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五

關燈
罰不可以造次,屢稱無為不可與适變。

    雖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人。

     昔漢陰丈人修渾沌之術,孔子以為識其一不識其二。

    莊生之道,無乃類乎!與夫如愚之契,何殊間哉!若夫利而不害,天之道也;為而不争,聖之德也。

    群方所資而莫知誰氏,在儒而非儒,非道而有道。

    彌貫九流,玄同彼我,萬物用之而不既,亹癖日新而不朽,昔吾孔老固已言之矣。

     又領本州大中正。

    簡文帝臨崩,诏大司馬溫依周公居攝故事。

    坦之自持诏入,于帝前毀之。

    帝曰:“天下,傥來之運,卿何所嫌!”坦之曰:“天下,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專之!”帝乃使坦之改诏焉。

      溫薨,坦之與謝安共輔幼主,遷中書令,領丹陽尹。

    俄授都督徐兗青三州諸軍事、北中郎将、徐兗二州刺史,鎮廣陵。

    将之鎮,上表曰: 臣聞人君之道以孝敬為本,臨禦四海以委任為貴。

    恭順無為,則盛德日新;親杖賢能,則政道邕睦。

    昔周成、漢昭,并以幼年纂承大統。

    當時天下未為無難,終能顯揚祖考,保安社稷,蓋尊尊親親,信納大臣之所緻也。

     伏維陛下誕奇秀之姿,禀生知之量,春秋尚富,涉道未廣,方須訓導以成天德。

    皇太後仁淑之體,過于三母,先帝奉事積年,每稱聖明。

    臣願奉事之心,便當自同孝宗;太後慈愛之隆,亦不必異所生。

    琅邪王、餘姚主及諸皇女,宜朝夕定省,承受教誨,導習儀刑,以成景仰恭敬之美,不可以屬非至親,自為疏疑。

    昔肅祖崩殂,成康幼沖,事無大小,必谘丞相導,所以克就聖德,實此之由,今仆射臣安、中軍臣沖,人望具瞻,社稷之臣。

    且受遇先帝,綢缪缱绻,并志竭忠貞,盡心盡力,歸誠陛下,以報先帝。

    愚謂周旋舉動。

    皆應谘此二臣。

    二臣之于陛下,則周之旦奭,漢之霍光,顯宗之于王導。

    沖雖在外,路不雲遠,事容信宿,必宜參詳,然後情聽獲盡,庶事可畢。

     又天聽雖聰,不啟不廣;群情雖忠,不引不盡。

    宜數引侍臣,詢求谠言。

    平易之世,有道之主猶尚誡懼,日昃不倦;況今艱難理盡,慮經安危,祖宗之基系之陛下,不可不精心務道,以申先帝堯舜之風。

    可不敬修至德,以保宣元天地之祚? 表奏,帝納之。

     初,謝安愛好聲律,期功之慘,示廢妓樂頗,以成俗。

    坦之非而苦谏之。

    安遺坦之書曰:“知君思相愛惜之至。

    仆所求者聲,謂稱情義,無所不可為,卿複以自娛耳。

    若絜軌迹,崇世教,非所拟議,亦非所屑。

    常謂君粗得鄙趣者,猶未悟之濠上邪!故知莫逆,未易為人。

    ”坦之答曰:“具君雅旨,此是誠心而行,獨往之美,然恐非大雅中庸之謂。

    意者以為人之體韻猶器之方圓,方圓不可錯用,體韻豈可易處!各順其方,以弘其業,則歲寒之功必有成矣。

    實吾子少立德行,體議淹允,加以令地,優遊自居,佥曰之談,鹹以請遠相許,至于此事,實有疑焉。

    公私二三,莫見其可。

    以此為濠上,悟之者得無鮮乎!且天下之寶,故為天下所惜,天下之所非,何為不可以天下為心乎?想君幸複三思。

    ”書往反數四,安竟不從。

     坦之又嘗與殷康子書論公謙之義曰: 夫天道以無私成名,二儀以至公立德。

    立德存乎至公,故無親而非理;成名在乎無私,故在當而忘我。

    此天地所以成功,聖人所以濟化,由斯論之,公道體于自然,故理泰而愈降;謙義生于不足,故時弊而義著。

    故大禹、咎繇稱功言惠而成名于彼,孟反、範燮殿軍後入而全身于此。

    從此觀之,則謙公之義固以殊矣。

     夫物之所美,己不可收;人之所貴,我不可取。

    誠患人惡其上,衆不可蓋,故君子居之,而每加損焉。

    隆名在于矯伐,而不在于期當,匿迹在于違顯,而不在于求是。

    于是謙光之義與矜競而俱生,卑挹之義與誇伐而并進。

    由親譽生于不足,未若不知之有餘;良藥效于瘳疾,未若無病之為貴也。

     夫乾道确然,示人易矣;坤道?貴然,示人簡矣。

    二象顯于萬物,兩德彰于群生,豈矯枉過直而失其所哉!由此觀之,則大通之道公坦于天地,謙伐之議險崨于人事。

    今存公而廢謙,則自伐者托至公以生嫌,自美者因存黨以緻惑。

    此王生所謂同貌而實異,不可不察者也,然理必有根,教亦有主。

    苟探其根,則玄指自顯;若尋其末,弊無不至。

    豈可以嫌似而疑至公,弊貪而忘于諒哉! 康子及袁宏并有疑難,坦之标章擿句,一一申而釋之,莫不厭服。

    又孔嚴著《通葛論》,坦之與書贊美之。

    其忠公慷慨,标明賢勝,皆此類也。

     初,坦之與沙門竺法師甚厚,每共論幽明報應。

    便要先死者當報其事。

    後經年,師忽來雲:“貧道已死,罪福皆不虛。

    惟當勤修道德,以升濟神明耳。

    ”言訖不見。

    坦之尋亦卒,時年四十六。

    臨終,與謝安、桓沖書,言不及私,惟憂國家之事,朝野甚痛惜之。

    追贈安北将軍,谥曰獻。

     祎之字文邵。

    少知名,尚尋陽公主,曆中書侍郎。

    年未三十而卒,贈散騎常侍。

     坦之四子:恺、愉、國寶、忱。

     恺字茂仁,愉字茂和,并少踐清階。

    恺襲父爵,愉稍遷骠騎司馬,加輔國将軍。

    恺太元末為侍中,領右衛将軍,多所獻替。

    兄弟貴盛,當時莫比。

     及王恭等讨國寶,恺、愉并請解職。

    以與國寶異生,又素不協,故得免禍。

    國寶既死,出恺為吳郡内史,愉為江州刺史、都督豫州四郡、輔國将軍、假節。

    未幾,征恺為丹陽尹。

    及桓玄等至江甯,恺令兵守石頭。

    俄而玄等走,複為吳郡。

    病卒,追贈太常。

     愉至鎮,未幾,殷仲堪、桓玄、楊佺期舉兵應王恭,乘流奄至。

    愉既無備,惶遽奔臨川,為玄所得。

    玄盟于尋陽,以愉置壇所,愉甚恥之。

    及事解,除會稽内史。

    玄篡位,以為尚書仆射。

    ”劉裕義旗建,加前将軍。

    愉既桓氏婿,父子寵貴,又嘗輕侮劉裕,心不自安,潛結司州刺史溫詳,謀作亂,事洩,被誅,子孫十餘人皆伏法。

     國寶少無士操,不修廉隅。

    婦父謝安惡其傾側,每抑而不用。

    除尚書郎。

    國寶以中興膏腴之族,惟作吏部,不為餘曹郎,甚怨望,固辭不拜。

    從妹為會稽王道子妃,由是與道子遊處,遂間毀安焉。

     及道子輔政,以為秘書丞。

    俄遷琅邪内史,領堂邑太守,加輔國将軍。

    人補侍中,遷中書令、中領軍,與道子持威權,扇動内外。

    中書郎範甯,國寶舅也,儒雅方直,疾其阿谀,勸孝武帝黜之。

    國寶乃使陳郡袁悅之因尼支妙音緻書與太子母陳淑媛,說國寶忠謹,宜見親信。

    帝知之,托以他罪殺悅之。

    國寶大懼,遂因道子谮毀甯,甯由是出為豫章太守。

    及弟忱卒,國寶自表求解職迎母。

    并奔忱喪。

    诏特賜假,而盤桓不時進發,為禦史中丞褚粲所奏。

    國寶懼罪,衣女子衣,托為王家婢,詣道子告其事。

    道子言之于帝,故得原。

    後骠騎參軍王徽請國寶同宴,國寶素驕貴使酒,怒尚書左丞祖台之,攘袂大呼,以盤盞樂器擲台之,台之不敢言,複為粲所彈。

    诏以國寶縱肆情性,甚不可長,台之懦弱,非監司體,并坐免官。

    頃之,複職,愈驕蹇不遵法度。

    起齋侔清暑殿,帝惡其僭侈。

    國寶懼,遂谄媚于帝,而頗疏道子。

    道子大怒,嘗于内省面責國寶,以劍擲之,舊好盡矣。

      是時王雅亦有寵,薦王珣于帝。

    帝夜與國寶及雅宴,帝微有酒,令召珣,将至,國寶自知才出珣下,恐至,傾其寵,因曰:“王珣當今名流,不可以酒色見。

    ”帝遂止,而以國寶為忠。

    将納國寶女為琅邪王妃,未婚,而帝崩。

     安帝即位,國寶複事道子,進從祖弟緒為琅邪内史,亦以佞邪見知。

    道子複惑之,倚為心腹,并為時之所疾。

    國寶遂參管朝權,威震内外。

    遷尚書左仆射。

    領選,加後将軍、丹陽尹,道子悉以東宮兵配之。

     時王恭與殷仲堪并以才器,各居名籓。

    恭惡道子、國寶亂政,屢有憂國之言。

    道子等亦深忌憚之,将謀去其兵。

    未及行,而恭檄至,以讨國寶為名,國寶惶遽不知所為。

    緒說國寶,令矯道子命,召王珣、車胤殺之,以除群望,因挾主相以讨諸侯。

    國寶許之。

    珣、胤既至,而不敢害,反問計于珣。

    珣勸國寶放兵權以迎恭,國寶信之。

    語在《珣傳》。

    又問計于胤,胤曰:“南北同舉,而荊州未至,若朝廷遣軍,恭必城守。

    昔桓公圍壽陽,彌時乃克。

    若京城未拔,而上流奄至,君将何以待之?”國寶尤懼,遂上疏解職,詣阙待罪。

    既而悔之,祚稱诏複其本官,欲收其兵距王恭。

      道子既不能距諸侯,欲委罪國寶,乃遣谯王尚之收國寶,付廷尉,賜死,并斬緒于市。

    以謝王恭。

    國寶貪縱聚斂,不知紀極,後房伎妾以百數,天下珍玩充滿其室。

    及王恭伏法,诏追複國寶本官。

    元興初,桓玄得志,表徙其家屬于交州。

     忱字元達。

    弱冠知名,與王恭、王珣俱流譽一時。

    曆位骠騎長史。

    嘗造其舅範甯,與張玄相遇,甯使與玄語。

    玄正坐斂衽,待其有發,忱竟不與言,玄失望便去。

    甯讓忱曰:“張玄,吳中之秀,何不與語?”忱笑曰:“張祖希欲相識,自可見詣。

    ”甯謂曰:“卿風流隽望,真後來之秀。

    ”忱曰:“不有此舅,焉有此甥!”既而甯使報玄,玄束帶造之,始為賓主。

     太元中,出為荊州刺史、都督荊益甯三州軍事、建武将軍、假節。

    忱自恃才氣,放酒誕節,慕王澄之為人,又年少居方伯之任,談者憂之。

    及鎮荊州,威風肅然,殊得物和。

    桓玄時在江陵,既其本國。

    且奕葉故義,常以才雄駕物。

    忱每裁抑之。

    玄嘗詣忱,通人未出,乘轝直進。

    忱對玄鞭門幹,玄怒,去之,忱亦不留。

    嘗朔日見客,仗衛甚盛,玄言欲獵,借數百人,忱悉給之。

    玄憚而服焉。

     性任達不拘,末年尤嗜酒,一飲連月不醒,或裸體而遊,每歡三日不歎,便覺形神不相親。

    婦父嘗有慘,忱乘醉吊之,婦父恸哭,忱與賓客十許人,連臂被發裸身而入,繞之三币百而出。

    其所行多此類。

    數年卒官,追贈右将軍,谥曰穆。

     綏字彥猷。

    少有美稱,厚自矜邁,實鄙而無行。

    愉為殷、桓所捕,綏未測存亡,在都有憂色,居處飲食,每事貶降,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