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回 開樂土 同建碧城莊 款山民 初逢白猩子
關燈
小
中
大
緊張。
尚幸路沒多遠,一會跑到崖前。
那雨已由小而大,嘩嘩下落。
靈姑想驟出不意,将怪物一網打盡,以免後患。
招呼衆人放緩腳步,獨自當先,繞竹掩将過去。
貼着崖角,探頭往崖前一看,洞外廣場上黑沉沉靜悄悄的,隻有奇石、修竹的黑影,在風雨中矗立搖動,别的什麼也看不見。
除了風聲雨聲之外,也聽不到别的響動。
知道靈奴所報決無虛假,洞外石筍森列,藏伏之處甚多,萬一人過去,被它暗算,如何是好?風雖小住,雨是越下越大,雨水似瀑布一般下流。
衣服透濕,不能久停,隻得将飛刀放出,先在洞前往來馳飛了一陣。
光華照處,纖微畢睹,始終不見怪獸影迹,封洞石塊也未搬開。
看神氣,怪獸已在向前逃走,風雨昏暮,無法追尋。
為防不測,又把銀光招回,圍護衆人。
衆人走到洞外一看,石塊雖未被搬開,最大的一塊上面已有好些殘毀痕迹。
洞門本大,自從上次烏加一鬧,洞門早已砌好,隻留一個供人出入的小口。
而且呂偉善于相度地勢,砌法極妙,自己啟閉極易,外人想要開進卻是極難,所以未被侵入。
仍用飛刀護身,移石入内,細看洞中,仍是好好的,并無異狀。
前後洞當中原有一個大天井,因地方太大,後洞無用,屢經事變,早已用石隔斷。
也和前洞門一般,留一可以啟閉的出入口子。
俱料白猩于必是來不多時,為雷雨所驚走,逃了回去。
衆人再一盤問靈奴,說飛回時,見有三個白猩子在洞外鬼頭鬼腦,靜悄悄東探西望。
未了聚在一處,同去中洞門外,想去掉那封洞石塊。
稍為有點響動,立即一起逃竄,竟似又想侵犯,又害怕的神氣。
靈姑因那日逃走的白猩子尚有四個,老巢裡想必還有同類,靈奴隻見三個,風雨昏暮,難于發現,焉知不藏伏在近處,等人睡後,暗中侵害?旁邊小洞中有不少牲畜、家禽、食糧、用具,也怕損毀。
盤算了好一會,終不放心,執意要冒着風雨,去往兩洞查看。
呂偉強她不過。
靈姑和牛子攜了火種,用飛刀防身照路,開洞出來。
到了側面小洞,見洞外原放的竹椅、木桌以及一些農具俱在雨裡淋着,被風吹得東倒西歪,有幾件似已毀損。
雨大風狂,無心細看。
正移那小洞石頭,打算進去,銀光照處,猛一眼看見一張印成的柬帖,因洞門内凹,風又是朝裡吹,隻在石凹中旋舞不定,未被吹出,略沾了幾點雨水。
靈姑見那柬帖有點異樣,心想:“空山之中。
怎會有此物?”當時也沒細看,随手揣人懷内。
移石進去,把洞内原備好的油燈點起,持着火把向各處照看。
牲禽先時一點聲音無有,見了火,紛紛嗚叫起來,與往日情形不同。
牛子說:“白猩子厲害已極,飛的還好,走的無論是多猛惡的野獸,遇上就屁滾尿流,不敢亂動,一定是被它吓的。
”靈姑也未理會。
見洞内外都是原樣,白猩子好似隻去過中洞,旁洞并未走到。
把燈火熄滅,照着老父方法,将洞門重加嚴密封堵。
又去後洞各石室中仔細查看,才行回轉。
靈姑取出那張柬帖遞與呂偉一看,那柬帖長有三寸,寬有二寸,用四五層極上等白綿紙棱成,甚是堅韌。
上面并無字迹,隻印着七個魔頭,作主塔形疊着。
形态不一,甚是獰惡,一看便知是綠林成名大盜,做案或是尋仇前後所留的符記。
那七魔頭如非盜黨共有七人,便是盜魁的外号。
心想:“自己新來不久,無人得知蹤迹。
再者生平雖享盛名,不輕與人結仇樹敵;縱有,也決非自己對手。
這類符記怎會在此送上門來?來者不善。
”呂偉先頗驚疑,嗣就燈光仔細查看,除紙角略有泥水濕污外,上面還有近乎猴子一類的爪印,這東西又發現在白猩子來過以後。
據此推斷,好似那盜首誤人此山,身旁帶有此物,不想遇見白猩子,人不能敵,或已被害,或是逃走,所帶符記被白猩子搶去,見上面魔頭形象兇惡,覺着好玩,沒有撕毀,無意中帶到洞外,因想移石人洞,随便棄去,被風刮到旁洞無雨之處。
呂偉正盤算間,靈姑見老父擔心,笑道:“爹爹不必多想,這符記不論有意無意,都不要緊。
看他畫得那種醜态,一定不是什麼正經路數。
女兒蒙仙師賜這玉匣飛刀,近來時常運用,更發覺它的妙處。
據向大哥說,便是尋常左道妖邪,也經不起刀光一擊,綠林盜賊更不必說了。
不來是他的造化,來了還不是送死?倒是這幾個白猩子可惡已極,适去洞外,好像許多種田用的東西都被毀損。
我們辛辛苦苦,好容易開辟出來那片田地、房舍,日久天長,如被尋去亂糟蹋,豈不前功盡棄?明早天晴,好歹也要尋着它的巢穴,一網打盡,才能兔去後患呢。
”呂偉料那盜魁如真上門尋事,符束已到,一二日内必見分曉,休說還有愛女這口飛刀,便自己本領也應付得了,無足為慮,說過便也安歇。
第二日早起天晴,衆人出洞一看,不但存放外面未及收入的器具俱被白猩子毀壞無遺,連靈姑、王淵、牛子三人新近由遠近山谷中費了不少心力移植培養的許多奇花異卉,也被蹂躏摧殘殆盡。
甚而奇石叢中原有的蒼松翠竹,也被拔的拔起,折的折斷,東倒西橫,狼藉滿地。
這些都是衆人點綴美景心愛之物,如何不恨?靈姑首先勃然大怒,決意非除它不可。
無奈這類惡物行蹤飄忽,捷如神鬼,不可捉摸。
事既開端,以後必來作踐禾稼,傷害牲禽,隻有尋到它的巢穴,搜殺無遺,方保無患。
偏有那大片連亘不斷的高崖阻路,人不能上。
依了靈姑、王淵,恨不能當時便往探路才好。
呂偉因昨晚發現那怪符柬,要等他兩日,看看有無動靜。
而且白猩子必定還來,野獸雖兇,無甚知識。
還是不知深淺的敵人可慮,如真有心尋仇,甚事都做得出來。
因而主張從緩。
二人隻得罷了。
田裡原定當日起始收獲,因洞中不能離人,能手隻有呂氏父女,而靈姑守定向笃之言,說什麼也不放心離開老父;若改令王守常、牛子等四人前去,如遇白猩子固是兇多吉少,便遇仇敵也非對手。
思量無計,惟有暫停農作,等過兩日再說。
靈姑、王淵恨得牙癢癢,田裡不能去,隻把牲禽放在隔溪廣場上,各找了些事做,把殘毀的花木收拾收拾。
不覺又是黃昏入夜,白猩子一直未來。
靈姑因日前曾經目睹,那麼高的玉靈崖,白猩居然捷如飛鳥縱援上去,老恐傷了靈奴,不令飛遠,防護甚緊。
隻在傍晚時,到對面橫崖四下眺望了一陣。
收了牲禽用具,封閉兩洞,各自安歇。
為防萬一,依舊分出一人,輪值守夜。
又到天明,仍無動靜。
似這樣守過三日,不見一毫朕兆。
斷定那張符柬,實是白猩子将人害死,無意攜來,暫時總算去了一樁心事。
因禾稻早熟,田裡三日未去。
白猩沒有長性,也許見洞門封堵堅固,知難而退,不會再來。
如去尋它,一個誅戮不盡,反倒惹它尋仇生事。
多主張收獲完後再去。
衆人到田裡一看,禾稻略為受了一點踐踏,倒還有限。
那所竹屋卻被拆毀多半,竹瓦零亂,滿地都是白猩子的爪迹,室中用具更不用說,分明下雨的第二天早上來此禍害。
那竹屋用整根大竹為牆,切竹為瓦,高大爽朗,雅潔異常。
全仗向笃禁法相助,才得建成。
如用人力照式修建,不知要費多少精力工夫。
真比洞前那些毀損還重得多。
看那情景,好似白猩子知道和人相鬥,要吃大虧,隻在暗中窺伺作祟,等人不在,立即乘隙侵害。
細查來蹤去迹,爪痕腳印,俱是雨後所遺。
田中禾苗也是日前踐踏,不是新殘,和洞前一樣。
來隻一次,已經如此厲害,若常受侵襲,不特房舍、用具、牲禽之類都難免遭受損害,便是田園也沒法耕種,衆人如何不急不怒。
這一來,連呂偉也下了事完除害的決心。
前帶餘糧将盡,這第一次收獲關系全年食糧。
衆人恐它再來為患,非同小可,忍着忿恨,一齊努力下手收獲。
由清晨起忙到日色垂西,地大人少,僅僅收獲一小半。
當地打稻場不放心用,隻有運回洞去打曬。
雖然帶去牛馬,恐半途被白猩子突出狙擊,無法分運,勢非人畜一齊同運不能無慮。
所獲又多,雖然相隔不遠,負載這類松而束大之物,不能走快。
行時要紮捆,到了要卸放,無不需時。
經過兩個往返,天已昏黑。
尚幸當晚風清月白,兩地都無白猩子的蹤迹。
但是晚間,仍要嚴防,須照前行事。
趁着月明,往返了好多次,運到半夜,勉強運完。
靈姑因嫌啟閉洞門費事,新稻未打,明日又要運出攤曬,拼着受點損害,運到後半,俱都攤放洞外。
次早前往,想了一個主意。
先用飛刀齊近地處割去,人隻跟在後面捆紮,省了不少的事。
隻紮運仍是艱難,連收種的煙葉,直忙了四五天。
仗着天色尚好,日暖風和,禾穗漸漸幹燥。
又在洞前新辟出一片打稻場,曬春簸揚,衆手齊施。
晚問還得輪流守望。
一連又是好多天。
靈姑滿想農事一完,便去後崖誅除惡獸,偏生種多收多,農事都有一定次序,心急不得。
人手又少,大家忙得頭暈眼花,還沒做完一半。
碧城莊更無暇去看。
反正照顧不了兩地,隻得聽之。
白猩子卻一直未來。
這日呂、王等人想吃蔬菜,靈姑、牛子早起,命王淵把洞閉好,前往莊上采摘。
到後一看,又發現白猩子足迹,那日還是好好的一片園地,變成滿地狼藉,所有豆棚、瓜架全被拆倒,每樣都糟踐了一大半。
最怪的是,那日剩有兩畝來地的包谷,因未十分成熟,所獲已多,剩此些須,沒放在心上,當時不曾收割,也被白猩子全數拔起,長長短短,捆紮成束,散攤地上。
莊屋更被拆得隻剩了一圈竹牆。
靈姑看白猩子處處都似學人的舉動,料定近日必在暗中伏伺,決心除它。
盡二人之力,把所剩蔬菜,瓜豆盡數采摘,帶了回去。
次日,靈姑未明即起,仍和牛子帶了靈奴同往。
先不進莊,在林下擇一隐僻之處伏伺,命靈奴栖身樹梢觀望。
等到日出,田場上仍是靜悄悄的。
估量白猩子當日不來,洞内諸人已經起身,正要回去,靈奴忽往田場上飛去。
靈姑剛要出聲喚回,猛瞥見莊屋門牆内走出一個白猩子。
白猩子初出時仰天亂嗅,不住東張西望,意頗遲疑。
靈奴好似誘敵,故意在它附近低飛,連叫:“主人莫要出來。
”靈姑見那白猩子漸漸膽大,一對兇睛注視着靈奴上下盤飛,屈爪蹲身而行,大有蓄勢待發之狀。
靈奴飛翔絕快,可是相隔白猩子甚近。
明知白猩子決不止這一個,終恐靈奴閃失,哪肯再聽它話,高喊:“靈奴速回!”手指處,飛刀脫匣而出,一道銀虹徑向田場上飛去。
白猩子真個機警已極,一聞人聲,立朝靈姑對面果林中縱去。
靈姑恐飛刀誤傷靈奴,略為回避,比往常稍慢了些,竟被逃走。
連忙指着飛刀,入林追趕。
當時靈姑隻能指敵追殺,尚不知飛刀妙用,可憑心意遠出殺敵。
那林與四外密林相連,恰又新近移植,費去不少心力,不舍毀損。
等到人追進去,白猩子已逃入密林深處,無影無蹤。
靈姑暗忖: “飛刀神物,尚被逃走,以後如何除它?”心中有氣,指着飛刀,在林内似穿梭一般往來馳逐。
刀光所過之處,虬枝寸折,密葉紛飛,一片沙沙之聲。
靈奴又在空中相助搜查。
白猩子為刀光所逼,終于藏身不住,正輕悄悄掩着身形向林外逃竄,走到林木稀處,被靈奴空中窺見,報知靈姑。
靈姑便照所說之處,用刀光連林木一齊圍住,由大而小,把圈子縮緊。
白猩子被困在内,左沖右突,走哪一面都有刀光擋住去路。
四外二三十株
尚幸路沒多遠,一會跑到崖前。
那雨已由小而大,嘩嘩下落。
靈姑想驟出不意,将怪物一網打盡,以免後患。
招呼衆人放緩腳步,獨自當先,繞竹掩将過去。
貼着崖角,探頭往崖前一看,洞外廣場上黑沉沉靜悄悄的,隻有奇石、修竹的黑影,在風雨中矗立搖動,别的什麼也看不見。
除了風聲雨聲之外,也聽不到别的響動。
知道靈奴所報決無虛假,洞外石筍森列,藏伏之處甚多,萬一人過去,被它暗算,如何是好?風雖小住,雨是越下越大,雨水似瀑布一般下流。
衣服透濕,不能久停,隻得将飛刀放出,先在洞前往來馳飛了一陣。
光華照處,纖微畢睹,始終不見怪獸影迹,封洞石塊也未搬開。
看神氣,怪獸已在向前逃走,風雨昏暮,無法追尋。
為防不測,又把銀光招回,圍護衆人。
衆人走到洞外一看,石塊雖未被搬開,最大的一塊上面已有好些殘毀痕迹。
洞門本大,自從上次烏加一鬧,洞門早已砌好,隻留一個供人出入的小口。
而且呂偉善于相度地勢,砌法極妙,自己啟閉極易,外人想要開進卻是極難,所以未被侵入。
仍用飛刀護身,移石入内,細看洞中,仍是好好的,并無異狀。
前後洞當中原有一個大天井,因地方太大,後洞無用,屢經事變,早已用石隔斷。
也和前洞門一般,留一可以啟閉的出入口子。
俱料白猩于必是來不多時,為雷雨所驚走,逃了回去。
衆人再一盤問靈奴,說飛回時,見有三個白猩子在洞外鬼頭鬼腦,靜悄悄東探西望。
未了聚在一處,同去中洞門外,想去掉那封洞石塊。
稍為有點響動,立即一起逃竄,竟似又想侵犯,又害怕的神氣。
靈姑因那日逃走的白猩子尚有四個,老巢裡想必還有同類,靈奴隻見三個,風雨昏暮,難于發現,焉知不藏伏在近處,等人睡後,暗中侵害?旁邊小洞中有不少牲畜、家禽、食糧、用具,也怕損毀。
盤算了好一會,終不放心,執意要冒着風雨,去往兩洞查看。
呂偉強她不過。
靈姑和牛子攜了火種,用飛刀防身照路,開洞出來。
到了側面小洞,見洞外原放的竹椅、木桌以及一些農具俱在雨裡淋着,被風吹得東倒西歪,有幾件似已毀損。
雨大風狂,無心細看。
正移那小洞石頭,打算進去,銀光照處,猛一眼看見一張印成的柬帖,因洞門内凹,風又是朝裡吹,隻在石凹中旋舞不定,未被吹出,略沾了幾點雨水。
靈姑見那柬帖有點異樣,心想:“空山之中。
怎會有此物?”當時也沒細看,随手揣人懷内。
移石進去,把洞内原備好的油燈點起,持着火把向各處照看。
牲禽先時一點聲音無有,見了火,紛紛嗚叫起來,與往日情形不同。
牛子說:“白猩子厲害已極,飛的還好,走的無論是多猛惡的野獸,遇上就屁滾尿流,不敢亂動,一定是被它吓的。
”靈姑也未理會。
見洞内外都是原樣,白猩子好似隻去過中洞,旁洞并未走到。
把燈火熄滅,照着老父方法,将洞門重加嚴密封堵。
又去後洞各石室中仔細查看,才行回轉。
靈姑取出那張柬帖遞與呂偉一看,那柬帖長有三寸,寬有二寸,用四五層極上等白綿紙棱成,甚是堅韌。
上面并無字迹,隻印着七個魔頭,作主塔形疊着。
形态不一,甚是獰惡,一看便知是綠林成名大盜,做案或是尋仇前後所留的符記。
那七魔頭如非盜黨共有七人,便是盜魁的外号。
心想:“自己新來不久,無人得知蹤迹。
再者生平雖享盛名,不輕與人結仇樹敵;縱有,也決非自己對手。
這類符記怎會在此送上門來?來者不善。
”呂偉先頗驚疑,嗣就燈光仔細查看,除紙角略有泥水濕污外,上面還有近乎猴子一類的爪印,這東西又發現在白猩子來過以後。
據此推斷,好似那盜首誤人此山,身旁帶有此物,不想遇見白猩子,人不能敵,或已被害,或是逃走,所帶符記被白猩子搶去,見上面魔頭形象兇惡,覺着好玩,沒有撕毀,無意中帶到洞外,因想移石人洞,随便棄去,被風刮到旁洞無雨之處。
呂偉正盤算間,靈姑見老父擔心,笑道:“爹爹不必多想,這符記不論有意無意,都不要緊。
看他畫得那種醜态,一定不是什麼正經路數。
女兒蒙仙師賜這玉匣飛刀,近來時常運用,更發覺它的妙處。
據向大哥說,便是尋常左道妖邪,也經不起刀光一擊,綠林盜賊更不必說了。
不來是他的造化,來了還不是送死?倒是這幾個白猩子可惡已極,适去洞外,好像許多種田用的東西都被毀損。
我們辛辛苦苦,好容易開辟出來那片田地、房舍,日久天長,如被尋去亂糟蹋,豈不前功盡棄?明早天晴,好歹也要尋着它的巢穴,一網打盡,才能兔去後患呢。
”呂偉料那盜魁如真上門尋事,符束已到,一二日内必見分曉,休說還有愛女這口飛刀,便自己本領也應付得了,無足為慮,說過便也安歇。
第二日早起天晴,衆人出洞一看,不但存放外面未及收入的器具俱被白猩子毀壞無遺,連靈姑、王淵、牛子三人新近由遠近山谷中費了不少心力移植培養的許多奇花異卉,也被蹂躏摧殘殆盡。
甚而奇石叢中原有的蒼松翠竹,也被拔的拔起,折的折斷,東倒西橫,狼藉滿地。
這些都是衆人點綴美景心愛之物,如何不恨?靈姑首先勃然大怒,決意非除它不可。
無奈這類惡物行蹤飄忽,捷如神鬼,不可捉摸。
事既開端,以後必來作踐禾稼,傷害牲禽,隻有尋到它的巢穴,搜殺無遺,方保無患。
偏有那大片連亘不斷的高崖阻路,人不能上。
依了靈姑、王淵,恨不能當時便往探路才好。
呂偉因昨晚發現那怪符柬,要等他兩日,看看有無動靜。
而且白猩子必定還來,野獸雖兇,無甚知識。
還是不知深淺的敵人可慮,如真有心尋仇,甚事都做得出來。
因而主張從緩。
二人隻得罷了。
田裡原定當日起始收獲,因洞中不能離人,能手隻有呂氏父女,而靈姑守定向笃之言,說什麼也不放心離開老父;若改令王守常、牛子等四人前去,如遇白猩子固是兇多吉少,便遇仇敵也非對手。
思量無計,惟有暫停農作,等過兩日再說。
靈姑、王淵恨得牙癢癢,田裡不能去,隻把牲禽放在隔溪廣場上,各找了些事做,把殘毀的花木收拾收拾。
不覺又是黃昏入夜,白猩子一直未來。
靈姑因日前曾經目睹,那麼高的玉靈崖,白猩居然捷如飛鳥縱援上去,老恐傷了靈奴,不令飛遠,防護甚緊。
隻在傍晚時,到對面橫崖四下眺望了一陣。
收了牲禽用具,封閉兩洞,各自安歇。
為防萬一,依舊分出一人,輪值守夜。
又到天明,仍無動靜。
似這樣守過三日,不見一毫朕兆。
斷定那張符柬,實是白猩子将人害死,無意攜來,暫時總算去了一樁心事。
因禾稻早熟,田裡三日未去。
白猩沒有長性,也許見洞門封堵堅固,知難而退,不會再來。
如去尋它,一個誅戮不盡,反倒惹它尋仇生事。
多主張收獲完後再去。
衆人到田裡一看,禾稻略為受了一點踐踏,倒還有限。
那所竹屋卻被拆毀多半,竹瓦零亂,滿地都是白猩子的爪迹,室中用具更不用說,分明下雨的第二天早上來此禍害。
那竹屋用整根大竹為牆,切竹為瓦,高大爽朗,雅潔異常。
全仗向笃禁法相助,才得建成。
如用人力照式修建,不知要費多少精力工夫。
真比洞前那些毀損還重得多。
看那情景,好似白猩子知道和人相鬥,要吃大虧,隻在暗中窺伺作祟,等人不在,立即乘隙侵害。
細查來蹤去迹,爪痕腳印,俱是雨後所遺。
田中禾苗也是日前踐踏,不是新殘,和洞前一樣。
來隻一次,已經如此厲害,若常受侵襲,不特房舍、用具、牲禽之類都難免遭受損害,便是田園也沒法耕種,衆人如何不急不怒。
這一來,連呂偉也下了事完除害的決心。
前帶餘糧将盡,這第一次收獲關系全年食糧。
衆人恐它再來為患,非同小可,忍着忿恨,一齊努力下手收獲。
由清晨起忙到日色垂西,地大人少,僅僅收獲一小半。
當地打稻場不放心用,隻有運回洞去打曬。
雖然帶去牛馬,恐半途被白猩子突出狙擊,無法分運,勢非人畜一齊同運不能無慮。
所獲又多,雖然相隔不遠,負載這類松而束大之物,不能走快。
行時要紮捆,到了要卸放,無不需時。
經過兩個往返,天已昏黑。
尚幸當晚風清月白,兩地都無白猩子的蹤迹。
但是晚間,仍要嚴防,須照前行事。
趁着月明,往返了好多次,運到半夜,勉強運完。
靈姑因嫌啟閉洞門費事,新稻未打,明日又要運出攤曬,拼着受點損害,運到後半,俱都攤放洞外。
次早前往,想了一個主意。
先用飛刀齊近地處割去,人隻跟在後面捆紮,省了不少的事。
隻紮運仍是艱難,連收種的煙葉,直忙了四五天。
仗着天色尚好,日暖風和,禾穗漸漸幹燥。
又在洞前新辟出一片打稻場,曬春簸揚,衆手齊施。
晚問還得輪流守望。
一連又是好多天。
靈姑滿想農事一完,便去後崖誅除惡獸,偏生種多收多,農事都有一定次序,心急不得。
人手又少,大家忙得頭暈眼花,還沒做完一半。
碧城莊更無暇去看。
反正照顧不了兩地,隻得聽之。
白猩子卻一直未來。
這日呂、王等人想吃蔬菜,靈姑、牛子早起,命王淵把洞閉好,前往莊上采摘。
到後一看,又發現白猩子足迹,那日還是好好的一片園地,變成滿地狼藉,所有豆棚、瓜架全被拆倒,每樣都糟踐了一大半。
最怪的是,那日剩有兩畝來地的包谷,因未十分成熟,所獲已多,剩此些須,沒放在心上,當時不曾收割,也被白猩子全數拔起,長長短短,捆紮成束,散攤地上。
莊屋更被拆得隻剩了一圈竹牆。
靈姑看白猩子處處都似學人的舉動,料定近日必在暗中伏伺,決心除它。
盡二人之力,把所剩蔬菜,瓜豆盡數采摘,帶了回去。
次日,靈姑未明即起,仍和牛子帶了靈奴同往。
先不進莊,在林下擇一隐僻之處伏伺,命靈奴栖身樹梢觀望。
等到日出,田場上仍是靜悄悄的。
估量白猩子當日不來,洞内諸人已經起身,正要回去,靈奴忽往田場上飛去。
靈姑剛要出聲喚回,猛瞥見莊屋門牆内走出一個白猩子。
白猩子初出時仰天亂嗅,不住東張西望,意頗遲疑。
靈奴好似誘敵,故意在它附近低飛,連叫:“主人莫要出來。
”靈姑見那白猩子漸漸膽大,一對兇睛注視着靈奴上下盤飛,屈爪蹲身而行,大有蓄勢待發之狀。
靈奴飛翔絕快,可是相隔白猩子甚近。
明知白猩子決不止這一個,終恐靈奴閃失,哪肯再聽它話,高喊:“靈奴速回!”手指處,飛刀脫匣而出,一道銀虹徑向田場上飛去。
白猩子真個機警已極,一聞人聲,立朝靈姑對面果林中縱去。
靈姑恐飛刀誤傷靈奴,略為回避,比往常稍慢了些,竟被逃走。
連忙指着飛刀,入林追趕。
當時靈姑隻能指敵追殺,尚不知飛刀妙用,可憑心意遠出殺敵。
那林與四外密林相連,恰又新近移植,費去不少心力,不舍毀損。
等到人追進去,白猩子已逃入密林深處,無影無蹤。
靈姑暗忖: “飛刀神物,尚被逃走,以後如何除它?”心中有氣,指着飛刀,在林内似穿梭一般往來馳逐。
刀光所過之處,虬枝寸折,密葉紛飛,一片沙沙之聲。
靈奴又在空中相助搜查。
白猩子為刀光所逼,終于藏身不住,正輕悄悄掩着身形向林外逃竄,走到林木稀處,被靈奴空中窺見,報知靈姑。
靈姑便照所說之處,用刀光連林木一齊圍住,由大而小,把圈子縮緊。
白猩子被困在内,左沖右突,走哪一面都有刀光擋住去路。
四外二三十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