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回遵敵約城下乞盟滿惡貫途中授首

關燈
卻說欽宗送上皇出都,白時中、李邦彥等亦勸欽宗出幸襄鄧,暫避敵鋒。

    獨李綱再三谏阻,欽宗乃以綱為尚書右丞,兼東京留守。

    會内侍奏中宮已行,欽宗又不禁變色,猝降禦座道:“朕不能再留了。

    ”綱泣拜道:“陛下萬不可去,臣願死守京城。

    ”欽宗嗫嚅道:“朕今為卿留京,治兵禦敵,一以委卿,幸勿疏虞!”試問為誰家天下,乃作此語?綱涕泣受命。

    次日,綱複入朝,忽見禁衛環甲,乘輿已駕,将有出幸的情狀,因急呼禁衛道:“爾等願守宗社呢,抑願從幸呢?”衛士齊聲道:“願死守社稷。

    ”綱乃入奏道:“陛下已許臣留,奈何複欲成行?試思六軍親屬,均在都城,萬一中道散歸,何人保護陛下?且寇騎已近,倘偵知乘輿未遠,驅馬疾追,陛下将如何禦敵?這豈非欲安反危嗎?”欽宗感悟,乃召中宮還都,親禦宣德樓,宣谕六軍。

    軍士皆拜伏門下,山呼萬歲。

    随又命綱為親征行營使,許便宜從事。

    綱急治都城四壁,繕修戰具,草草告竣,金兵已抵城下,據牟駝岡,奪去馬二萬匹。

     白時中畏懼辭官,李邦彥為太宰,張邦昌為少宰。

    欽宗召群臣議和戰事宜,李綱主戰,李邦彥主和。

    欽宗從邦彥計,竟命員外郎鄭望之,防禦使高世則,出使金軍。

    途遇金使吳孝民,正來議和,遂與偕還。

    哪知孝民未曾入見,金兵先已攻城,虧得李綱事前預備,運蔡京家山石疊門,堅不可破。

    到了夜間,潛募敢死士千人,缒城而下,殺入金營,斫死酋長十餘人,兵士百餘人。

    幹離不也疑懼起來,勒兵暫退。

     越日,金使吳孝民入見,問納張彀事,要索交童貫、譚稹等人。

    欽宗道:“這是先朝事,朕未曾開罪鄰邦。

    ”孝民道:“既雲先朝事,不必再計,應重立誓書修好,願遣親王宰相,赴我軍議和。

    ”欽宗允諾,乃命同知樞密院事李棁,偕孝民同行。

    李綱入谏道:“國家安危,在此一舉,臣恐李棁怯懦,轉誤國事,不若臣代一行。

    ”欽宗不許。

    李棁入金營,但見幹離不南面坐着,兩旁站列兵士,都帶殺氣,不覺膽戰心驚,慌忙再拜帳下,膝行而前。

    我亦腼顔。

    幹離不厲聲道:“汝家京城,旦夕可破,我為少帝情面,欲存趙氏宗社,停兵不攻,汝須知我大恩,速自改悔,遵我條約數款,我方退兵,否則立即屠城,毋贻後悔!”說畢,即取出一紙,擲付李棁道:“這便是議和約款,你取去罷!”棁吓得冷汗直流,接紙一觀,也不辨是何語,隻是喏喏連聲,捧紙而出。

    幹離不又遣蕭三寶奴、耶律中、王汭三人,與李棁入城,候取複旨。

    翌旦,金兵又攻天津、景陽等門,李綱親自督禦,仍命敢死士,缒城出戰,用何灌為統領,自卯至酉,與金兵奮鬥數十百合,斬首千級。

    何灌也身中數創,大呼而亡。

    金兵又複退去。

    李綱入内議事,見欽宗正與李邦彥等,商及和約,案上擺着一紙,就是金人要索的條款,由李綱瞧将過去,共列四條: 一、要輸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牛馬萬頭,表緞萬匹,為犒賞費。

    二、要割讓中山、太原、河間三鎮地。

    三、宋帝當以伯父禮事金。

    四、須以宰相及親王各一人為質。

     綱既看完條款,便抗聲道:“這是金人的要索麼;如何可從?”邦彥道:“敵臨城下,宮廟震驚,如要退敵,隻可勉從和議。

    ”綱奮然道:“第一款,是要許多金銀牛馬,就是搜括全國,尚恐不敷,難道都城裡面,能一時取得出麼?第二款,是要割讓三鎮地,三鎮是國家屏藩,屏藩已失,如何立國?第三款,更不值一辯,兩國平等,如何有伯侄稱呼?第四款,是要遣質,就使宰相當往,親王不當往。

    ”此語亦未免存私,轉令奸相借口。

    欽宗道:“據卿說來,無一可從,倘若京城失陷,如何是好?”綱答道:“為目前計,且遣辯士,與他磋商,遷延數日,俟四方勤王兵,齊集都下,不怕敵人不退。

    那時再與議和,自不至有種種要求了。

    ”邦彥道:“敵人狡詐,怎肯令我遷延?現在都城且不保,還論甚麼三鎮?至若金币牛馬,更不足計較了。

    ”設或要你的頭顱,你肯與他否?張邦昌亦随聲附和,贊同和議。

    綱尚欲再辯,欽宗道:“卿且出治兵事,朕自有主張。

    ”綱乃退出,自去巡城。

    誰料李、張二人,竟遣沈晦與金使偕去,一一如約。

    待綱聞知,已不及阻,隻自憤懑滿胸,嗟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