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回遵敵約城下乞盟滿惡貫途中授首
關燈
小
中
大
欽宗避殿減膳,括借都城金銀,甚及倡優家财,隻得金二十萬兩,銀四百萬兩,民間已空,遠不及金人要求的數目,第一款不能如約,隻好陸續措繳。
第二款先奉送三鎮地圖,第三款赍交誓書,第四款是遣質問題,當派張邦昌為計議使,奉康王構往金軍為質。
構系徽宗第九子,系韋賢妃所出,曾封康王,邦昌初與邦彥力主和議,至身自為質,無法推诿,正似啞子吃黃連,說不出的苦。
誰叫你主和?臨行時,請欽宗親署禦批,無變割地議。
欽宗不肯照署,但說了“不忘”二字。
邦昌流淚而出,硬着頭皮,與康王構開城渡濠,往抵金營。
會統制官馬忠,自京西募兵入衛,見金兵遊掠順天門外,竟麾衆進擊,把他驅退,西路稍通,援兵得達。
種師道時已奉命,起為兩河制置使,聞京城被困,即調泾原、秦鳳兩路兵馬,倍道進援。
都人因師道年高,稱他老種,聞他率兵到來,私相慶賀道:“好了好了!老種來了!”欽宗也喜出望外,即命李綱開安上門,迎他入朝。
師道谒見欽宗,行過了禮,欽宗問道:“今日事出萬難,卿意如何?”師道答道:“女真不知兵,甯有孤軍深入,久持不疲麼?”欽宗道:“已與他講好了。
”師道又道:“臣隻知治兵,不知他事。
”欽宗道:“都中正缺一統帥,卿來還有何言!”遂命為同知樞密院事,充京畿、河北、河東宣撫使,統四方勤王兵及前後軍。
既而姚古子平仲,亦領熙河兵到來,诏命他為都統制。
金幹離不因金币未足,仍駐兵城下,日肆要求,且逞兵屠掠,幸勤王兵漸漸四至,稍殺寇氛。
李綱因獻議道:“金人貪得無厭,兇悖日甚,勢非用兵不可。
且敵兵隻六萬人,我勤王兵已到二十萬,若扼河津,截敵饷,分兵複畿北諸邑,我且用重兵壓敵,堅壁勿戰,待他食盡力疲,然後用一檄,取誓書,廢和議,縱使北歸,半路邀擊,定可取勝。
”師道亦贊成此計。
欽宗遂饬令各路兵馬,約日舉事。
偏姚平仲謂:“和不必戰,戰應從速。
”弄得欽宗又無把握,轉語李綱。
綱聞士利速戰,也不便堅持前議。
智者幹慮,必有一失。
因與師道熟商,為速戰計。
師道欲俟弟師中到來,然後開戰。
平仲進言道:“敵氣甚驕,必不設備,我乘今夜出城,斫入虜營,不特可取還康王,就是敵酋幹離不,也可擒來。
”師道搖首道:“恐未必這般容易。
”究竟師道慎重。
平仲道:“如若不勝,願當軍令。
”李綱接口道:“且去一試!我等去援他便了。
”未免太急。
計議已定,待至夜半,平仲率步騎萬人,出城劫敵,專向中營斫入。
不意沖将進去,竟是一座空營,急忙退還,已經伏兵四出,幹離不親麾各隊,來圍宋軍。
平仲拚命奪路,才得走脫,自恐回城被誅,竟爾遁去。
李綱率諸将出援,至幕天坡,剛值金兵乘勝殺來,急忙令兵士用神臂弓射住,金兵才退。
綱收軍入城,師道等接着。
綱未免歎悔,師道語綱道:“今夕發兵劫寨,原是失策,惟明夕卻不妨再往,這是兵家出其不意的奇謀。
如再不勝,可每夕用數千人分道往攻,但求擾敵,不必勝敵,我料不出十日,寇必遁去。
”此計甚妙。
綱稱為善策。
次日奏聞欽宗,欽宗默然無語。
李邦彥等,謂昨已失敗,何可再舉?遂将師道語擱過一邊。
浪子宰相,何知大計? 幹離不回營後,自幸有備,得獲勝仗,且召康王構、張邦昌入帳,責以用兵違誓,大肆咆哮。
邦昌駭極,竟至涕泣。
康王獨挺立不動,神色自若。
此時尚肯舍命。
幹離不瞧着,因命二人退出,私語王汭道:“我看這宋朝親王,恐是将門子孫,來此假冒,否則如何有這般大膽?你且往宋都,诘他何故劫營,并令易他王為質。
”汭即奉令入都,如言告李邦彥。
邦彥道:“用兵劫寨,乃李綱、姚平仲主意,并非出自朝廷。
”明明教他反诘。
汭便道:“李綱等如此擅專,為何不加罪責?”邦彥道:“平仲已畏罪遠竄,隻李綱尚在,我當奏聞皇上,即日罷免。
”汭乃去。
邦彥入内數刻,即有旨罷李綱職,廢親征行營使。
并遣宇文虛中至金營謝過。
越是膽小,越是招禍。
虛中方出,忽宣德門前,軍民雜集,喧聲大起。
内廷急命吳敏往視,敏移時即還,手持太學生陳東奏牍,呈與欽宗。
欽宗匆匆展閱,其詞略雲: 李綱奮身不顧,以身任天下之重,
第二款先奉送三鎮地圖,第三款赍交誓書,第四款是遣質問題,當派張邦昌為計議使,奉康王構往金軍為質。
構系徽宗第九子,系韋賢妃所出,曾封康王,邦昌初與邦彥力主和議,至身自為質,無法推诿,正似啞子吃黃連,說不出的苦。
誰叫你主和?臨行時,請欽宗親署禦批,無變割地議。
欽宗不肯照署,但說了“不忘”二字。
邦昌流淚而出,硬着頭皮,與康王構開城渡濠,往抵金營。
會統制官馬忠,自京西募兵入衛,見金兵遊掠順天門外,竟麾衆進擊,把他驅退,西路稍通,援兵得達。
種師道時已奉命,起為兩河制置使,聞京城被困,即調泾原、秦鳳兩路兵馬,倍道進援。
都人因師道年高,稱他老種,聞他率兵到來,私相慶賀道:“好了好了!老種來了!”欽宗也喜出望外,即命李綱開安上門,迎他入朝。
師道谒見欽宗,行過了禮,欽宗問道:“今日事出萬難,卿意如何?”師道答道:“女真不知兵,甯有孤軍深入,久持不疲麼?”欽宗道:“已與他講好了。
”師道又道:“臣隻知治兵,不知他事。
”欽宗道:“都中正缺一統帥,卿來還有何言!”遂命為同知樞密院事,充京畿、河北、河東宣撫使,統四方勤王兵及前後軍。
既而姚古子平仲,亦領熙河兵到來,诏命他為都統制。
金幹離不因金币未足,仍駐兵城下,日肆要求,且逞兵屠掠,幸勤王兵漸漸四至,稍殺寇氛。
李綱因獻議道:“金人貪得無厭,兇悖日甚,勢非用兵不可。
且敵兵隻六萬人,我勤王兵已到二十萬,若扼河津,截敵饷,分兵複畿北諸邑,我且用重兵壓敵,堅壁勿戰,待他食盡力疲,然後用一檄,取誓書,廢和議,縱使北歸,半路邀擊,定可取勝。
”師道亦贊成此計。
欽宗遂饬令各路兵馬,約日舉事。
偏姚平仲謂:“和不必戰,戰應從速。
”弄得欽宗又無把握,轉語李綱。
綱聞士利速戰,也不便堅持前議。
智者幹慮,必有一失。
因與師道熟商,為速戰計。
師道欲俟弟師中到來,然後開戰。
平仲進言道:“敵氣甚驕,必不設備,我乘今夜出城,斫入虜營,不特可取還康王,就是敵酋幹離不,也可擒來。
”師道搖首道:“恐未必這般容易。
”究竟師道慎重。
平仲道:“如若不勝,願當軍令。
”李綱接口道:“且去一試!我等去援他便了。
”未免太急。
計議已定,待至夜半,平仲率步騎萬人,出城劫敵,專向中營斫入。
不意沖将進去,竟是一座空營,急忙退還,已經伏兵四出,幹離不親麾各隊,來圍宋軍。
平仲拚命奪路,才得走脫,自恐回城被誅,竟爾遁去。
李綱率諸将出援,至幕天坡,剛值金兵乘勝殺來,急忙令兵士用神臂弓射住,金兵才退。
綱收軍入城,師道等接着。
綱未免歎悔,師道語綱道:“今夕發兵劫寨,原是失策,惟明夕卻不妨再往,這是兵家出其不意的奇謀。
如再不勝,可每夕用數千人分道往攻,但求擾敵,不必勝敵,我料不出十日,寇必遁去。
”此計甚妙。
綱稱為善策。
次日奏聞欽宗,欽宗默然無語。
李邦彥等,謂昨已失敗,何可再舉?遂将師道語擱過一邊。
浪子宰相,何知大計? 幹離不回營後,自幸有備,得獲勝仗,且召康王構、張邦昌入帳,責以用兵違誓,大肆咆哮。
邦昌駭極,竟至涕泣。
康王獨挺立不動,神色自若。
此時尚肯舍命。
幹離不瞧着,因命二人退出,私語王汭道:“我看這宋朝親王,恐是将門子孫,來此假冒,否則如何有這般大膽?你且往宋都,诘他何故劫營,并令易他王為質。
”汭即奉令入都,如言告李邦彥。
邦彥道:“用兵劫寨,乃李綱、姚平仲主意,并非出自朝廷。
”明明教他反诘。
汭便道:“李綱等如此擅專,為何不加罪責?”邦彥道:“平仲已畏罪遠竄,隻李綱尚在,我當奏聞皇上,即日罷免。
”汭乃去。
邦彥入内數刻,即有旨罷李綱職,廢親征行營使。
并遣宇文虛中至金營謝過。
越是膽小,越是招禍。
虛中方出,忽宣德門前,軍民雜集,喧聲大起。
内廷急命吳敏往視,敏移時即還,手持太學生陳東奏牍,呈與欽宗。
欽宗匆匆展閱,其詞略雲: 李綱奮身不顧,以身任天下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