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尼系其遺業,三聖相承,共同一緻,稱《易》準天,無複其餘也。
夫天清地平,兩儀交泰,四時推移,日月輝其間,自然之數,雖經諸聖,孰知其始。
吾子雲‘曚昧未分’分,豈其然乎!聖人,人也,安得混沌之初能藏其身于未分之内!老氏先天之言,此蓋虛誕之說,非《易》者之意也。
亦謂吾子神通體解,所不應疑。
意者直謂太極極盡之稱,言其理極,無複外形;外形既極,而生兩儀。
王氏指向可謂近之。
古人舉至極以為驗,謂二儀生于此,非複謂有父母。
若必有父母,非天地其孰在?”榮遂止。
至徐州,聞亂日甚,将不行。
會刺史裴盾得東海王越書,若榮等顧望,以軍禮發遣,乃與榮及陸玩等各解船棄車牛,一日一夜行三百裡,得還揚州。
元帝為安東将軍,引為軍谘祭酒,轉鎮東長史。
帝親幸瞻宅,與之同乘而歸。
以讨周馥、華轶功,封都鄉侯。
石勒入寇,加揚威将軍、都督京口以南至蕪湖諸軍事,以距勒。
勒退,除會稽内史。
時有詐作大将軍府符收諸暨令,令已受拘,瞻覺其詐,便破檻出之,訊問使者,果伏詐妄。
尋遷丞相軍谘祭酒。
論讨陳敏功,封臨湘縣侯。
西台除侍中,不就。
及長安不守,與王導俱入勸進。
帝不許。
瞻曰:“陛下性與天道,猶複役機神于史籍,觀古人之成敗,今世事舉目可知,不為難見。
二帝失禦,宗廟虛廢,神器去晉,于今二載,梓宮未殡,人神失禦。
陛下膺錄受圖,特天所授。
使六合革面,遐荒來庭,宗廟既建,神主複安,億兆向風,殊俗畢至,若列宿之绾北極,百川之歸巨海,而猶欲守匹夫之謙,非所以闡七廟,隆中興也。
但國賊宜誅,當以此屈己謝天下耳。
而欲逆天時,違人事,失地利,三者一去,雖複傾匡于将來,豈得救祖宗之危急哉!适時之宜萬端,其可綱維大業者,惟理與當。
晉祚屯否,理盡于今。
促之則得,可以隆中興之祚;縱之則失,所以資奸寇之權:此所謂理也。
陛下身當厄運,纂承帝緒,顧望宗室,誰複與讓!當承大位,此所謂當也。
四祖廓開宇宙,大業如此。
今五都燔爇,宗廟無主,劉載竊弄神器于西北,陛下方欲高讓于東南,此所謂揖讓而救火也。
臣等區區,尚所不許,況大人與天地合德,日月并明,而可以失機後時哉!”帝猶不許,使殿中将軍韓績撤去禦坐。
瞻叱績曰:“帝坐上應星宿,敢有動者斬!”帝為之改容。
及帝踐位,拜侍中,轉尚書,上疏谏诤,多所匡益,帝甚嘉其忠烈。
會久疾,不堪朝請,上疏曰: 臣疾疢不痊,曠廢轉久,比陳誠款,未見哀察。
重以屍素,抱罪枕席,憂責之重,不知垂沒之餘當所投厝。
臣聞易失者時,不再者年,故古之志士義人負鼎趣走,商歌于市,誠欲及時效其忠規,名傳不朽也。
然失之者億萬,得之者一兩耳。
常人之情,貪求榮利。
臣以凡庸,邂逅遭遇,勞無負鼎,口不商歌,橫逢大運,頻煩饕竊。
雖思慕古人自效之志,竟無毫厘報塞之效,而犬馬齒衰,衆疾廢頓,僵卧救命,百有餘日,叩棺曳衾,日頓一日。
如複天假之年,蒙陛下行葦之惠,适可薄存性命,枕息陋巷,亦無由複廁八坐,升降台閣也。
臣目冥齒堕,胸腹冰冷,創既不差,足複偏跛,為病受困,既以荼毒。
七十之年,禮典所遺,衰老之征,皎然露見。
臣雖欲勤自藏護,隐伏何地! 臣之職掌,戶口租稅,國之所重。
方今六合波蕩,人未安居,始被大化,百度草創,發卒轉運,皆須人力。
以臣平強,兼以晨夜,尚不及事,今俟命漏刻,而當久停機職,使王事有廢。
若朝廷以之廣恩,則憂責日重;以之序官,則官廢事弊;須臣差,則臣日月衰退。
今以天慈,使官曠事滞,臣受偏私之宥,于大望亦有虧損。
今萬國革面,賢俊比迹,而當虛停好爵,不以縻賢,以臣穢病之餘,妨官固職,誠非古今黜進之急。
惟陛下割不已之仁,賜以敝帷,隕仆之日,得以藉屍;時铨俊乂,使官修事舉,臣免罪戮,死生厚幸! 因以疾免。
尋除尚書右仆射,屢辭不聽,遂稱病笃,還第,不許。
時郗鑒據鄒山,屢為石勒等所侵逼。
瞻以鑒有将相之材,恐朝廷棄而不恤,上疏請征之,曰:“臣聞皇代之興,必有爪牙之佐,捍城之用,帝王之利器也。
故虞舜舉十六相而南面垂拱。
伏見前輔國将軍郗鑒,少立高操,體清望峻,文武之略,時之良幹。
昔與戴若思同辟,推放荒地,所在孤特,衆無一旅,救援不至。
然能綏集殘餘,據險曆載,遂使兇寇不敢南侵。
但士衆單寡,無以立功,既統名州,又為常伯。
若使鑒從容台闼,出内王命,必能盡抗直之規,補衮職之阙。
自先朝以來,諸所授用,已有成比。
戴若思以尚書為六州都督、征西将軍,複加常侍,劉隗鎮北,陳??鎮東。
以鑒年時,則與若思同;以資,則俱八坐。
況鑒雅望清重,一代名器。
聖朝以至公臨天下,惟平是與,是以臣寝頓陋巷,思盡聞見,惟開聖懷,垂問臣導,冀有毫厘萬分之一。
” 明帝嘗獨引瞻于廣室,慨然憂天下,曰:“社稷之臣,欲無複十人,如何?”因屈指曰:“君便其一。
”瞻辭讓。
帝曰:“方欲與君善語,複雲何崇謙讓邪!”瞻才兼文武,朝廷稱其忠亮雅正。
俄轉領軍将軍,當時服其嚴毅。
雖恆疾病,六軍敬憚之。
瞻以久病,請去官,不聽,複加散騎常侍。
及王敦之逆,帝使謂瞻曰:“卿雖病,但為朕卧護六軍,所益多矣。
”乃賜布千匹。
瞻不以歸家,分賞将士。
賊平,複自表還家,帝不許,固辭不起。
诏曰:“瞻忠亮雅正,識局經濟,屢以年耆病久,逡巡告誠。
朕深明此操,重違高志,今聽所執,其以為骠騎将軍,常侍如故。
服物制度,一按舊典。
”遣使就拜,止家為府。
尋卒,時年七十二。
冊贈本官、開府儀同三司,谥曰穆,遣禦史持節監護喪事。
論讨王含功,追封華容子,降先爵二等,封次子一人亭侯。
瞻性靜默,少交遊,好讀書,或手自抄寫,凡所著述,詩賦箋表數十篇。
兼解音樂,殆盡其妙。
厚自奉養,立宅于烏衣巷,館宇崇麗,園池竹木,有足賞玩焉。
慎行愛士,老而彌笃。
尚書闵鴻、太常薛兼、廣川太守河南褚沈、給事中宣城章遼、曆陽太守沛國武嘏,并與瞻素疏,鹹藉其高義,臨終托後于瞻。
瞻悉營護其家,為起居宅,同于骨肉焉。
少與陸機兄弟親善,及機被誅,贍恤其家周至,及嫁機女,資送同于所生。
長子景早
夫天清地平,兩儀交泰,四時推移,日月輝其間,自然之數,雖經諸聖,孰知其始。
吾子雲‘曚昧未分’分,豈其然乎!聖人,人也,安得混沌之初能藏其身于未分之内!老氏先天之言,此蓋虛誕之說,非《易》者之意也。
亦謂吾子神通體解,所不應疑。
意者直謂太極極盡之稱,言其理極,無複外形;外形既極,而生兩儀。
王氏指向可謂近之。
古人舉至極以為驗,謂二儀生于此,非複謂有父母。
若必有父母,非天地其孰在?”榮遂止。
至徐州,聞亂日甚,将不行。
會刺史裴盾得東海王越書,若榮等顧望,以軍禮發遣,乃與榮及陸玩等各解船棄車牛,一日一夜行三百裡,得還揚州。
元帝為安東将軍,引為軍谘祭酒,轉鎮東長史。
帝親幸瞻宅,與之同乘而歸。
以讨周馥、華轶功,封都鄉侯。
石勒入寇,加揚威将軍、都督京口以南至蕪湖諸軍事,以距勒。
勒退,除會稽内史。
時有詐作大将軍府符收諸暨令,令已受拘,瞻覺其詐,便破檻出之,訊問使者,果伏詐妄。
尋遷丞相軍谘祭酒。
論讨陳敏功,封臨湘縣侯。
西台除侍中,不就。
及長安不守,與王導俱入勸進。
帝不許。
瞻曰:“陛下性與天道,猶複役機神于史籍,觀古人之成敗,今世事舉目可知,不為難見。
二帝失禦,宗廟虛廢,神器去晉,于今二載,梓宮未殡,人神失禦。
陛下膺錄受圖,特天所授。
使六合革面,遐荒來庭,宗廟既建,神主複安,億兆向風,殊俗畢至,若列宿之绾北極,百川之歸巨海,而猶欲守匹夫之謙,非所以闡七廟,隆中興也。
但國賊宜誅,當以此屈己謝天下耳。
而欲逆天時,違人事,失地利,三者一去,雖複傾匡于将來,豈得救祖宗之危急哉!适時之宜萬端,其可綱維大業者,惟理與當。
晉祚屯否,理盡于今。
促之則得,可以隆中興之祚;縱之則失,所以資奸寇之權:此所謂理也。
陛下身當厄運,纂承帝緒,顧望宗室,誰複與讓!當承大位,此所謂當也。
四祖廓開宇宙,大業如此。
今五都燔爇,宗廟無主,劉載竊弄神器于西北,陛下方欲高讓于東南,此所謂揖讓而救火也。
臣等區區,尚所不許,況大人與天地合德,日月并明,而可以失機後時哉!”帝猶不許,使殿中将軍韓績撤去禦坐。
瞻叱績曰:“帝坐上應星宿,敢有動者斬!”帝為之改容。
及帝踐位,拜侍中,轉尚書,上疏谏诤,多所匡益,帝甚嘉其忠烈。
會久疾,不堪朝請,上疏曰: 臣疾疢不痊,曠廢轉久,比陳誠款,未見哀察。
重以屍素,抱罪枕席,憂責之重,不知垂沒之餘當所投厝。
臣聞易失者時,不再者年,故古之志士義人負鼎趣走,商歌于市,誠欲及時效其忠規,名傳不朽也。
然失之者億萬,得之者一兩耳。
常人之情,貪求榮利。
臣以凡庸,邂逅遭遇,勞無負鼎,口不商歌,橫逢大運,頻煩饕竊。
雖思慕古人自效之志,竟無毫厘報塞之效,而犬馬齒衰,衆疾廢頓,僵卧救命,百有餘日,叩棺曳衾,日頓一日。
如複天假之年,蒙陛下行葦之惠,适可薄存性命,枕息陋巷,亦無由複廁八坐,升降台閣也。
臣目冥齒堕,胸腹冰冷,創既不差,足複偏跛,為病受困,既以荼毒。
七十之年,禮典所遺,衰老之征,皎然露見。
臣雖欲勤自藏護,隐伏何地! 臣之職掌,戶口租稅,國之所重。
方今六合波蕩,人未安居,始被大化,百度草創,發卒轉運,皆須人力。
以臣平強,兼以晨夜,尚不及事,今俟命漏刻,而當久停機職,使王事有廢。
若朝廷以之廣恩,則憂責日重;以之序官,則官廢事弊;須臣差,則臣日月衰退。
今以天慈,使官曠事滞,臣受偏私之宥,于大望亦有虧損。
今萬國革面,賢俊比迹,而當虛停好爵,不以縻賢,以臣穢病之餘,妨官固職,誠非古今黜進之急。
惟陛下割不已之仁,賜以敝帷,隕仆之日,得以藉屍;時铨俊乂,使官修事舉,臣免罪戮,死生厚幸! 因以疾免。
尋除尚書右仆射,屢辭不聽,遂稱病笃,還第,不許。
時郗鑒據鄒山,屢為石勒等所侵逼。
瞻以鑒有将相之材,恐朝廷棄而不恤,上疏請征之,曰:“臣聞皇代之興,必有爪牙之佐,捍城之用,帝王之利器也。
故虞舜舉十六相而南面垂拱。
伏見前輔國将軍郗鑒,少立高操,體清望峻,文武之略,時之良幹。
昔與戴若思同辟,推放荒地,所在孤特,衆無一旅,救援不至。
然能綏集殘餘,據險曆載,遂使兇寇不敢南侵。
但士衆單寡,無以立功,既統名州,又為常伯。
若使鑒從容台闼,出内王命,必能盡抗直之規,補衮職之阙。
自先朝以來,諸所授用,已有成比。
戴若思以尚書為六州都督、征西将軍,複加常侍,劉隗鎮北,陳??鎮東。
以鑒年時,則與若思同;以資,則俱八坐。
況鑒雅望清重,一代名器。
聖朝以至公臨天下,惟平是與,是以臣寝頓陋巷,思盡聞見,惟開聖懷,垂問臣導,冀有毫厘萬分之一。
” 明帝嘗獨引瞻于廣室,慨然憂天下,曰:“社稷之臣,欲無複十人,如何?”因屈指曰:“君便其一。
”瞻辭讓。
帝曰:“方欲與君善語,複雲何崇謙讓邪!”瞻才兼文武,朝廷稱其忠亮雅正。
俄轉領軍将軍,當時服其嚴毅。
雖恆疾病,六軍敬憚之。
瞻以久病,請去官,不聽,複加散騎常侍。
及王敦之逆,帝使謂瞻曰:“卿雖病,但為朕卧護六軍,所益多矣。
”乃賜布千匹。
瞻不以歸家,分賞将士。
賊平,複自表還家,帝不許,固辭不起。
诏曰:“瞻忠亮雅正,識局經濟,屢以年耆病久,逡巡告誠。
朕深明此操,重違高志,今聽所執,其以為骠騎将軍,常侍如故。
服物制度,一按舊典。
”遣使就拜,止家為府。
尋卒,時年七十二。
冊贈本官、開府儀同三司,谥曰穆,遣禦史持節監護喪事。
論讨王含功,追封華容子,降先爵二等,封次子一人亭侯。
瞻性靜默,少交遊,好讀書,或手自抄寫,凡所著述,詩賦箋表數十篇。
兼解音樂,殆盡其妙。
厚自奉養,立宅于烏衣巷,館宇崇麗,園池竹木,有足賞玩焉。
慎行愛士,老而彌笃。
尚書闵鴻、太常薛兼、廣川太守河南褚沈、給事中宣城章遼、曆陽太守沛國武嘏,并與瞻素疏,鹹藉其高義,臨終托後于瞻。
瞻悉營護其家,為起居宅,同于骨肉焉。
少與陸機兄弟親善,及機被誅,贍恤其家周至,及嫁機女,資送同于所生。
長子景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