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者。
羨至鎮,發二州兵,使參軍鄭襲戍準陰。
羨尋北鎮準陰,屯田于東陽之石鼈。
尋加監青州諸軍事,又領兗州刺史,鎮下邳。
羨自鎮來朝,時蔡谟固讓司徒,不起,中軍将軍殷浩欲加大辟,以問于羨。
羨曰:“蔡公今日事危,明日必有桓文之舉。
”浩乃止。
及慕容俊攻段蘭于青州,诏使羨救之。
俊将王騰、趙盤寇琅邪、鄄城,北境騷動。
羨讨之,擒騰,盤迸走。
軍次琅邪,而蘭已沒,羨退還下邳,留将軍諸葛攸、高平太守劉莊等三千人守琅邪,參軍戴逯、蕭鎋二千人守泰山。
是時,慕容蘭以數萬衆屯汴城,甚為邊害。
羨自光水引汶通渠,至于東阿以征之。
臨陣,斬蘭。
帝将封之,羨固辭不受。
先是,石季龍死,胡中大亂,羨撫納降附,甚得衆心。
以疾笃解職。
後除右軍将軍,加散騎常侍,讓不拜。
升平二年卒,時年三十八。
帝聞之,歎曰:“荀令則、王敬和相繼凋落,股肱腹心将複誰寄乎!”追贈骠騎将軍。
範汪,字玄平,雍州刺史晷之孫也。
父稚,蚤卒。
汪少孤貧,六歲過江,依外家新野庾氏。
荊州刺史王澄見而奇之,曰:“興範族者,必是子也。
”年十三,喪母,居喪盡禮,親鄰哀之。
及長,好學。
外氏家貧,無以資給,汪乃廬于園中,布衣蔬食,然薪寫書,寫畢,誦讀亦遍,遂博學多通,善談名理。
弱冠,至京師,屬蘇峻作難。
王師敗績,汪乃遁逃西歸。
庾亮、溫峤屯兵尋陽,時行李斷絕,莫知峻之虛實,鹹恐賊強,未敢輕進。
及汪至,峤等訪之,汪曰:“賊政令不一,貪暴縱橫,滅亡已兆,雖強易弱。
朝廷有倒懸之急,宜時進讨。
”峤深納之。
是日,護軍、平南二府禮命交至,始解褐,參護軍事。
賊平,賜爵都鄉侯。
複為庾亮平西參軍、從讨郭默,進爵亭侯。
辟司空郗鑒掾,除宛陵令。
複參亮征西軍事,轉州别駕。
汪為亮佐使十有餘年,甚相欽待。
轉鷹揚将軍、安遠護軍、武陵内史,征拜中書侍郎。
時庾翼将悉郢漢之衆以事中原,軍次安陸,尋轉屯襄陽。
汪上疏曰: 臣伏思安西将軍翼今至襄陽,倉卒攻讨,凡百草創,安陸之調,不複為襄陽之用。
而玄冬之月,沔漢乾涸,皆當魚貫百行,排推而進。
設一處有急,勢不相救。
臣所至慮一也。
又既至之後,桓宣當出。
宣往實翦豺狼之林,招攜貳之衆,待之以至寬,禦之以無法。
田疇墾辟,生産始立,而當移之,必有嗷然,悔吝難測。
臣所至慮二也。
襄陽頓益數萬口,奉師之費,皆當出于江南。
運漕之難,船人之力,不可不熟計。
臣之所至慮三也。
且申伯之尊,而與邊将并驅。
又東軍不進,殊為孤懸。
兵書雲:“知彼知此,百戰不殆。
知彼不知此,一勝一負。
”賊誠衰弊,然得臣猶在;我雖方隆,今實未暇。
而連兵不解,患難将起,臣所至慮四也。
翼豈不知兵家所患常在于此,顧以門戶事任,憂責莫大,晏然終年,憂心情所安,是以抗表辄行,畢命原野。
以翼宏規經略,文武用命,忽遇釁會,大事便濟。
然國家之慮,常以萬全,非至安至審,王者不舉。
臣謂宜嚴诏谕翼,還鎮養銳,以為後圖。
若少合聖聽,乞密出臣表,與車騎臣冰等詳共集議。
尋而骠騎将軍何充輔政,請為長史。
桓溫代翼為荊州,複以汪為安西長史。
溫西征蜀,委以留府。
蜀平,進爵武興縣侯。
而溫頻請為長史、江州刺史,皆不就。
自請還京,求為東陽太守。
溫甚恨焉。
在郡大興學校,甚有惠政。
頃之,召入,頻遷中領軍、本州大中正。
時簡文帝作相,甚相親昵,除都督徐兗青冀四州揚州之晉陵諸軍事、安北将軍、徐兗二州刺史、假節。
既而桓溫北伐,令汪率文武出梁國,以失期,免為庶人。
朝廷憚溫不敢執,談者為之歎恨。
汪屏居吳郡,從容講肆,不言枉直。
後至姑孰,見溫。
溫時方起屈滞以傾朝廷,謂汪遠來詣己,傾身引望,謂袁宏曰:“範公來,可作太常邪?”汪既至,才坐,溫謝其遠來意。
汪實來造溫,恐以趨時緻損,乃曰:“亡兒瘗此,故來視之。
”溫殊失望而止。
時年六十五,卒于家。
贈散騎常侍,谥曰穆。
長子康嗣,早卒。
康弟甯,最知名。
甯字武子。
少笃學,多所通覽。
簡文帝為相,将辟之,為桓溫所諷,遂寝不行。
故終溫之世,兄弟無在列位者。
時以浮虛相扇,儒雅日替,甯以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論曰: 或曰:“黃唐緬邈,至道淪翳,濠濮辍詠,風流靡托,争奪兆于仁義,是非成于儒墨。
平叔神懷超絕,輔嗣妙思通微,振千載之頹綱,落周孔之塵網。
斯蓋軒冕之龍門,濠梁之宗匠。
嘗聞夫子之論,以為罪過桀纣,何哉?” 答曰:“子信有聖人之言乎?夫聖人者,德侔二儀,道冠三才,雖帝皇殊号,質文異制,而統天成務,曠代齊趣。
王何蔑棄典文,不遵禮度,遊辭浮說,波蕩後生,飾華言以翳實,騁繁文以惑世。
搢紳之徒,翻然改轍,洙泗之風,緬焉将堕。
遂令仁義幽淪,儒雅蒙塵,禮壞樂崩,中原傾覆。
古之所謂言僞而辯、行僻而堅者,其斯人之徒欤!昔夫子斬少正于魯,太公戮華士于齊,豈非曠世而同誅乎!桀纣暴虐,正足以滅身覆國,為後世鑒誡耳,豈能回百姓之視聽載!王何叨海内之浮譽,資膏粱之傲誕,畫螭魅以為巧,扇無檢以為俗。
鄭聲之亂樂,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吾固以為一世之禍輕,曆代之罪重,自喪之釁小,迷衆之愆大也。
” 甯崇儒抑俗,率皆如此。
溫薨之後,始解褐為餘杭令,在縣興學校,養生徒,潔己修禮,志行之士莫不宗之。
期年之後,風化大行。
自中興已來,崇學敦教,未有如甯者也。
在職六年,遷臨淮太守,封陽遂鄉侯。
頃之,征拜中書侍郎。
在職多所獻替,有益政道。
時更營新廟,博求辟雍、明堂之制,甯據經傳奏上,皆有典證。
孝武帝雅好文學,甚被親愛,朝廷疑議,辄谘訪之。
甯指斥朝士,直言無諱。
王國寶,甯之甥也,以谄媚事會稽王道子,懼為甯所不容,乃相驅扇,因被疏隔。
求補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試死邪?”甯不信蔔占,固請行,臨發,上疏曰:“臣聞道尚虛簡,政貴平靜,坦公亮于幽顯,流子愛于百姓,然後可以經夷險而不憂,乘休否而常夷。
先王所以緻太平,如此而已。
今四境晏如,烽燧不舉,而倉庾虛秏,帑藏空匮。
古者使人,歲不過三日,今之勞擾,殆無三日休停,至有殘刑翦發,要求複除,生兒不複舉養,鳏寡不敢妻娶。
豈不怨結人鬼,感傷和氣。
臣恐社稷之憂,積薪不足以為喻。
臣久欲粗啟所懷,日複一日。
今當永離左右,不欲令心有餘恨。
請出臣啟事,付外詳擇。
”帝诏公卿牧守普議得失,甯又陳時政曰: 古者分土割境,以益百姓之心;聖王作制,籍無黃白之别。
昔中原喪亂,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故許其挾注本郡。
自爾漸久,人安其業,丘壟墳柏,皆已成行,雖無本邦之名,而有安土之實。
今宜正其封疆,以土斷人戶,明考課之科,修闾伍之法。
難者必曰:“人各有桑梓,俗自有南北。
一朝屬戶,長為人隸,君子則有土風之慨,小人則懷下役之慮。
”斯誠并兼者之所執,而非通理者之笃論也。
古者失地之君,猶臣所寓之主,列國之臣,亦有違適之禮。
随會仕秦,緻稱《春秋》;樂毅宦燕,見褒良史。
且今普天之人,原其氏出,皆随世遷移,何至于今而獨不可? 凡荒郡之人,星居東西,遠者千餘,近者數百,而舉召役調,皆相資須,期會差違,辄緻嚴坐,人不堪命,叛為盜賊。
是以山湖日積,刑獄愈滋。
今荒小郡縣,皆宜并合,不滿五千戶,不得為郡,不滿千戶,不得為縣。
守宰之任,宜得清平之人。
頃者選舉,惟以恤貧為先,雖制有六年,而富足便退。
又郡守找吏,牽置無常,或兼台職,或帶府官。
夫府以統州,州以監郡,郡以莅縣,如令互相領帖,則是下官反為上司,賦調役使無複節限。
且牽曳百姓,營起廨舍,東西流遷,人人易處,文書簿籍,少有存者。
先之室宇,皆為私家,後來新官,複應修立。
其為弊也,胡可勝言! 又方鎮去官,皆割精兵器杖以為送故,米布之屬不可稱計。
監司相容,初無彈糾。
其中或有清白,亦複不見甄異。
送兵多者至有千餘家,少者數十戶。
既力人私門,複資官廪布。
兵役既竭,枉服良人,牽引無端,以相充補。
若是功勳之臣,則已享裂土之祚,豈應封外複置吏兵乎!謂送故之格宜為節制,以三年為斷,夫人性無涯,奢儉由勢。
今并兼之士亦多不瞻,非力不足以厚身,非祿不足以富家,是得之有由,而用之無節。
蒱酒永日,馳骛卒年,一宴之馔,費過十金,麗服之美,不可赀算,盛狗馬之飾,營鄭衛之音,南畝廢而不墾,講誦阙而無聞,凡庸競馳,傲誕成俗。
謂宜驗其鄉黨,考其業尚,試其能否,然後升進。
如此,匪惟家給人足,賢人豈不繼踵而至哉! 官制谪兵,不相襲代,頃者小事,便從補役,一愆之違,辱及累世,親戚傍支,罹其禍毒,戶口減秏,亦由于此。
皆宜料遣,以全國信,禮,十九為長殇,以其未成人也。
十五為中殇,以為尚童幼也。
今以十六為全丁,則備成人之役矣。
以十三為半丁,所任非複童幼之事矣。
豈可傷天理,遠經典,困苦萬姓,乃至此乎!今宜修禮文,以二十為全丁,十六至十九為半丁,則人無夭折,生長滋繁矣。
帝善之。
初,甯之出,非帝本意,故所啟多合旨。
甯在郡又大設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學用,改革舊制,不拘常憲。
遠近至者千餘人,資給衆費,一出私祿。
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學生,課續五經。
又起學台,功用彌廣,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
太守臣甯入參機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濁,所為狼籍。
郡城先有六門,甯悉改作重樓,複更開二門,合前為八。
私立下舍七所。
臣伏尋宗廟之設,各有品秩,而甯自置家廟。
又下十五縣,皆使左宗廟,右社稷,準之太廟,皆資人力,又奪人居宅,工夫萬計。
甯若以古制宜崇,自當列上,而敢專
羨至鎮,發二州兵,使參軍鄭襲戍準陰。
羨尋北鎮準陰,屯田于東陽之石鼈。
尋加監青州諸軍事,又領兗州刺史,鎮下邳。
羨自鎮來朝,時蔡谟固讓司徒,不起,中軍将軍殷浩欲加大辟,以問于羨。
羨曰:“蔡公今日事危,明日必有桓文之舉。
”浩乃止。
及慕容俊攻段蘭于青州,诏使羨救之。
俊将王騰、趙盤寇琅邪、鄄城,北境騷動。
羨讨之,擒騰,盤迸走。
軍次琅邪,而蘭已沒,羨退還下邳,留将軍諸葛攸、高平太守劉莊等三千人守琅邪,參軍戴逯、蕭鎋二千人守泰山。
是時,慕容蘭以數萬衆屯汴城,甚為邊害。
羨自光水引汶通渠,至于東阿以征之。
臨陣,斬蘭。
帝将封之,羨固辭不受。
先是,石季龍死,胡中大亂,羨撫納降附,甚得衆心。
以疾笃解職。
後除右軍将軍,加散騎常侍,讓不拜。
升平二年卒,時年三十八。
帝聞之,歎曰:“荀令則、王敬和相繼凋落,股肱腹心将複誰寄乎!”追贈骠騎将軍。
範汪,字玄平,雍州刺史晷之孫也。
父稚,蚤卒。
汪少孤貧,六歲過江,依外家新野庾氏。
荊州刺史王澄見而奇之,曰:“興範族者,必是子也。
”年十三,喪母,居喪盡禮,親鄰哀之。
及長,好學。
外氏家貧,無以資給,汪乃廬于園中,布衣蔬食,然薪寫書,寫畢,誦讀亦遍,遂博學多通,善談名理。
弱冠,至京師,屬蘇峻作難。
王師敗績,汪乃遁逃西歸。
庾亮、溫峤屯兵尋陽,時行李斷絕,莫知峻之虛實,鹹恐賊強,未敢輕進。
及汪至,峤等訪之,汪曰:“賊政令不一,貪暴縱橫,滅亡已兆,雖強易弱。
朝廷有倒懸之急,宜時進讨。
”峤深納之。
是日,護軍、平南二府禮命交至,始解褐,參護軍事。
賊平,賜爵都鄉侯。
複為庾亮平西參軍、從讨郭默,進爵亭侯。
辟司空郗鑒掾,除宛陵令。
複參亮征西軍事,轉州别駕。
汪為亮佐使十有餘年,甚相欽待。
轉鷹揚将軍、安遠護軍、武陵内史,征拜中書侍郎。
時庾翼将悉郢漢之衆以事中原,軍次安陸,尋轉屯襄陽。
汪上疏曰: 臣伏思安西将軍翼今至襄陽,倉卒攻讨,凡百草創,安陸之調,不複為襄陽之用。
而玄冬之月,沔漢乾涸,皆當魚貫百行,排推而進。
設一處有急,勢不相救。
臣所至慮一也。
又既至之後,桓宣當出。
宣往實翦豺狼之林,招攜貳之衆,待之以至寬,禦之以無法。
田疇墾辟,生産始立,而當移之,必有嗷然,悔吝難測。
臣所至慮二也。
襄陽頓益數萬口,奉師之費,皆當出于江南。
運漕之難,船人之力,不可不熟計。
臣之所至慮三也。
且申伯之尊,而與邊将并驅。
又東軍不進,殊為孤懸。
兵書雲:“知彼知此,百戰不殆。
知彼不知此,一勝一負。
”賊誠衰弊,然得臣猶在;我雖方隆,今實未暇。
而連兵不解,患難将起,臣所至慮四也。
翼豈不知兵家所患常在于此,顧以門戶事任,憂責莫大,晏然終年,憂心情所安,是以抗表辄行,畢命原野。
以翼宏規經略,文武用命,忽遇釁會,大事便濟。
然國家之慮,常以萬全,非至安至審,王者不舉。
臣謂宜嚴诏谕翼,還鎮養銳,以為後圖。
若少合聖聽,乞密出臣表,與車騎臣冰等詳共集議。
尋而骠騎将軍何充輔政,請為長史。
桓溫代翼為荊州,複以汪為安西長史。
溫西征蜀,委以留府。
蜀平,進爵武興縣侯。
而溫頻請為長史、江州刺史,皆不就。
自請還京,求為東陽太守。
溫甚恨焉。
在郡大興學校,甚有惠政。
頃之,召入,頻遷中領軍、本州大中正。
時簡文帝作相,甚相親昵,除都督徐兗青冀四州揚州之晉陵諸軍事、安北将軍、徐兗二州刺史、假節。
既而桓溫北伐,令汪率文武出梁國,以失期,免為庶人。
朝廷憚溫不敢執,談者為之歎恨。
汪屏居吳郡,從容講肆,不言枉直。
後至姑孰,見溫。
溫時方起屈滞以傾朝廷,謂汪遠來詣己,傾身引望,謂袁宏曰:“範公來,可作太常邪?”汪既至,才坐,溫謝其遠來意。
汪實來造溫,恐以趨時緻損,乃曰:“亡兒瘗此,故來視之。
”溫殊失望而止。
時年六十五,卒于家。
贈散騎常侍,谥曰穆。
長子康嗣,早卒。
康弟甯,最知名。
甯字武子。
少笃學,多所通覽。
簡文帝為相,将辟之,為桓溫所諷,遂寝不行。
故終溫之世,兄弟無在列位者。
時以浮虛相扇,儒雅日替,甯以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論曰: 或曰:“黃唐緬邈,至道淪翳,濠濮辍詠,風流靡托,争奪兆于仁義,是非成于儒墨。
平叔神懷超絕,輔嗣妙思通微,振千載之頹綱,落周孔之塵網。
斯蓋軒冕之龍門,濠梁之宗匠。
嘗聞夫子之論,以為罪過桀纣,何哉?” 答曰:“子信有聖人之言乎?夫聖人者,德侔二儀,道冠三才,雖帝皇殊号,質文異制,而統天成務,曠代齊趣。
王何蔑棄典文,不遵禮度,遊辭浮說,波蕩後生,飾華言以翳實,騁繁文以惑世。
搢紳之徒,翻然改轍,洙泗之風,緬焉将堕。
遂令仁義幽淪,儒雅蒙塵,禮壞樂崩,中原傾覆。
古之所謂言僞而辯、行僻而堅者,其斯人之徒欤!昔夫子斬少正于魯,太公戮華士于齊,豈非曠世而同誅乎!桀纣暴虐,正足以滅身覆國,為後世鑒誡耳,豈能回百姓之視聽載!王何叨海内之浮譽,資膏粱之傲誕,畫螭魅以為巧,扇無檢以為俗。
鄭聲之亂樂,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吾固以為一世之禍輕,曆代之罪重,自喪之釁小,迷衆之愆大也。
” 甯崇儒抑俗,率皆如此。
溫薨之後,始解褐為餘杭令,在縣興學校,養生徒,潔己修禮,志行之士莫不宗之。
期年之後,風化大行。
自中興已來,崇學敦教,未有如甯者也。
在職六年,遷臨淮太守,封陽遂鄉侯。
頃之,征拜中書侍郎。
在職多所獻替,有益政道。
時更營新廟,博求辟雍、明堂之制,甯據經傳奏上,皆有典證。
孝武帝雅好文學,甚被親愛,朝廷疑議,辄谘訪之。
甯指斥朝士,直言無諱。
王國寶,甯之甥也,以谄媚事會稽王道子,懼為甯所不容,乃相驅扇,因被疏隔。
求補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試死邪?”甯不信蔔占,固請行,臨發,上疏曰:“臣聞道尚虛簡,政貴平靜,坦公亮于幽顯,流子愛于百姓,然後可以經夷險而不憂,乘休否而常夷。
先王所以緻太平,如此而已。
今四境晏如,烽燧不舉,而倉庾虛秏,帑藏空匮。
古者使人,歲不過三日,今之勞擾,殆無三日休停,至有殘刑翦發,要求複除,生兒不複舉養,鳏寡不敢妻娶。
豈不怨結人鬼,感傷和氣。
臣恐社稷之憂,積薪不足以為喻。
臣久欲粗啟所懷,日複一日。
今當永離左右,不欲令心有餘恨。
請出臣啟事,付外詳擇。
”帝诏公卿牧守普議得失,甯又陳時政曰: 古者分土割境,以益百姓之心;聖王作制,籍無黃白之别。
昔中原喪亂,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故許其挾注本郡。
自爾漸久,人安其業,丘壟墳柏,皆已成行,雖無本邦之名,而有安土之實。
今宜正其封疆,以土斷人戶,明考課之科,修闾伍之法。
難者必曰:“人各有桑梓,俗自有南北。
一朝屬戶,長為人隸,君子則有土風之慨,小人則懷下役之慮。
”斯誠并兼者之所執,而非通理者之笃論也。
古者失地之君,猶臣所寓之主,列國之臣,亦有違適之禮。
随會仕秦,緻稱《春秋》;樂毅宦燕,見褒良史。
且今普天之人,原其氏出,皆随世遷移,何至于今而獨不可? 凡荒郡之人,星居東西,遠者千餘,近者數百,而舉召役調,皆相資須,期會差違,辄緻嚴坐,人不堪命,叛為盜賊。
是以山湖日積,刑獄愈滋。
今荒小郡縣,皆宜并合,不滿五千戶,不得為郡,不滿千戶,不得為縣。
守宰之任,宜得清平之人。
頃者選舉,惟以恤貧為先,雖制有六年,而富足便退。
又郡守找吏,牽置無常,或兼台職,或帶府官。
夫府以統州,州以監郡,郡以莅縣,如令互相領帖,則是下官反為上司,賦調役使無複節限。
且牽曳百姓,營起廨舍,東西流遷,人人易處,文書簿籍,少有存者。
先之室宇,皆為私家,後來新官,複應修立。
其為弊也,胡可勝言! 又方鎮去官,皆割精兵器杖以為送故,米布之屬不可稱計。
監司相容,初無彈糾。
其中或有清白,亦複不見甄異。
送兵多者至有千餘家,少者數十戶。
既力人私門,複資官廪布。
兵役既竭,枉服良人,牽引無端,以相充補。
若是功勳之臣,則已享裂土之祚,豈應封外複置吏兵乎!謂送故之格宜為節制,以三年為斷,夫人性無涯,奢儉由勢。
今并兼之士亦多不瞻,非力不足以厚身,非祿不足以富家,是得之有由,而用之無節。
蒱酒永日,馳骛卒年,一宴之馔,費過十金,麗服之美,不可赀算,盛狗馬之飾,營鄭衛之音,南畝廢而不墾,講誦阙而無聞,凡庸競馳,傲誕成俗。
謂宜驗其鄉黨,考其業尚,試其能否,然後升進。
如此,匪惟家給人足,賢人豈不繼踵而至哉! 官制谪兵,不相襲代,頃者小事,便從補役,一愆之違,辱及累世,親戚傍支,罹其禍毒,戶口減秏,亦由于此。
皆宜料遣,以全國信,禮,十九為長殇,以其未成人也。
十五為中殇,以為尚童幼也。
今以十六為全丁,則備成人之役矣。
以十三為半丁,所任非複童幼之事矣。
豈可傷天理,遠經典,困苦萬姓,乃至此乎!今宜修禮文,以二十為全丁,十六至十九為半丁,則人無夭折,生長滋繁矣。
帝善之。
初,甯之出,非帝本意,故所啟多合旨。
甯在郡又大設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學用,改革舊制,不拘常憲。
遠近至者千餘人,資給衆費,一出私祿。
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學生,課續五經。
又起學台,功用彌廣,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
太守臣甯入參機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濁,所為狼籍。
郡城先有六門,甯悉改作重樓,複更開二門,合前為八。
私立下舍七所。
臣伏尋宗廟之設,各有品秩,而甯自置家廟。
又下十五縣,皆使左宗廟,右社稷,準之太廟,皆資人力,又奪人居宅,工夫萬計。
甯若以古制宜崇,自當列上,而敢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