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王導(子悅恬洽協劭荟洽子殉珉劭子谧)
王導,字茂弘,光祿大夫覽之孫也。
父裁,鎮軍司馬。
導少有風鑒,識量清遠。
年十四,陳留高士張公見而奇之,謂其從兄敦曰:“此兒容貌志氣,将相之器也。
”初襲祖爵即丘子。
司空劉實尋引為東閣祭酒,遷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郎,并不行。
後參東海王越軍事。
時元帝為琅邪王,與導素相親善。
導知天下已亂,遂傾心推奉,潛有興複之志。
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執。
帝之在洛陽也,導每勸令之國。
會帝出鎮下邳,請導為安東司馬,軍謀密策,知無不為。
及徙鎮建康,吳人不附,居月餘,士庶莫有至者,導患之。
會敦來朝,導謂之曰:“琅邪王仁德雖厚,而名論猶輕。
兄威風已振,宜有以匡濟者。
”會三月上巳,帝親觀禊,乘肩輿,具威儀,敦、導及諸名勝皆騎從。
吳人紀瞻、顧榮,皆江南之望,竊觇之,見其如此,鹹驚懼,乃相率拜于道左。
導因進計曰:“古之王者,莫不賓禮故老,存問風俗,虛己傾心,以招俊乂。
況天下喪亂,九州分裂,大業草創,急于得人者乎!顧榮、賀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結人心。
二子既至,則無不來矣。
”帝乃使導躬造循、榮,二人皆應命而至,由是吳會風靡,百姓歸心焉。
自此之後,漸相崇奉,君臣之禮始定。
俄而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導勸帝收其賢人君子,與之圖事。
時荊揚晏安,戶口殷實,導為政務在清靜,每勸帝克己勵節,匡主甯邦。
于是尤見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傾心,号為“仲父”。
帝嘗從容謂導曰:“卿,吾之蕭何也。
”對曰:“昔秦為無道,百姓厭亂,巨猾陵暴,人懷漢德,革命反正,易以為功。
自魏氏以來,迄于太康之際,公卿世族,豪侈相高,政教陵遲,不遵法度,群公卿士,皆餍于安息,遂使人乘釁,有虧至道。
然否終斯泰,天道之常。
大王方立命世之勳,一匡九合,管仲、樂毅,于是乎在,豈區區國臣所可拟議!願深弘神慮,廣擇良能。
顧榮、賀循、紀贍、周?皆南土之秀,願盡優禮,則天下安矣。
”帝納焉。
永嘉末,遷丹陽太守,加輔國将軍。
導上箋曰:“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過亭侯。
倉舒,愛子之寵,贈不過别部司馬。
以此格萬物,得不局迹乎!今者臨郡,不問賢愚豪賤,皆加重号,辄有鼓蓋,動見相準。
時有不得者,或為恥辱。
天官混雜,朝望頹毀。
導忝荷重任,不能崇浚山海,而開導亂源,饕竊名位,取紊彜典,謹送鼓蓋加崇之物,請從導始。
庶令雅俗區别,群望無惑。
”帝下令曰:“導德重勳高,孤所深倚,誠宜表彰殊禮。
而更約己沖心,進思盡誠,以身率衆,宜順其雅志,式允開塞之機。
”拜甯遠将軍,尋加振威将軍。
愍帝即位,征吏部郎,不拜。
晉國既建,以導為丞相軍谘祭酒。
桓彜初過江,見朝廷微弱,謂周顗曰:“我以中州多故,來此欲求全活,而寡弱如此,将何以濟!”憂懼不樂。
往見導,極談世事,還,謂顗曰:“向見管夷吾,無複憂矣。
”過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飲宴。
周顗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
”皆相視流涕。
惟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衆收淚而謝之。
俄拜右将軍、揚州刺史、監江南諸軍事,遷骠騎将軍,加散騎常侍、都督中外諸軍、領中書監、錄尚書事、假節,刺史如故。
導以敦統六州,固辭中外都督。
後坐事除節。
于時軍旅不息,學校未修,導上書曰: 夫風化之本在于正人倫,人倫之正存乎設庠序。
庠序設,五教明,德禮洽通,彜倫攸叙,而有恥且格,父子兄弟夫婦長幼之序順,而君臣之義固矣。
《易》所謂“正家而天下定”者也。
故聖王蒙以養正,少而教之,使化沾肌骨,習以成性,遷善遠罪而不自知,行成德立,然後裁之以位。
雖王之世子,猶與國子齒,使知道而後貴。
其取才用士,鹹先本之于學。
故《周禮》,卿大夫獻賢能之書于王,王拜而受之,所以尊道而貴士也。
人知士之貴由道存,則退而修其身以及家,正其家以及鄉,學于鄉以登朝,反本複始,各求諸己,敦樸之業著,浮僞之競息,教使然也。
故以之事君則忠,用之莅下則仁。
孟轲所謂“未有仁而遺其親,義而後其君者也”。
自頃皇綱失統,頌聲不興,于今将二紀矣。
《傳》曰:“三年不為禮
父裁,鎮軍司馬。
導少有風鑒,識量清遠。
年十四,陳留高士張公見而奇之,謂其從兄敦曰:“此兒容貌志氣,将相之器也。
”初襲祖爵即丘子。
司空劉實尋引為東閣祭酒,遷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郎,并不行。
後參東海王越軍事。
時元帝為琅邪王,與導素相親善。
導知天下已亂,遂傾心推奉,潛有興複之志。
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執。
帝之在洛陽也,導每勸令之國。
會帝出鎮下邳,請導為安東司馬,軍謀密策,知無不為。
及徙鎮建康,吳人不附,居月餘,士庶莫有至者,導患之。
會敦來朝,導謂之曰:“琅邪王仁德雖厚,而名論猶輕。
兄威風已振,宜有以匡濟者。
”會三月上巳,帝親觀禊,乘肩輿,具威儀,敦、導及諸名勝皆騎從。
吳人紀瞻、顧榮,皆江南之望,竊觇之,見其如此,鹹驚懼,乃相率拜于道左。
導因進計曰:“古之王者,莫不賓禮故老,存問風俗,虛己傾心,以招俊乂。
況天下喪亂,九州分裂,大業草創,急于得人者乎!顧榮、賀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結人心。
二子既至,則無不來矣。
”帝乃使導躬造循、榮,二人皆應命而至,由是吳會風靡,百姓歸心焉。
自此之後,漸相崇奉,君臣之禮始定。
俄而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導勸帝收其賢人君子,與之圖事。
時荊揚晏安,戶口殷實,導為政務在清靜,每勸帝克己勵節,匡主甯邦。
于是尤見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傾心,号為“仲父”。
帝嘗從容謂導曰:“卿,吾之蕭何也。
”對曰:“昔秦為無道,百姓厭亂,巨猾陵暴,人懷漢德,革命反正,易以為功。
自魏氏以來,迄于太康之際,公卿世族,豪侈相高,政教陵遲,不遵法度,群公卿士,皆餍于安息,遂使人乘釁,有虧至道。
然否終斯泰,天道之常。
大王方立命世之勳,一匡九合,管仲、樂毅,于是乎在,豈區區國臣所可拟議!願深弘神慮,廣擇良能。
顧榮、賀循、紀贍、周?皆南土之秀,願盡優禮,則天下安矣。
”帝納焉。
永嘉末,遷丹陽太守,加輔國将軍。
導上箋曰:“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過亭侯。
倉舒,愛子之寵,贈不過别部司馬。
以此格萬物,得不局迹乎!今者臨郡,不問賢愚豪賤,皆加重号,辄有鼓蓋,動見相準。
時有不得者,或為恥辱。
天官混雜,朝望頹毀。
導忝荷重任,不能崇浚山海,而開導亂源,饕竊名位,取紊彜典,謹送鼓蓋加崇之物,請從導始。
庶令雅俗區别,群望無惑。
”帝下令曰:“導德重勳高,孤所深倚,誠宜表彰殊禮。
而更約己沖心,進思盡誠,以身率衆,宜順其雅志,式允開塞之機。
”拜甯遠将軍,尋加振威将軍。
愍帝即位,征吏部郎,不拜。
晉國既建,以導為丞相軍谘祭酒。
桓彜初過江,見朝廷微弱,謂周顗曰:“我以中州多故,來此欲求全活,而寡弱如此,将何以濟!”憂懼不樂。
往見導,極談世事,還,謂顗曰:“向見管夷吾,無複憂矣。
”過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飲宴。
周顗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
”皆相視流涕。
惟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衆收淚而謝之。
俄拜右将軍、揚州刺史、監江南諸軍事,遷骠騎将軍,加散騎常侍、都督中外諸軍、領中書監、錄尚書事、假節,刺史如故。
導以敦統六州,固辭中外都督。
後坐事除節。
于時軍旅不息,學校未修,導上書曰: 夫風化之本在于正人倫,人倫之正存乎設庠序。
庠序設,五教明,德禮洽通,彜倫攸叙,而有恥且格,父子兄弟夫婦長幼之序順,而君臣之義固矣。
《易》所謂“正家而天下定”者也。
故聖王蒙以養正,少而教之,使化沾肌骨,習以成性,遷善遠罪而不自知,行成德立,然後裁之以位。
雖王之世子,猶與國子齒,使知道而後貴。
其取才用士,鹹先本之于學。
故《周禮》,卿大夫獻賢能之書于王,王拜而受之,所以尊道而貴士也。
人知士之貴由道存,則退而修其身以及家,正其家以及鄉,學于鄉以登朝,反本複始,各求諸己,敦樸之業著,浮僞之競息,教使然也。
故以之事君則忠,用之莅下則仁。
孟轲所謂“未有仁而遺其親,義而後其君者也”。
自頃皇綱失統,頌聲不興,于今将二紀矣。
《傳》曰:“三年不為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