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回遵敵約城下乞盟滿惡貫途中授首

關燈
所謂社稷之臣也。

    李邦彥、白時中、張邦昌、李棁之徒,庸謬不才,忌嫉賢能,動為身謀,不恤國計,所謂社稷之賊也。

    陛下拔綱,中外相慶,而邦昌等嫉如仇雠,恐其成功,因緣沮敗。

    且邦彥等必欲割地,曾不知無三關四鎮,是棄河北也。

    棄河北、朝廷能複都大梁乎?又不知邦昌等能保金人不複敗盟否也?邦彥等不顧國家長久之計,徒欲沮李綱成謀,以快私憤,李綱罷命一傳,兵民騷動,至于流涕,鹹謂不日為虜擒矣。

    罷綱非特堕邦彥計中,又堕虜計中也。

    乞複用綱而斥邦彥等,且以阃外付種師道,宗社存亡,在此一舉,伏乞睿鑒! 吳敏俟欽宗閱畢,便奏道:“兵民有萬餘人,齊集宣德門,請陛下仍用李綱,臣無術遣散,恐防生變,望陛下詳察。

    ”欽宗皺了一回眉,命召李邦彥入商。

    邦彥應召入朝,被兵民等瞧見,齊聲痛詈,且追且罵,并用亂石飛擲。

    邦彥面色如土,疾驅乃免。

    至入見時,尚自抖着,不能出聲。

    殿前都指揮王宗濋,請欽宗仍用李綱,欽宗沒法,乃傳旨召綱,内侍朱拱之奉旨出召,徐徐後行,被大衆亂拳交揮,頓時毆死,踏成肉餅,并捶殺内侍數十人。

    知開封府王時雍麾衆使退,衆不肯從,至戶部尚書聶昌傳出谕旨,仍複綱官,兼充京城四壁防禦使,衆始歡聲呼萬歲。

    嗣又求見種老相公,當由聶昌轉奏,促師道入城彈壓。

    師道乘車馳至,衆褰簾審視道:“這果是我種老相公呢。

    ”乃欣然散去。

     越日诏下,饬捕擅殺内侍的首惡,并禁伏阙上書。

    王時雍且欲盡罪太學諸生,于是士民又複大嘩。

    欽宗又遣聶昌宣谕,令靜心求學,毋幹朝政。

    且言将用楊時為國子監祭酒,即有所陳,亦可由時代奏。

    諸生都大喜道:“龜山先生到來,尚有何說!我等自然奉命承教了。

    ”看官道龜山先生為誰?原來楊時别号叫作龜山,他是南劍州人氏,與謝良佐、遊酢、呂大臨三人,同為程門高弟,程颢殁後,時又師事程頤,冬夜與遊酢進谒,頤偶瞑坐,時與酢侍立不去。

    至頤醒,覺門外已雪深三尺,頤很為嘉歎,盡傳所學。

    及頤于大觀初年病逝,世稱伊川先生,并謂伊川學術,惟謝、遊、呂、楊四子,最得真傳,因亦稱為程門四先生。

    不特補叙程伊川,并及謝、遊、呂諸人。

    宣和元年,蔡京聞時名,薦為秘書郎,京非知賢,為沽名計耳。

    尋進迩英殿說書。

    至京城圍急,時又請黜内侍,修戰備,欽宗命為右谏議大夫,兼官侍講。

    此次太學生等請留李綱,朝議以為暴動,時複上言:“諸生忠事朝廷,非有他意,但擇老成碩望的士人,命為監督,自不緻轶出範圍。

    ”欽宗因有意用時,至聶昌複旨,并為陳述太學生情狀,随即命時兼國子監祭酒。

    并除元祐黨籍學術諸禁,令追封範仲淹、司馬光、張商英等人。

     會金營遣宇文虛中還都,并令王汭複來催割三鎮地,及易質親王。

    欽宗遂命徽宗第五子肅王樞代質,并诏割三鎮畀金。

    王汭返報幹離不,幹離不接見肅王,乃将康王、張邦昌放還。

    且聞李綱複用,守備嚴固,遂不待金币數足,遣使告辭,以肅王北去,京城解嚴。

    禦史中丞呂好問進谏道:“金人得志,益輕中國,秋冬必傾國而來,當速講求軍備,毋再贻誤。

    ”欽宗不從,惟頒诏大赦,除一切弊政。

    賊出尚不知關門。

    李邦彥為言路所劾,出知鄧州。

    張邦昌進任太宰,吳敏為少宰,李綱知樞密院事,耿南仲、李棁為尚書左右丞。

    會姚古、種師中及府州将折彥質引兵入援,凡十餘萬人,至汴城下,李綱請诏古等追敵,乘間掩擊。

    張邦昌以為不可,遣令還鎮。

    且罷種師道官。

    未幾有金使自雲中來,言奉粘沒喝軍令,來索金币。

    輔臣說他要索無禮,拘住來使。

    粘沒喝即分兵向南北關。

    平陽府叛卒,竟引入關中。

    粘沒喝見關城堅固,非常雄踞,不禁歎息道:“關險如此,令我軍得安然度越,南朝可謂無人了。

    ”水陸皆然,反令外人竊歎。

    知威勝軍李植,聞金兵過關,急忙迎降。

    金兵遂攻下隆德府,知府張确自盡。

    嗣聞澤州一帶,守備尚固,乃仍退還雲中,圍攻太原。

    欽宗以金兵未歸,召群臣會議,三鎮應否當割。

    中書侍郎徐處仁道:“敵已敗盟,奈何還要割三鎮?”吳敏亦言:“三鎮決不可棄。

    ”且薦處仁可相。

    于是欽宗又複變計。

    因張邦昌、李棁二人夙主和議,将他免職,擢處仁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