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
關燈
小
中
大
移,來在詹境,經寇喪資,一身特立,短褐不掩形,菜蔬不充朝,而抗志彌厲,不遊非類。
顔回稱不改其樂,泓有其分。
明公輔亮皇室,恢維宇宙,四門開辟,英彥凫藻,收春華于京辇,采秋實于岩薮。
而泓抱璞荊山,未剖和璧。
若蒙铨召,付以列曹,必能協隆鼎味,緝熙庶績者也。
”帝即辟之。
自後位至少府卿。
既受詹生成之惠,詹卒,遂制朋友之服,哭止宿草,追趙氏祀程嬰、杵臼之義,祭詹終身。
甘卓,字季思,丹陽人,秦丞相茂之後也。
曾祖甯,為吳将。
祖述,仕吳為尚書。
父昌,太子太傅。
吳平,卓退居自守。
郡命主簿、功曹,察孝謙,州舉秀才,為吳王常侍。
讨石冰,以功賜爵都亭侯。
東海王越引為參軍,出補離狐令。
卓見天下大亂,棄官東歸,前至曆陽,與陳敏相遇。
敏甚悅,共圖縱橫之計,遂為其子景娶卓女,共相結托。
會周?唱義,密使錢廣攻敏弟昶,敏遣卓讨廣,頓硃雀橋南。
會廣殺昶,?告丹陽太守顧榮共邀說卓。
卓素敬服榮,且以昶死懷懼,良久乃從之。
遂詐疾迎女,斷橋,收船南岸,共滅敏,傳首于京都。
元帝初渡江,授卓前鋒都督、揚威将軍、曆陽内史。
其後讨周馥,征杜弢,屢經苦戰,多所擒獲。
以前後功,進爵南鄉侯,拜豫章太守。
尋遷湘州刺史,将軍如故。
複進爵于湖侯。
中興初,以邊寇未靜,學校陵遲,特聽不試孝廉,而秀才猶依舊策試。
卓上疏以為:“答問損益,當須博通古令,明達政體,必求諸墳索,乃堪其舉。
臣所忝州往遭寇亂,學校久替,人士流播,不得比之餘州。
策試之由,當藉學功,謂宜同孝廉例,申與期限。
”疏奏,朝議不許。
卓于是精加隐括,備禮舉桂陽谷儉為秀才。
儉辭不獲命,州厚禮遣之。
諸州秀才聞當考試,皆憚不行,惟儉一人到台,遂不複策試。
儉恥其州少士,乃表求試,以高第除中郎。
儉少有志行,寒苦自立,博涉經史。
于時南土凋荒,經籍道息,儉不能遠求師友,唯在家研精。
雖所得實深,未有名譽,又恥衒耀取達,遂歸,終身不仕,卒于家。
卓尋遷安南将軍、梁州刺史、假節、督沔北諸軍,鎮襄陽。
卓外柔内剛,為政簡惠,善于綏撫,估稅悉除,市無二價。
州境所有魚池,先恆責稅,卓不收其利,皆給貧民,西土稱為惠政。
王敦稱兵,遣使告卓。
卓乃僞許,而心不同之。
及敦升舟,而卓不赴,使參軍孫雙詣武昌谏止敦。
敦聞雙言,大驚曰:“甘侯前與吾語雲何,而更有異!正當慮吾危朝廷邪?吾今下唯除奸兇耳。
卿還言之,事濟當以甘侯作公。
”雙還報卓,卓不能決。
或說卓且僞許敦,待敦至都而讨之。
卓曰:“昔陳敏之亂,吾亦先從後圖,而論者謂懼逼面謀之。
雖吾情本不爾,而事實有似,心恆愧之。
今若複爾,誰能明我!”時湘州刺史谯王承遣主簿鄧骞說卓曰:“劉大連雖乘權寵,非有害于天下也。
大将軍以其私憾稱兵象魏,雖托讨亂之名,實失天下之望,此忠臣義士匡救之時也。
昔魯連匹夫,猶懷蹈海之志,況受任方伯,位同體國者乎!今若因天人之心,唱桓文之舉,杖大順以掃逆節,擁義兵以勤王室,斯千載之運,不可失也。
”卓笑曰:“桓文之事,豈吾所能。
至于盡力國難,乃其心也。
當共詳思之。
”參軍李梁說卓曰:“昔隗嚣亂隴右,窦融保河西以歸光武,今日之事,有似于此。
将軍有重名于天下,但當推亡固存,坐而待之。
使大将軍勝,方當崇将軍以方面之重;如其不勝,朝廷必以将軍代之。
何憂不富貴,而釋此廟勝,決存亡于一戰邪!”骞謂梁曰:“光武創業,中國未平,故隗嚣斷隴右,窦融兼河西,各據一方,鼎足之勢,故得文服天子,從容顧望。
及海内已定,君臣正位,終于隴右傾覆,河西入朝。
何則?向之文服,義所不容也。
今将軍之于本朝,非窦融之喻也。
襄陽之于大府,非河西之固也。
且人臣之義,安忍國難而不陳力,何以北面于天子邪!使大将軍平劉隗,還武昌,增石城之守,絕荊湘之粟,将軍安歸乎?勢在人手,而曰我處廟勝,未之聞也。
”卓尚持疑未決,骞又謂卓曰:“今既不義舉,又不承大将軍檄,此必至之禍,愚智所見也。
且議者之所難,以彼強我弱,是不量虛實者也。
今大将軍兵不過萬餘,其留者不能五千,而将軍見衆既倍之矣。
将軍威名天下所聞也,此府精銳,戰勝之兵也。
擁強衆,藉威名,杖節而行,豈王含所能禦哉!溯流之衆,勢不自救,将軍之舉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顧慮乎!武昌既定,據其軍實,鎮撫二州,施惠士卒,使還者如歸,此呂蒙所以克敵也。
如是,大将軍可不戰而自潰。
今釋必勝之策,安坐以待危亡,不可言知計矣。
願将軍熟慮之。
” 時敦以卓不至,慮在後為變,遣參軍樂道融苦要卓俱下。
道融本欲背敦,因說卓襲之,語在融傳。
卓既素不欲從敦,得道融說,遂決曰:“吾本意也。
”乃與巴東監軍柳純、南平太守夏侯承、宜都太守譚該等十餘人,俱露檄遠近,陳敦肆逆,率所統緻讨。
遣參軍司馬贊、孫雙奉表詣台,參軍羅英至廣州,與陶侃克期,參軍鄧骞、虞沖至長沙,令谯王承堅守。
征西将軍戴若思在江西,先得卓書,表上之,台内皆稱萬歲。
武昌驚,傳卓軍至,人皆奔散。
诏書遷卓為鎮南大将軍、侍中、都督荊梁二州諸軍事、荊州牧,梁州刺史如故,陶侃得卓信,即遣參軍高寶率兵下。
卓雖懷義正,而性不果毅,且年老多疑,計慮猶豫,軍次豬口,累旬不前。
敦大懼,遣卓兄子行參軍仰求和,謝卓曰:“君此自是臣節,不相責也。
吾家計急,不得不爾。
想便旋軍襄陽,當更結好。
”時王師敗績,敦求台驺虞幡駐卓。
卓聞周顗、戴若思遇害,流涕謂仰曰:“吾之所憂,正謂今日。
每得朝廷人書,常以胡寇為先,不悟忽有蕭牆之禍。
且使聖上元吉,太子無恙,吾臨敦上流,亦未敢便危社稷。
吾适徑據武昌,敦勢逼,必劫天子以絕四海之望。
不如還襄陽,更思後圖。
”即命旋軍。
都尉秦康說卓曰:“今分兵取敦不難,但斷彭澤,上下不得相赴,自然離散,可一戰擒也。
将軍既有忠節,中道而廢,更為敗軍将,恐将軍之下亦各便求西還,不可得守也。
”卓不能從。
樂道融亦日夜勸卓速下。
卓性先寬和,忽便強塞,徑還襄陽,意氣騷擾,舉動失常,自照鏡不見其頭
顔回稱不改其樂,泓有其分。
明公輔亮皇室,恢維宇宙,四門開辟,英彥凫藻,收春華于京辇,采秋實于岩薮。
而泓抱璞荊山,未剖和璧。
若蒙铨召,付以列曹,必能協隆鼎味,緝熙庶績者也。
”帝即辟之。
自後位至少府卿。
既受詹生成之惠,詹卒,遂制朋友之服,哭止宿草,追趙氏祀程嬰、杵臼之義,祭詹終身。
甘卓,字季思,丹陽人,秦丞相茂之後也。
曾祖甯,為吳将。
祖述,仕吳為尚書。
父昌,太子太傅。
吳平,卓退居自守。
郡命主簿、功曹,察孝謙,州舉秀才,為吳王常侍。
讨石冰,以功賜爵都亭侯。
東海王越引為參軍,出補離狐令。
卓見天下大亂,棄官東歸,前至曆陽,與陳敏相遇。
敏甚悅,共圖縱橫之計,遂為其子景娶卓女,共相結托。
會周?唱義,密使錢廣攻敏弟昶,敏遣卓讨廣,頓硃雀橋南。
會廣殺昶,?告丹陽太守顧榮共邀說卓。
卓素敬服榮,且以昶死懷懼,良久乃從之。
遂詐疾迎女,斷橋,收船南岸,共滅敏,傳首于京都。
元帝初渡江,授卓前鋒都督、揚威将軍、曆陽内史。
其後讨周馥,征杜弢,屢經苦戰,多所擒獲。
以前後功,進爵南鄉侯,拜豫章太守。
尋遷湘州刺史,将軍如故。
複進爵于湖侯。
中興初,以邊寇未靜,學校陵遲,特聽不試孝廉,而秀才猶依舊策試。
卓上疏以為:“答問損益,當須博通古令,明達政體,必求諸墳索,乃堪其舉。
臣所忝州往遭寇亂,學校久替,人士流播,不得比之餘州。
策試之由,當藉學功,謂宜同孝廉例,申與期限。
”疏奏,朝議不許。
卓于是精加隐括,備禮舉桂陽谷儉為秀才。
儉辭不獲命,州厚禮遣之。
諸州秀才聞當考試,皆憚不行,惟儉一人到台,遂不複策試。
儉恥其州少士,乃表求試,以高第除中郎。
儉少有志行,寒苦自立,博涉經史。
于時南土凋荒,經籍道息,儉不能遠求師友,唯在家研精。
雖所得實深,未有名譽,又恥衒耀取達,遂歸,終身不仕,卒于家。
卓尋遷安南将軍、梁州刺史、假節、督沔北諸軍,鎮襄陽。
卓外柔内剛,為政簡惠,善于綏撫,估稅悉除,市無二價。
州境所有魚池,先恆責稅,卓不收其利,皆給貧民,西土稱為惠政。
王敦稱兵,遣使告卓。
卓乃僞許,而心不同之。
及敦升舟,而卓不赴,使參軍孫雙詣武昌谏止敦。
敦聞雙言,大驚曰:“甘侯前與吾語雲何,而更有異!正當慮吾危朝廷邪?吾今下唯除奸兇耳。
卿還言之,事濟當以甘侯作公。
”雙還報卓,卓不能決。
或說卓且僞許敦,待敦至都而讨之。
卓曰:“昔陳敏之亂,吾亦先從後圖,而論者謂懼逼面謀之。
雖吾情本不爾,而事實有似,心恆愧之。
今若複爾,誰能明我!”時湘州刺史谯王承遣主簿鄧骞說卓曰:“劉大連雖乘權寵,非有害于天下也。
大将軍以其私憾稱兵象魏,雖托讨亂之名,實失天下之望,此忠臣義士匡救之時也。
昔魯連匹夫,猶懷蹈海之志,況受任方伯,位同體國者乎!今若因天人之心,唱桓文之舉,杖大順以掃逆節,擁義兵以勤王室,斯千載之運,不可失也。
”卓笑曰:“桓文之事,豈吾所能。
至于盡力國難,乃其心也。
當共詳思之。
”參軍李梁說卓曰:“昔隗嚣亂隴右,窦融保河西以歸光武,今日之事,有似于此。
将軍有重名于天下,但當推亡固存,坐而待之。
使大将軍勝,方當崇将軍以方面之重;如其不勝,朝廷必以将軍代之。
何憂不富貴,而釋此廟勝,決存亡于一戰邪!”骞謂梁曰:“光武創業,中國未平,故隗嚣斷隴右,窦融兼河西,各據一方,鼎足之勢,故得文服天子,從容顧望。
及海内已定,君臣正位,終于隴右傾覆,河西入朝。
何則?向之文服,義所不容也。
今将軍之于本朝,非窦融之喻也。
襄陽之于大府,非河西之固也。
且人臣之義,安忍國難而不陳力,何以北面于天子邪!使大将軍平劉隗,還武昌,增石城之守,絕荊湘之粟,将軍安歸乎?勢在人手,而曰我處廟勝,未之聞也。
”卓尚持疑未決,骞又謂卓曰:“今既不義舉,又不承大将軍檄,此必至之禍,愚智所見也。
且議者之所難,以彼強我弱,是不量虛實者也。
今大将軍兵不過萬餘,其留者不能五千,而将軍見衆既倍之矣。
将軍威名天下所聞也,此府精銳,戰勝之兵也。
擁強衆,藉威名,杖節而行,豈王含所能禦哉!溯流之衆,勢不自救,将軍之舉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顧慮乎!武昌既定,據其軍實,鎮撫二州,施惠士卒,使還者如歸,此呂蒙所以克敵也。
如是,大将軍可不戰而自潰。
今釋必勝之策,安坐以待危亡,不可言知計矣。
願将軍熟慮之。
” 時敦以卓不至,慮在後為變,遣參軍樂道融苦要卓俱下。
道融本欲背敦,因說卓襲之,語在融傳。
卓既素不欲從敦,得道融說,遂決曰:“吾本意也。
”乃與巴東監軍柳純、南平太守夏侯承、宜都太守譚該等十餘人,俱露檄遠近,陳敦肆逆,率所統緻讨。
遣參軍司馬贊、孫雙奉表詣台,參軍羅英至廣州,與陶侃克期,參軍鄧骞、虞沖至長沙,令谯王承堅守。
征西将軍戴若思在江西,先得卓書,表上之,台内皆稱萬歲。
武昌驚,傳卓軍至,人皆奔散。
诏書遷卓為鎮南大将軍、侍中、都督荊梁二州諸軍事、荊州牧,梁州刺史如故,陶侃得卓信,即遣參軍高寶率兵下。
卓雖懷義正,而性不果毅,且年老多疑,計慮猶豫,軍次豬口,累旬不前。
敦大懼,遣卓兄子行參軍仰求和,謝卓曰:“君此自是臣節,不相責也。
吾家計急,不得不爾。
想便旋軍襄陽,當更結好。
”時王師敗績,敦求台驺虞幡駐卓。
卓聞周顗、戴若思遇害,流涕謂仰曰:“吾之所憂,正謂今日。
每得朝廷人書,常以胡寇為先,不悟忽有蕭牆之禍。
且使聖上元吉,太子無恙,吾臨敦上流,亦未敢便危社稷。
吾适徑據武昌,敦勢逼,必劫天子以絕四海之望。
不如還襄陽,更思後圖。
”即命旋軍。
都尉秦康說卓曰:“今分兵取敦不難,但斷彭澤,上下不得相赴,自然離散,可一戰擒也。
将軍既有忠節,中道而廢,更為敗軍将,恐将軍之下亦各便求西還,不可得守也。
”卓不能從。
樂道融亦日夜勸卓速下。
卓性先寬和,忽便強塞,徑還襄陽,意氣騷擾,舉動失常,自照鏡不見其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