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官七

關燈
要】 神宗元豐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中書言:「錄事孟述古編排諸房文字,得英宗藩邸轉官文字六件。

    」诏送天章閣。

     徽宗政和六年九月十七日,诏增置天章閣。

     宣和四年四月二十二日,禦筆:「天章閣崇奉祖宗神禦,應本閣諸色祗應人,除依令許本閣官時暫抽差外,如承諸處抽差及傳宣内降不許執奏占留指揮,并不發遣,更不回報。

    」 天章閣在會慶殿西、龍圖閣之北,藏真宗禦制。

    閣東曰玉殿,西曰珠殿,北曰壽昌殿,東曰嘉德殿。

    西曰延康殿,内以桃花文石為流柸之所。

    學士、直學 士、待制、侍講。

    遞直侍講于迩英、延義二閣,閣在崇政殿庭庑下。

     真宗天禧五年二月,修天章閣功畢,令兩街僧道具威儀,教坊作樂,奉真宗禦集、禦書自玉清昭應宮安于天章閣。

     四月,召近臣、館閣、三司、京府官觀禦書、禦集于閣下,遂宴于玉殿。

    時輔臣集禦制三百卷,凡頌、銘、碑文十八卷,贊八卷,詩三十七卷,賜中宮歌詩手書七卷,賜皇太子歌詩箴述五卷,龍圖閣歌詩四卷,西涼殿歌詩一卷,清景書事詩二卷,宜聖殿四園歌詩三卷,(經讀)[讀經]史詩四卷,《維城集》三卷,奉道詩十卷,《歲時新詠》五卷,歌十五卷,詞四卷,樂章一卷,《樂府集》三卷,《樂府新詞》二卷,論述十卷,序八卷,箴七條各一卷,記文三卷,祭文、挽歌詞一卷,書十卷,正說十卷,《承華要略》二十卷,《靜居集》三卷,《法音集》七卷,《玉宸集》五卷,《春秋要言》五卷,試進士題目一卷,密表密詞六十九卷,又有《玉京集》三十卷,《授時要錄》二十四卷。

    又取至道元年四月訖大中祥符歲中書樞密院時政記、史館日曆、起居注善美之事,錄為《聖政記》,凡一百五十卷,并命工镂闆。

    又以禦書石本為九十編,命中使岑守素等主其事,至是功畢焉。

     仁宗天聖八年十月,诏曰:「真宗皇帝焯赫景炎,丕隆寶構,凡資禮樂之用,稽成辰象之文,俯近禁楹,創崇層構,榜以『天章』之美,冠于策府之名。

    宜建官聯,并寘材彥。

    可特置天章閣待制。

    」尋命範諷、鞠詠充職。

     景佑三年三月,诏以崇政殿說書賈昌朝 、 趙希言、王宗道并為天章閣侍講,比直龍圖閣,預内殿,居班在本官上。

     康定元年六月,诏天章閣侍講、諸王府宮教授自(令)[今]罷兼國子監直講。

     慶曆四年三月,以尚書金部員外郎、天章閣侍講楊安國直龍圖閣,賜三品服。

    宗(政)[正]丞、崇文院檢讨、崇政殿說書趙師民為天章閣侍講,賜五品服。

    初,仁宗皇帝謂輔臣曰:「安國、師民久侍經筵,其行義淳質,乃先朝崔遵度之比。

    」因以褒擢之。

     七年八月,诏曰:「欽惟聖考,浚發宸文。

    百篇森布于寶函,三襲肇興于華閣。

    肆于纂紹之始,務闡師儒之隆。

    遂延講勸之臣,欽伫論思之益。

    掩玉府藏書之盛,處金門待诏之材。

    宜廣侍從之員,抑亦副遹追之志。

    特置天章閣學士,在龍圖閣學士、直學士之下。

    」 皇佑三年八月十二日,知制诰、兼侍講王洙言:「景佑中诏置天章閣侍講,在本官之上,内朝班着與直龍圖閣相次,其職儀、恩例并與帶職官同。

    臣昨與盧士宗并充天章閣侍講日,臣以兼直龍圖閣,即得與館閣臣僚同例,其盧士宗唯赴講筵供職外,其餘三九園苑賜筵及非時宣召頒賜,并不沾預,隻同不帶職人例。

    此蓋有司從初失于申明,恐非朝廷優待經術之意。

    乞自今天章閣侍講官如不兼帶館閣職名者,并許依直龍圖例,赴秘閣供職宿直。

    所冀設官典職,事體一均。

    」诏天章閣侍講并依館閣臣僚例宣诏頒賜。

     職官宋會要輯稿職官七龍圖閣學士直學士 龍圖閣學士直學士 【宋會要】 龍圖閣在會慶殿西偏北,連禁中。

    閣東曰資政殿,西曰述古殿。

    閣上藏太宗禦制、禦書及典籍、圖畫、寶瑞之物,内侍三人掌之。

     太宗禦制、禦書文集總五千一百十五卷軸冊,又有禦書纨扇數十。

    其下列六閣:經典閣三千三百四十一卷,史傳閣七千二百五十八卷,子書閣八千四百八十九卷,文集閣七千一百八卷,天文閣二千五百六十一卷,圖畫總七百三軸卷冊,瑞總閣奇瑞二十三,瑞木十六,衆瑞百一十三,雜寶百九十五。

     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閣,自學士以下并寓直于秘閣,每五日一員遞宿。

    今直閣與館職輪宿。

     真宗鹹平四年十一月,真宗禦龍圖閣,召近臣觀太宗禦書及古今名畫,自是多召近臣觀書是閣。

    嘗語近臣曰:「先帝留意詞翰,朕孜孜綴緝,片幅寸紙,不敢失墜。

    因念古今圖籍多所散逸,購求甚難。

    在東宮時,惟以聚書為急,多方購求,亦甚有所得,王繼英備見其事。

    今已類成正本,除三館、秘閣所藏外,又于後苑及龍圖閣并留正本各及三萬餘卷。

    朕以深資政理,莫如(術經)[經術],故機務之暇,惟以觀書為樂焉。

    」 大中祥符二年十一月中,又嘗召資政殿大學士向敏中洎龍圖閣學士、直學士、待制及編集君臣事迹官陳從易、劉筠對,命坐,帝曰:「從易輩屢進文字,可令賦瑞雪歌、祀汾陰詩。

    」皆即席援筆成篇。

    既進,帝尤稱筠美 贍,并賜绯魚。

     景德元年十月,以虞部郎中、直秘閣杜鎬為都官郎中,太常丞、秘閣校理戚綸右正言,并依舊充職,充龍圖閣待制。

     二年四月,禦制《龍圖閣贊》賜近臣,帝曰:「龍圖閣書屢經雠校,最為精詳,已複傳寫一本,置後苑太清樓。

    朕自居藩邸,以至臨禦,凡亡缺之書,購求備至。

    每于藏書之家借本,必令置籍出納。

    傳寫既畢,随便給還,靡有損失,故奇書秘籍悉無隐焉。

    國學館閣經史未有印闆者,悉令刊刻。

    或言《三國志》乃奸雄角立之事,不當摹印。

    朕以為君臣善惡足為鑒戒。

    至于仲尼《春秋》,亦列國之事也。

    」 四年八月,以司封郎中、直秘閣、龍圖閣待制杜鎬為右谏議大夫、龍圖閣學士。

    因诏直學士班樞密直學士之下,仍少退,待制在知制诰之下,并赴内殿起居。

     大中祥符二年正月,以龍圖閣待制、戶部郎中、直昭文館戚綸,工部郎中、直史館陳彭年,兼充集賢殿修撰。

    先是,綸暨彭年尚帶館職,至是既升班序,又不欲罷其兼職,故有是命。

     三月,鑄龍圖閣印,文曰「龍圖閣禦書記」。

     三年七月,以龍圖閣直學士杜鎬為本閣學士,班在樞密直學士之上,俸給如之。

     四年八月,管勾龍圖閣殿頭譚元吉請以禦制藏本閣。

    帝曰:「朕以制禮事神,勉于紀述,何足以垂訓。

    」宰臣等懇請,帝謙默不答。

     六年九月,诏龍圖閣學士、直學士結銜在本官之上。

    初,杜鎬、陳彭年之為是職也,職在〔本〕官下,至是陳堯咨 上言,故更之。

     九年十月,以大理評事、崇文院檢讨馮元為太子中允、直龍圖閣,賜金紫,令預内殿起居,班在本官之首。

     慶曆八年三月,仁宗幸龍圖閣、天章閣,召宰輔洎侍臣、宗室太宗《遊藝集》、三朝瑞物、真宗幸澶州詩碑。

    因出手诏,訪求天下得失。

    臣歸而上之,一時以為盛事也。

     嘉佑七年十二月又幸,召執政、近臣、三司副使洎台谏官、皇子、宗室、驸馬都尉、管軍觀三聖禦書。

     高宗紹興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右宣教郎、新授直天章閣、提點佑神觀秦堪狀:「近蒙恩除前件職,欲乞敷奏,依寄理體例,止以直寶文閣系銜,庶于稱呼安便。

    」诏改除直龍圖閣。

     職官宋會要輯稿職官七敷文閣學士直學士 敷文閣學士直學士 【宋會要】 敷文閣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閣。

    舊制:龍圖、天章、寶文、顯谟、徽猷皆建閣。

    紹興十年,以徽宗皇帝禦集成,诏特建閣,以「敷文」為名,置學士以下官,在徽猷閣之下。

     高宗紹興十年五月十一日,内降诏曰:「恭惟徽宗皇帝躬天縱之睿資,輔以日就之聖學,因而制治,修禮樂,恢學校,發揮典墳,緝熙治具,宸章奎畫,發為号令,着在簡編者,煥乎若三辰之文,麗天垂光,贲飾物。

    所以贻謀立教,作為萬世,殆與《詩》、《書》相表裡。

    将加裒輯,崇建層閣,以嚴寶藏,用傳示于永久。

    其閣恭以『敷文』為名。

    祗遹舊章,宜置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閣以次列職,備西清之咨訪,為儒 學之華寵。

    其着于令。

    」先是,紹興初,诏修《徽宗皇帝實錄》。

    至十年,檢讨官朱翌以徽宗聖制來上者時見一二,缺而不錄,則史官之罪也。

    願诏天下,廣行搜訪,命史臣編類成秩,仿五閣之制,藏于無窮。

    其後吏部郎官周執羔又言:「徽宗皇帝在位二十有六年,凡所以摛張治具、黼藻太平者靡不具。

    舉筆所書,作為聖經,述為義訓,詠歌記序,诏令批答,奮乎鸾龍之文。

    凡所以揮灑宸翰者,不知其幾。

    今禦府之笈罔有緻者,頃年特頒用诏用:疑當作「明」。

    ,訪于四方,将加裒集,閣而藏之,條目阙逸尚多。

    願诏有司廣行搜訪。

    」并從其請。

    至是學士院〔學〕士拟撰閣名來上,故降诏焉。

     二十四年,實錄院編類禦集成,凡詩百九十有五,宮詞二百,賦一,序十二,記十,碑四,策題九,文七,樂章三,挽詞二十七,雜文十五,《毛詩解》九,《論語解》二,《道德經解》八,《南華真經解》八,《沖虛至德真經解》十二,《聖濟經》十,《金箓科儀》二,政事手劄千五百五十,邊機手劄二百四十四,通為一百卷。

    至二十八年,又以《實錄》成書,凡一百五十卷。

    又二十九年,史院以纂修到《永佑陵迎奉錄》成,皆進禦畢,并藏于秘閣。

     職官宋會要輯稿職官七觀文殿學士 觀文殿學士 【宋會要】 神宗熙甯四年九月十八日,吏部侍郎、知鄧州韓绛為觀文殿學士。

    觀文殿大學士皇佑元年置,以授賈昌朝。

    自是嘗任宰相者出,必為大學士。

    绛自宣撫陝西、河東得罪,罷守本官。

    是歲,用明堂赦授觀文殿學士。

    宰相不為大學士自绛始。

     七年四月十九日,禮部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王安石罷為吏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江甯府。

    仍诏出入如二府儀,大朝會綴中書門下班,自是遂為故事。

     五月三日,知熙州、資政殿學士、左谏議大夫王韶為觀文殿學士、禮部侍郎,仍兼端明殿、龍圖閣學士。

    上以韶收複熙河(工)[功],故雖未曆二府,特旌寵之。

     元豐三年九月十六日,知河南府、翰林侍讀學士、給事中王陶為正議大夫、觀文殿學士。

    陶東宮舊臣,出于異恩。

     職官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寶文閣學士 寶文閣學士 【宋會要】 寶文閣在天章閣東西序,群玉、珠之殿次北,即寶文閣。

    舊曰「壽昌」,慶曆初改今名。

    學士、直學士。

    自學士以下恩數寓直并如龍圖、天章閣。

     嘉佑八年英宗即位未改元八月十二日,诏以仁宗禦書藏寶文閣,命翰林學士王珪撰記立石。

     治平四年神宗即位未改元五月二十八日,诏曰:「昔我藝祖,神武不殺,誕昌寶祚;太宗修文德,以光大業;真宗崇儒術,以承休命;仁宗善繼谟烈,化成治定。

    鹹有述作,煥乎簡編,河漢昭回,奎(辟)[璧]相照。

    乃規層 構,邃在西清。

    憲上帝藏書之府,章累朝稽古之盛。

    并揭嘉名,以登俊望。

    俾服凝嚴之職,因為咨訪之地,誠聖哲之遠業、熙洽之高緻也。

    仁祖升遐,先皇纂禦。

    首命近列,論次遺文。

    钿軸寶函,未翻錄「未」下疑脫一字。

    ,白雲紫氣,遽遂上賓。

    今告畢功,甫将安奉。

    大訓九歌之重,垂世共長;廣内秘室之藏,贻謀無極。

    祗循故事,遹成先志,寶文閣宜置學士、直學士、待制,着于令」。

     六月十一日,诏寶文閣學士中謝支賜并依龍圖閣學士、直學士例。

    《宋史》:英宗禦書附于寶文閣。

    學士治平四年初置,以呂公着兼。

    直學士治平四年初置,以邵必為之。

    (侍)[待]制治平四年初置。

    元佑官品令,學士正三品,直學士從三品。

     職官宋會要輯稿職官七樞密直學士 樞密直學士 【宋會要】 樞密直學士與文明殿學士并掌侍從,備顧問應對。

    崇德殿受朝,則升以侍立。

    日會于樞密院,廳事在宣徽院。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八月,诏曰:「宥密之地,出處深嚴;論思之臣,踐揚清要。

    雖素由于謹簡,尚未立于定員。

    矧侍從材難,軒墀望峻。

    在選賢之攸重,宜着位之