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
關燈
小
中
大
◎太一帝君太丹隐書一名《太一别訣》
夫學道而無太一,猶視瞻之無兩眼;存念而無太一,猶胸腹之失五髒;禦神而無太一,猶起行之無四支;立身而無太一,猶屍殭而無氣矣。
是為此經。
開通萬神,生成魂津,千塗百徑,太一而立人焉。
若學無師者,徒自煩勞也。
今别複撰此經之波流,鈔出其外際,未陳幽妙,靡該秘唱者,名為太一别訣。
如有可尋,以悟始涉未,令頓開深源者也,自使别訣微行,于學者涉粗迹以自覺焉。
至于幽玄内構,合奇萬津,流會真神,混合靈府,炜烨于神景之變,發曜于造化之外,煥如圓曜,寂如太無,郁起而空洞結雲,凝思而千年繼夜,可謂微乎深哉!太一之變也,皆理竭于此經,事悉于洞玄者矣。
夫人者,受生于天魂,結成于元靈,轉輪九氣,挺命太一,開關三道,積神幽宮,所以玄液七纏,流津敷澤,日月映其六虛,口目運其神器,雲行雨施,德拟天地。
胞胎内一,五因來具,立人之道,其如此也。
故五因者,是五神也;故三道,是三真也;夫五神,天之魂也;三真,天之道也;九氣,天之胎;太一,天之源;日月,天之眼;玄液,天之潤;六虛,天之光;幽宮,天之府;神器,天之化;元靈,帝之變。
凡此言九氣者,乃混合帝君之變,變而化九,是謂九宮,九宮混變而同一矣。
兆欲修己求生,當從所生之宗,所生之宗,謂元父、玄母也。
元父主氣,化理帝先;玄母主精,變結胞胎。
精氣相成,如陰陽相生,雲行雨施,兆已道合。
無名數起三五,兆始禀形七九,既匝兆體乃成和合,三五七九,洞冥象帝之先,當須帝營天皇之功,九變為靈,功成人體,體與神并,神去則死,神守則生。
是以三元為道之始;帝君為道之根;太一為道之變;九天為道之神;九宮為道之宅;玄液為道之津。
修之三年,可以照鏡三田以緻神仙。
朝适六合,夕守泥丸,堅執胎精,使心常勤。
後學之子,須此為緣。
見是經者,始可與言,九氣陶注,太一運神矣。
既得為人,人亦象矣。
自無太一靈簡,三元金名,司命隐符,五老紫籍,雖受天氣而生,皆不得聞見至道矣。
子又無玄宮紫劄,上皇寶名、太一玉箓、東華隐圖、三元銘神、大帝參魂者,雖受天之性,既得暫聞至道矣,亦不能修為,為不能久,久而不固,固而不專,專而不能洞也。
适可隐存五嶽,登行常生之塗耳,不得八景超霄,浮煙控晖,飛騰虛羽,踴躍太無矣。
子又無瓊台羽劄、流雲五校、太一金閣、五皇隐箓、後聖七符、空山石函、丹台素章、玄皇玉行、天母胞圖、太上圓名、保真秀景、光練神驅之錄者,皆不得見《洞真玄經》,睹帝一之變,又不得聞《消魔神智慧》之詠,又不得聞《太上隐書》八素之辭,又不得聞《大洞真經三十九章》金真玉光豁落七元也。
存三守一,精思洞房會帝君,則化生九靈于子形中,輔子之神明,成子之仙真,保子之長生,固子之胎魂也。
白元、無英、桃康、司命、太一混合五神,捧籍列符,五神各有所主,混合九變,三五化形,于是三宮鎮真,百節受靈,帝君寶籍,宿命無傾。
九天九宮,中有九神。
是謂天皇九魂,變成九氣,化為九神,各治一宮,故曰九宮。
太清中有太素、太和;洞房中有明堂、绛宮,是曰六府。
上曰天府,下曰洞台。
三五之号,其位不同。
一曰太清之中,則三五帝君。
二曰,三一丹田;神又五者,符籍之神、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康君是也,合而名為三五。
三五各有宮室,若三真各安其宮,五神上見帝君,左有元老丈人;右有玄一老君,此則無極之中所謂九君。
上一則真一也。
九君所謂天之魂,自然成真子也,以為兆神者也。
若兆之精存九君,深思三真,必能以兆一體,週旋三五之中,返覆七九之裡,使天帝之靈魂常治在兆己,五神奉籍,週而複始,必将白日登晨,何但不死而已哉! 帝君混化週旋三五,太一萬結成七九,其數合二十四也。
天有二十四氣,氣之上,化也,變而則成真人,真人亦禀之,故體有二十四神,神有千乘萬騎,雲行八極之中。
子若思存,念之慎勿忘,可以辟死求生,上超十方。
于是神安氣洞,上與天通,越出地戶,過度天門,隐息四維,七星散分,飛行雲房,日月殖根,守金藏玉,制禦萬神。
仙王何人?我已成其真矣。
此隐存之道也,并有經訣在《上皇中極寶景篇》中,子既有之,不得妄傳,必須歃誓,審人乃宣。
夜半生氣之時,若雞鳴時,正卧,閉目微氣,存左目中出日,右目中出月,并徑九寸,在兩目耳之上,名為六合高窗也。
日月使照一身,内徹泥丸,下照五髒腸胃之中,皆覺見了了,洞徹内外,令一身與日月光共合。
良久,畢。
叩齒九通,咽液九過,乃微祝曰: 太上玄一,九星吐精,三五七變,洞觀幽冥。
日月神光,下徹神庭,俠照六合,太一黃甯。
帝君命簡,金書不傾;五老奉符,天地同誠。
使我不死,以緻真靈;卻遏萬邪,禍滅消平。
上朝天皇,還老返嬰;太帝有制,百鬼敬聽。
咒畢,乃開目,名為日月練根,三光校魂,以制禦百神,辟諸鬼氣之來侵,使兆長生不死,夕夕存之矣。
又存左目為日,右目為月,共合神庭之中,卻上入明堂之中,化生黃英之體,下流口中,九咽之以哺太一,常以生氣時存之。
畢,微祝曰: 日月上精,黃水月華,太一來飲,神光高羅。
使我長生,
是為此經。
開通萬神,生成魂津,千塗百徑,太一而立人焉。
若學無師者,徒自煩勞也。
今别複撰此經之波流,鈔出其外際,未陳幽妙,靡該秘唱者,名為太一别訣。
如有可尋,以悟始涉未,令頓開深源者也,自使别訣微行,于學者涉粗迹以自覺焉。
至于幽玄内構,合奇萬津,流會真神,混合靈府,炜烨于神景之變,發曜于造化之外,煥如圓曜,寂如太無,郁起而空洞結雲,凝思而千年繼夜,可謂微乎深哉!太一之變也,皆理竭于此經,事悉于洞玄者矣。
夫人者,受生于天魂,結成于元靈,轉輪九氣,挺命太一,開關三道,積神幽宮,所以玄液七纏,流津敷澤,日月映其六虛,口目運其神器,雲行雨施,德拟天地。
胞胎内一,五因來具,立人之道,其如此也。
故五因者,是五神也;故三道,是三真也;夫五神,天之魂也;三真,天之道也;九氣,天之胎;太一,天之源;日月,天之眼;玄液,天之潤;六虛,天之光;幽宮,天之府;神器,天之化;元靈,帝之變。
凡此言九氣者,乃混合帝君之變,變而化九,是謂九宮,九宮混變而同一矣。
兆欲修己求生,當從所生之宗,所生之宗,謂元父、玄母也。
元父主氣,化理帝先;玄母主精,變結胞胎。
精氣相成,如陰陽相生,雲行雨施,兆已道合。
無名數起三五,兆始禀形七九,既匝兆體乃成和合,三五七九,洞冥象帝之先,當須帝營天皇之功,九變為靈,功成人體,體與神并,神去則死,神守則生。
是以三元為道之始;帝君為道之根;太一為道之變;九天為道之神;九宮為道之宅;玄液為道之津。
修之三年,可以照鏡三田以緻神仙。
朝适六合,夕守泥丸,堅執胎精,使心常勤。
後學之子,須此為緣。
見是經者,始可與言,九氣陶注,太一運神矣。
既得為人,人亦象矣。
自無太一靈簡,三元金名,司命隐符,五老紫籍,雖受天氣而生,皆不得聞見至道矣。
子又無玄宮紫劄,上皇寶名、太一玉箓、東華隐圖、三元銘神、大帝參魂者,雖受天之性,既得暫聞至道矣,亦不能修為,為不能久,久而不固,固而不專,專而不能洞也。
适可隐存五嶽,登行常生之塗耳,不得八景超霄,浮煙控晖,飛騰虛羽,踴躍太無矣。
子又無瓊台羽劄、流雲五校、太一金閣、五皇隐箓、後聖七符、空山石函、丹台素章、玄皇玉行、天母胞圖、太上圓名、保真秀景、光練神驅之錄者,皆不得見《洞真玄經》,睹帝一之變,又不得聞《消魔神智慧》之詠,又不得聞《太上隐書》八素之辭,又不得聞《大洞真經三十九章》金真玉光豁落七元也。
存三守一,精思洞房會帝君,則化生九靈于子形中,輔子之神明,成子之仙真,保子之長生,固子之胎魂也。
白元、無英、桃康、司命、太一混合五神,捧籍列符,五神各有所主,混合九變,三五化形,于是三宮鎮真,百節受靈,帝君寶籍,宿命無傾。
九天九宮,中有九神。
是謂天皇九魂,變成九氣,化為九神,各治一宮,故曰九宮。
太清中有太素、太和;洞房中有明堂、绛宮,是曰六府。
上曰天府,下曰洞台。
三五之号,其位不同。
一曰太清之中,則三五帝君。
二曰,三一丹田;神又五者,符籍之神、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康君是也,合而名為三五。
三五各有宮室,若三真各安其宮,五神上見帝君,左有元老丈人;右有玄一老君,此則無極之中所謂九君。
上一則真一也。
九君所謂天之魂,自然成真子也,以為兆神者也。
若兆之精存九君,深思三真,必能以兆一體,週旋三五之中,返覆七九之裡,使天帝之靈魂常治在兆己,五神奉籍,週而複始,必将白日登晨,何但不死而已哉! 帝君混化週旋三五,太一萬結成七九,其數合二十四也。
天有二十四氣,氣之上,化也,變而則成真人,真人亦禀之,故體有二十四神,神有千乘萬騎,雲行八極之中。
子若思存,念之慎勿忘,可以辟死求生,上超十方。
于是神安氣洞,上與天通,越出地戶,過度天門,隐息四維,七星散分,飛行雲房,日月殖根,守金藏玉,制禦萬神。
仙王何人?我已成其真矣。
此隐存之道也,并有經訣在《上皇中極寶景篇》中,子既有之,不得妄傳,必須歃誓,審人乃宣。
夜半生氣之時,若雞鳴時,正卧,閉目微氣,存左目中出日,右目中出月,并徑九寸,在兩目耳之上,名為六合高窗也。
日月使照一身,内徹泥丸,下照五髒腸胃之中,皆覺見了了,洞徹内外,令一身與日月光共合。
良久,畢。
叩齒九通,咽液九過,乃微祝曰: 太上玄一,九星吐精,三五七變,洞觀幽冥。
日月神光,下徹神庭,俠照六合,太一黃甯。
帝君命簡,金書不傾;五老奉符,天地同誠。
使我不死,以緻真靈;卻遏萬邪,禍滅消平。
上朝天皇,還老返嬰;太帝有制,百鬼敬聽。
咒畢,乃開目,名為日月練根,三光校魂,以制禦百神,辟諸鬼氣之來侵,使兆長生不死,夕夕存之矣。
又存左目為日,右目為月,共合神庭之中,卻上入明堂之中,化生黃英之體,下流口中,九咽之以哺太一,常以生氣時存之。
畢,微祝曰: 日月上精,黃水月華,太一來飲,神光高羅。
使我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