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三

關燈
阖門投竄山海。

    帝遣尚書、侍中手诏慰喻:“此社稷之難,非舅之責也。

    ”亮上疏曰: 臣凡鄙小人,才不經世,階緣戚屬,累忝非服,叨竊彌重,謗議彌興。

    皇家多難,未敢告退,遂随牒展轉,便煩顯任。

    先帝不豫,臣參侍醫藥,登遐顧命,又豫聞後事,豈雲德授,蓋以親也。

    臣知其不可,而不敢逃命,實以田夫之交猶有寄托,況君臣之義,道貫自然,哀悲眷戀,不敢違距。

    且先帝謬顧,情同布衣,既今恩重命輕,遂感遇忘身。

    加以陛下初在諒闇,先後親覽萬機,宣通外内,臣當其地,是以激節驅馳,不敢依違。

    雖知無補,志以死報。

    而才下位高,知進忘退,乘寵驕盈,漸不自覺。

    進不能撫甯外内,退不能推賢宗長,遂使四海側心,謗議沸騰。

     祖約、蘇峻不堪其憤,縱肆兇逆,事由臣發。

    社稷傾覆,宗廟虛廢,先後以憂逼登遐,陛下旰食逾年,四海哀惶,肝腦塗地,臣之招也,臣之罪也。

    朝廷寸斬之,屠戮之,不足以謝祖宗七廟之靈;臣灰身滅族,不足以塞四海之責。

    臣負國家,其罪莫大,實天所不覆,地所不載。

    陛下矜而不誅,有司縱而不戮。

    自古及今,豈有不忠不孝如臣之甚!不能伏劍北阙,偷存視息,雖生之日,亦猶死之年,朝廷複何理齒臣于人次,臣亦何顔自次于人理! 臣欲自投草澤,思愆之心也,而明诏謂之獨善其身。

    聖旨不垂矜察,所以重其罪也。

    願陛下覽先朝謬授之失,雖垂寬宥,全其首領,猶宜棄之,任其自存自沒,則天下粗知勸戒之綱矣。

     疏奏,诏曰: 省告懇恻,執以感歎,誠是仁舅處物宗之責,理亦盡矣。

    若大義既不開塞,舅所執理勝,何必區區其相易奪!  賊峻奸逆,書契所未有也。

    是天地所不容,人神所不宥。

    今年不反,明年當反,愚智所見也。

    舅與諸公勃然而召,正是不忍見無禮于君者也。

    論情與義,何得謂之不忠乎!若以己總率征讨,事至敗喪,有司宜明直繩,以肅國體,誠則然矣。

    且舅遂上告方伯,席卷來下,舅躬貫甲胄,賊峻枭懸。

    大事既平,天下開泰,衍得反正,社稷乂安,宗廟有奉,豈非舅二三方伯忘身陳力之勳邪!方當策勳行賞,豈複議既往之咎乎! 且天下大弊,死者萬計,而與桀寇對岸。

    舅且當上奉先帝顧托之旨,弘濟艱難,使衍沖人永有憑賴,則天下幸甚。

     亮欲遁逃山海,自暨陽東出。

    诏有司錄奪舟船。

    亮乃求外鎮自效,出為持節、都督豫州揚州之江西宣城諸軍事、平西将軍、假節、豫州刺史,領宣城内史。

    亮遂受命,鎮蕪湖。

     頃之,後将軍郭默據湓口以叛,亮表求親征,于是以本官加征讨都督,率将軍路永、毛寶、趙胤、匡術、劉仕等步騎二萬,會太尉陶侃俱讨破之。

    亮還蕪湖,不受爵賞。

    侃移書曰:“夫賞罰黜陟,國之大信,竊怪矯然,獨為君子。

    ”亮曰:“元帥指捴,武臣效命,亮何功之有!”遂苦辭不受。

    進号鎮西将軍,又固讓。

    初,以誅王敦功,封永昌縣公。

    亮比陳讓,疏數十上,至是許之。

    陶侃薨,遷亮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進号征西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假節。

    亮固讓開府,乃遷鎮武昌。

      時王導輔政,主幼時艱,務存大綱,不拘細目,委任趙胤、賈甯等諸将,并不奉法,大臣患之。

    陶侃嘗欲起兵廢導,而郗鑒不從,乃止。

    至是,亮又欲率衆黜導,又以谘鑒,而鑒又不許。

    亮與鑒箋曰: 昔于蕪湖反覆謂彼罪雖重,而時弊國危,且令方嶽道勝,亦足有所鎮壓,故共隐忍,解釋陶公。

    自茲迄今,曾無悛改。

     主上自八九歲以及成人,入則在宮入之手,出則唯武官小人,讀書無從受音句,顧問未嘗遇君子。

    侍臣雖非俊士,皆時之良也,知今古顧問,豈與殿中将軍、司馬督同年而語哉!不雲當高選侍臣,而雲高選将軍、司馬督,豈合賈生願人主之美,習以成德之意乎!秦政欲愚其黔首,天下猶知不可,況乃欲愚其主哉!主之少也,不登進賢哲以輔導聖躬。

    春秋既盛,宜複子明辟。

    不稽首歸政,甫居師傅之尊;成人之主,方受師臣之悖。

    主上知君臣之道不可以然,而不得不行殊禮之事。

    萬乘之君,寄坐上九,亢龍之爻,有位無人。

    挾震主之威以臨制百官,百官莫之敢忤。

    是先帝無顧命之臣,勢屈于驕奸而遵養之也。

    趙賈之徒有無君之心,是而可忍,孰不可忍! 且往日之事,含容隐忍,謂其罪可宥,良以時弊國危,兵甲不可屢動,又冀其當謝往釁,懼而修己。

    如頃日之縱,是上無所忌,下無所憚,謂多養無賴足以維持天下。

    公與下官并蒙先朝厚顧,荷托付之重,大奸不掃,何以見先帝于地下!願公深惟安國家、固社稷之遠算,次計公之與下官負荷輕重,量其所宜。

     鑒又不許,故其事得息。

     時石勒新死,亮有開複中原之謀,乃解豫州授輔國将軍毛寶,使與西陽太守樊峻精兵一萬,俱戍邾城。

    又以陶稱為南中郎将、江夏相,率部曲五千人入沔中。

    亮弟翼為南蠻校尉、南郡太守,鎮江陵。

    以武昌太守陳嚣為輔國将軍、梁州刺史,趣子午。

    又遣偏軍伐蜀,至江陽,執僞荊州刺史李闳、巴郡太守黃植,送于京都。

    亮當率大衆十萬,據石城,為諸軍聲援,乃上疏曰:“蜀胡二寇兇虐滋甚,内相誅鋤,衆叛親離。

    蜀甚弱而胡尚強,并佃并守,修進取之備。

    襄陽北接宛許,南阻漢水,其險足固,其土足食。

    臣宜移鎮襄陽之石城下,并遣諸軍羅布江沔。

    比及數年,戎士習練,乘釁齊進,以臨河洛。

    大勢一舉,衆知存亡,開反善之路,宥逼協之罪,因天時,順人情,誅逋逆,雪大恥,實聖朝之所先務也。

    願陛下許其所陳,濟其此舉。

    淮泗壽陽所宜進據,臣辄簡練部分。

    乞槐棘參議,以定經略。

    ”帝下其議。

    時王導與亮意同,郗鑒議以資用未備,不可大舉。

    亮又上疏,便欲遷鎮。

    會寇陷邾城,毛寶赴水而死。

    亮陳謝,自貶三等,行安西将軍。

    有诏複位。

    尋拜司空,餘官如故,固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