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造雄邦恃強稱帝通遠使約金攻遼

關燈
名,谕令歸降。

    金主亦複書,呼遼主名,谕令歸陣。

    煞是好看。

    兩下裡各争尊長,那金主已進兵益州,直搗黃龍府。

    遼兵屢戰屢敗,黃龍府竟被奪去。

    遼主聞報大怒,即下诏親征,号稱七十萬,分路出師。

    金主聞遼兵大舉,乃以刀剺面,涕泣語衆道:“我與汝等起兵,無非苦遼邦殘忍,欲自立國,今天祚親至,恐不可當,看來隻有殺我一族,大衆出去迎降,或可轉禍為福。

    ”遣将不如激将。

    吳乞買等趨進道:“火來水淹,兵來将擋,況天祚淫虐不仁,衆心離散,就使來了一、二百萬,也不過暫時烏合,怕他甚麼?”金主乃道:“你等果能盡死力,須聽我号令,同去禦敵!”諸将齊聲應令,遂調齊人馬,傾國而出,行至黃龍府東,遙見遼兵遍野,勢如攢蟻,乃下令軍中道:“敵利速戰,我利固守,且深溝高壘,靜觀敵釁,再行進兵。

    ”将士遵令,擇險駐紮,按兵不動。

    遼兵也不來挑戰,越日,竟陸續退去。

     原來遼副都統章奴,謀立天祚叔父耶律淳,誘将士亡歸上京,遣淳妃蕭地裡告淳。

    淳不願依議,拘住迪裡,會遼主聞章奴謀叛,亟遣使慰淳,淳斬迪裡首,取獻遼主,孑身待罪。

    遼主待遇如初。

    偏章奴入掠上京,至遼太祖廟,數天祚罪惡,移檄州縣,将犯行宮。

    遼主亟從軍中退歸,軍士均無鬥志,也随了回去。

    事被金主察悉,遂拔寨齊起,西追遼主,至護步答岡,護步答一作和斯布達。

    見前面輿辇甲仗,迤逦行去,他即分開兩翼,一鼓而上,自率精兵猛将,專向遼中軍殺入。

    遼主猝不及防,急忙退走,遼兵亦紛紛四散。

    金主麾殺一陣,斬馘以萬計,奪得車馬,兵械軍資,不可勝計,乃引兵回國。

    遼主奔赴上京,适章奴已為熟女真部所敗,衆皆潰散。

    邏卒擒住章奴,送至遼主所在,立斬以徇。

    遼主乃還都。

     看官聽着!從前遼都臨潢,号為上京,自聖宗隆緒,徙都遼西,稱為中京,又以遼陽為東京,幽州為南京,雲州為西京,共計五京。

    提出五京,下文金、宋攻遼,庶有眉目可辨。

    章奴誅死,上京方才告靖。

    不意東京又鬧出亂端。

    東京留守蕭保先,虐待渤海居民,為暴徒所戕,經遼将大公鼎、高清明等,率兵剿捕,亂勢少平。

    偏稗将高永昌收集潰匪,入據遼陽,匝旬間,得八千人,居然僭号,稱為隆基元年。

    遼主遣韓家奴、張林等往征,永昌恐不能敵,向金求救。

    金主遣胡沙補一譯作華沙布。

    報永昌道:“同力攻遼,我願相助,但須削去僭号,歸順我國,當以王爵相報。

    ”永昌不從。

    金主遂命大将斡魯,率諸軍攻永昌,巧與遼将張琳相值,兩下開仗,張琳敗走,斡魯乘勢取瀋州,進薄遼陽城下。

    永昌開城出戰,哪裡敵得住金軍?遂敗奔長松。

    遼陽人撻不野,一作托蔔嘉。

    擒住永昌,獻與金主,眼見得一刀兩段,于是遼國的東京州縣,及南路熟女真部,陸續降金。

    金主任斡魯為南路都統,斡倫一作鄂楞。

    知東京事。

    遼主聞東京失陷,未免驚慌,乃授耶律淳為都元帥,募遼東人為兵,得二萬二千餘人,使報怨女真,叫作怨軍,以渤海鐵州人郭藥師等為統領。

    耶律淳倡議和金,遣耶律奴苛一譯作讷格。

    如金議好,金主要索多端,議不能決。

    旋由金主最後複書,迫遼以兄禮事金,封冊如漢儀,方可如約,否則不必再議。

    遼主尚不肯許。

    适遇大饑,人自相食,各地盜賊蜂起,掠民充糧。

    樞密使蕭奉先等,勸遼主暫從金議,乃冊金主為東懷國皇帝。

    金主不悅,語冊使道:“什麼叫作東懷國?我國明号大金,應稱為大金國便了。

    且冊書中,并無兄事明文,我不能遵約。

    ”當下将冊書擲還。

    金主既迫遼兄事,何必再受遼冊封,這也奇怪。

    看官這東懷國三字,明是遼人暗弄金主,取小邦懷德的意義。

    他總道金主未達漢文,或可模糊騙過,偏金主要他兄事,要稱大金,仍然和議不成,雙方決裂。

    蔡京聞得此信,遂欲約金攻遼,規複燕雲。

    武義大夫馬政,航海至金,與金主面議遼事。

    金主亦令李善慶等赉奉國書,并北珠生金等物,偕馬政同至汴都。

    徽宗即命蔡京與約攻遼,善慶等不加可否,居十餘日乃去。

    徽宗複令馬政持诏,及還賜禮物,與善慶等渡海報聘。

    行至登州,政奉诏止行,乃隻遣平海軍校呼慶送善慶等歸金。

    金主遣呼慶歸,且與語道:“歸見皇帝,果欲結好,當示國書,若仍用诏命,我不便受,莫怪我卻還來使。

    ”呼慶唯唯而還。

    至童貫入朝,力主京議,請再遣使贻書。

    中書舍人吳時,獨上疏谏阻,又有布衣安堯臣,亦谏止圖遼。

    吳且言不應敗盟。

    安堯臣一疏,卻很是剀切詳明,略雲: 陛下臨禦之初,嘗下诏求言,于是谔士效忠,而儉人乃誤陛下,加以诋誣之罪,使陛下負拒谏之謗,比年天下杜口,以言為諱。

    乃者宦寺交結權臣,共倡北伐,而宰執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