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卒。
景子友嗣,官至廷尉。
景弟鑒,太子庶子、大将軍從事中郎,先瞻卒。
賀循,字彥先,會稽山陰人也。
其先慶普,漢世傳《禮》,世所謂慶氏學。
族高祖純,博學有重名,漢安帝時為侍中,避安帝父諱,改為賀氏。
曾祖齊,仕吳為名将。
祖景,滅賊校尉。
父邵,中書令,為孫皓所殺,徙家屬邊郡。
循少嬰家難,流放海隅,吳平,乃還本郡。
操尚高厲,童龀不群,言行進止,必以禮讓,國相丁乂請為五官掾。
刺史嵇喜舉秀才,除陽羨令,以寬惠為本,不求課最。
後為武康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回避歲月,停喪不葬者,循皆禁焉。
政教大行,鄰城宗之。
然無援于朝,久不進序。
著作郎陸機上疏薦循曰:“伏見武康令賀循德量邃茂,才鑒清遠,服膺道素,風操凝峻,曆試二城,刑政肅穆。
前蒸陽令郭讷風度簡曠,器識朗拔,通濟敏悟,才足幹事。
循守下縣,編名凡悴;讷歸家巷,栖遲有年。
皆出自新邦,朝無知己,居在遐外,志不自營,年時倏忽,而邈無階緒,實州黨愚智所為恨恨。
臣等伏思台郎所以使州,州有人,非徒以均分顯路,惠及外州而已。
誠以庶士殊風,四方異俗,壅隔之害,遠國益甚。
至于荊、揚二州,戶各數十萬,今揚州無郎,而荊州江南乃無一人為京城職者,誠非聖朝待四方之本心。
至于才望資品,循可尚書郎,讷可太子洗馬、舍人。
此乃衆望所積,非但企及清途,苟充方選也。
謹條資品,乞蒙簡察。
”久之,召補太子舍人。
趙王倫篡位,轉侍禦史,辭疾去職。
後除南中郎長史,不就,會逆賊李辰起兵江夏,征鎮不能讨,皆望塵奔走。
辰别帥石冰略有揚州,逐會稽相張景,以前甯遠護軍程超代之,以其長史宰與領山陰令。
前南平内史王矩、吳興内史顧秘、前秀才周?等唱義,傳檄州郡以讨之,循亦合衆應之。
冰大将抗寵有衆數千,屯郡講堂。
循移檄于寵,為陳逆順,寵遂遁走,超、與皆降,一郡悉平。
循迎景還郡,即謝遣兵士,杜門不出,論功報賞,一無豫焉。
及陳敏之亂,詐稱诏書,以循為丹陽内史。
循辭以腳疾,手不制筆,又服寒食散,露發袒身,示不可用,敏竟不敢逼。
是時州内豪傑皆見維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與吳郡硃誕不豫其事。
及敏破,征東将軍周馥上循領會稽相,尋除吳國内史,公車征賢良,皆不就。
元帝為安東将軍,複上循為吳國内史,與循言及吳時事,因問曰:“孫皓嘗燒鋸截一賀頭,是誰邪?”循未及言,帝悟曰:“是賀邵也。
”循流涕曰:“先父遭遇無道,循創巨痛深,無以上答。
”帝甚愧之,三日不出。
東海王越命為參軍,征拜博士,并不起。
及帝遷鎮東大将軍,以軍司顧榮卒,引循代之。
循稱疾笃,箋疏十餘上。
帝遺之書曰: 夫百行不同,故出處道殊,因性而用,各任其真耳。
當宇宙清泰,彜倫攸序,随運所遇,動默在己。
或有遐栖高蹈,輕舉絕俗,逍遙養和,恬神自足,斯蓋道隆人逸,勢使其然。
若乃時運屯弊,主危國急,義士救時,驅馳拯世,燭之武乘缒以入秦,園绮彈冠而匡漢,豈非大雅君子卷舒合道乎!虛薄寡德,忝備近親,謬荷寵位,受任方鎮,餐服玄風,景羨高矩,常願棄結驷之軒軌,策柴筚而造門,徒有其懷,而無從賢之實者何?良以寇逆殷擾,諸夏分崩,皇居失禦,黎元荼毒,是以日夜憂懷,慷慨發憤,志在竭節耳。
前者顧公臨朝,深賴高算。
元凱既登,巢許獲逸。
至于今日,所謂道之雲亡,邦國殄悴,群望颙颙,實在君侯。
苟義之所在,豈得讓勞居逸!想達者亦一以貫之也。
庶禀徽猷,以弘遠規。
今上尚書,屈德為軍司,謹遣參軍沈祯銜命奉授,望必屈臨,以副傾遲。
循猶不起。
及帝承制,複以為軍谘祭酒。
循稱疾,敦逼不得已,乃轝疾至。
帝親幸其舟,因谘以政道。
循羸疾不拜谒,乃就加朝服,賜第一區,車馬床帳衣褥等物。
循辭讓,一無所受。
廷尉張闿住在小市,将奪左右近宅以廣其居,乃私作都門,早閉晏開,人多患之,論于州府,皆不見省。
會循出,至破岡,連名詣循質之。
循曰:“見張廷尉,當為言及之。
”闿聞而遽毀其門,詣循緻謝。
其為世所敬服如此。
時江東草創,盜賊多有,帝思所以防之,以問于循。
循答曰:“江道萬裡,通涉五州,朝貢商旅之所來往也。
今議者欲出宣城以鎮江渚,或使諸縣領兵。
愚謂令長威弱,而兼才難備,發憚役之人,而禦之不肅,恐未必為用。
以循所聞,江中劇地惟有阖廬一處,地勢險奧,亡逃所聚。
特宜以重兵備戍,随勢讨除,絕其根帶。
沿江諸縣各有分界,分界之内,官長所任,自可度土分力,多置亭行,恆使徼行,峻其綱目,嚴其刑賞,使越常科,勤則有殊榮之報,堕則有一身之罪,謂于大理不得不肅。
所給人以時番休,役不至困,代易有期。
案漢制十裡一亭,亦以防禁切密故也。
當今縱不能爾,要宜籌量,使力足相周。
若寇劫強多,不能獨制者,可指其縱迹,言所在都督尋當緻讨。
今不明部分,使所在百姓與軍家雜其徼備,兩情俱堕,莫适任負,故所以徒有備名而不能為益者也。
”帝從之。
及愍帝即位,征為宗正,元帝在鎮,又表為侍中,道險不行。
以讨華轶功,将封鄉侯,循自以卧疾私門,固讓不受。
建武初,為中書令,加散騎常侍,又以老疾固辭。
帝下令曰:“孤以寡德,忝當大位,若涉巨川,罔知所憑。
循言行以禮,乃時之望,俗之表也。
實賴其謀猷,以康萬機。
疾患有素,猶望卧相規輔,而固守捴謙,自陳懇至,此賢履信思順,苟以讓為高者也。
今從其所執。
”于是改拜太常,常侍如故。
循以九卿舊不加官,今又疾患,不宜兼處此職,惟拜太常而已。
時宗廟始建,舊儀多阙,或以惠懷二帝應各為世,則颍川世數過七,宜在疊毀。
事下太常。
循議以為: 禮,兄弟不相為後,不得以承代為世。
殷之盤庚不序陽甲,漢之光武不繼成帝,别立廟寝,使臣下祭之,此前代之明典,而承繼之著義也。
惠帝無後,懷帝承統,弟不後兄,則懷帝自上繼世祖,不繼惠帝,當同殷之陽甲,漢之成帝。
議者以聖德沖遠,未便改舊。
諸如此禮,通所未論。
是以惠帝尚在太廟,而懷帝複人,數則盈八。
盈八之理,由惠帝不出,非上祖宜遷也。
下世既升,上世乃遷,遷毀對代,不得相通
景子友嗣,官至廷尉。
景弟鑒,太子庶子、大将軍從事中郎,先瞻卒。
賀循,字彥先,會稽山陰人也。
其先慶普,漢世傳《禮》,世所謂慶氏學。
族高祖純,博學有重名,漢安帝時為侍中,避安帝父諱,改為賀氏。
曾祖齊,仕吳為名将。
祖景,滅賊校尉。
父邵,中書令,為孫皓所殺,徙家屬邊郡。
循少嬰家難,流放海隅,吳平,乃還本郡。
操尚高厲,童龀不群,言行進止,必以禮讓,國相丁乂請為五官掾。
刺史嵇喜舉秀才,除陽羨令,以寬惠為本,不求課最。
後為武康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回避歲月,停喪不葬者,循皆禁焉。
政教大行,鄰城宗之。
然無援于朝,久不進序。
著作郎陸機上疏薦循曰:“伏見武康令賀循德量邃茂,才鑒清遠,服膺道素,風操凝峻,曆試二城,刑政肅穆。
前蒸陽令郭讷風度簡曠,器識朗拔,通濟敏悟,才足幹事。
循守下縣,編名凡悴;讷歸家巷,栖遲有年。
皆出自新邦,朝無知己,居在遐外,志不自營,年時倏忽,而邈無階緒,實州黨愚智所為恨恨。
臣等伏思台郎所以使州,州有人,非徒以均分顯路,惠及外州而已。
誠以庶士殊風,四方異俗,壅隔之害,遠國益甚。
至于荊、揚二州,戶各數十萬,今揚州無郎,而荊州江南乃無一人為京城職者,誠非聖朝待四方之本心。
至于才望資品,循可尚書郎,讷可太子洗馬、舍人。
此乃衆望所積,非但企及清途,苟充方選也。
謹條資品,乞蒙簡察。
”久之,召補太子舍人。
趙王倫篡位,轉侍禦史,辭疾去職。
後除南中郎長史,不就,會逆賊李辰起兵江夏,征鎮不能讨,皆望塵奔走。
辰别帥石冰略有揚州,逐會稽相張景,以前甯遠護軍程超代之,以其長史宰與領山陰令。
前南平内史王矩、吳興内史顧秘、前秀才周?等唱義,傳檄州郡以讨之,循亦合衆應之。
冰大将抗寵有衆數千,屯郡講堂。
循移檄于寵,為陳逆順,寵遂遁走,超、與皆降,一郡悉平。
循迎景還郡,即謝遣兵士,杜門不出,論功報賞,一無豫焉。
及陳敏之亂,詐稱诏書,以循為丹陽内史。
循辭以腳疾,手不制筆,又服寒食散,露發袒身,示不可用,敏竟不敢逼。
是時州内豪傑皆見維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與吳郡硃誕不豫其事。
及敏破,征東将軍周馥上循領會稽相,尋除吳國内史,公車征賢良,皆不就。
元帝為安東将軍,複上循為吳國内史,與循言及吳時事,因問曰:“孫皓嘗燒鋸截一賀頭,是誰邪?”循未及言,帝悟曰:“是賀邵也。
”循流涕曰:“先父遭遇無道,循創巨痛深,無以上答。
”帝甚愧之,三日不出。
東海王越命為參軍,征拜博士,并不起。
及帝遷鎮東大将軍,以軍司顧榮卒,引循代之。
循稱疾笃,箋疏十餘上。
帝遺之書曰: 夫百行不同,故出處道殊,因性而用,各任其真耳。
當宇宙清泰,彜倫攸序,随運所遇,動默在己。
或有遐栖高蹈,輕舉絕俗,逍遙養和,恬神自足,斯蓋道隆人逸,勢使其然。
若乃時運屯弊,主危國急,義士救時,驅馳拯世,燭之武乘缒以入秦,園绮彈冠而匡漢,豈非大雅君子卷舒合道乎!虛薄寡德,忝備近親,謬荷寵位,受任方鎮,餐服玄風,景羨高矩,常願棄結驷之軒軌,策柴筚而造門,徒有其懷,而無從賢之實者何?良以寇逆殷擾,諸夏分崩,皇居失禦,黎元荼毒,是以日夜憂懷,慷慨發憤,志在竭節耳。
前者顧公臨朝,深賴高算。
元凱既登,巢許獲逸。
至于今日,所謂道之雲亡,邦國殄悴,群望颙颙,實在君侯。
苟義之所在,豈得讓勞居逸!想達者亦一以貫之也。
庶禀徽猷,以弘遠規。
今上尚書,屈德為軍司,謹遣參軍沈祯銜命奉授,望必屈臨,以副傾遲。
循猶不起。
及帝承制,複以為軍谘祭酒。
循稱疾,敦逼不得已,乃轝疾至。
帝親幸其舟,因谘以政道。
循羸疾不拜谒,乃就加朝服,賜第一區,車馬床帳衣褥等物。
循辭讓,一無所受。
廷尉張闿住在小市,将奪左右近宅以廣其居,乃私作都門,早閉晏開,人多患之,論于州府,皆不見省。
會循出,至破岡,連名詣循質之。
循曰:“見張廷尉,當為言及之。
”闿聞而遽毀其門,詣循緻謝。
其為世所敬服如此。
時江東草創,盜賊多有,帝思所以防之,以問于循。
循答曰:“江道萬裡,通涉五州,朝貢商旅之所來往也。
今議者欲出宣城以鎮江渚,或使諸縣領兵。
愚謂令長威弱,而兼才難備,發憚役之人,而禦之不肅,恐未必為用。
以循所聞,江中劇地惟有阖廬一處,地勢險奧,亡逃所聚。
特宜以重兵備戍,随勢讨除,絕其根帶。
沿江諸縣各有分界,分界之内,官長所任,自可度土分力,多置亭行,恆使徼行,峻其綱目,嚴其刑賞,使越常科,勤則有殊榮之報,堕則有一身之罪,謂于大理不得不肅。
所給人以時番休,役不至困,代易有期。
案漢制十裡一亭,亦以防禁切密故也。
當今縱不能爾,要宜籌量,使力足相周。
若寇劫強多,不能獨制者,可指其縱迹,言所在都督尋當緻讨。
今不明部分,使所在百姓與軍家雜其徼備,兩情俱堕,莫适任負,故所以徒有備名而不能為益者也。
”帝從之。
及愍帝即位,征為宗正,元帝在鎮,又表為侍中,道險不行。
以讨華轶功,将封鄉侯,循自以卧疾私門,固讓不受。
建武初,為中書令,加散騎常侍,又以老疾固辭。
帝下令曰:“孤以寡德,忝當大位,若涉巨川,罔知所憑。
循言行以禮,乃時之望,俗之表也。
實賴其謀猷,以康萬機。
疾患有素,猶望卧相規輔,而固守捴謙,自陳懇至,此賢履信思順,苟以讓為高者也。
今從其所執。
”于是改拜太常,常侍如故。
循以九卿舊不加官,今又疾患,不宜兼處此職,惟拜太常而已。
時宗廟始建,舊儀多阙,或以惠懷二帝應各為世,則颍川世數過七,宜在疊毀。
事下太常。
循議以為: 禮,兄弟不相為後,不得以承代為世。
殷之盤庚不序陽甲,漢之光武不繼成帝,别立廟寝,使臣下祭之,此前代之明典,而承繼之著義也。
惠帝無後,懷帝承統,弟不後兄,則懷帝自上繼世祖,不繼惠帝,當同殷之陽甲,漢之成帝。
議者以聖德沖遠,未便改舊。
諸如此禮,通所未論。
是以惠帝尚在太廟,而懷帝複人,數則盈八。
盈八之理,由惠帝不出,非上祖宜遷也。
下世既升,上世乃遷,遷毀對代,不得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