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

關燈
心存三宮:泥丸上元宮也、绛宮中元宮也、丹田下元宮也。

    三一出千乘萬騎,營衛于經,其形如左。

     △朝朝于戶外存四明等第六 朝朝于戶外咒,存見四明功曹一人、通真使者一人、傳言玉童二人、侍靜玉女二人。

     右六人其形如左。

     凡神官位号,各以明義。

    雖皆道應感化不同,前後高卑,各随才識,識悟緣漸,故諸官互陳,或申通宣傳,或侍衛開導,學者所求,各從其願。

    三元妙氣,氣妙本一,一本居宗,三元化接,三之宗一,四主冥明。

    明之者知道;知道者見妙。

    見妙由明,資于神識。

    職有典掌,總名為曹,曹有績效,皆名為功。

    功曹接導,開闇睹明,故曰四明。

    凡夫蒙愚,憑道乞照,修行法事,先關功曹,次及通真使者、玉童玉女,達道正神能緻生氣。

    生氣即妙一之本,入身則延年不死,超三界之上,居三元宮中,正一合德,八方和明,功職所關,故号四上。

    右虎左龍,仁義嚴明,仁以輔善,義以止惡。

    惡消善積,由于知真,真無複雜,雜弗能變,故稱素女。

    潔白靡污,夜暗無明,兼須童朗。

    上玄少女,演元始之氣同。

    學者入黃宮之中,中極正宗,高尊所處。

    信誠感通,所啟必允,黃房八窗,義依此例。

     △夕入于戶存四上等第七 夕入常于戶外咒,存見四上功曹一人、龍虎使者二人、侍靜素女一人、開明童子一人、上玄少女一人。

     右六人其形如左。

     △入堂存三師第八 入堂先思見經師;次思見籍師;次思見度師。

     右三條各見所在之方也。

     △存五髒五嶽五星五帝金映五色圓光第九 存三師竟,次思見五髒、五嶽、五星、五帝。

     右四條備衛身中身中變化,無所不容。

    至于畫圖無由,備受之于外,标名方位得之,言前功拘迹緻謬耳。

     金映蓋一體,體作五色,從肺後出,項有圓光如日象。

     右三條在身中照明十方。

     凡存思之時,皆閉目内視,人體多神,必以五髒為主。

    主各料其事,事各得其成,成正則一而不二,不二則隐顯無邪,無邪則衆如可見,見則與聖符同,同聖即可弘,積學自然感會,是以朝夕存思,不可懈怠。

    存者何也?敦也、輪也。

    思者何也?司也、嗣也。

    勿以輕躁失本,學以重厚得宗,得宗則輪轉無滞,輪轉無滞則存而不亡。

    不亡由于司察善惡,善惡在乎嗜欲偏頗。

    嗜欲偏頗者,愛憎回遑,往返生死,勞苦未停。

    未停之停,停善不着善之善,歸宗未能至至宗。

    無者資于念,念相續繼,念嗣存無,有入于無間,無為而無不為,号曰微妙玄通。

    和光挫銳,濟度無窮,是故為學之基,以存思為首。

    存思之功,以五髒為盛。

    髒者何也?藏也。

    潛神隐智,不炫耀也。

    智顯欲動,動欲日耀,耀之則敗,隐之則成。

    光而不耀,智靜神凝,除欲中淨,如玉山内明,得斯時理,久視長生也。

     第一見肺,紅白色,七葉,四長三短,接喉嚨下肺者何也?腦也、伐也。

    善惡之初,兆而未明,明則伐善,善廢惡興,伐人命根,根斷不斷,由于此藏。

    此藏藏魄。

    魄者何也?粕也、着也。

    人之炫耀,莫不關欲。

    欲着曰惡,惡如糟粕。

    愚俗滞之不識精本,今願舍着存而見之,魄則肅然,不得為惡。

    惡急宜改,先存之火,與金合成則未分,其色紅白,葉數納言,取其和成德。

    德始于肺,終于脾。

    脾一又二,兼濟也。

    兼濟者,信也。

     第二見心,如芙蕖未開,又似懸赤油囊,長三寸在前心者何也?深也,斟也。

    是非未辯,斟酌優量,敗則滅身,成則得道,禍福之深,由于此藏。

    此藏藏神,神者何也?申也,真也。

    智慧之主,使屈能伸。

    存而見之,神則凝然,識定入真,不可深厚也。

     第三見肝,蒼紫色,五葉,三長二短,九寸,在心下肝者何也?幹也、還也。

    悟惡氣能改,決定無疑,行善建功,幹事不怠,審正還宗,由于此藏。

    此藏藏魂,魂者何也?紛也,回也。

    紛纭俗海,回向道門。

    存而見之,魂則欣然歡進,勤立克隆,善業也。

     第四見腎,蒼色,如覆雙漆杯,長五寸,俠肋兩膂着脊腎者何也?緊也。

    津習善緊,緊不及慢,津潤無窮,濟度無極,通道祛俗,由于此藏。

    此藏藏精。

    精者何也?清也、靈也。

    動以徐清,化變無礙,神靈往還,提攜空極。

    存而見之,精則澄然不散洩也。

     第五見脾,黃蒼色,長一尺二寸中有一尺,曲,扌翕太倉胃上脾者何也?裨也、移也。

    清凝潛潤,補益一切,能安能移,而不匮既成,由于此藏。

    此藏藏志。

    志者何也?至也、異也。

    潛潤密化頑鄙異人,存而見之,信驗治志,則湛然至道乎。

     △坐朝存思第十 坐朝者,端坐而修禮也。

    凡有公事私礙,或在非類之間,不得束躬,止當展敬,但自安坐,不使人知,香火非嫌乃可為之。

    人見緻笑,亦不可阙,将護彼意,勿增他愆。

    初夕、向曉,依時修之,白日啟請亦宜平坐。

    坐則如常,勿革形色,惟令異人,不能覺知,人覺而喜,乃可化之,覺而嗤鄙,訾毀正真,設其招殃,又壞子業。

    古之學道為己,今之學道為人。

    為人苟以悅人,不顧心非。

    為己者,存心是則不顧迹違,違亦申心。

    緻感迷速,強欲伏衆,有迹無心。

    非惟徒勞,乃更獲罪。

    學真之士,各加思宜,宜貴會時,時貴善合,合而非善,此時勿會。

    會必兼濟,濟物及身,善善相得,舍惡升仙,乃謂為會。

    會惡緻敗,名濫殊若。

    出處所遭,遭時二病:一者滞心,二者執迹。

    執迹者,宜以心法化之;滞心者,宜以迹法引導。

    導迹弗偏,化心遣執,二病豁除,上聖之道就矣。

    凡行經山水,積日舟車,舟車之中,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