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八

關燈
顧榮紀瞻賀循楊方薛兼 顧榮,字彥先,吳國吳人也,為南土著姓。

    祖雍,吳丞相。

    父穆,宜都太守。

    榮機神朗悟,弱冠仕吳,為黃門侍郎、太子輔義都尉。

    吳平,與陸機兄弟同入洛,時人号為“三俊。

    ”例拜為郎中,曆尚書郎、太子中舍人、廷尉正。

    恆縱酒酣暢,謂友人張翰曰:“惟酒可以忘憂,但無如作病何耳。

    ” 會趙王倫誅淮南王允,收允僚屬付廷尉,皆欲誅之,榮平心處當,多所全宥。

    及倫篡位,倫子虔為大将軍,以榮為長史。

    初,榮與同僚宴飲,見執炙者貌狀不凡,有欲炙之色,榮割炙啖之。

    坐者問其故,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及倫敗,榮被執,将誅,而執炙者為督率,遂救之,得免。

     齊王冏召為大司馬主簿。

    冏擅權驕恣,榮懼及禍,終日昏酣,不綜府事,以情告友人長樂馮熊。

    熊謂冏長史葛旟曰:“以顧榮為主簿,所以甄拔才望,委以事機,不複計南北親疏,欲平海内之心也。

    今府大事殷,非酒客之政。

    ”旟曰:“榮江南望士,且居職日淺,不宜輕代易之。

    ”熊曰:“可轉為中書侍郎,榮不失清顯,而府更收實才。

    ”旟然之,白冏,以為中書侍郎。

    在職不複飲酒。

    人或問之曰:“何前醉而後醒邪?”榮懼罪,乃複更飲。

    與州裡楊彥明書曰:“吾為齊王主簿,恆慮禍及,見刀與繩,每欲自殺,但人不知耳。

    ”及旟誅,榮以讨葛旟功,封喜興伯,轉太子中庶子。

     長沙王乂為骠騎,複以榮為長史。

    乂敗,轉成都王穎丞相從事中郎。

    惠帝幸臨漳,以榮兼侍中,遣行園陵。

    會張方據洛,不得進,避之陳留。

    及帝西遷長安,征為散騎常侍,以世亂不應,遂還吳。

    東海王越聚兵于徐州,以榮為軍谘祭酒。

     屬廣陵相陳敏反,南渡江,逐揚州刺史劉機、丹陽内史王曠,阻兵據州,分置子弟為列郡,收禮豪桀,有孫氏鼎峙之計。

    假榮右将軍、丹陽内史。

    榮數踐危亡之際,恆以恭遜自勉。

    會敏欲誅諸士人,榮說之曰:“中國喪亂,胡夷内侮,觀太傅今日不能複振華夏,百姓無複遺種。

    江南雖有石冰之寇,人物尚全。

    榮常憂無窦氏、孫、劉之策,有以存之耳。

    今将軍懷神武之略,有孫吳之能,功勳效于已著,勇略冠于當世,帶甲數萬,舳舻山積,上方雖有數州,亦可傳檄而定也。

    若能委信君子,各得盡懷,散蒂芥之恨,塞讒谄之口,則大事可圖也。

    ”敏納其言,悉引諸豪族委任之。

    敏仍遣甘卓出橫江,堅甲利器,盡以委之。

    榮私于卓曰:“若江東之事可濟,當共成之。

    然卿觀事勢當有濟理不?敏既常才,本無大略,政令反覆,計無所定,然其子弟各已驕矜,其敗必矣。

    而吾等安然受其官祿,事敗之日,使江西諸軍函首送洛,題曰逆賊顧榮、甘卓之首,豈惟一身颠覆,辱及萬世,可不圖之!”卓從之。

    明年,周?與榮及甘卓、紀瞻潛謀起兵攻敏。

    榮廢橋斂舟于南岸,敏率萬餘人出,不獲濟,榮麾以羽扇,其衆潰散。

    事平,還吳。

    永嘉初,征拜侍中,行至彭城,見禍難方作,遂輕舟而還,語在《紀瞻傳》。

     元帝鎮江東,以榮為軍司,加散騎常侍,凡所謀畫,皆以谘焉。

    榮既南州望士,躬處右職,朝野甚推敬之。

    時帝所幸鄭貴嫔有疾,以祈禱頗廢萬機,榮上箋谏曰:“昔文王父子兄弟乃有三聖,可謂窮理者也。

    而文王日昃不暇食,周公一沐三握發,何哉?誠以一日萬機,不可不理;一言蹉跌,患必及之故也。

    當今衰季之末,屬亂離之運,而天子流播,豺狼塞路,公宜露營野次,星言夙駕,伏轼怒蛙以募勇士,懸膽于庭以表辛苦。

    貴嫔未安,藥石實急;禱祀之事,誠複可修;豈有便塞參佐白事,斷賓客問訊?今強賊臨境,流言滿國,人心萬端,去就紛纭。

    願沖虛納下,廣延俊彥,思畫今日之要,塞鬼道淫祀,弘九合之勤,雪天下之恥,則群生有賴,開泰有期矣。

    ” 時南土之士未盡才用,榮又言:“陸士光貞正清貴,金玉其質;甘季思忠款盡誠,膽幹殊快;殷慶元質略有明規,文武可施用;榮族兄公讓明亮守節,困不易操;會稽楊彥明、謝行言皆服膺儒教,足為公望;賀生沈潛,青雲之士;陶恭兄弟才幹雖少,實事極佳。

    凡此諸人,皆南金也。

    ”書奏,皆納之。

     六年,卒官。

    帝臨喪盡哀,欲表贈榮,依齊王功臣格。

    吳郡内史殷祐箋曰: 昔賊臣陳敏憑寵藉權,滔天作亂,兄弟姻娅盤固州郡,威逼士庶以為臣仆,于時賢愚計無所出。

    故散騎常侍、安東軍司、嘉興伯顧榮經德體道,謀猷弘遠,忠貞之節,在困彌厲。

    崎岖艱險之中,逼迫奸逆之下,每惟社稷,發憤慷忾。

    密結腹心,同謀緻讨。

    信著群士,名冠東夏,德聲所振,莫不響應,荷戈駿奔,其會如林。

    榮躬當矢石,為衆率先,忠義奮發,忘家為國,曆年逋寇,一朝土崩,兵不血刃,蕩平六州,勳茂上代,義彰天下。

     伏聞論功依故大司馬齊王格,不在帷幕密謀參議之例,下附州征野戰之比,不得進爵拓土,賜拜子弟,遐迩同歎,江表失望。

    齊王親則近屬,位為方嶽,杖節握兵,都督近畿,外有五國之援,内有宗室之助,稱兵彌時,役連天下,元功雖建,所喪亦多。

    榮衆無一旅,任非籓翰,孤絕江外,王命不通,臨危獨斷,以身徇國,官無一金之費,人無終朝之勞。

    元惡既殄,高尚成功,封閉倉廪,以俟大軍,故國安物阜,以義成俗,今日匡霸事舉,未必不由此而隆也。

    方之于齊,強弱不同,優劣亦異。

    至于齊府參佐,扶義助強,非創謀之主,皆錫珪受瑞,或公或侯。

    榮首建密謀,為方面盟主,功高元帥,賞卑下佐,上虧經國紀功之班,下孤忠義授命之士。

     夫考績幽明,王教所崇,況若榮者,濟難甯國,應天先事,曆觀古今,未有立功若彼,酬報如此者也。

     由是贈榮侍中、骠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谥曰元。

    及帝為晉王,追封為公,開國,食邑。

     榮素好琴,及卒,家人常置琴于靈座。

    吳郡張翰哭之恸,既而上床鼓琴數曲,撫琴而歎曰:“顧彥先複能賞此不?”因又恸哭,不吊喪主而去。

    子毗嗣,官至散騎侍郎。

     紀瞻,字思遠,丹陽秣陵人也。

    祖亮,吳尚書令。

    父陟,光祿大夫。

    瞻少以方直知名。

    吳平,徙家曆陽郡。

    察孝廉,不行。

      後舉秀才,尚書郎陸機策之曰:“昔三代明王,啟建洪業,文質殊制,而令名一緻。

    然夏人尚忠,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