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官七

關燈
有常。

    樞密直學士自今以六員為〔額〕。

    」梁置崇政判官,又改直崇政殿。

    後唐同光中,置樞密直學士一人。

    國朝無定員,班次翰林學士。

    是歲工部侍郎薛映知并州得對,自陳援張詠、張秉例,得預近職。

    真宗以員數問宰臣王旦,旦曰:「近朝止置兩員,今已九員。

    」帝曰:「映且授此職。

    」自此帝嘗為定限也。

     徽宗政和四年八月三日,诏改樞密直學士為述古殿直學士,恩數品秩并依舊。

     十月二十四日,以樞密院言四方之人有以「延康」、「述古」、「寶文」等名目而名物者,诏悉改之。

     職官宋會要輯稿職官七資政殿學士 資政殿學士 【宋會要】 資政殿大學士、學士。

    殿在龍圖閣之東序。

    真宗景德二年四月,以參知政事王欽若為資政殿學士,在翰林學士之下,侍讀學士之上,餘依學士例。

    先是,欽若再表求罷政,繼以面請,故特置是職以寵之。

    五月,欽若赴職,宴近臣于秘閣,賜欽若七言詩,令屬和,自是令寓直于秘閣。

    十月,以王欽若為資政殿大學士,班在文明殿學士之下,翰林學士承旨之上。

    赴上日,賜會于秘閣,近臣畢集。

    翌日,又會館閣群臣于秘閣。

    欽若以自求罷免,恥在翰林學士之下,真宗為除大學士以優之。

     大中祥符三年七月,以尚書右丞、兼秘書監向敏中為工部尚書,充資政殿大學士,待制預焉。

    真宗作五言六韻詩一首賜之。

     天禧四年十月,以太子太保王欽若為資政殿大學士,仍令日赴資善堂,侍皇太子講誦。

     十二月,以資政殿大學士、太子太保王欽若為司空,職如故。

    欽若先奉诏侍東宮講誦,至是以輔臣兼領三少,品序非便,表求換秩,乃有是命。

     仁宗康定二年十月二十二日,右正言梁适言:「資政殿大學士之職比來除授太濫,請遵先朝故事,定以員數。

    」诏:「自今大學士置兩員,學士三員,不得近臣陳乞。

    」 慶曆元年十二月,诏資政殿大學士自今定置兩員,學士三員。

     皇佑四年八月十七日,新知汝州、資政殿學士吳育言:「以疾乞盡落學士之職,隻守本官,權領 西京留司禦史台。

    」仁宗曰:「聞吳育以力學損心,以成此疾。

    且育文行可以為人之師表,方欲召歸講席,以備顧問,而忽有此請,宜特從之。

    」又曰:「若止守本官,則俸入差減。

    可特授集賢院學士,以就全給。

    」宰臣等對曰:「陛下知育之深,待育之厚,亦足以勵孤陋澆浮之輩。

    天下聞之,孰不改觀」 神宗元豐三年九月十六日,知汝州、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龍圖閣學士、右谏議大夫韓維,寶文閣學士、右谏議大夫、兼侍讀陳薦,并為谏議大夫、資政殿學士。

    資政殿大學士及學士并以寵輔臣之去位者,維、薦皆東宮舊臣,故特有此授。

     二十七日,诏嘗任翰林學士除資政殿學士以上更不别兼學士。

     欽宗靖康元年五月二日,诏:「資政殿大學士、中大夫、提舉龍德宮王易簡為系東宮講讀官,其請給、人從、恩數并依佥書樞密院例。

    」 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四日,呂頤浩除資政殿大學士,充江浙〔制〕置使,兼知鎮江府。

    先是,黃巘善欲除頤浩資政殿學士,上以資政非前執政恩數,與從官等,特除大學士。

     四年五月十四日,宰執進呈參知政事王绹乞退文字,禦批除資政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

    上曰:「王绹醇儒,嘗為朕宮僚,事朕終始如一。

    丐章丐罷上「丐」字疑誤。

    ,不欲遠去,故有此處。

    」〔範〕宗尹曰:「故事:已嘗任資政殿學士而除執政,若不以罪去,則必進職。

    」上乃令除大學士。

     職官宋會要輯稿職官七東宮官 東宮官 【宋會要】 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賓客、詹事、左、右庶子、中允、中舍、谕德、贊善、洗馬、家令、率更令,皆緣舊制除授而無職司。

    惟建儲闱,即置三少、賓客、詹事、庶子、谕德、中舍、舍人,并他官兼充天頭原批:「寄案《大典》卷二萬二千四百二十三引《四朝志》雲:宋朝東宮官有左、右谕德,建儲即置,否則阙。

    仁宗、神宗、欽宗升儲,皆置二人。

    并他官兼。

    幹道置一人,惟除左,不除右。

    《永樂大典》卷二百三十九,又卷六千一百三十三。

    」。

    其左、右春坊并鑄印,置吏員。

    及登位,即春坊司亦省去,其勾當左、右春坊、太子宮都監、祗候之名,以内臣充者亦省。

    以上《國朝會要》。

     《兩朝國史志》東宮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賓客、詹事、左庶子、左谕德、右庶子、右谕德、舍人、侍讀、侍講。

    國朝之制,每儲闱之建,随宜置官,以備僚癡。

    然無定員,亦不備設,并以他官兼領。

    凡非國朝嘗所置者,今皆不着焉。

    《續國朝會要》。

     仁宗升儲,置三少各一人,賓客三人,詹事二人,左、右庶子、谕德、舍人各一人,以宰相、近臣兼充。

    又以内臣為左、右春坊谒者,勾當左、右春坊、太子宮都監、祗候。

    神宗升儲,置太子詹事二人,左、右庶子、谕德、舍人、侍讀、侍講各一人,以内臣為管勾左、右春坊事、左、右春坊谒者、皇太子宮祗候。

    英宗及神宗為皇太子,并置伴讀一人,說書二人,又以内臣為提舉并管勾當焉。

    同上,同上。

     太宗至道元年八月,以左谏議大夫楊徽之兼太子左庶子,右谏議大夫畢士安兼右庶子,并為開封府判官。

    《國朝會要》。

    又以吏部侍郎、兼秘書監李至為尚書左丞,給事中李沆為禮部侍郎,并兼太子賓客,見皇太子如 師傅之禮按「師傅」上原衍一「師」字,今删。

    。

    兵部郎中喬維嶽兼左谕德,水部郎中楊砺兼右谕德,司封員外郎、直昭文館夏侯峤兼中舍,并為開封府推官。

    壽王府内知客王繼英為左清道率府副率、兼左春坊谒者。

    谒者本内侍之職,東宮無此名,隻有太子通事舍人。

    今繼英以士人為谒者之職,天禧中亦承此,蓋有司之失也。

    《國朝會要》。

     是月,又以内殿直都知劉謙為西頭供奉官、充皇太子宮親衛都知,親事官軍使王隐充皇太子宮親衛指揮使,各賜腰帶、公服、絹百疋、銀二百兩。

     真宗天禧二年九月,以殿前散員左第一班都知趙榮為西頭供奉官、親衛都知,《國朝會要》。

    皇太子宮祗候、供奉官郭承慶為左清道率府率,殿直夏元亨為右監門衛率府副率,并兼春坊谒者。

    《國朝會要》。

     十月,以樞密直學士、右谏議大夫王(曉)[曙]為給事中、兼太子賓客。

     三年四月,诏太子左庶子張士遜等每遇皇太子随駕出入,許依内殿起居例,綴班祗候。

    《國朝會要》。

     四年八月十一日,以右谏議大夫、兼太子左庶子張士遜兼太子賓客,充樞密直學士;戶部員外郎、兼右谕德魯宗道直龍圖閣、兼左谕德,賜金紫;太常丞、直龍圖閣馮元為左正言、兼右谕德,直閣如故。

    同上,同上。

     十三日,诏應兼東宮官僚并依内殿起居職位次序。

     十一月二十一日,參知政事任中正、樞密副使錢惟演、參知政事王曾并兼太子賓客,又以工部尚書、兼太子賓客林特兼太子詹事,樞密直學士、兼太子賓客張士遜兼太子 詹事。

    同上。

    翰林學士、兼太子舍人晏殊為太子左庶子,職位并如故。

    《國朝會要》。

    執政兼東宮官自中正等始也。

     十二月二十三日,以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丁謂兼太子少師,樞密使、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馮拯兼少傅,曹利用兼少保,宰臣兼東宮官自謂始也。

     《哲宗正史職官志》: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賓客、詹事、少詹事、左、右庶子、谕德、侍讀、侍講、中舍、舍人、左、右衛、司禦、清道、監門、内率府率、副率為東宮官職。

    《續國朝會要》。

     徽宗政和四年三月十六日,诏:「皇長子可以來春出閣,立為皇太子。

    其建宮室、設官屬與儀物制度,宜令有司讨論典故以聞。

    」 五年二月七日,皇太子上表言:「自昔東宮建司設局,張官置吏,考其職事,實無毫末。

    應東宮官吏乞不必具備,諸司庶局頗令兼攝。

    」從之。

    詳見皇太子門。

     十四日,以翰林學士承旨強淵明、翰林學士劉炳并為賓客,中書舍人蔡靖、陳邦光并為詹事,秘書監李詩為左庶子、兼侍講,秘書少監蘇烨為左谕德,烨舊名犯皇太子名,改今名。

    太常少卿葛次仲為右谕德,國子司業曾懋、殿中侍禦史華寔并為舍人,知入内内侍省楊震、董悫提舉左、右春坊事,内侍楊容機、黎景年、全淵、張彥卿、周珣、王若沖、王珂管勾左、右春坊事,劉淵為家令,皇甫僅為承受。

     十五日,皇太子上表乞宮僚以下不稱臣,從之。

     四月二十四日,秘書監、兼太子左庶子李詩言:「皇太子讀史有不足知者,置之勿 讀。

    」诏令東宮講讀官罷讀史,專一導以經術。

    詳見皇太子門。

    同上,同上。

     九月十九日,太子家令劉淵罷,以梁平代之。

     六年四月九日,劉炳除宣和殿學士、提舉醴泉觀,依舊帶東宮官。

     十三日,以禮部尚書白時中、刑部尚書慕容彥逢并兼太子賓客,除給事中方會、尚書吏部侍郎劉煥并兼太子詹事,起居舍人賈安宅兼太子舍人。

    《續國朝會要》續國朝會要:原文簡稱「續」,今補齊。

    下文數處《幹道會要》或标「幹」或标「幹道」,今一例補足。

    。

    内符寶郎馮楊為家令。

     七年三月二十四日,以起居郎李彌大、起居舍人趙野并兼太子舍人。

    《續國朝會要》。

     四月二十一日,以秘書少監柯棐兼太子舍人。

    同上,同上。

     二十五日,以國子司業魏憲兼太子舍人。

    同上,同上。

     九月十七日,皇太子上表言:「諸王府侍讀已改為贊讀,今本府學官獨稱侍讀,于義未安,乞改正。

    」诏不允。

     八年,劉煥、方會罷,以左庶子李詩、右庶子耿南仲為詹事。

    《續國朝會要》。

     宣和元年三月四日,皇太子奏:「本府舊有舍人二員,撰述章表文字。

    今來久阙,欲乞特差官二員兼領上件職事。

    兼本府舍人自來止是五日一次到府,若差見在職事官,即于本職亦不廢事。

    」诏差秘書監王易簡、秘書少監曾懋并兼太子舍人。

    同上,同上。

     七月十八日,皇太子奏:「本府講讀官李詩、耿南仲在府五年,除講過《論語》外,今講讀過《禦解道德經》并《孟子》及嘉言善行一千六百二十七事,裨益實多,未曾陳乞推恩。

    李詩、耿南仲并系待制,乞自宸衷指揮。

    」诏并除直學士。

     九月二十八日,以國子司業程振兼太子舍人。

    《續國朝會要》 六年十二月一日,皇太子 奏:「昨奉旨,令本府學官李詩、耿南仲讀《前漢書》,今已畢,欲接續讀《後漢書》。

    」從之。

     政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東宮官罷讀史。

    後複讀史指揮檢未獲。

     欽宗靖康元年五月二日,秘書省著作佐郎晁說之為秘書少監、兼太子左谕德。

     同日,诏:「資政殿大學士、中大夫、提舉龍德宮王易簡為系東宮講讀官,其請給、人從、恩數并依簽書樞密院例。

    」 六月二十九日,以秘書少監、兼太子左谕德晁說之為中書舍人、兼太子詹事,國子司業黎确兼太子左谕德,侯栖筠兼太子右谕德天頭原批:「原注:以上《續國朝會要》、《中興會要》無此。

    寄案徐輯有左、右坊一門,凡卷内注《大典》卷六千一百三十三者皆是,今并。

    《大典》卷二百三十九,又卷六千一百三十三。

    」。

     九月十六日,以尚書工部侍郎何昌言兼太子詹事。

     孝宗幹道元年八月九日,诏皇子壬立為皇太子,其宮室、官屬、儀物制度并令有司讨論典禮以聞。

     十一日,诏中書舍人蔣芾、起居郎魏杞并兼太子詹事。

     九月六日,诏宗正少卿邵知柔兼太子左庶子、兼太子侍讀此處旁批:「寄按《大典》卷七千六百八十七同。

    。

    尚書禮部員外郎汪大猷兼太子左谕德、兼太子侍講。

    《幹道會要》。

     七日,诏太子詹事每遇東宮講讀日并往陪侍。

     九日,皇太子言:「得旨,邵知柔兼太子左庶子、兼太子侍讀,汪大猷兼太子谕德、兼太子侍講者。

    伏念臣冒處儲闱,方資學術,雖聖恩隆厚,肇新宮癡之名;而位号尊崇,幾僭經筵之秩。

    仰冀宸衷之洞照,俾仍王邸之舊稱,庶穆公言,亦安私義。

    所有侍讀、侍講官名,乞賜改正。

    」诏:「東宮講讀官稱自有故事,所請不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