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回 惡怪伏誅 明珠入抱 仙山在望 靈鳥來歸

關燈
恐它野性未馴,不肯呼叱強迫,隻得罷了。

     呂偉因明日要走長路,連催靈姑、工淵早睡早起,莫盡貪玩。

    二人準備回洞,剛一轉背要走,鳥又叫了兩聲:“人在那裡。

    ”靈姑當它是說守卧洞外的那些同行山人,沒有在意,隻笑答道:“怕什麼?我有飛刀,不聽話就殺,誰敢亂動?”鹦鹉聞聲,便不再叫。

    靈姑、王淵也就各随父母入洞安歇。

     二人均惦着那鹦鹉,恐它萬一飛走,或是受一别的惡烏侵害,沒等天亮,便已爬起。

     出洞一看,衆山民如死豬一般,一個個把身子鑽在粗麻袋内,躺卧在石地之上。

    仰顧鹦鹉,不見蹤影。

    天上星稀月淡,東方已有曙意。

    山人身前防獸的野火圈子尚未全滅。

    縱将進去,叫王淵伸手将衆中一個頭目搖醒一間,說是半夜裡睡夢中聽見幾聲山鬼叫喚,驚醒睜眼看時,天上月亮正被雲遮,好像看見一條鬼影,捧着一個長東西,在那邊崖頂上飛跑,晃眼閃進樹林裡去了。

    一同驚醒的還有兩個同伴,都害怕山鬼吃血,沒敢再看,把頭縮進袋内,拉緊袋口,不敢出頭,一會便睡着了。

    耳聽鹦鹉在樹上連聲急叫,沒聽出叫些什麼,也不曉得甚時飛走,想是找吃的去吧。

    二人一心惦記鹦鹉,也未留意别的。

     跟着呂、王等三人醒轉走出,天已微明。

    那山人頭領忙把衆山民喚醒,忙着取水,各用早餐。

    往洞内取出背子挑架,紮捆行李,給牲口上料,準備起程。

    山人多是各不相顧,自我自己職司,誰也沒留心到同伴有無短少。

    呂偉、王守常雖然老練細心,起身忙亂,衆山民紛紛奔走,此去彼來,相貌打扮十分相似,一時點數不清,山人俱都湧躍從事,又無什麼異狀,也就忽略過去。

    直到将要起身,呂偉進洞看有甚東西遺落無有,忽聽洞外王守常、靈姑等驚叱之聲,忙即出洞查問。

    原來衆山民吃罷糧肉,各找各的背子,待要起身。

    王守常正引王妻解手回來,忽然發現多出一個背子,沒有人背。

    靈姑、王淵任務本是押隊和分配衆人勞力,因惦記那隻鹦鹉,四下登高張望,無暇及此。

    這時聞聲縱落,一點人數,才知少了一名。

    分别一問,衆山民才想起失蹤那人昨晚随衆好好安歇,今早起來卻不曾見他,答語甚是颟預。

    隻内中一人說昨晚與他睡得最近,睡前還曾說笑。

     半夜裡好似先聽他在耳邊一聲大叫,人正困極,沒有答理,後來也被山鬼叫聲驚醒。

    此時不見,定被山鬼捉去吃了血了。

     衆山民聞言,個個害怕,立時一片驚噪。

    氣得靈姑劈臉啐道:“怪物都不怕,怕什麼山鬼?不是偷懶逃回,定是走到别處去,把路走迷,一時找不到了。

    再不就是傷了我們的鹦哥,怕我殺他,逃走了。

    你們還不快去找他回來,莫非這山背子留給我背麼?” 山民頭領見她發怒,戰兢兢地答道:“我們就死,也不敢偷懶,半路逃回,寨主先要了我們的命了。

    昨天老仙客說不許再打鳥,怎還敢打仙娘心愛的鳥?我們走路會看星宿,怎麼也不會找不回來。

    他定是被山鬼吃血去了。

    背子再多兩個,也可背走。

    隻是山鬼厲害,吃人的血都是雙的,定還要來找那一個。

    今晚落夜,求仙娘、老仙和我們在一處睡,不敢分在外頭睡了。

    ”衆山民也搶着紛紛應和。

    靈姑聽他語無倫次,越發有氣,方要喝罵。

    呂偉走出,問知就裡,忽然想起多環族人結仇之事,暗道:“不好!”剛把眉頭一皺,心中尋思,忽見鹦鹉由左側崖頂天空中飛鳴而來。

    靈姑、王淵大為欣慰,忙舍山人,迎上前去。

     鹦鹉晃眼飛臨二人頭上,方以為它下會下落,誰知鳥翼一側,竟自翩然飛下。

    靈姑忙把手一伸,輕輕落在腕時之上。

    靈姑一面撫弄它的雪羽,一面問道:“你飛往哪裡去了?叫我擔心一早晨,當你不回來了呢。

    吃東西沒有?餓不餓?”鹦鹉這次卻答:“餓呀,餓呀。

    ”靈姑方欲去取食,王淵見鳥一到,早飛也似跑回,匆匆向糧袋食盒中抓了幾大把,用衣角兜了跑來。

    靈姑令放路旁平石之上,随走過去。

    鳥似餓極,立時縱去,一路亂啄,隻撿那素糧吃,葷的一口不沾。

    王淵又給取了點水來,鹦鹉連飲了幾口才住。

     這時衆山人紛紛跑來觀看。

    靈姑恐驚了它,正要喝開,忽聽鹦鹉又連聲叫道:“人在那裡,人在那裡。

    ”靈姑見它并不似畏懼身側衆山民,方要問它何意。

    呂偉心正愁慮,見靈姑隻管調弄鹦鹉,憨不知愁,招得衆山民話未說完,全跑過去看新鮮,欲和靈姑商談分人尋找。

    忽聞得鳥叫與昨晚睡前所聞一樣,不禁心中一動,暗忖:“此乃靈禽,相随不為無因,況又深識人意,能飛高視遠。

    何不命它代為查探失蹤山民下落?”忙接口問道:“我們昨日半夜不見一人,你乃通靈之烏,路上飛來,可曾看見他麼?”鳥便偏頭向呂偉,重又叫道:“人在那裡,人在那裡。

    ”呂偉聽它叫聲一樣,又問道:“你說人在那裡,是我們丢的那山人不是?”鳥又叫道:“是山人呀,是山人呀。

    ”呂偉父女聽出有點意思,又問道:“這人現在何處?你引我們去找他回來好麼?”一言甫畢,那鳥答得一聲:“好呀。

    ”便自飛起。

    呂偉便命靈姑帶了兩名健壯山民,各持弓矢刀矛,随同前往尋找。

     烏在空中盤飛,見下面人已派定,靈姑出聲喝走,便繞着左側崖角飛去,口中仍然連叫:“人在那裡。

    ”靈姑和二山人跟它繞到崖角,鳥忽下落,停了一停,重又飛起。

     靈姑往草裡一看,什麼也沒有,隻是崖勢到此偏斜,不似來路一帶險峻。

    再看鳥,已飛上崖頂,邊飛邊叫。

    同行一個正是山民頭領,忽然叫道:“昨晚山鬼就在這崖上頭跑呢。

    ”靈姑方悟鳥意是令由此上去,見鳥已落在崖樹枝上等待,連忙如飛跑上。

    山人俱慣爬崖,不一會便上了崖頂。

    一看上面林樹森森,碧草如茵,又肥又短。

    四顧群山雜沓,原野在下,景物甚是幽麗。

    烏早叫着往茂林深處飛去。

    随鳥跑進半裡多地,正走之間,忽聽裡面怪烏飛嗚撲食之聲。

    二山人方說那人死了,鳥已飛将回來,撲落靈姑肩上,隻叫:“人在那裡。

    怕呀,怕呀。

    ”靈姑一邊撫慰,連道不怕。

    回問山人怎知人死?山人答道:“聽叫聲,裡面有兩種烏:一種是鬼靈子,又叫魔頭;一種是貓臉雕。

    都是神養的神鳥。

    平日輕易見它們不到,隻要人一死,它們就飛來,将屍首啄吃個幹淨,人才能升天呢。

    我們走了一天,沒有見一外人,不是他還有哪個?定是昨夜被山鬼捉去,吃完了血,丢在這裡,現在屍骨被神鳥在争吃呢。

    ” 靈姑聽山人如此說法,鹦鹉也不住往懷裡鑽,似有懼狀,疑有怪異在彼,便把左手按着鳥身,右手按住玉匣,腳底加快,朝鹦鹉适來之處跑去。

    越往前走,怪鳥鳴撲啄食之聲越發猛烈,地勢也較來路險僻。

    進約裡許,樹林走完,亂石阻路,甚是難行。

    亂石高均兩丈以上,棋布星羅,森列若林,怪烏厲嘯之聲便在石那裡傳來。

    同行二山入連次悄聲相告,說鳥厲害,如非深知靈姑本領,早吓退了。

    鹦鹉也急叫:“怕呀。

    ”似要掙脫飛去。

    靈姑忙道:“不怕,有我。

    ”一手将它按住,腳踏亂石,接連兩縱,到了一塊絕大怪石之下。

    方欲縱過,倏地眼前一花,對面石後長蛇也似忽伸出一個花花綠綠的怪頭,綠毛披拂,赤晴電射,張開月牙鋤形的鐵喙,照準靈姑當頭啄來。

    靈姑驟出不意,也頗驚心,忙把身往後仰,就勢一踹山石,倒縱出去,大喝一聲,手指處,一道銀光脫匣飛出。

    那怪物一下啄空,身還未飛過怪石,銀光已先飛到,呱的一聲慘叫,怪頭離頸飛出老遠,落于就地;怪身張開兩翼,騰撲轉折而下,落于石後。

    同時石那面風沙大作,一片飛鳴騰撲之聲,早又飛起大小七八隻同樣的怪物,見頭隻已死,尚欲尋仇,不知逃避,隻見銀光似電舞虹飛一般,略一舉動,全都身首異處。

     靈姑仔細一看,俱是從未見過的怪鳥。

    頭一隻最大,高約五尺,頸長身矮,翼闊嘴寬,爪大逾掌。

    頭有海碗大小,嘴作月牙形,爪喙均極堅利。

    雖不如虬鳥厲害,生相也頗猛惡。

    問二山人,均說初見,不是先說二鳥。

     靈姑側耳靜聽,石那面還有别的怪聲,隻比前時所聞要差得多。

    恐還有别的惡鳥,使用銀光護身,縱将過去一看,滿地都是零毛斷羽,地下連死帶活,還有十幾隻怪鳥。

     一種似雕非雕,體比前見怪鳥小兩三倍;一種和貓頭鷹相似,生得更小。

    一問,正是二山人先說的兩種吃屍鳥。

    當中平地上躺卧着一具山人屍首,身旁俱是鳥爪血印,通體髒腑皮肉俱被啄空,連骨架也被啄斷,頭剩下半個空殼。

    隻從被群鳥撕裂的衣飾,略可辨出是昨晚失蹤山人。

    大約人死之後,先是兩種吃屍鳥趕來啄吃,後又趕來那些怪鳥,相互火并。

    吃屍烏好些俱為怪鳥所殺,活的隻有兩三隻,也是奄奄待斃,不能飛起。

    因覺此鳥殘食人屍可惡,便用飛刀一齊殺死。

     因山人屍體殘裂,看不出被害受傷形迹,方在為難,那隻鹦鹉忽叫道:“在那裡,在那裡。

    ”靈姑見它似要掙起,知有原故,把手一松,鹦鹉便淩空飛起,目注下面,環飛了兩匝,忽往右側淺草裡落下。

    靈姑跟蹤過去一看,見草地裡有人躺卧的痕迹,草已壓扁。

    仔細一搜查,尋到小半枝斷箭,箭镞作鴨嘴形,上染血迹,甚是鋒利,形式與尋常山人所用不同。

    箭旁不遠,濺有好些點鮮血,還有半條臘幹的獸肉。

    那一片丈許方圓的草地,格外顯出躁躏踐踏之迹,好似有人在草裡滾撲猛鬥過一陣。

    一會在左近發現一堆山人吸殘的葉子煙灰,那上半截箭杆卻找不到。

    靈姑将箭鍊與随行二山人一看,均說這樣箭鍊從未見過,要問同伴中一個領路的老山人才知道。

    靈姑料那山人不是被别的仇人殺死,便是被多環族人暗害。

    見鹦鹉已然飛回,直叫“走吧”,不願再和蠢山人多說,忙即趕回。

    見了呂、王等人,告知經過。

     呂偉知衆山民最愛大驚小怪,忙把箭鍊要過,将那同行充向導的老山人喚入崖洞,背人詢問。

    那老山人名叫牛子,自幼跟随漢客往來各寨當通事,見多識廣”是個南疆的地靈鬼。

    一見那箭遊,便失驚道:“這是多環族神廟中供的神箭呀,怎麼會被仙娘撿來的呀?”呂偉見那箭斷痕已舊,形式古拙,杆上血痕甚多,斑爛如鏽,箭鐮卻似新近磨過,早料是山人供祭複仇的神物信号,忙追問就裡。

    牛子先請呂偉着靈姑在洞外留神防守,查聽有無異兆異聲發現,以備萬一。

    然後述說箭的來由。

     原來這箭便是多環族人那個慣于複仇的祖先姑拉所遺。

    據多環族人傳說,當初姑拉在時,此箭雖有三枝,因是弓勁手準,從無虛發,又因殺人大多,箭頭上附有不少靈鬼,不等用第二枝箭,敵人便傷中要害身死,其餘那兩枝箭直未怎用過。

    并傳說箭還有一樁奇處:不問射出多遠,自會悄沒聲地回到原處。

    姑拉仗着此箭威鎮各寨,山人幾乎聞名喪膽。

    後來有一鄰寨山酋受逼不過,暗中結納了一個美貌女巫,去盜此箭,就便行刺。

     姑拉好色如命,明知是詐,仍然将她留在寨中淫樂。

    這日女巫剛把三枝箭盜在手中,便被姑拉發覺。

    女巫見事不成,恐遭毒手,回箭向喉中一刺,當時刺穿脖頸身死。

    姑拉本來愛她美貌,不想傷害,着急一搶,不知怎的,竟将箭杆折斷。

    因箭頭上有女巫的血,不舍丢棄,終日佩戴,從此也不再用長箭射人。

    和人對敵,總是一手握刀,一手握這半枝斷箭,等将敵人打倒砍翻,再用斷箭刺人咽喉。

    箭頭有毒,傷人立死,山人死于箭下的不計其數。

    終于積仇大多,被各賽山民合謀圍困。

    姑拉苦鬥數日,連殺多人,筋疲力竭,狂吼三聲,和女巫一樣,回箭自殺。

     斷箭先被别寨山人搶去,可是誰有此箭,必遭兇殺,為了此箭,争端時起。

    姑拉後人為奪箭,又在終日尋仇,互相傷亡甚多。

    最後姑拉向雙方托夢,說箭乃神物,上有他和女巫的血,須歸他子孫保有,否則便有災禍。

    得箭的人久了,也覺此箭乃不祥之物,正好借以求和,隻得将它送還,兩罷幹戈。

    由此多環族人把箭奉若天神,非遇大敵深仇,有亡族之憂,不輕取用。

    因信箭上有神,能自還原處,不怕失落。

    又因佩之不利,誰也不敢常帶身旁。

    照例帶出之時,必擇一隐僻地方作為供箭之所。

    當時能捉來仇人祭箭最好,否則至多不過七日,必要捉一生人。

    捉到供箭之處,用箭刺死,作為神已祭過,以後神便保佑,有戰必勝。

     山酋烏加正是姑拉嫡裔,想系看見靈姑手能放電,又精通仙法,其勢不敵,欲借祖神之助,将此斷箭請來。

    因害怕靈姑仙法,又見人多,急切間無法下手,先把山人擒去祭了神箭。

    山人喪命所在,便是烏加供箭之處。

    靈姑去時,烏加恰值他往,無心中将箭拾來。

    烏加失了此箭,先必以為神鳥自出顯靈,一旦發覺被仇人得去,烏加本人必拼死尋仇不說,如被别的多環族人知曉,必舉全族來犯,決不甘休。

     呂偉聽牛子說那箭的出處,雖然鬼談無征,但山人信奉邪神,寶貴祖遺信符,以及失蹤山人死因,卻說得很對。

    知衆山民過信靈姑仙法,否則此事一傳,立即轟然逃散了。

     心中盡管憂慮,面上一絲不露,笑對牛子道:“我女兒的仙法你是知道的,我的仙法比她還大得多呢。

    休說烏加一人,就是多環族人全數來此尋仇,有我父女二人在此,休想占得半點便宜。

    昨晚不過我們睡在洞裡,沒有留神,吃他偷了一個人去。

    今晚隻要他敢來,決不能叫他活着回去。

    這枝斷箭,我先藏起。

    你出去可對他們說,昨晚那人是被怪鳥抓去,如今鳥都被我女兒殺死,不會再來,隻管放心上路。

    卻不許你說出真話,以免他們大驚小怪。

    我女兒見不得那種樣子,她一生氣,再有什麼事就不管了。

    ”牛子深信呂氏父女的仙法,諾諾連聲而出。

     呂偉出寨,悄悄告知守常夫妻與靈姑、王淵四人說:“多環族人已然尋來,敵人仗着地利善于隐迹,彼暗我明,務要留神。

    ”當下把衆山民職司重新分派,随命起行。

     靈姑因見鹦鹉靈異,大可用以搜查敵人,一邊走,一邊教它說話,打算略為教熟,便可放它飛在前面探路,以免雙方言語不通,和昨晚一樣沒有聽明它的叫聲,緻葬送了山人性命。

    那鹦鹉本是靈物,能通人語,隻因帶有别處土音,乍聽覺着含糊。

    人、鳥一路問答,不消多時,彼此都能領悟,鹦鹉業已幾番要想飛起。

    靈姑便乘衆人途中歇息吃午飯時,背了山人,告知多環族人是自己的仇人,命它前飛探查,如見蹤迹,速急歸報。

     并說仇敵兇殘,幹萬不可飛近,免遭傷害。

    鹦鹉連叫“曉得”。

    靈姑把手一放,沖霄飛去。

    衆人吃飽,跟着起身。

    鹦鹉去了好一會,也沒見回來。

     由此前行,已抵莽蒼山境,山路益發險隘,到處都是鳥道羊腸,亘古無人通行的生路。

    ”一行又帶着不少牲畜、糧食、用具。

    東西還可上下抛擲,攀系缒落。

    那些牲畜都是活物,遇到那些上矗天閻,下臨無地的危崖絕壑,便吓得拼命亂掙,驚叫起來。

    那些地方多半都是半懸崖當中的一條石埂,最窄之處不容人并肩而走,更有溜斜所在,一邊絕壁千尋,一邊是黑茫茫看不見底的陰溝,須要攀藤爬行而渡,稍一失足滑落,立成粉碎,怎能容得牲畜跳躍亂掙。

    先勉強走了一兩處,還沒走到中間兩段極難走處,已是驚險百出,并且丢了一頭牛。

    擡牛山人如非放手得快,幾乎喪命。

     呂偉見不是路,吩咐選地停下,把牲畜雙眼蒙上,頭和四肢一齊綁緊。

    仗着所帶牲畜隻有四頭牛,一頭較大的已然落澗,餘下隻是小驢大小,别的牲畜身量更小,小的可以陸續背運過去,不能背的,遇到險處,先着人走向較寬之處,用粗索綁好,拉缒過去。

     就這樣,那些牲畜依然前呼後應,悲鳴不已,吼嘯之聲蕩漾山壑。

    日光又常被崖壁遮住,上下陰森森,越發使人心悸。

    也不知費了多少心力,走到黃昏将近,才遇到一片山地,免去墜壑之險。

    但又亂山雜沓,綿亘不斷,叢林密莽,荊棘蔽野,更無一個可以安身之所,路不過隻走數十裡。

    呂偉見那路徑常人決不敢走,藥客怎能到此?歇将下來,方要查問,忽見領路老者由高山上滿面喜色,如飛跑下,還未近前,便高喊道:“就好啦。

    ” 呂偉一間,才知牛子中途将路走迷,并非以前藥客人山所行途徑。

    因見日色、方向大體不錯,又見衆人受了若幹驚險勞累,俱都愁急,恐說出來受呂氏父女嗔責,私下估量可以繞過,一直忍着沒說,但心卻急死。

    适才趕向高處查看,一認地方,不料誤打誤撞,竟然深入莽蒼山深處,比起前路要近去好幾天的途程。

    明日再走出三十多裡,便到山陽景緻最好之處。

     呂偉因仙人留示,說靈姑遇合在莽蒼之陽,到時再行擇地開辟,本無一定所在,聞将到達,甚是心喜。

    知人、畜均已疲極,不能再走,便擇一較平坦處,命衆山民将雜草去掉,将牲畜、行李放在當中,四外生火,以防蛇獸侵害。

    呂、王等老少五人夜間分成四班輪值。

    山人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