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回 伏朝門觸怒世宗 讨田州誘誅岑猛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南京主事桂萼,與張璁同官,璁至南京,與萼相見,談及禮議,很是不平。
萼極力贊成璁說,且主張申奏。
适聞侍郎席書,及員外郎方獻夫,奏稱以孝宗為皇伯,興獻帝為皇考,俱由閣臣中沮,不得上達。
萼乃代錄兩疏,并申明己意,運動京官,代為呈入。
當由世宗親閱,其詞雲: 臣聞古者帝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未聞廢父子之倫,而能事天地主百神者也。
今禮官以皇上與為人後,而強附末世故事,滅武宗之統,奪興獻之宗,夫孝宗有武宗為子矣,可複為立後乎?武宗以神器授皇上矢,可不繼其統乎?今舉朝之臣,未聞有所規納者何也?蓋自張璁建議,論者指為幹進,故達禮之士,不敢遽言其非。
竊念皇上在興國太後之側,慨興獻帝弗祀三年矣,而臣子乃肆然自以為是,可乎?臣願皇上速發明诏,循名考實,稱孝宗曰皇伯考,興獻帝曰皇考,而别立廟于大内,興國太後曰聖母,武宗曰皇兄,則天下之為父子君臣者定。
至于朝議之謬,有不足辯者,彼所執不過宋濮王議耳。
臣按宋臣範純仁告英宗曰:“陛下昨受仁宗诏,親許為仁宗子,至于封爵,悉用皇子故事,與入繼之主不同。
”則宋臣之論,亦自有别。
今皇上奉祖訓,入繼大統,果曾親承孝宗诏而為之乎?則皇上非為人後,而為入繼之主明矣。
然則考興獻帝,母興國太後,可以質鬼神俟百世者也。
臣久欲上請,乃者複得見席書、方獻夫二臣之疏,以為皇上必為之惕然更改,有無待于臣之言者。
乃至今未奉宸斷,豈皇上偶未詳覽耶?抑二臣将上而中止耶?臣故不敢愛死,再申其說,并錄二臣原疏以聞。
世宗讀一句,點一回首,讀數句,把首連點數次,直至讀畢,方歎賞道:“此疏關系甚大,天理綱常,要仗他維持了。
”遂下廷臣集議。
尚書汪俊,正承乏禮部,會集文武衆臣二百餘人,并排萼議,世宗不聽。
給事中張翀等三十二人,禦史鄭本公等三十一人,又複抗章力論,以為當從衆議。
世宗斥他朋言亂政,诏令奪俸。
修撰唐臯,上言宜考所後以别正統,隆所生以備尊稱。
後經内旨批駁,說他模棱兩可,亦奪俸半年。
汪俊等見帝意難回,乃請于興獻帝後,各加皇字,以全徽稱。
世宗尚未惬意,召桂萼、張璁,還京與議,并因席書督赈江淮,亦并召還。
楊廷和見朝政日非,決意求去,世宗竟準他歸休。
言官交章請留,俱不見答。
嗣遇興國太後誕辰,敕命歸朝賀,宴賞有加。
至慈壽太後千秋節,獨先期饬令免賀,修撰舒芬,疏谏奪俸,禦史朱淛、馬明衡、陳逅、季本,員外郎林惟聰等,先後奏請,皆遭譴責。
原來興國太後入京時,慈壽太後,猶以藩妃禮相待,興國太後甚為失望。
及世宗朝見,太後情亦冷淡,因此世宗母子,力遏衆議,必欲推重本生,把興獻帝後的尊稱,駕出孝宗帝後的上面,才出胸中宿忿。
補叙此段,可見世宗母子,全出私情。
都禦史吳廷舉,恐璁等入都,仍執前說,乃請饬諸生及耆德大臣并南京大臣,各陳所見,以備采擇。
璁、萼複依次上疏,申明統嗣不同的理由。
璁且謂今議加稱,不在皇與不皇,實在考與不考,世宗很是嘉納。
即召大學士蔣冕、毛紀、費宏等,谕加尊号,并議建室奉先殿側,祀興獻帝神主。
冕啟奏道:“臣願陛下為堯舜,不願陛下為漢哀。
”又是隔靴搔癢之談。
世宗變色道:“堯舜之道,孝悌而已,這兩語非先賢所常稱麼?”冕等無詞可答,隻好唯唯而退。
世宗遂敕谕禮部,追尊興獻帝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上興國太後尊号為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後。
又謂:“朕本生父母,已有尊稱,當就奉先殿側,别立一室,奉安皇考神主,聊盡孝思”雲雲。
禮部尚書汪俊又上議道: 皇上入奉大宗,不得祭小宗。
為本生父立廟大内,從古所無。
惟漢哀帝嘗為共王立廟京師,師丹以為不可。
臣意請于安陸廟增飾,為獻皇帝百世不遷之廟,俟後襲封興王子孫,世世奉享。
陛下歲時遣官祭祀,亦足以伸至情矣。
甯必建室為乎?乞即收回成命,勿越禮訓! 世宗一概不納,隻促令鸠工建室,限日告成,俊遂乞休,奉旨切責,準令免官,遺缺命席書繼任。
書未到京,由侍郎吳一鵬權署部事。
既而一鵬受命,與中官賴義等,迎主安陸。
一鵬上疏奏阻,并不見納,隻好束裝就道,迎主入京。
時已建室工竣,即就室安主,名為觀德殿。
大學士蔣冕,以追尊建室,俱由世宗親自裁決,未經内閣審定,不由的憤憤道:“古人謂有官守,有言責,不得其職,便可去位?我備員内閣,不能匡救國事,溺職已甚,還要在此何用?”因連疏求罷。
世宗以詹事石珤,素與廷和未協,拟引他入閣,贊成大禮,乃聽冕緻仕,即命珤為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預機務。
珤入閣後,偏不肯專意阿容,一切政論,多從大體。
适戶部侍郎胡瓒,上言大禮已定,席書督赈江淮,實關民命,不必征取來京。
珤亦以為言,并請停召璁、萼二人。
世宗不得已準奏,饬璁、萼仍回原任。
時璁、萼已奉召啟程,途中聞回任消息,意大沮喪,乃複合疏上呈,極論兩考為非是。
且雲:“本生二字,對所後而言,若非将
萼極力贊成璁說,且主張申奏。
适聞侍郎席書,及員外郎方獻夫,奏稱以孝宗為皇伯,興獻帝為皇考,俱由閣臣中沮,不得上達。
萼乃代錄兩疏,并申明己意,運動京官,代為呈入。
當由世宗親閱,其詞雲: 臣聞古者帝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未聞廢父子之倫,而能事天地主百神者也。
今禮官以皇上與為人後,而強附末世故事,滅武宗之統,奪興獻之宗,夫孝宗有武宗為子矣,可複為立後乎?武宗以神器授皇上矢,可不繼其統乎?今舉朝之臣,未聞有所規納者何也?蓋自張璁建議,論者指為幹進,故達禮之士,不敢遽言其非。
竊念皇上在興國太後之側,慨興獻帝弗祀三年矣,而臣子乃肆然自以為是,可乎?臣願皇上速發明诏,循名考實,稱孝宗曰皇伯考,興獻帝曰皇考,而别立廟于大内,興國太後曰聖母,武宗曰皇兄,則天下之為父子君臣者定。
至于朝議之謬,有不足辯者,彼所執不過宋濮王議耳。
臣按宋臣範純仁告英宗曰:“陛下昨受仁宗诏,親許為仁宗子,至于封爵,悉用皇子故事,與入繼之主不同。
”則宋臣之論,亦自有别。
今皇上奉祖訓,入繼大統,果曾親承孝宗诏而為之乎?則皇上非為人後,而為入繼之主明矣。
然則考興獻帝,母興國太後,可以質鬼神俟百世者也。
臣久欲上請,乃者複得見席書、方獻夫二臣之疏,以為皇上必為之惕然更改,有無待于臣之言者。
乃至今未奉宸斷,豈皇上偶未詳覽耶?抑二臣将上而中止耶?臣故不敢愛死,再申其說,并錄二臣原疏以聞。
世宗讀一句,點一回首,讀數句,把首連點數次,直至讀畢,方歎賞道:“此疏關系甚大,天理綱常,要仗他維持了。
”遂下廷臣集議。
給事中張翀等三十二人,禦史鄭本公等三十一人,又複抗章力論,以為當從衆議。
世宗斥他朋言亂政,诏令奪俸。
修撰唐臯,上言宜考所後以别正統,隆所生以備尊稱。
後經内旨批駁,說他模棱兩可,亦奪俸半年。
汪俊等見帝意難回,乃請于興獻帝後,各加皇字,以全徽稱。
世宗尚未惬意,召桂萼、張璁,還京與議,并因席書督赈江淮,亦并召還。
楊廷和見朝政日非,決意求去,世宗竟準他歸休。
言官交章請留,俱不見答。
嗣遇興國太後誕辰,敕命歸朝賀,宴賞有加。
至慈壽太後千秋節,獨先期饬令免賀,修撰舒芬,疏谏奪俸,禦史朱淛、馬明衡、陳逅、季本,員外郎林惟聰等,先後奏請,皆遭譴責。
原來興國太後入京時,慈壽太後,猶以藩妃禮相待,興國太後甚為失望。
及世宗朝見,太後情亦冷淡,因此世宗母子,力遏衆議,必欲推重本生,把興獻帝後的尊稱,駕出孝宗帝後的上面,才出胸中宿忿。
補叙此段,可見世宗母子,全出私情。
都禦史吳廷舉,恐璁等入都,仍執前說,乃請饬諸生及耆德大臣并南京大臣,各陳所見,以備采擇。
璁、萼複依次上疏,申明統嗣不同的理由。
璁且謂今議加稱,不在皇與不皇,實在考與不考,世宗很是嘉納。
即召大學士蔣冕、毛紀、費宏等,谕加尊号,并議建室奉先殿側,祀興獻帝神主。
冕啟奏道:“臣願陛下為堯舜,不願陛下為漢哀。
”又是隔靴搔癢之談。
世宗變色道:“堯舜之道,孝悌而已,這兩語非先賢所常稱麼?”冕等無詞可答,隻好唯唯而退。
世宗遂敕谕禮部,追尊興獻帝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上興國太後尊号為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後。
又謂:“朕本生父母,已有尊稱,當就奉先殿側,别立一室,奉安皇考神主,聊盡孝思”雲雲。
禮部尚書汪俊又上議道: 皇上入奉大宗,不得祭小宗。
為本生父立廟大内,從古所無。
惟漢哀帝嘗為共王立廟京師,師丹以為不可。
臣意請于安陸廟增飾,為獻皇帝百世不遷之廟,俟後襲封興王子孫,世世奉享。
陛下歲時遣官祭祀,亦足以伸至情矣。
甯必建室為乎?乞即收回成命,勿越禮訓! 世宗一概不納,隻促令鸠工建室,限日告成,俊遂乞休,奉旨切責,準令免官,遺缺命席書繼任。
書未到京,由侍郎吳一鵬權署部事。
既而一鵬受命,與中官賴義等,迎主安陸。
一鵬上疏奏阻,并不見納,隻好束裝就道,迎主入京。
時已建室工竣,即就室安主,名為觀德殿。
大學士蔣冕,以追尊建室,俱由世宗親自裁決,未經内閣審定,不由的憤憤道:“古人謂有官守,有言責,不得其職,便可去位?我備員内閣,不能匡救國事,溺職已甚,還要在此何用?”因連疏求罷。
世宗以詹事石珤,素與廷和未協,拟引他入閣,贊成大禮,乃聽冕緻仕,即命珤為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預機務。
珤入閣後,偏不肯專意阿容,一切政論,多從大體。
适戶部侍郎胡瓒,上言大禮已定,席書督赈江淮,實關民命,不必征取來京。
珤亦以為言,并請停召璁、萼二人。
世宗不得已準奏,饬璁、萼仍回原任。
時璁、萼已奉召啟程,途中聞回任消息,意大沮喪,乃複合疏上呈,極論兩考為非是。
且雲:“本生二字,對所後而言,若非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