬機餘暇,時垂省覽。

    宜為鄭《易》置博士一人,鄭《儀禮》博士一人,《春秋公羊》博士一人,《谷梁》博士一人。

     昔周之衰,下陵上替,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善者誰賞,惡者誰罰,孔子懼而作《春秋》。

    諸侯諱妒,懼犯時禁,是以微辭妙旨,義不顯明,故曰“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其惟《春秋》”。

    時左丘明、子夏造膝親受,無不精究。

    孔子既沒,微言将絕,于是丘明退撰所聞,而為之傳。

    其書善禮,多膏腴美辭,張本繼末,以發明經意,信多奇偉,學者好之。

    稱公羊高親受子夏,立于漢朝,辭義清隽,斷決明審,董仲舒之所善也。

    谷梁赤師徒相傳,暫立于漢世。

    向、歆,漢之碩儒,猶父子各執一家,莫肯相從。

    其書文清義約,諸所發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載,亦足有所訂正。

    是以三傳并行于先代,通才未能孤廢。

    今去聖久遠,其文将堕,與其過廢,甯與過立。

    臣以為三傳雖同曰《春秋》,而發端異趣,案如三家異同之說,此乃義則戰争之場,辭亦劍戟之鋒,于理不可得共。

    博士宜各置一人,以博其學。

      元帝诏曰:“崧表如此,皆經國之務。

    為政所由。

    息馬投戈,猶可講藝,今雖日不暇給,豈忘本而遺存邪!可共博議者詳之。

    ”議者多請從崧所奏。

    诏曰:“《谷梁》膚淺,不足置博士,餘如奏。

    ”會王敦之難,不行。

     敦表以崧為尚書左仆射。

    及帝崩,群臣議廟号,王敦遣使謂曰:“豺狼當路,梓宮未反,祖宗之号,宜别思詳。

    ”崧議以為:“禮,祖有功,宗有德。

    元皇帝天縱聖哲,光啟中興,德澤侔于太戊,功惠邁于漢宣,臣敢依前典,上号曰中宗。

    ”既而與敦書曰:“承以長蛇未翦,别詳祖宗。

    先帝應天受命,以隆中興;中興之主,甯可随世數而遷毀!敢率丹直。

    詢之朝野,上号中宗。

    蔔日有期,不及重請,專辄之愆,所不敢辭。

    ”初,敦待崧甚厚,欲以為司空,于此銜之而止。

     太甯初,加散騎常侍,後領太子太傅。

    以平王敦功,更封平樂伯。

    坐使威儀為猛獸所食,免職。

    後拜金紫光祿大夫、錄尚書事,散騎常侍如故。

    遷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錄尚書如故。

    又領秘書監,給親兵百二十人。

    年雖衰老,而孜孜典籍,世以此嘉之。

     蘇峻之役,崧與王導、陸晔共登禦床擁衛帝,及帝被逼幸石頭,崧亦侍從不離帝側。

    賊平,帝幸溫峤舟,崧時年老病笃,猶力步而從。

    鹹和三年薨,時年六十七。

    贈侍中,谥曰敬。

     其後著作郎虞預與丞相王導箋曰:“伏見前秘書、光祿大夫荀公,生于積德之族,少有儒雅之稱,曆位内外,在貴能降。

    蘇峻肆虐,乘輿失幸,公處嫌忌之地,有累卵之危,朝士為之寒心,論者謂之不免。

    而公将之以智,險而不懾,扶侍至尊,缱绻不離。

    雖無扶迎之勳,宜蒙守節之報。

    且其宣慈之美,早彰遠近,朝野之望,許以台司,雖未正位,已加儀同。

    至守終純固,名定阖棺,而薨卒之日,直加侍中。

    生有三槐之望,沒無鼎足之名,寵不增于前秩,榮不副于本望,此一時愚智所慷慨也。

    今承大弊之後,淳風頹散,苟有一介之善,宜在旌表之例,而況國之元老,志節若斯者乎!”不從。

    升平四年,崧改葬,诏賜錢百萬,布五千匹。

    有二子:蕤、羨。

    蕤嗣。

     蕤字令遠。

    起家秘書郎,稍遷尚書左丞。

    蕤有儀操風望,雅為簡文帝所重。

    時桓溫平蜀,朝廷欲以豫章郡封溫。

    蕤言于帝曰:“若溫複假王威,北平河洛,修複園陵,将何以加此!”于是乃止。

    轉散騎常侍、少府,不拜,出補東陽太守。

    除建威将軍、吳國内史。

    卒官。

    籍嗣位,至散騎常侍、大長秋。

     羨字令則。

    清和有準。

    才年七歲,遇蘇峻難,随父在石頭,峻甚愛之,恆置膝上。

    羨陰白其母,曰:“得一利刀子,足以殺賊。

    ”母掩其口,曰:“無妄言!”年十五,将尚尋陽公主,羨不欲連婚帝室,仍遠遁去。

    監司追,不獲已,乃出尚公主,拜驸馬都尉。

    弱冠,與琅邪王洽齊名,沛國劉惔、太原王濛、陳郡殷浩并與交好。

     骠騎将軍何充出鎮京口,請為參軍。

    穆帝又以為撫軍參軍,征補太常博士,皆不就。

    後拜秘書丞、義興太守。

    征北将軍褚裒以為長史。

    既到,裒謂佐吏曰:“荀生資逸群之氣,将有沖天之舉,諸君宜善事之。

    ”尋遷建威将軍、吳國内史。

    除北中郎将、徐州刺史、監徐兗二州揚州之晉陵諸軍事、假節。

    殷浩以羨在事有能名,故居以重任。

    時年二十八,中興方伯,未有如羨之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