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造雄邦恃強稱帝通遠使約金攻遼
關燈
小
中
大
,無一人肯為陛下言者。
臣謂燕、雲之役興,則邊釁遂開,宦寺之權重,則皇綱不振。
昔秦始皇築長城,漢武帝通西域,隋炀帝遼左之師,唐明皇幽、薊之寇,其失如彼,周宣王伐狁,漢文帝備北邊,元帝納賈捐之議,光武斥臧宮馬武之謀,其得如此。
藝祖撥亂反正,躬環甲胄,當時将相大臣,皆所與取天下者,豈勇略智力,不能下幽、燕哉?蓋以區區之地,契丹所必争,忍使吾民重困鋒镝,章聖澶淵之役,與之戰而勝,乃聽其和,亦欲固本而息民也。
今童貫深結蔡京,同納趙良嗣以為謀主,故建平燕之議,臣恐異時唇亡齒寒,邊境有可乘之釁,狼子蓄銳,伺隙以逞其欲,此臣之所以日夜寒心者也。
伏望思祖宗積累之艱難,鑒曆代君臣之得失,杜塞邊釁,務守舊好,無使外夷乘間窺中國。
上以安宗廟,下以慰生靈,則國家幸甚!生民幸甚! 徽宗連接兩疏,正在懷疑,會有二禦醫自高麗歸,入奏徽宗,亦以圖燕為非。
原來高麗嘗通好中國,因國主有疾,向宋求醫,徽宗乃遣二醫往視,及高麗送二醫歸國,臨歧與語道:“聞天子将與女真圖契丹,恐非良策。
苟存契丹,尚足為中國捍邊。
女真似虎似狼,不宜與交,可傳達天子,預備為是。
”高麗人頗有見語。
二醫遂歸白徽宗,徽宗乃以吳時、安堯臣所言,不為無見,拟将聯金伐遼的計議,暫從擱置,并拟擢安堯臣為承務郎,借通言路。
可奈蔡京、童貫二人,堅執前議,謂天與不取,反緻受害;還有學士王黼,時已升任少宰,鄭居中乞請終喪,因進餘深為太宰,王黼為少宰。
與蔡、童一同勾結,斥吳時為腐儒,且以安堯臣越俎進言,目為不法,怎得再給官階?三人并力奏請,徽宗又不得不從,因遣右文殿修撰趙良嗣,借市馬為名,再出使金,申請前約。
巧值遼使蕭習泥烈一作蕭錫裡。
至金續議冊禮,金主仍不惬意,竟興兵出攻上京,令宋、遼二使,随着軍中。
遼主方在胡土白山一譯作瑚圖哩巴裡。
圍獵,聞金主出師,亟命耶律白斯不等,白斯不一作博碩布。
簡率精兵三千,馳援上京。
金主至上京城下,先谕守兵速降,留守撻不野不從,金主乃督兵進攻,且語宋、遼二使道:“汝等可看我用兵,以蔔去就。
”言訖,遂親擊桴鼓,促軍猛撲,不避矢石,自辰及午,金将阇母一譯作多昂摩。
等,鼓勇先登,部衆随上,遂克外城。
撻不野無法可施,隻好出降。
耶律白斯不等将至上京,聞城已失守,不戰自退。
金主入城犒師,置酒歡宴。
趙良嗣等捧觞上壽,皆稱萬歲。
醜。
越日,金主留兵居守,自偕趙良嗣等還國。
良嗣因語金主道:“燕本漢地,理應仍歸中國,現願與貴國協力攻遼,貴國可取中京大定府,敝國願取燕京析津府,南北夾攻,均可得志。
”金主道:“這事總可如約,但汝主曾給遼歲币,他日還當與我。
”良嗣允諾,金主遂付良嗣書,約金兵自平地松林趨古北口,宋兵自白溝夾攻,否則不能如約。
并遣勃董一作貝勒。
偕良嗣申述己意,徽宗乃複遣馬政報聘,且複緻國書道: 大宋皇帝,緻書于大金皇帝:遠承信介,特示函書,緻讨契丹,當如來約。
已差童貫勒兵相應,彼此兵不得過關,歲币之數同于遼,仍約毋聽契丹講和,特此複告! 馬政持書至金,金主答稱如約,協議遂成。
至馬政返報,有诏令童貫整軍待發,獨鄭居中以為未可,特往語蔡京道:“公為大臣,不能守兩國盟約,緻釀事端,恐非妙策。
”京答道:“皇上厭歲币五十萬,所以主張此議。
”居中道:“公未聞漢朝和親用兵的耗費麼?漢嘗歲給單于一億九十萬,西域一千八百八十萬,與本朝相較,孰多孰少?今乃貪功啟釁,徒使百萬生靈,肝腦塗地,首禍惟公,後悔何及!”居中雖非好人,語卻可取。
京默然不答,但心中總以為可行,且已與金定約,勢成騎虎,不能再下,仍與童貫決議興兵。
忽接到兩浙警報,睦州人方臘作亂,睦、歙、杭諸州,接連被陷,東南幾已糜爛了。
徽宗大驚,急召輔臣會議,暫罷北伐,亟拟南征。
正是: 滿望燕雲歸故土,誰知吳、越起妖氛? 欲知南征時命将情形,且至下回續叙。
遼王延禧,淫荒無度,以緻女真部崛起東北,僭号稱尊,是遼固有敗亡之道,而因緻敵人之侮辱者也。
宋之約金攻遼,議者皆謂其失策,吾以為燕雲十六州,久淪左衽,乘隙而圖,未始非計。
但主議非人,用兵非時,妄啟兵端,适以緻禍。
兵志有言:“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試問君如徽宗,臣如蔡京、童貫,能控馭遠人否乎?百年無事,将驕卒惰,能戰勝外夷否乎?且與女真素未通好,乃無端遣使,自損國威,強弱之形未著,而外人已先輕我矣。
拒虎引狼,必為狼噬,此北宋之所以終亡也。
臣謂燕、雲之役興,則邊釁遂開,宦寺之權重,則皇綱不振。
昔秦始皇築長城,漢武帝通西域,隋炀帝遼左之師,唐明皇幽、薊之寇,其失如彼,周宣王伐狁,漢文帝備北邊,元帝納賈捐之議,光武斥臧宮馬武之謀,其得如此。
藝祖撥亂反正,躬環甲胄,當時将相大臣,皆所與取天下者,豈勇略智力,不能下幽、燕哉?蓋以區區之地,契丹所必争,忍使吾民重困鋒镝,章聖澶淵之役,與之戰而勝,乃聽其和,亦欲固本而息民也。
今童貫深結蔡京,同納趙良嗣以為謀主,故建平燕之議,臣恐異時唇亡齒寒,邊境有可乘之釁,狼子蓄銳,伺隙以逞其欲,此臣之所以日夜寒心者也。
伏望思祖宗積累之艱難,鑒曆代君臣之得失,杜塞邊釁,務守舊好,無使外夷乘間窺中國。
上以安宗廟,下以慰生靈,則國家幸甚!生民幸甚! 徽宗連接兩疏,正在懷疑,會有二禦醫自高麗歸,入奏徽宗,亦以圖燕為非。
原來高麗嘗通好中國,因國主有疾,向宋求醫,徽宗乃遣二醫往視,及高麗送二醫歸國,臨歧與語道:“聞天子将與女真圖契丹,恐非良策。
苟存契丹,尚足為中國捍邊。
女真似虎似狼,不宜與交,可傳達天子,預備為是。
”高麗人頗有見語。
二醫遂歸白徽宗,徽宗乃以吳時、安堯臣所言,不為無見,拟将聯金伐遼的計議,暫從擱置,并拟擢安堯臣為承務郎,借通言路。
可奈蔡京、童貫二人,堅執前議,謂天與不取,反緻受害;還有學士王黼,時已升任少宰,鄭居中乞請終喪,因進餘深為太宰,王黼為少宰。
與蔡、童一同勾結,斥吳時為腐儒,且以安堯臣越俎進言,目為不法,怎得再給官階?三人并力奏請,徽宗又不得不從,因遣右文殿修撰趙良嗣,借市馬為名,再出使金,申請前約。
巧值遼使蕭習泥烈一作蕭錫裡。
至金續議冊禮,金主仍不惬意,竟興兵出攻上京,令宋、遼二使,随着軍中。
遼主方在胡土白山一譯作瑚圖哩巴裡。
圍獵,聞金主出師,亟命耶律白斯不等,白斯不一作博碩布。
簡率精兵三千,馳援上京。
金主至上京城下,先谕守兵速降,留守撻不野不從,金主乃督兵進攻,且語宋、遼二使道:“汝等可看我用兵,以蔔去就。
”言訖,遂親擊桴鼓,促軍猛撲,不避矢石,自辰及午,金将阇母一譯作多昂摩。
等,鼓勇先登,部衆随上,遂克外城。
撻不野無法可施,隻好出降。
耶律白斯不等将至上京,聞城已失守,不戰自退。
金主入城犒師,置酒歡宴。
趙良嗣等捧觞上壽,皆稱萬歲。
醜。
越日,金主留兵居守,自偕趙良嗣等還國。
良嗣因語金主道:“燕本漢地,理應仍歸中國,現願與貴國協力攻遼,貴國可取中京大定府,敝國願取燕京析津府,南北夾攻,均可得志。
”金主道:“這事總可如約,但汝主曾給遼歲币,他日還當與我。
”良嗣允諾,金主遂付良嗣書,約金兵自平地松林趨古北口,宋兵自白溝夾攻,否則不能如約。
并遣勃董一作貝勒。
偕良嗣申述己意,徽宗乃複遣馬政報聘,且複緻國書道: 大宋皇帝,緻書于大金皇帝:遠承信介,特示函書,緻讨契丹,當如來約。
已差童貫勒兵相應,彼此兵不得過關,歲币之數同于遼,仍約毋聽契丹講和,特此複告! 馬政持書至金,金主答稱如約,協議遂成。
至馬政返報,有诏令童貫整軍待發,獨鄭居中以為未可,特往語蔡京道:“公為大臣,不能守兩國盟約,緻釀事端,恐非妙策。
”京答道:“皇上厭歲币五十萬,所以主張此議。
”居中道:“公未聞漢朝和親用兵的耗費麼?漢嘗歲給單于一億九十萬,西域一千八百八十萬,與本朝相較,孰多孰少?今乃貪功啟釁,徒使百萬生靈,肝腦塗地,首禍惟公,後悔何及!”居中雖非好人,語卻可取。
京默然不答,但心中總以為可行,且已與金定約,勢成騎虎,不能再下,仍與童貫決議興兵。
忽接到兩浙警報,睦州人方臘作亂,睦、歙、杭諸州,接連被陷,東南幾已糜爛了。
徽宗大驚,急召輔臣會議,暫罷北伐,亟拟南征。
正是: 滿望燕雲歸故土,誰知吳、越起妖氛? 欲知南征時命将情形,且至下回續叙。
遼王延禧,淫荒無度,以緻女真部崛起東北,僭号稱尊,是遼固有敗亡之道,而因緻敵人之侮辱者也。
宋之約金攻遼,議者皆謂其失策,吾以為燕雲十六州,久淪左衽,乘隙而圖,未始非計。
但主議非人,用兵非時,妄啟兵端,适以緻禍。
兵志有言:“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試問君如徽宗,臣如蔡京、童貫,能控馭遠人否乎?百年無事,将驕卒惰,能戰勝外夷否乎?且與女真素未通好,乃無端遣使,自損國威,強弱之形未著,而外人已先輕我矣。
拒虎引狼,必為狼噬,此北宋之所以終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