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罪不相及,古之制也。
近者大逆,誠由兇戾。
兇戾之甚,一時權用。
今遂施行,非聖朝之令典,宜如先朝除三族之制。
”議奏,多納之。
帝疾笃,峤與王導、郗鑒、庚亮、陸晔、卞壸等同受顧命。
時曆陽太守蘇峻藏匿亡命,朝廷疑之。
征西将軍陶侃有威名于荊楚,又以西夏為虞,故使峤為上流形援。
鹹和初,代應詹為江州刺史、持節、都督、平南将軍,鎮武昌,甚有惠政,甄異行能,親祭徐孺子之墓。
又陳豫章十郡之要,宜以刺史居之。
尋陽濱江,都督應鎮其地。
今以州貼府,進退不便。
且古鎮将多不領州,皆以文武形勢不同故也。
宜選單車刺史别撫豫章,專理黎庶。
”诏不許。
在鎮見王敦畫像,曰:“敦大逆,宜加斫棺之戮,受崔杼之刑。
古人阖棺而定谥,《春秋》大居正,崇王父之命,未有受戮于天子而圖形于群下。
”命削去之。
峤聞蘇峻之征也,慮必有變,求還朝以備不虞,不聽。
未幾而蘇峻果反。
峤屯尋陽,遣督護王愆期、西陽太守鄧嶽、鄱陽内史紀瞻等率舟師赴難。
及京師傾覆,峤聞之号恸。
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對。
俄而庾亮來奔,宣太後诏,進峤骠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峤曰:“今日之急,殄寇為先,未效勳庸而逆受榮寵,非所聞也,何以示天下乎!”固辭不受。
時亮雖奔敗,峤每推崇之,分兵給亮。
遣王愆期等要陶侃同赴國難,侃恨不受顧命,不許。
峤初從之,後用其部将毛寶說,複固請侃行,語在寶傳。
初,峤與庾亮相推為盟主,峤從弟充言于峤曰:“征西位重兵強,宜共推之。
”峤于是遣王愆期奉侃為盟主。
侃許之,遣督護襲登率兵詣峤。
峤于是列上尚書,陳峻罪狀,有衆七千,灑泣登舟,移告四方征鎮曰: 賊臣祖約、蘇峻同惡相濟,用生邪心。
天奪其魄,死期将至。
譴負天地,自絕人倫。
寇不可縱,宜增軍讨撲,辄屯次湓口。
即日護軍庾亮至,宣太後诏,寇逼宮城,王旅撓敗,出告籓臣,謀甯社稷。
後将軍郭默、冠軍将軍趙胤、奮宗将軍襲保與峤督護王愆期、西陽太守鄧嶽、鄱陽内史紀瞻,率其所領,相尋而至。
逆賊肆兇,陵蹈宗廟,火延宮掖,矢流太極,二禦幽逼,宰相困迫,殘虐朝士,劫辱子女。
承問悲惶,精魂飛散。
峤暗弱不武,不能徇難,哀恨自咎,五情摧隕,慚負先帝托寄之重,義在畢力,死而後已。
今躬率所統,為士卒先,催進諸軍,一時電擊。
西陽太守鄧嶽、尋陽太守褚誕等連旗相繼,宣城内史桓彜已勒所屬屯濱江之要,江夏相周撫乃心求征,軍已向路。
昔包胥楚國之微臣,重趼緻誠,義感諸侯。
蔺相如趙邦之陪隸,恥君之辱,按劍秦庭。
皇漢之季,董卓作亂,劫遷獻帝,虐害忠良,蘭東州郡相率同盟。
廣陵功曹臧洪,郡之小吏耳,登壇?臿血,涕淚橫流,慷慨之節,實厲群後。
況今居台鼎,據方州,列名邦,受國恩者哉!不期而會,不謀而同,不亦宜乎! 二賊合衆,不盈五千,且外畏胡寇,城内饑乏,後将軍郭默即于戰陣俘殺賊千人。
賊今雖殘破都邑,其宿衛兵人即時出散,不為賊用。
且祖約情性褊厄,忌克不仁,蘇峻小子,惟利是視,殘酷驕猜,權相假合。
江表興義,以抗其前,強胡外寇,以蹑其後,運漕隔絕,資食空懸,内乏外孤,勢何得久! 群公征鎮,職在禦侮。
征西陶公,國之耆德,忠肅義正,勳庸弘著。
諸方鎮州郡鹹齊斷金,同禀規略,以雪國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峤雖怯劣,忝據一方,賴忠賢之規,文武之助,君子竭誠,小人盡力,高操之士被褐而從戎,負薪之徒匍匐而赴命,率其私仆,緻其私杖,人士之誠,竹帛不能載也。
豈峤無德而緻之哉?士禀義風,人感皇澤。
且護軍庾公,帝之元舅,德望隆重,率郭後軍、趙、龔三将,與峤戮力,得有資憑,且悲且慶,若朝廷之不泯也。
其各明率所統,無後事機。
賞募之信,明如日月。
有能斬約峻者,封五等侯,賞布萬匹。
夫忠為令德,為仁由己,萬裡一契,義不在言也。
時陶侃雖許自下而未發,複追其督護龔登。
峤重與侃書曰: 仆謂軍有進而無退,宜增而不可減。
近已移檄遠近,言于盟府,克後月半大舉。
南康、建安、晉安三郡軍并在路次,同赴此會,惟須仁公所統至,便齊進耳。
仁公今召軍還,疑惑遠近,成敗之由,将在于此。
仆才輕任重,實憑仁公笃愛,遠禀成規。
至于首啟戎行,不敢有辭,仆與仁公當如常山之蛇,首尾相衛,又脣齒之喻也。
恐惑者不達高旨,将謂仁公緩于讨賊,此聲難追。
仆與仁公并受方嶽之任,安危休戚,理既同之。
且自頃之顧,綢缪往來,情深義重,著于人士之口,一旦有急,亦望仁公悉衆見救,況社稷之難! 惟仆偏當一州,州之文武莫不翹企。
假令此州不守,約峻樹置官長于此,荊楚西逼強胡,東接逆賊,因之以饑馑,将來之危乃當甚于此州之今日也。
以大義言之,則社稷颠覆,主辱臣死,公進當為大晉之忠臣,參桓文之義,開國承家,銘之天府;退當以慈父雪愛子之痛。
約峻兇逆無道,囚制人士,裸其五形。
近日來者,不可忍見。
骨肉生離,痛感天地,人心齊一,鹹皆切齒。
今之進讨,若以石投卵耳!今出軍既緩,複召兵還,人心乖離,是為敗于幾成也。
願深察所陳,以副三軍之望。
峻時殺侃子瞻,由是侃激勵,遂率所統與峤、亮同赴京師,戎卒六萬,旌旗七百餘裡,钲鼓之聲震于百裡,直指石頭,次于蔡洲。
侃屯查浦,峤屯沙門浦。
時祖約據曆陽,與峻為首尾,見峤等軍盛,謂其黨曰:“吾本知峤能為四公子之事,今果然矣。
” 峻聞峤将至,逼大駕幸石頭。
時峻軍多馬,南軍杖舟楫,不敢輕與交鋒。
用将軍李根計,據白石築壘以自固,使庾亮守之。
賊步騎萬餘來攻,不下而退,追斬二百餘級。
峤又于四望矶築壘以逼賊,曰:“賊必争之,設伏以逸待勞,是制賊之一奇也。
”是時義軍屢戰失利,峤軍食盡,陶侃怒曰:“使君前雲不憂無将士,惟得老仆為主耳。
今數戰皆北,良将安在?荊州接胡蜀二虜,倉廪當備不虞,若複無食,仆便欲西歸,更思良算。
但今歲計,殄賊不為晚也。
”峤曰:“不然。
自古成監,師克在和。
光武之濟昆陽,曹公之拔官渡,以寡敵衆,杖義故也。
峻、約小豎,為海内所患,今日之舉,決在一戰。
峻勇而無謀,藉驕勝之勢,自謂無前,今挑之戰,可一鼓則擒也。
奈何舍垂立之功,設進退之計!且天子幽逼,社稷危殆,四海臣子,肝腦塗地,峤等與公并受國恩,是臻命之日,事若克濟,則臣主同祚,如其不捷,身雖灰滅,不足以謝責于先帝。
今之事勢,義無旋踵,騎猛獸,安可中下哉!公若違衆獨反,人心必沮。
沮衆敗事,義旗将回指于公矣。
”侃無以對,遂留不去。
峤于是創建行廟
近者大逆,誠由兇戾。
兇戾之甚,一時權用。
今遂施行,非聖朝之令典,宜如先朝除三族之制。
”議奏,多納之。
帝疾笃,峤與王導、郗鑒、庚亮、陸晔、卞壸等同受顧命。
時曆陽太守蘇峻藏匿亡命,朝廷疑之。
征西将軍陶侃有威名于荊楚,又以西夏為虞,故使峤為上流形援。
鹹和初,代應詹為江州刺史、持節、都督、平南将軍,鎮武昌,甚有惠政,甄異行能,親祭徐孺子之墓。
又陳豫章十郡之要,宜以刺史居之。
尋陽濱江,都督應鎮其地。
今以州貼府,進退不便。
且古鎮将多不領州,皆以文武形勢不同故也。
宜選單車刺史别撫豫章,專理黎庶。
”诏不許。
在鎮見王敦畫像,曰:“敦大逆,宜加斫棺之戮,受崔杼之刑。
古人阖棺而定谥,《春秋》大居正,崇王父之命,未有受戮于天子而圖形于群下。
”命削去之。
峤聞蘇峻之征也,慮必有變,求還朝以備不虞,不聽。
未幾而蘇峻果反。
峤屯尋陽,遣督護王愆期、西陽太守鄧嶽、鄱陽内史紀瞻等率舟師赴難。
及京師傾覆,峤聞之号恸。
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對。
俄而庾亮來奔,宣太後诏,進峤骠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峤曰:“今日之急,殄寇為先,未效勳庸而逆受榮寵,非所聞也,何以示天下乎!”固辭不受。
時亮雖奔敗,峤每推崇之,分兵給亮。
遣王愆期等要陶侃同赴國難,侃恨不受顧命,不許。
峤初從之,後用其部将毛寶說,複固請侃行,語在寶傳。
初,峤與庾亮相推為盟主,峤從弟充言于峤曰:“征西位重兵強,宜共推之。
”峤于是遣王愆期奉侃為盟主。
侃許之,遣督護襲登率兵詣峤。
峤于是列上尚書,陳峻罪狀,有衆七千,灑泣登舟,移告四方征鎮曰: 賊臣祖約、蘇峻同惡相濟,用生邪心。
天奪其魄,死期将至。
譴負天地,自絕人倫。
寇不可縱,宜增軍讨撲,辄屯次湓口。
即日護軍庾亮至,宣太後诏,寇逼宮城,王旅撓敗,出告籓臣,謀甯社稷。
後将軍郭默、冠軍将軍趙胤、奮宗将軍襲保與峤督護王愆期、西陽太守鄧嶽、鄱陽内史紀瞻,率其所領,相尋而至。
逆賊肆兇,陵蹈宗廟,火延宮掖,矢流太極,二禦幽逼,宰相困迫,殘虐朝士,劫辱子女。
承問悲惶,精魂飛散。
峤暗弱不武,不能徇難,哀恨自咎,五情摧隕,慚負先帝托寄之重,義在畢力,死而後已。
今躬率所統,為士卒先,催進諸軍,一時電擊。
西陽太守鄧嶽、尋陽太守褚誕等連旗相繼,宣城内史桓彜已勒所屬屯濱江之要,江夏相周撫乃心求征,軍已向路。
昔包胥楚國之微臣,重趼緻誠,義感諸侯。
蔺相如趙邦之陪隸,恥君之辱,按劍秦庭。
皇漢之季,董卓作亂,劫遷獻帝,虐害忠良,蘭東州郡相率同盟。
廣陵功曹臧洪,郡之小吏耳,登壇?臿血,涕淚橫流,慷慨之節,實厲群後。
況今居台鼎,據方州,列名邦,受國恩者哉!不期而會,不謀而同,不亦宜乎! 二賊合衆,不盈五千,且外畏胡寇,城内饑乏,後将軍郭默即于戰陣俘殺賊千人。
賊今雖殘破都邑,其宿衛兵人即時出散,不為賊用。
且祖約情性褊厄,忌克不仁,蘇峻小子,惟利是視,殘酷驕猜,權相假合。
江表興義,以抗其前,強胡外寇,以蹑其後,運漕隔絕,資食空懸,内乏外孤,勢何得久! 群公征鎮,職在禦侮。
征西陶公,國之耆德,忠肅義正,勳庸弘著。
諸方鎮州郡鹹齊斷金,同禀規略,以雪國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峤雖怯劣,忝據一方,賴忠賢之規,文武之助,君子竭誠,小人盡力,高操之士被褐而從戎,負薪之徒匍匐而赴命,率其私仆,緻其私杖,人士之誠,竹帛不能載也。
豈峤無德而緻之哉?士禀義風,人感皇澤。
且護軍庾公,帝之元舅,德望隆重,率郭後軍、趙、龔三将,與峤戮力,得有資憑,且悲且慶,若朝廷之不泯也。
其各明率所統,無後事機。
賞募之信,明如日月。
有能斬約峻者,封五等侯,賞布萬匹。
夫忠為令德,為仁由己,萬裡一契,義不在言也。
時陶侃雖許自下而未發,複追其督護龔登。
峤重與侃書曰: 仆謂軍有進而無退,宜增而不可減。
近已移檄遠近,言于盟府,克後月半大舉。
南康、建安、晉安三郡軍并在路次,同赴此會,惟須仁公所統至,便齊進耳。
仁公今召軍還,疑惑遠近,成敗之由,将在于此。
仆才輕任重,實憑仁公笃愛,遠禀成規。
至于首啟戎行,不敢有辭,仆與仁公當如常山之蛇,首尾相衛,又脣齒之喻也。
恐惑者不達高旨,将謂仁公緩于讨賊,此聲難追。
仆與仁公并受方嶽之任,安危休戚,理既同之。
且自頃之顧,綢缪往來,情深義重,著于人士之口,一旦有急,亦望仁公悉衆見救,況社稷之難! 惟仆偏當一州,州之文武莫不翹企。
假令此州不守,約峻樹置官長于此,荊楚西逼強胡,東接逆賊,因之以饑馑,将來之危乃當甚于此州之今日也。
以大義言之,則社稷颠覆,主辱臣死,公進當為大晉之忠臣,參桓文之義,開國承家,銘之天府;退當以慈父雪愛子之痛。
約峻兇逆無道,囚制人士,裸其五形。
近日來者,不可忍見。
骨肉生離,痛感天地,人心齊一,鹹皆切齒。
今之進讨,若以石投卵耳!今出軍既緩,複召兵還,人心乖離,是為敗于幾成也。
願深察所陳,以副三軍之望。
峻時殺侃子瞻,由是侃激勵,遂率所統與峤、亮同赴京師,戎卒六萬,旌旗七百餘裡,钲鼓之聲震于百裡,直指石頭,次于蔡洲。
侃屯查浦,峤屯沙門浦。
時祖約據曆陽,與峻為首尾,見峤等軍盛,謂其黨曰:“吾本知峤能為四公子之事,今果然矣。
” 峻聞峤将至,逼大駕幸石頭。
時峻軍多馬,南軍杖舟楫,不敢輕與交鋒。
用将軍李根計,據白石築壘以自固,使庾亮守之。
賊步騎萬餘來攻,不下而退,追斬二百餘級。
峤又于四望矶築壘以逼賊,曰:“賊必争之,設伏以逸待勞,是制賊之一奇也。
”是時義軍屢戰失利,峤軍食盡,陶侃怒曰:“使君前雲不憂無将士,惟得老仆為主耳。
今數戰皆北,良将安在?荊州接胡蜀二虜,倉廪當備不虞,若複無食,仆便欲西歸,更思良算。
但今歲計,殄賊不為晚也。
”峤曰:“不然。
自古成監,師克在和。
光武之濟昆陽,曹公之拔官渡,以寡敵衆,杖義故也。
峻、約小豎,為海内所患,今日之舉,決在一戰。
峻勇而無謀,藉驕勝之勢,自謂無前,今挑之戰,可一鼓則擒也。
奈何舍垂立之功,設進退之計!且天子幽逼,社稷危殆,四海臣子,肝腦塗地,峤等與公并受國恩,是臻命之日,事若克濟,則臣主同祚,如其不捷,身雖灰滅,不足以謝責于先帝。
今之事勢,義無旋踵,騎猛獸,安可中下哉!公若違衆獨反,人心必沮。
沮衆敗事,義旗将回指于公矣。
”侃無以對,遂留不去。
峤于是創建行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