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回信道教詭說遇天神築離宮微行探春色

關燈
卻說童貫與蔡京,本相友善,京得入相,半出貫力,至是貫自遼歸朝,又為京極力幫忙,勸徽宗仍召京輔政。

    徽宗本是個随東到東、随西到西的人物,聽童貫言,又記念蔡京的好處,當即遣使馳召。

    京趱程入都,徽宗聞京至都下,即日召對,并就内苑太清樓,特賜宴飲,仍複從前所給官爵,賜第京師。

    京再黜再進,越覺獻媚工谀,無微不至。

    徽宗因大加寵眷,比前日尤為優待。

    且令京三日一至都堂,商議國政。

    京恐谏官複來攻擊,特想出一法,所有密議,概請徽宗親書诏命,稱作禦筆手诏。

    從前诏敕下頒,必先令中書門下議定,乃命學士草制,蓋玺即行。

    至熙甯時,或有内降诏旨,不由中書門下共議,但亦由安石專權,從中代草。

    蔡京獨請禦筆,一經徽宗寫定,立即特诏頒行,如有封駁等情,即坐他違制罪名。

    廷臣自是不敢置喙,後來至有不類禦書,也隻好奉行無違。

    炀蔽已極。

    貴戚近幸,又争仿所為,各去請求。

    徽宗日不暇給,竟令中書楊球代書,時人号為書楊。

    蔡京又複生悔,但已作法自斃,無從禁制了。

     京又欲仿行古制,改置官名,以太師、太傅、太保,古稱三公,不應稱作三師,宜仍稱三公,以真相論。

    司徒、司空,周時列入六卿,太尉乃秦時掌兵重官,并非三公,宜改置三少,稱為少師、少傅、少保,以次相論。

    左右仆射,古無此名,應改稱太宰、少宰,仍兼兩省侍郎,罷尚書令,及文武勳官,以太尉冠武階,改侍中為左輔,中書令為右弼,開封守臣為尹牧,府分六曹,士、戶、儀、兵、刑、工。

    縣分六案,内侍省識,悉仿機廷官号,稱作某大夫。

    這一條想是由童貫主議。

    修六尚局,尚食、尚藥、尚醞、尚衣、尚舍、尚辇。

    建三衛郎。

    親衛、勳衛、翊衛。

    京任太師,總治三省事,童貫進職太尉,掌握軍權。

    美人亦可教戰,媪相應當典兵。

    追封王安石為舒王,安石子雱為臨川伯,從祀孔廟。

    熙甯新法,一律施行。

     京又恐徽宗性敏,或再燭察奸私,緻遭貶斥,乃更想一盅惑的方法,令徽宗堕入術中,愈溺愈迷。

    看官道是何術?乃是惝恍無憑的道教。

    是一件亡國禍階,不得不特筆提出。

    自徽宗嗣統後,初寵郭天信,繼信魏漢津,天信被斥,漢津老死,内廷兒無方士蹤迹。

    可巧太仆卿王亶,薦一術士王老志,有旨召他入京。

    老志,濮州人,事親頗孝,初為小吏,不受賂遺,旋遇異人,自稱為锺離先生,授丹服藥,遂棄妻抛子,結廬田間,為人決休咎,語多奇中。

    至奉召入都,京即邀入私第,館待甚優。

    老志入對,呈上密書一函,徽宗啟視,系客歲秋中,與喬、劉二妃燕好情詞,不由的暗暗稱奇,乃賜号洞微先生。

    老志謝退後,歸至蔡第,朝士多往問吉兇,他卻與作筆談,辄不可解。

    大衆似信非信,至日後,竟多奇驗。

    于是其門似市。

    京恐蹈張商英覆轍,因與老志熟商,禁絕朝士往來,但令上結主知,便不負職。

    老志遂創制乾坤鑒,赍獻徽宗,謂帝後他日恐有大難,請時坐鑒下,靜觀内省,借弭災變。

    又勸京急流勇退,毋戀權位,老志頗識玄機。

    京不能從。

    老志見時政日非,漸萌退志,留京一年,托言遇師譴責,不應溺身富貴,乃上書乞歸。

    徽宗不許,他即生起病來,再三請去。

    至奉诏允準,便霍然起床,步行甚健,即日出都,歸濮而死。

    徽宗賜金赙葬,追贈正議大夫。

     惟蔡京本意,欲借王老志蒙蔽主聰,偏老志獨具見解,反将清心寡欲的宗旨,作為勸導,當然與京不合。

    京乃舍去王老志,别薦王仔昔。

    仃昔籍隸洪州,嘗操儒業,自言曾遇許真人,即晉許遜。

    得大洞隐書豁落七元各法,出遊嵩山,能道人未來事。

    京得諸傳聞,遂列入薦牍。

    以人事君,果如是耶?徽宗又複召見,奏對稱旨,賜号沖隐處土。

    會宮中因旱禱雨,遣小黃門索符,日或再至。

    仔昔與語,道今日皇上所禱,乃替愛妃求療目疾,我且療疾要緊,你可持符入呈。

    言至此,即用硃砂箓符,焚符入湯,令黃門持去,并語道:“此湯洗目疾,可立愈。

    ”黃門以未奉旨意,懼不敢受,仔昔笑道:“如或皇上加責,有我仔昔坐罪,你何妨直達?”黃門乃持湯返報。

    徽宗道:“朕早晨赴壇,曾為妃疾默禱求痊,仔昔何故得知?他既有此神奇,何妨一試。

    ”遂命寵妃沃目。

    不消數刻,果見目翳盡撤,仍返秋眸,乃進封仔昔為通妙先生。

    想是學過祝由科,若知妃目疾,恐由内侍所傳,揣摩适合耳。

    嗣是徽宗益信道教,便命在福甯殿東,創造玉清和陽宮,奉安道像,日夕頂禮。

     政和三年長至節,祀天圜丘,用道士百人,執杖前導,命蔡攸為執綏官。

    車駕出南薰門,徽宗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