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
關燈
小
中
大
應詹甘卓鄧骞卞壸(從父兄敦劉超鐘雅)
應詹,字思遠,汝南南頓人,魏侍中璩之孫也。
詹幼孤,為祖母所養。
年十餘歲,祖母又終,居喪毀頓,杖而後起,遂以孝聞。
家富于财,年又稚弱,乃請族人共居,委以資産,情若至親,世以此異焉。
弱冠知名,性質素弘雅,物雖犯而弗之校,以學藝文章稱。
司徒何劭見之曰:“君子哉若人!” 初辟公府,為太子舍人。
趙王倫以為征東長史。
倫誅,坐免。
成都王穎辟為掾。
時骠騎從事中郎諸葛玫委長沙王乂奔鄴,盛稱乂之非。
玫浮躁有才辯,臨漳人士無不詣之。
詹與玫有舊,歎曰:“諸葛成林,何與樂毅之相詭乎!”卒不見之。
玫聞甚愧。
鎮南大将軍劉弘,詹之祖舅也,請為長史,謂之曰:“君器識弘深,後當代老子于荊南矣。
”仍委以軍政。
弘著績漢南,詹之力也。
遷南平太守。
王澄為荊州,假詹督南平、天門、武陵三郡軍事。
及洛陽傾覆,詹攘袂流涕,勸澄赴援。
澄使詹為檄,詹下筆便成,辭義壯烈,見者慷慨,然竟不能從也。
天門、武陵溪蠻并反,詹讨降之。
時政令不一,諸蠻怨望,并謀背叛。
詹召蠻酋,破銅券與盟,由是懷詹,數郡無虞。
其後天下大亂,詹境獨全。
百姓歌之曰:“亂離既普,殆為灰朽。
僥幸之運,賴茲應後。
歲寒不凋,孤境獨守。
拯我塗炭,惠隆丘阜。
潤同江海,恩猶父母。
”鎮南将軍山簡複假詹督五郡軍事。
會蜀賊杜疇作亂,來攻詹郡,力戰摧之。
尋與陶侃破杜弢于長沙,賊中金寶溢目,詹一無所取,唯收圖書,莫不歎之。
元帝假詹建武将軍,王敦又上詹監巴東五郡軍事,賜爵颍陽鄉侯。
陳人王沖擁衆荊州,素服詹名,迎為刺史。
詹以沖等無賴,棄還南平,沖亦不怨。
其得人情如此。
遷益州刺史,領巴東監軍。
詹之出郡也,士庶攀車号泣,若戀所生。
俄拜後軍将軍。
詹上疏陳便宜,曰:“先王設官,使君有常尊,臣有定卑,上無苟且之志,下無觊觎之心。
下至亡奏,罷侯置守,本替末陵,綱紀廢絕。
漢興,雖未能興複舊典,猶雜建侯守,故能享年享世,殆參古迹。
今大荒之後,制度改創,宜因斯會,厘正憲則,先舉盛德元功以為封首,則聖世之化比隆唐虞矣。
”又曰:“性相近,習相遠,訓導之風,宜慎所好。
魏正始之間,蔚為文林。
元康以來,賤經尚道,以玄虛宏放為夷達,以儒術清儉為鄙俗。
永嘉之弊,未必不由此也。
今雖有儒官,教養未備,非所以長育人才,納之軌物也。
宜修辟雍,崇明教義,先令國子受訓,然後皇儲親臨釋奠,則普天尚德,率土知方矣。
”元帝雅重其才,深納之。
頃之,出補吳國内史,以公事免。
鎮北将軍劉隗出鎮,以詹為軍司。
加散騎常侍,累遷光祿勳。
詹以王敦專制自樹,故優遊諷詠,無所标明。
及敦作逆,明帝問詹計将安出。
詹厲然慷慨曰:“陛下宜奮赫斯之威,臣等當得負戈前驅,庶憑宗廟之靈,有征無戰。
如其不然,王室必危。
”帝以詹為都督前鋒軍事、護軍将軍、假節,都督硃雀橋南。
賊從竹格渡江,詹與建威将軍趙胤等擊敗之,斬賊率杜發,枭首數千級。
賊平,封觀陽縣侯,食邑一千六百戶,賜絹五千匹。
上疏讓曰:“臣聞開國承家,光啟土宇,唯令德元功乃宜封錫。
臣雖忝當一隊,策無微略,勞不汗馬。
猥以疏賤,倫亞親密,暫廁被練,列勤司勳。
乞回謬恩,聽其所守。
”不許。
遷使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平南将軍、江州刺史。
詹将行,上疏曰: 夫欲用天下之智力者,莫若使天下信之也。
商鞅移木,豈禮也哉?有由而然。
自經荒弊,綱紀頹陵,清直之風既澆,糟秕之俗猶在,誠宜濯以滄浪之流,漉以吞舟之網,則幽顯明别,于變時雍矣。
弘濟茲務,在乎官人。
今南北雜錯,屬托者無保負之累,而輕舉所知,此博采所以未精,職理所以多阙。
今凡有所用,宜随其能否而與舉主同乎褒貶,則人有慎舉之恭,官無廢職之吝。
昔冀缺有功,胥臣蒙先茅之賞;子玉敗軍,子文受蔿賈之責。
古既有之,今亦宜然。
漢朝使刺史行部,乘傳奏事,猶恐不足以辨彰幽明,弘宣政道,故複有繡衣直指。
今之艱弊,過于往昔,宜分遣黃、散若中書郎等循行天下,觀采得失,舉善彈違,斷截苟且,則入不敢為非矣。
漢宣帝時,二千石有居職修明者,則入為公卿;其不稱職免官者,皆還為平人。
懲勸必行,故曆世長久。
中間以來,遷不足競,免不足懼。
或有進而失意,退而得分。
莅官雖美,當以素論降替;在職實劣,直以舊望登叙。
校遊談為多少,不以實事為先後。
以此責成,臣未見其兆也。
今宜峻左降舊制,可二千石免官,三年乃得叙用,長史六年,戶口折半,道裡倍之。
此法必明,便天下知官難得而易失,必人慎其職,朝無惰官矣。
都督可課佃二十頃,州十頃,郡五頃,縣三頃。
皆取文武吏醫蔔,不得撓亂百姓。
三台九府,中外諸軍,有可減損,皆令附農。
市息末伎,道無遊人,不過一熟,豐穰可必。
然後重居職之俸,使祿足以代耕。
頃大事之後,遐迩皆想宏略,而寂然未副,宜早振綱領,肅起群望。
時王敦新平,人情未安,詹撫而懷之,莫不得其歡心,百姓賴之。
疾笃,與陶侃書曰:“每憶密計,自沔入湘,颉颃缱绻,齊好斷金。
子南我東,忽然一紀,其間事故,何所不有。
足下建功峤南,旋鎮舊楚。
吾承乏幸會,來忝此州,圖與足下進共竭節本朝,報恩幼主,退以申尋平生,纏綿舊好。
豈悟時不我與,長即幽冥,永言莫從,能不慨怅!今神州未夷,四方多難,足下年德并隆,功名俱盛,宜務建洪範,雖休勿休,至公至平,至謙至順,即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足下察吾此誠。
”以鹹和六年卒,時年五十三。
冊贈鎮南大将軍、儀同三司,谥曰烈,祠以太牢。
子玄嗣,位至散騎侍郎。
玄弟誕,有器幹,曆六郡太守、龍骧将軍,追贈冀州刺史。
初,京兆韋泓喪亂之際,親屬遇饑疫并盡,客遊洛陽,素聞詹名,遂依托之。
詹與分甘共苦,情若弟兄。
遂随從積年,為營伉俪,置居宅,并薦之于元帝曰:“自遭喪亂,人士易操,至乃任運固窮,耿介守節者鮮矣。
伏見議郎韋泓,年三十八,字元量,執心清沖,才識備濟,躬耕隴畝,不煩人役,靜默居常,不豫政事。
昔年流
詹幼孤,為祖母所養。
年十餘歲,祖母又終,居喪毀頓,杖而後起,遂以孝聞。
家富于财,年又稚弱,乃請族人共居,委以資産,情若至親,世以此異焉。
弱冠知名,性質素弘雅,物雖犯而弗之校,以學藝文章稱。
司徒何劭見之曰:“君子哉若人!” 初辟公府,為太子舍人。
趙王倫以為征東長史。
倫誅,坐免。
成都王穎辟為掾。
時骠騎從事中郎諸葛玫委長沙王乂奔鄴,盛稱乂之非。
玫浮躁有才辯,臨漳人士無不詣之。
詹與玫有舊,歎曰:“諸葛成林,何與樂毅之相詭乎!”卒不見之。
玫聞甚愧。
鎮南大将軍劉弘,詹之祖舅也,請為長史,謂之曰:“君器識弘深,後當代老子于荊南矣。
”仍委以軍政。
弘著績漢南,詹之力也。
遷南平太守。
王澄為荊州,假詹督南平、天門、武陵三郡軍事。
及洛陽傾覆,詹攘袂流涕,勸澄赴援。
澄使詹為檄,詹下筆便成,辭義壯烈,見者慷慨,然竟不能從也。
天門、武陵溪蠻并反,詹讨降之。
時政令不一,諸蠻怨望,并謀背叛。
詹召蠻酋,破銅券與盟,由是懷詹,數郡無虞。
其後天下大亂,詹境獨全。
百姓歌之曰:“亂離既普,殆為灰朽。
僥幸之運,賴茲應後。
歲寒不凋,孤境獨守。
拯我塗炭,惠隆丘阜。
潤同江海,恩猶父母。
”鎮南将軍山簡複假詹督五郡軍事。
會蜀賊杜疇作亂,來攻詹郡,力戰摧之。
尋與陶侃破杜弢于長沙,賊中金寶溢目,詹一無所取,唯收圖書,莫不歎之。
元帝假詹建武将軍,王敦又上詹監巴東五郡軍事,賜爵颍陽鄉侯。
陳人王沖擁衆荊州,素服詹名,迎為刺史。
詹以沖等無賴,棄還南平,沖亦不怨。
其得人情如此。
遷益州刺史,領巴東監軍。
詹之出郡也,士庶攀車号泣,若戀所生。
俄拜後軍将軍。
詹上疏陳便宜,曰:“先王設官,使君有常尊,臣有定卑,上無苟且之志,下無觊觎之心。
下至亡奏,罷侯置守,本替末陵,綱紀廢絕。
漢興,雖未能興複舊典,猶雜建侯守,故能享年享世,殆參古迹。
今大荒之後,制度改創,宜因斯會,厘正憲則,先舉盛德元功以為封首,則聖世之化比隆唐虞矣。
”又曰:“性相近,習相遠,訓導之風,宜慎所好。
魏正始之間,蔚為文林。
元康以來,賤經尚道,以玄虛宏放為夷達,以儒術清儉為鄙俗。
永嘉之弊,未必不由此也。
今雖有儒官,教養未備,非所以長育人才,納之軌物也。
宜修辟雍,崇明教義,先令國子受訓,然後皇儲親臨釋奠,則普天尚德,率土知方矣。
”元帝雅重其才,深納之。
頃之,出補吳國内史,以公事免。
鎮北将軍劉隗出鎮,以詹為軍司。
加散騎常侍,累遷光祿勳。
詹以王敦專制自樹,故優遊諷詠,無所标明。
及敦作逆,明帝問詹計将安出。
詹厲然慷慨曰:“陛下宜奮赫斯之威,臣等當得負戈前驅,庶憑宗廟之靈,有征無戰。
如其不然,王室必危。
”帝以詹為都督前鋒軍事、護軍将軍、假節,都督硃雀橋南。
賊從竹格渡江,詹與建威将軍趙胤等擊敗之,斬賊率杜發,枭首數千級。
賊平,封觀陽縣侯,食邑一千六百戶,賜絹五千匹。
上疏讓曰:“臣聞開國承家,光啟土宇,唯令德元功乃宜封錫。
臣雖忝當一隊,策無微略,勞不汗馬。
猥以疏賤,倫亞親密,暫廁被練,列勤司勳。
乞回謬恩,聽其所守。
”不許。
遷使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平南将軍、江州刺史。
詹将行,上疏曰: 夫欲用天下之智力者,莫若使天下信之也。
商鞅移木,豈禮也哉?有由而然。
自經荒弊,綱紀頹陵,清直之風既澆,糟秕之俗猶在,誠宜濯以滄浪之流,漉以吞舟之網,則幽顯明别,于變時雍矣。
弘濟茲務,在乎官人。
今南北雜錯,屬托者無保負之累,而輕舉所知,此博采所以未精,職理所以多阙。
今凡有所用,宜随其能否而與舉主同乎褒貶,則人有慎舉之恭,官無廢職之吝。
昔冀缺有功,胥臣蒙先茅之賞;子玉敗軍,子文受蔿賈之責。
古既有之,今亦宜然。
漢朝使刺史行部,乘傳奏事,猶恐不足以辨彰幽明,弘宣政道,故複有繡衣直指。
今之艱弊,過于往昔,宜分遣黃、散若中書郎等循行天下,觀采得失,舉善彈違,斷截苟且,則入不敢為非矣。
漢宣帝時,二千石有居職修明者,則入為公卿;其不稱職免官者,皆還為平人。
懲勸必行,故曆世長久。
中間以來,遷不足競,免不足懼。
或有進而失意,退而得分。
莅官雖美,當以素論降替;在職實劣,直以舊望登叙。
校遊談為多少,不以實事為先後。
以此責成,臣未見其兆也。
今宜峻左降舊制,可二千石免官,三年乃得叙用,長史六年,戶口折半,道裡倍之。
此法必明,便天下知官難得而易失,必人慎其職,朝無惰官矣。
都督可課佃二十頃,州十頃,郡五頃,縣三頃。
皆取文武吏醫蔔,不得撓亂百姓。
三台九府,中外諸軍,有可減損,皆令附農。
市息末伎,道無遊人,不過一熟,豐穰可必。
然後重居職之俸,使祿足以代耕。
頃大事之後,遐迩皆想宏略,而寂然未副,宜早振綱領,肅起群望。
時王敦新平,人情未安,詹撫而懷之,莫不得其歡心,百姓賴之。
疾笃,與陶侃書曰:“每憶密計,自沔入湘,颉颃缱绻,齊好斷金。
子南我東,忽然一紀,其間事故,何所不有。
足下建功峤南,旋鎮舊楚。
吾承乏幸會,來忝此州,圖與足下進共竭節本朝,報恩幼主,退以申尋平生,纏綿舊好。
豈悟時不我與,長即幽冥,永言莫從,能不慨怅!今神州未夷,四方多難,足下年德并隆,功名俱盛,宜務建洪範,雖休勿休,至公至平,至謙至順,即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足下察吾此誠。
”以鹹和六年卒,時年五十三。
冊贈鎮南大将軍、儀同三司,谥曰烈,祠以太牢。
子玄嗣,位至散騎侍郎。
玄弟誕,有器幹,曆六郡太守、龍骧将軍,追贈冀州刺史。
初,京兆韋泓喪亂之際,親屬遇饑疫并盡,客遊洛陽,素聞詹名,遂依托之。
詹與分甘共苦,情若弟兄。
遂随從積年,為營伉俪,置居宅,并薦之于元帝曰:“自遭喪亂,人士易操,至乃任運固窮,耿介守節者鮮矣。
伏見議郎韋泓,年三十八,字元量,執心清沖,才識備濟,躬耕隴畝,不煩人役,靜默居常,不豫政事。
昔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