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五

關燈
王湛(子承承子述述子坦之祎之坦之子恺愉國寶忱愉子綏承族子峤袁悅之祖台之)荀崧(子蕤羨)範汪(子甯叔堅)劉惔張憑韓伯 王湛,字處沖,司徒渾之弟也。

    少有識度。

    身長七尺八寸,龍颡大鼻,少言語。

    初有隐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為癡,其父昶獨異焉。

    遭父喪,居于墓次。

    服阕,阖門守靜,不交當世,沖素簡淡,器量隤然,有公輔之望。

     兄子濟輕之,所食方丈盈前,不以及淇。

    湛命取菜蔬,對而食之。

    濟嘗詣湛,見床頭有《周易》,問曰:“叔父何用此為?”湛曰:“體中不佳時,脫複看耳。

    ”濟請言之。

    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濟所未聞也。

    濟才氣抗邁,于湛略無子侄之敬。

    既聞其言,不覺栗然,心形俱肅。

    遂留連彌日累夜,自視缺然,乃歎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濟之罪也。

    ”既而辭去,湛送至門。

    濟有從馬絕難乘,濟問湛曰:“叔頗好騎不?”湛曰:“亦好之。

    ”因騎此馬,姿容既妙,回策如萦,善騎者無以過之。

    又濟所乘馬,甚愛之,湛曰:“此馬雖快,然力薄不堪苦行。

    近見督郵馬當勝,但刍秣不至耳。

    ”濟試養之,而與己馬等。

    湛又曰:“此馬任重方知之,平路無以别也。

    ”于是當蟻封内試之,濟馬果踬,而督郵馬如常。

    濟益歎,還白其父,曰:“濟始得一叔,乃濟以上人也。

    ”武帝亦以湛為癡,每見濟,辄調之曰:“卿家癡叔死未?”濟常無以答。

    及是,帝又問如初,濟曰:“臣叔殊不癡。

    ”因稱其美。

    帝曰:“誰比?”濟曰:“山濤以下,魏舒以上。

    ”時人謂湛上方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餘。

    湛聞曰:“欲處我于季孟之間乎?” 湛少仕曆秦王文學、太子洗馬、尚書郎、太子中庶子,出為汝南内史。

    元康五年卒,年四十七。

    子承嗣。

     承字安期。

    清虛寡欲,無所修尚。

    言理辯物,但明其指要而不飾文辭,有識者服其約而能通。

    弱冠知名。

    太尉王衍雅貴異之,比南陽樂廣焉。

    永甯初,為骠騎參軍。

    值天下将亂,乃避難南下。

    遷司空從事中郎。

    豫迎大駕,賜爵藍田縣侯。

    遷尚書郎,不就。

    東海王越鎮許,以為記室參軍。

    雅相知重,敕其子毗曰:“夫學之所益者淺,體之所安者深。

    閑習禮度,不如式瞻儀形;諷味遺言,不若親承音旨。

    王參軍人倫之表,汝其師之。

    ”在府數年,見朝政漸替,辭以母老,求出。

    越不許。

    久之,遷東海太守,政尚清淨,不為細察。

    小吏有盜池不魚者,綱紀推之,承曰:“文王之囿與衆共之,池魚複何足惜耶!”有犯夜者,為吏所拘,承問其故,答曰:“從師受書,不覺日暮。

    ”承曰:“鞭撻甯越以立威名,非政化之本。

    ”使吏送,令歸家。

    其從容寬恕若此。

     尋去官,東渡江。

    是時道路梗澀,人懷危懼,承每遇艱險,處之夷然,雖家人近習,不見其憂喜之色。

    既至下邳,登山北望,歎曰:“人言愁,我始欲愁矣。

    ”及至建鄴,為元帝鎮東府從事中郎,甚見優禮。

    承少有重譽,而推誠接物,盡弘恕之理,故衆鹹親愛焉。

    渡江名臣王導、衛玠、周顗、庾亮之徒皆出其下,為中興第一。

    年四十六卒,朝野痛惜之。

    自昶至承,世有高名,論者以為祖不及孫,孫不及父。

    子述嗣。

     述字懷祖。

    少孤,事母以孝聞。

    安貧守約,不求聞達。

    性沈靜,每坐客馳辨,異端競起,而述處之恬如也。

    少襲父爵。

    年三十,尚未知名,人或謂之癡。

    司徒王導以門地辟為中兵屬。

    既見,無他言,惟問以江東米價。

    述但張目不答。

    導曰:“王掾不癡,人何言癡也?”嘗見導每發言,一坐莫不贊美,述正色曰:“人非堯舜,何得每事盡善!”導改容謝之,庾亮曰:“懷祖清貞簡貴,不減祖、父,但曠淡微不及耳。

    ” 康帝為骠騎将軍,召補功曹,出為宛陵令。

    太尉、司空頻辟,又除尚書吏部郎,并不行。

    曆庾冰征虜長史。

    時庾翼鎮武昌,以累有妖怪,又猛獸入府,欲移鎮避之。

    述與冰箋曰:  竊聞安西欲移鎮樂鄉,不審此為算邪,将為情邪?若謂為算,則彼去武昌千有餘裡,數萬之衆造創移徒,方當興立城壁,公私勞擾。

    若信要害之地,所宜進據,猶當計移徙之煩,權二者輕重,況此非今日之要邪!方今強胡陸梁,當畜力養銳,而無故遷動,自取非算。

    又江州當溯流數千,供繼軍府,力役增倍,疲曳道路。

    且武昌實是江東鎮戍之中,非但捍禦上流而已。

    急緩赴告,駿奔不難。

    若移樂鄉,遠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

    方嶽取重将,故當居要害之地,為内外形勢。

    使窺窬之心不知所向。

    若是情邪,則天道玄遠,鬼神難言,妖祥吉兇,誰知其故!是以達人君子直道而行,不以情失。

    昔秦忌:“亡胡”之谶,卒為劉項之資;周惡檿弧之謠,而成褒姒之亂。

    此既然矣。

    曆觀古今,鑒其遺事,妖異速禍敗者,蓋不少矣,禳避之道,苟非所審,且當擇人事之勝理,思社稷之長計,斯則天下幸甚,令名可保矣。

     若安西盛意已耳,不能安于武昌,但得近移夏口,則其次也。

    樂鄉之舉,鹹謂不可。

    願将軍體國為家,固審此舉。

     時朝議亦不允,翼遂不移鎮。

     述出補臨海太守,遷建威将軍、會稽内史。

    莅政清肅,終日無事。

    母憂去職。

    服阕,代殷浩為揚州刺史,加征虜将軍。

    初至,主簿請諱。

    報曰:“亡祖先君,名播海内,遠近所知;内諱不出門,餘無所諱。

    ”尋加中書監,固讓,經年不拜。

    複加征虜将軍,進都督揚州徐州之琅邪諸軍事、衛将軍、并冀幽平四州大中正,刺史如故。

    尋遷散騎常侍、尚書令,将軍如故。

    述每受職,不為虛讓,其有所辭,必于不受。

    至是,子坦之谏,以為故事應讓。

    述曰:“汝謂我不堪邪?”坦之曰:“非也。

    但克讓自美事耳。

    ”述曰:“既雲堪,何為複讓!人言汝勝我,定不及也。

    ”坦之為桓溫長史。

    溫欲為子求婚于坦之。

    及還家省父,而述愛坦之。

    雖長大,猶抱置膝上。

    坦之因言溫意。

    述大怒,遽排下,曰:“汝竟癡邪!讵可畏溫面而以女妻兵也。

    ”坦之乃辭以他故。

    溫曰:“此尊君不肯耳。

    ”遂止。

    簡文帝每言述才既不長,直以真率便敵人耳。

    謝安亦歎美之。

     初,述家貧。

    求試宛陵令。

    頗受贈遺。

    而修家具,為州司所檢,有一千三百條。

    王導使謂之曰:“名父之子不患無祿,屈臨小縣,甚不宜耳。

    ”述答曰:“足自當止。

    時人未之達也。

    ”比後屢居州郡,清潔絕倫,祿賜皆散之親故,宅宇舊物不革于昔,始為當時所歎。

    但性急為累。

    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擲地。

    雞子圓轉不止,便下床以屐齒踏之,又不得。

    瞋甚,掇内口中,齧破而吐之。

    既跻重位,每以柔克為用。

    謝奕性粗,嘗忿述,極言罵之。

    述無所應,面壁而已,居半日,奕去,始複坐。

    人以此稱之。

     太和二年,以年迫懸車,上疏乞骸骨,曰:“臣曾祖父魏司空昶白箋于文皇帝曰:‘昔與南陽宗世林共為東宮官屬。

    世林少得好名,州裡瞻敬。

    及其年老,汲汲自勵,恐見廢棄,時人鹹共笑之。

    若天假其壽,緻仕之年,不為此公婆娑之事。

    ’情旨慷慨,深所鄙薄。

    雖是箋書,乃實訓誡。

    臣忝端右,而以疾患,禮敬廢替。

    猶謂可有差理,日複一日,而年衰疾痼,永無複瞻華幄之期。

    乞奉先誡,歸老丘園。

    ”不許。

    述竟不起。

    三年卒,時年六十六。

     初,桓溫平洛陽,議欲遷都,朝廷憂懼,将遣侍中止之。

    述曰:“溫欲以虛聲威朝廷,非事實也。

    但從之,自無所至。

    ”事果不行。

    又議欲移洛陽鐘虡,述曰:“永嘉不競,暫都江左。

    方當蕩平區宇,旋轸舊京。

    若其不耳,宜改遷園陵。

    不應先事鐘虡。

    ”溫竟無以奪之。

    追贈侍中、骠騎将軍、開府,谥曰穆,以避穆帝,改曰簡。

    子坦之嗣。

     坦之字文度。

    弱冠與郗超俱有重名,時人為之語曰:“盛德絕倫郗嘉賓,江東獨步王文度。

    ”嘉賓,超小字也。

    仆射江[A170]領選,将拟為尚書郎。

    坦之聞曰:“自過江來,尚書郎正用第二人,何得以此見拟!”[A170]遂止。

    簡文帝為撫軍将軍,辟為掾。

    累遷參軍、從事中郎,仍為司馬,加散騎常侍。

    出為大司馬桓溫長史。

    尋以父憂去職,服阕。

    征拜侍中,襲父爵。

    時卒士韓怅逃之歸首,雲“失牛故叛。

    ”有司劾怅偷牛,考掠服罪。

    坦之以為怅束身自歸,而法外加罪,懈怠失牛,事或可恕,加之木石,理有自誣,宜附罪疑從輕之例,遂以見原。

    海西公廢,領左衛将軍。

     坦之有風格,尤非時俗放蕩,不敦儒教,頗尚刑名學,著《廢莊論》曰: 荀卿稱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揚雄亦曰“莊周放蕩而不法”,何晏雲“鬻莊軀,放玄虛,而不周乎時變”。

    三賢之言,遠有當乎!夫獨構之唱,唱虛而莫和;無感之作,義偏而用寡。

    動人由于兼忘,應物在乎無心。

    孔父非不體遠,以體遠故用近;顔子豈不具德,以德備故膺教。

    胡為其然哉?不獲已而然也。

     夫自足者寡,故理懸于羲農;徇教者衆,故義申于三代。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吹萬不同,孰知正是!雖首陽之情,三黜之智,摩頂之甘,落毛之愛,枯槁之生,負石之死,格諸中庸,未入乎道,而況下斯者乎!先王知人情之難肆,懼違行以緻訟,悼司徹之贻悔,審褫帶之所緣,故陶鑄群生,謀之未兆,每攝其契,而為節焉。

    使夫敦禮以崇化,日用以成俗,誠存而邪忘,利損而競息,成功遂事,百姓皆曰我自然。

    蓋善暗者無怪,故所遇而無滞,執道以離俗,孰逾于不達!語道而失其為者,非其道也;辯德而有其位者,非其德也。

    言默所未究,況揚之以為風乎!且即濠以尋魚,想彼之我同;推顯以求隐,理得而情昧。

    若夫莊生者,望大庭而撫契,仰彌高于不足,寄積想于三篇,恨我懷之未盡,其言詭谲,其義恢誕。

    君子内應。

    從我遊方之外,衆人因藉之,以為弊薄之資。

    然則天下之善人少,不善人多,莊子之利天下也少,害天下也多。

    故曰魯酒薄而邯鄲圍,莊生作而風俗頹。

    禮與浮雲俱征,僞與利蕩并肆,人以克己為恥,士以無措為通,時無履德之譽,俗有蹈義之愆。

    驟語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