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未有下升一世而上毀二世者也。
惠懷二帝俱繼世祖,兄弟旁親,同為一世,而上毀二為一世。
今以惠帝之崩已毀豫章,懷帝之入複毀颍川,如此則一世再遷,祖位橫析。
求之古義,未見此例。
惠帝宜出,尚未輕論,況可輕毀一祖而無義例乎?颍川既無可毀之理,則見神之數居然自八,此盡有由而然,非謂數之常也。
既有八神,則不得不于七室之外權安一位也。
至尊于惠懷俱是兄弟,自上後世祖,不繼二帝,則二帝之神行應别出,不為廟中恆有八室也。
又武帝初成太廟時,正神止七,而楊元後之神亦權立一室。
永熙元年,告世祖谥于太廟八室,此是苟有八神,不拘于七之舊例也。
又議者以景帝俱已在廟,則惠懷一例。
景帝盛德元功,王基之本,義著祖宗,百世不毀,故所以特在本廟,且亦世代尚近,數得相容,安神而已,無逼上祖,如王氏昭穆既滿,終應别廟也。
以今方之,既輕重義異,又七廟七世之親;昭穆,父子位也。
若當兄弟旁滿,辄毀上祖,則祖位空懸,世數不足,何取于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然後成七哉!今七廟之義,出于王氏。
從祢以上至于高祖,親廟四世,高祖以上複有五世六世無服之祖,故為三昭三穆并太祖而七也。
故世祖郊定廟禮,京兆、颍川會、高之親,豫章五世,征西六世,以應此義。
今至尊繼統,亦宜有五六世之祖,豫章六世,颍川五世,俱不應毀。
今既雲豫章先毀,又當重毀颍川,此為廟中之親惟從高祖已下,無複高祖以上二世之祖,于王氏之義,三昭三穆廢阙其二,其非宗廟之本所據承,又違世祖祭征西、豫章之意,于一王定禮所阙不少。
時尚書仆射刁協與循異議,循答義深備,辭多不載,竟從循議焉。
朝廷疑滞皆谘之于循,循辄依經禮而對,為當世儒宗。
其後帝以循清貧,下令曰:“循冰清玉潔,行為俗表,位處上卿,而居身服物蓋周形而已,屋室财庇風雨。
孤近造其廬,以為慨然。
其賜六尺床薦席褥并錢二十萬,以表至德,暢孤意焉。
”循又讓,不許,不得已留之,初不服用。
及帝踐位,有司奏琅邪恭王宜稱皇考,循又議曰:“案禮子不敢以己爵加父。
”帝納之。
俄以循行太子太傅,太常如故。
循自以枕疾廢頓,臣節不修,上隆降尊之義,不替交叙之敬,懼非垂典之教也,累表固讓。
帝以循體德率物,有不言之益,敦厲備至,期于不許,命皇太子親往拜焉。
循有羸疾,而恭于接對;诏斷賓客,其崇遇如此。
疾漸笃,表乞骸骨,上還印绶,改授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帝臨軒,遣使持節,加印绶。
循雖口不能言,指麾左右,推去章服。
車駕親幸,執手流涕。
太子親臨者三焉,往還皆拜,儒者以為榮。
太興二年卒,時年六十。
帝素服舉哀,哭之甚恸。
贈司空,谥曰穆。
将葬,帝又出臨其柩,哭之盡哀,遣兼侍禦史持節監護。
皇太子追送近途,望船流涕。
循少玩篇籍,善屬文,博覽衆書,尤精禮傳。
雅有知人之鑒,拔同郡楊方于卑陋,卒成名于世。
子隰,康帝時官至臨海太守。
楊方,字公回。
少好學,有異才。
初為郡鈴下威儀,公事之暇,辄讀《五經》,鄉邑未之知。
内史諸葛恢見而奇之,待以門人之禮,由是始得周旋貴人間。
時虞喜兄弟以儒學立名,雅愛方,為之延譽。
恢嘗遣方為文,薦郡功曹主簿。
虞預稱美之,送以示循。
循報書曰:“此子開拔有志,意隻言異于凡猥耳,不圖偉才如此。
其文甚有奇分,若出其胸臆,乃是一國所推,豈但牧豎中逸群邪!聞處舊黨之中,好有謙沖之行,此亦立身之一隅。
然世衰道喪,人物凋弊,每聞一介之徒有向道之志,冀之願之。
如方者乃荒萊之特苗,鹵田之善秀,姿質已良,但沾染未足耳;移植豐壤,必成嘉豎。
足下才為世英,位為朝右,道隆化立,然後為貴。
昔許子将拔樊仲昭于賈堅,郭林宗成魏德公于畎畝。
足下志隆此業,二賢之功不為難及也。
”循遂稱方于京師。
司徒王導辟為掾,轉東安太守,遷司徒參軍事。
方在都邑,搢紳之士鹹厚遇之,自以地寒,不願久留京華,求補遠郡,欲閑居著述。
導從之,上補高梁太守。
在郡積年,著《五經鈎沈》,更撰《吳越春秋》,并雜文筆,皆行于世。
以年老,棄郡歸。
導将進之台閣,固辭還鄉裡,終于家。
薛兼,字令長,丹陽人也。
祖綜,仕吳為尚書仆射。
父瑩,有名吳朝。
吳平,為散騎常侍。
兼清素有器宇,少與同郡紀瞻、廣陵闵鴻、吳郡顧榮、會稽賀循齊名,号為“五俊”。
初入洛,司空張華見而奇之,曰:“皆南金也。
”察河南孝謙,辟公府,除比陽相,莅任有能名。
曆太子洗馬、散騎常侍、懷令。
司空、東海王越引為參軍,轉祭酒,賜爵安陽亭侯。
元帝為安東将軍,以為軍谘祭酒,稍遷丞相長史。
甚勤王事,以上佐祿優,每自約損,取周而已。
進爵安陽鄉侯,拜丹陽太守。
中興建,轉尹,加秩中二千石,遷尚書,領太子少傅。
自綜至兼,三世傅東宮,談者美之。
永昌初,王敦表兼為太常。
明帝即位,加散騎常侍。
帝以東宮時師傅,猶宜盡敬,乃下诏曰:“朕以不德,夙遭闵兇。
猥以眇身,托于王公之上。
哀茕在疚,靡所谘仰,憂懷惴惴,如臨于谷。
孔子有雲:‘故雖天子,必有尊也。
’朕将祗奉先師之禮,以谘有德。
太宰西陽王秩尊望重,在貴思降。
丞相武昌公、司空即丘子體道高邈,勳德兼備,先帝執友,朕之師傅。
太常安陽鄉侯訓保朕躬,忠肅笃誠。
夫崇親尊賢,先帝所重,朕見四君及書疏儀體,一如東宮故事。
”是歲,卒。
诏曰:“太常、安陽鄉侯兼履德沖素,盡忠恪己。
方賴德訓,弘濟政道,不幸殂殒,痛于厥心。
今遣持節侍禦史贈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魂而有靈,嘉茲榮寵。
”及葬,屬王敦作逆,朝廷多故,不得議谥,直遣使者祭以太牢。
子颙,先兼卒,無後。
史臣曰:元帝樹基淮海,百度權輿,夢想群材,共康庶績。
顧、紀、賀、薛等并南金東箭,世胄高門,委質霸朝,豫聞邦政;典憲資其刊輯,帷幄伫其謀猷;望重搢紳,任惟元凱,官成名立,光國榮家。
非惟感會所鐘,抑亦材能斯至。
而循位登保傅,朝望特隆,遂使銮跸降臨,承明下拜。
雖西漢之恩崇張禹,東都之禮重桓榮,弗是過也。
贊曰:彥先通識,思遠方直。
薛既清貞,賀惟學植。
逢時遇主,抟風矯翼。
惠懷二帝俱繼世祖,兄弟旁親,同為一世,而上毀二為一世。
今以惠帝之崩已毀豫章,懷帝之入複毀颍川,如此則一世再遷,祖位橫析。
求之古義,未見此例。
惠帝宜出,尚未輕論,況可輕毀一祖而無義例乎?颍川既無可毀之理,則見神之數居然自八,此盡有由而然,非謂數之常也。
既有八神,則不得不于七室之外權安一位也。
至尊于惠懷俱是兄弟,自上後世祖,不繼二帝,則二帝之神行應别出,不為廟中恆有八室也。
又武帝初成太廟時,正神止七,而楊元後之神亦權立一室。
永熙元年,告世祖谥于太廟八室,此是苟有八神,不拘于七之舊例也。
又議者以景帝俱已在廟,則惠懷一例。
景帝盛德元功,王基之本,義著祖宗,百世不毀,故所以特在本廟,且亦世代尚近,數得相容,安神而已,無逼上祖,如王氏昭穆既滿,終應别廟也。
以今方之,既輕重義異,又七廟七世之親;昭穆,父子位也。
若當兄弟旁滿,辄毀上祖,則祖位空懸,世數不足,何取于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然後成七哉!今七廟之義,出于王氏。
從祢以上至于高祖,親廟四世,高祖以上複有五世六世無服之祖,故為三昭三穆并太祖而七也。
故世祖郊定廟禮,京兆、颍川會、高之親,豫章五世,征西六世,以應此義。
今至尊繼統,亦宜有五六世之祖,豫章六世,颍川五世,俱不應毀。
今既雲豫章先毀,又當重毀颍川,此為廟中之親惟從高祖已下,無複高祖以上二世之祖,于王氏之義,三昭三穆廢阙其二,其非宗廟之本所據承,又違世祖祭征西、豫章之意,于一王定禮所阙不少。
時尚書仆射刁協與循異議,循答義深備,辭多不載,竟從循議焉。
朝廷疑滞皆谘之于循,循辄依經禮而對,為當世儒宗。
其後帝以循清貧,下令曰:“循冰清玉潔,行為俗表,位處上卿,而居身服物蓋周形而已,屋室财庇風雨。
孤近造其廬,以為慨然。
其賜六尺床薦席褥并錢二十萬,以表至德,暢孤意焉。
”循又讓,不許,不得已留之,初不服用。
及帝踐位,有司奏琅邪恭王宜稱皇考,循又議曰:“案禮子不敢以己爵加父。
”帝納之。
俄以循行太子太傅,太常如故。
循自以枕疾廢頓,臣節不修,上隆降尊之義,不替交叙之敬,懼非垂典之教也,累表固讓。
帝以循體德率物,有不言之益,敦厲備至,期于不許,命皇太子親往拜焉。
循有羸疾,而恭于接對;诏斷賓客,其崇遇如此。
疾漸笃,表乞骸骨,上還印绶,改授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帝臨軒,遣使持節,加印绶。
循雖口不能言,指麾左右,推去章服。
車駕親幸,執手流涕。
太子親臨者三焉,往還皆拜,儒者以為榮。
太興二年卒,時年六十。
帝素服舉哀,哭之甚恸。
贈司空,谥曰穆。
将葬,帝又出臨其柩,哭之盡哀,遣兼侍禦史持節監護。
皇太子追送近途,望船流涕。
循少玩篇籍,善屬文,博覽衆書,尤精禮傳。
雅有知人之鑒,拔同郡楊方于卑陋,卒成名于世。
子隰,康帝時官至臨海太守。
楊方,字公回。
少好學,有異才。
初為郡鈴下威儀,公事之暇,辄讀《五經》,鄉邑未之知。
内史諸葛恢見而奇之,待以門人之禮,由是始得周旋貴人間。
時虞喜兄弟以儒學立名,雅愛方,為之延譽。
恢嘗遣方為文,薦郡功曹主簿。
虞預稱美之,送以示循。
循報書曰:“此子開拔有志,意隻言異于凡猥耳,不圖偉才如此。
其文甚有奇分,若出其胸臆,乃是一國所推,豈但牧豎中逸群邪!聞處舊黨之中,好有謙沖之行,此亦立身之一隅。
然世衰道喪,人物凋弊,每聞一介之徒有向道之志,冀之願之。
如方者乃荒萊之特苗,鹵田之善秀,姿質已良,但沾染未足耳;移植豐壤,必成嘉豎。
足下才為世英,位為朝右,道隆化立,然後為貴。
昔許子将拔樊仲昭于賈堅,郭林宗成魏德公于畎畝。
足下志隆此業,二賢之功不為難及也。
”循遂稱方于京師。
司徒王導辟為掾,轉東安太守,遷司徒參軍事。
方在都邑,搢紳之士鹹厚遇之,自以地寒,不願久留京華,求補遠郡,欲閑居著述。
導從之,上補高梁太守。
在郡積年,著《五經鈎沈》,更撰《吳越春秋》,并雜文筆,皆行于世。
以年老,棄郡歸。
導将進之台閣,固辭還鄉裡,終于家。
薛兼,字令長,丹陽人也。
祖綜,仕吳為尚書仆射。
父瑩,有名吳朝。
吳平,為散騎常侍。
兼清素有器宇,少與同郡紀瞻、廣陵闵鴻、吳郡顧榮、會稽賀循齊名,号為“五俊”。
初入洛,司空張華見而奇之,曰:“皆南金也。
”察河南孝謙,辟公府,除比陽相,莅任有能名。
曆太子洗馬、散騎常侍、懷令。
司空、東海王越引為參軍,轉祭酒,賜爵安陽亭侯。
元帝為安東将軍,以為軍谘祭酒,稍遷丞相長史。
甚勤王事,以上佐祿優,每自約損,取周而已。
進爵安陽鄉侯,拜丹陽太守。
中興建,轉尹,加秩中二千石,遷尚書,領太子少傅。
自綜至兼,三世傅東宮,談者美之。
永昌初,王敦表兼為太常。
明帝即位,加散騎常侍。
帝以東宮時師傅,猶宜盡敬,乃下诏曰:“朕以不德,夙遭闵兇。
猥以眇身,托于王公之上。
哀茕在疚,靡所谘仰,憂懷惴惴,如臨于谷。
孔子有雲:‘故雖天子,必有尊也。
’朕将祗奉先師之禮,以谘有德。
太宰西陽王秩尊望重,在貴思降。
丞相武昌公、司空即丘子體道高邈,勳德兼備,先帝執友,朕之師傅。
太常安陽鄉侯訓保朕躬,忠肅笃誠。
夫崇親尊賢,先帝所重,朕見四君及書疏儀體,一如東宮故事。
”是歲,卒。
诏曰:“太常、安陽鄉侯兼履德沖素,盡忠恪己。
方賴德訓,弘濟政道,不幸殂殒,痛于厥心。
今遣持節侍禦史贈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魂而有靈,嘉茲榮寵。
”及葬,屬王敦作逆,朝廷多故,不得議谥,直遣使者祭以太牢。
子颙,先兼卒,無後。
史臣曰:元帝樹基淮海,百度權輿,夢想群材,共康庶績。
顧、紀、賀、薛等并南金東箭,世胄高門,委質霸朝,豫聞邦政;典憲資其刊輯,帷幄伫其謀猷;望重搢紳,任惟元凱,官成名立,光國榮家。
非惟感會所鐘,抑亦材能斯至。
而循位登保傅,朝望特隆,遂使銮跸降臨,承明下拜。
雖西漢之恩崇張禹,東都之禮重桓榮,弗是過也。
贊曰:彥先通識,思遠方直。
薛既清貞,賀惟學植。
逢時遇主,抟風矯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